書名:正念與心流:腦科學解說佛法

原文書名:


9789863237099正念與心流:腦科學解說佛法
  • 產品代碼:

    9789863237099
  • 系列名稱:

    健康生活
  • 系列編號:

    G045
  • 定價:

    380元
  • 作者:

    陳慕純、孫崇發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4.8x21x1.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821
  • 出版日:

    20250821
  • 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CIP:

    220.163
  • 市場分類:

    自然科學(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的深度交會
打破內心慣性,開啟身心合一的覺知狀態
一本找回內在安定與自由的實修之書

你是否曾經覺得——大腦總停不下來,情緒反覆難以控制?想專注卻無法持久,越努力越陷入疲憊?在壓力與慾望中迷失,無法感受到快樂與安定?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還不理解大腦如何運作。

當佛陀說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否早已預見今日人類在焦慮、恐懼與執著中掙扎的困境?本書由陳慕純醫師與孫崇發博士聯手,以最新神經科學研究,重新解讀《金剛經》、《心經》、《圓覺經》等經典語句,帶領讀者進入一場橫跨2500年的心智探索之旅。

無論你是希望緩解焦慮、提升專注力,還是追求生命意義,本書都將為你開啟一條結合智慧與實踐的道路,讓你在當下,遇見快樂的自己。

這本書適合你,如果你也好奇:
為什麼努力卻總感到空虛與焦慮?
科學如何解釋「放下」、「無我」、「活在當下」?
如何透過禪修與正念訓練,轉化情緒與意識狀態?
為什麼慾望越壓抑,反而越失控?

你將了解到:
為何我們容易被情緒困住,反覆想著過去或擔心未來
如何調整專注與覺察,啟動大腦的「快樂迴路」
讓自己在工作、學習、運動、創作中,自然進入最佳狀態
用簡單可行的方法,改善壓力、提升專注、增加生活滿意度

本書將帶你實際練習:
專注力的培養與轉化
建立日常正念練習儀式
活化大腦、減少腦疲勞
覺察慾望與情緒的根源
體驗身體律動帶來的內在療癒

章節重點預覽:
1大腦與執著的科學根源:解析 Default Mode Network 如何形成內耗。
2 四相與神經迴路:從佛經四相對照意識發展層次。
3 正念與冥想的比較與實修:拆解成為當下覺者的具體步驟。
4 心流練習法:七步驟打造生活中的心流時刻。
5 慾望與成癮的腦機制:理解「快感」與「空虛」的根本差異。
6 熵、量子與轉識成智:從宇宙法則看「覺醒」如何開始。

當正念遇上心流,佛法不再只是信仰,而是一場大腦與心靈的覺醒實驗。

作者簡介


孫崇發
出生於農村,喜歡讀書,經營一家公司。外表看來像是一位儒商,本質上喜歡做研究,尤其是與生命有關的科學,讀建國中學高中時沈迷過存在主義哲學。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參加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肥胖醫學訓練,國立宜蘭大學理學榮譽博士,美國檀香山大學榮譽博士。曾任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舉辦過亞太地區肥胖學術研究大會。

現任:TOTALIFE國際機構總裁、人人體重管理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健康三通》、《排毒享瘦不復胖的祕訣》
事蹟:1994年受聘「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榮譽董事」、2015年至2019年連續五年榮獲教育部銀質獎牌

陳慕純
抗癌名醫,行醫四十多年,2001年罹患血癌,2004年開始自行研究透過飲食呼吸的自然療法,兩年後痊癒。致力推廣不依賴藥物的自然健康療法。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台大醫院內科醫師,現執業中。

著有《內科學精華大全》、《內科學講座》、《基礎醫學總整理》、《疾病痊癒靠自己》、《驚異的飲食療法》、《快樂無憂靠自己》、《夜夜好眠靠自己》,以及(與吳妍瑩老師)合著《排毒瑜伽》、《伸展呼吸好睡眠》、《神奇的內核心呼吸》、《疾病自癒的奇蹟》、《醫學療癒瑜伽》、《陳慕純醫師健康教室》等書。

臉書粉絲專頁、YouTube訂閱:「陳慕純醫師健康教室」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mbVLA5uW8WY7sBBOfHheA

書籍目錄


【導讀】獻給釋迦牟尼佛
第1章 執著與腦
第2章 執著四相
第3章 正念與冥想
第4章 心流破執著
第5章 恐懼根源
第6章 頭腦與熵
第7章 慾望調控
第8章 提升意識
第9章 四禪八定
第10章 於不二境
第11章 轉識成智
第12章 大腦網絡與佛法
第13章 量子力學、大腦與佛法
第14章 專注力、大腦與修行
第15章 大腦專注與唯識學
第16章 腦葉與佛法修行
第17章 腦波、量子與禪修
第18章 如何見如來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導讀】獻給釋迦牟尼佛

隨著近年來腦科學的發展,對於頭腦的各種功能,包括認知、思考、記憶、睡眠、情緒以及各種心理狀態,如焦慮、恐懼、憂慮等,都有相當深入的瞭解。孫崇發博士跟我在去年(2024年)出版《頭腦.意識.佛:量子轉識的科學》以來,深受讀者歡迎,那是第一部將頭腦科學與佛法,作跨領域的結合。
孫博士建議我們繼續將佛教經典名句,尤其《金剛經》、《心經》、《圓覺經》等,用現代腦科學來闡釋,這又是跨領域的挑戰。讀者悉知《金剛經》是一部打破執著的名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眾所知悉的名言;《心經》是一部打破恐懼的名著,以無的認知,破除恐懼;《圓覺經》是一部打破對立的名著,「不二隨順,於不二境」是其名言。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自律神經失調、焦慮、恐懼、憂鬱等身心(頭腦)的問題,與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所面對的問題,相當類似。佛陀當年就已經提出正念(八正道)與禪定(六波羅密)來解決頭腦的困境。
我們很驚訝地發現,佛法的正念(Right Mindfulness)與腦科學的心流(Flow)竟然完全一致。正念的五禪支,包括尋(注意力集中一目標)、伺(専注目標,保持注意力)、喜(對目標有高度興趣)、樂(快樂、知足)、一心(覺知的統一),此五步驟,與心流的步驟:放鬆專注、選擇目標、高度專注、打破執著、主客合一,可說是完全契合。四禪八定的腦科學研究內容,本書也有相當的敘述。
心流是快樂的顛峰表現(Peak Performance),而頭腦的最高指令是快樂。因此心流也就成為現今相當重要的課題,體驗心流被認為能活出人生的意義。本書對心流有詳盡獨到的敘述。心流的兩大要素:創意與熱情,被認為是預防失智的關鍵。
我們更談到熱門的話題: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被認為是頭腦的暗能量,當負面能量卡住成迴圈時,即為
執著的狀態。利用高度專注,打破執著,啟發創意,可以轉而體驗心流。其他,我們也討論腦皮質與佛教經典的關聯。
這部跨領域的著作,一直纏繞在我們的心頭,在2024年4月某個下午,我正午睡時,夢中突現一片光明,我試著卻找不到光源,只感受孫博士與我被往上拉升浮起。瞬間醒來時,我的手機出現孫博士傳來Line的訊息:佛陀知道我們正在做這個工作嗎?
這可以說是巧合(Coincidence),也可說是宇宙訊息的同步效應。剛完成這本著作,無限喜悅,由於這個奇特因緣,孫博士與我決定將此著作獻給釋迦牟尼佛。
希望讀者們能喜歡這本著作。

陳慕純 謹識

文章試閱


摘文

哈哈大笑好修行

人類會因為快樂而笑,相對地,藉由笑可以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當內心產生不悅、憂鬱的負面情緒時,只要能夠運用意志力表現出快樂的樣子,那麼,負面情緒便會隨之消失。
相對地,快樂時發出笑聲,會變得更快樂,因為對方能體會、分享你的快樂,歡樂因此變得更多。快樂與歡笑是會傳染的,你快樂,別人也會感受到,心情也會覺得愉快;相反地,如果看到一張生氣的臉,多少會受負面影響,心裡也會感到不痛快。
為什麼做出笑臉同時,心情會隨之快樂起來呢?乃因為臉部回饋效果。臉部的肌肉,因為腦部下指令,而有所動作;相反地,該動作又被傳回腦部,此現象稱為回饋效果。藉著臉部肌肉的配合、收縮,而產生臉部的表情;我們也能利用臉部的表情,來左右我們的情緒。學習笑,可以製造快樂的情緒!
人類需要笑來進行每日的活動。若是不笑的話,會產生負面情緒,降低活動的意願,工作效率必然大受影響。
笑有很多種,社交上的笑是屬於意志的笑,這種場合,外來的刺激首先進入大腦新皮質,然後由大腦新皮質支配的意志,命令臉部的表情肌開始活動,這時便出現適度的笑聲。緩和緊張的笑是屬於機械性的笑,與意志中樞和腦幹的緊張中樞有關。
全然快樂的笑,則透過情緒中樞(邊緣系統)及自律神經中樞(下視丘),除了臉部表情肌的活動與笑聲以外,還有臉色的變化、身體的顫動、眼睛發亮、流眼淚等情況。
學習全然地笑,有具體的生理功效:

1、獲得堅韌的精神力量
2、抑制壓力激素釋出
3、提高免疫系統功能
4、緩和肌肉緊張
5、抑制疼痛
6、保護心臟
7、減少恐慌症
8、改善憂鬱症
9、調整自律神經

每日生活中,能毫無理由地哈哈大笑,相信會使自己隨時保持正面的情緒,工作效率更佳,身體也較健康。

律動是最佳的靈

人生有兩大功課要學習:健康與快樂。
隨著科技發展、環境衛生的改善,人們的健康,有相當的改善,平均壽命延長至80歲。
但是隨著文明進步,人們的快樂並沒有相對增加。由於生活模式的變化,3C產品的複雜化,人們沈迷網路遊戲;各種毒品毒害人類。生活步調越來越快,擾亂人們的自律神經,超越了人們的適應能力,使得不快樂(容易生氣)的人增加。
心裡學與佛法,認為這些都來自於執著,很多人求助於心裡專家或宗教心靈導師;但是,口頭的心裡輔導或法師開示,要花相當的時間。
腦科學發現,首先讓身體流動,也就是律動,會增加相當的腦內啡,體驗快樂與喜悅,是打破執著的好方法;因此,有專家認為:律動是最佳的靈修。
靈修的目的,是為了提昇意識到最高的境界;也就是喜悅、安詳、法喜充滿。
靈修的解釋為狂喜(Ecstasy)或成道;心理學稱為心流(Flow)的現象,也就是樂在當下。
腦科學認為全然的快樂,需要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腦內啡成分。
研究指出:律動是最具有完整快樂內容的活動。
佛法所謂的正念(Right Mindfulness)包括:尋(集中目標)、伺(保持注意力)、喜(對目標有興趣)、樂(歡喜知足)、一心(樂知合一),跟心流的內容一樣。
基督的祈禱與佛法的靜心(禪定)也可以達到靈修的高度;過程會比較長,當然也很值得。
律動可以用較短時間,達成樂在當下;沒有各種形式的干擾或負擔,很容易達成身心合一的境界;活出快樂的自己。
律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也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有如宇宙大如星球,不停自動旋轉;小如電子、中子,也不停自轉。讓身心情緒,永遠保持正面,就能樂在當下。
所有的運動,最後都要回歸身體的流動;也就是保持身體動作的靈活度,打破硬梆梆的身體。律動的重點,在於讓身體流動。
就如同情緒的流動,要愉悅,進入心流;是保護頭腦最好的方法。身體流動跟情緒流動(心流),是相輔相成的。

身體流動的好處,包括:
1、由於筋骨流動,不會有筋骨痠痛的問題;目前腰痠背痛已經成為世界普遍的現象。
2、改善血液循環,尤其頭暈、心血管症狀、末梢循環不好。
3、增加幸福感,增加快樂元素:腦內啡、血清素、催產素。
4、深度睡眠,減少失智、恐慌、憂鬱。
5、強化免疫力與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