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精裝限量版】慈悲:時時歡喜,處處安身──靜思心靈小語(中英對照,附靜思小語隨機藏書票+限量書籤放大鏡)

原文書名:


9786264193375【精裝限量版】慈悲:時時歡喜,處處安身──靜思心靈小語(中英對照,附靜思小語隨機藏書票+限量書籤放大鏡)
  • 產品代碼:

    9786264193375
  • 系列名稱:

    人與土地
  • 系列編號:

    NL00052
  • 定價:

    550元
  • 作者:

    釋證嚴
  • 相關作者:

    李屏賓攝影
  • 頁數:

    232頁
  • 開數:

    12.8x19x2
  • 裝訂:

    精裝
  • 上市日:

    20250430
  • 出版日:

    20250430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225.4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慈悲,是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只是愛人,更要愛天地萬物與眾生。

「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把快樂的氣氛散布給四周的人,此即『慈』;眾生有苦難能及時為其拔除,此即『悲』。」──錄自《靜思語.第二集》

慈,是「與樂」;悲,為「拔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就是「慈悲」。慈悲,是感受自己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全然的投入和奉獻自己。慈悲,也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
本書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靜思語•十在心路》等書中近百則與「慈悲」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工作之餘拍攝的精采作品。精簡智慧的短語,加上細膩又具詩意的美好影像,透過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自我觀察與練習,找回最溫暖的那一念心。

作者簡介


釋證嚴 著
1937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皈依印順導師,終身奉行「為佛教、為眾生」的核心信念;倡導「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1966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志工」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依循佛陀佛法,教導慈濟人行菩薩道。所傳教法簡約質樸,在生活中力行,是人間切實能行的法門。
五十多年來,慈濟人克己復禮,不分宗教、種族、政治,贏得國際社會肯定,證嚴法師更獲頒無數獎項,包括:台美文教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美國艾森豪國際和平獎章、行政院文化獎、日本庭野和平獎、羅斯福基金會傑出公共服務獎、國際扶輪社最高榮譽獎等。另獲台灣、菲律賓、泰國、香港等地的六所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法師總是謙稱,所有榮耀應歸給全球慈濟人,而他只是代表受獎而已。


相關作者簡介


李屏賓 攝影
1954年生,省立基隆海專畢業,台灣電影攝影師,第十二屆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退伍後考入中影技術訓練班,八○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與導演侯孝賢展開長期合作關係,完成許多經典作品,並與世界各地導演如許鞍華、田壯壯、張艾嘉、姜文、陳英雄、行定勳、是枝裕和等人合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李屏賓以細膩寫實的光影捕捉、詩意優美的攝影風格,多次贏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等國內外影展眾多獎項。2001年,以《花樣年華》贏得坎城最佳攝影獎,奠定當代華人攝影大師地位。2007年10月,挪威奧斯陸的「南方電影節」以其細膩寫實的光影捕捉,與詩意優美的攝影風格,頒予特別榮譽獎,並稱他是「光影詩人」(A Poet of Light and Shadow)。2016年,以《長江圖》獲得第六十六屆柏林影展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攝影);同年6月,獲邀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回顧展,是MoMA首位以專題形式呈現的亞洲攝影家。
2016年,李屏賓擔任台北電影節主席;2020年擔任第五十七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2022年起,接任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

書籍目錄


目錄

序 心蓮萬蕊,締造愛的社會 釋證嚴
前言 一念心,剎那即永恆 李屏賓
緣起:慈悲
慈悲,是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只是愛人,更要愛天地萬物與眾生。所以,要用心了解人與周遭事、物、大地、氣候的關係,將好的能量從家庭向社會延伸,啟動人人大腦 的「慈悲利他」區,以身形做典範,帶動善循環。

Part1 慈:給予眾生安樂
慈就是愛,是清淨的大愛。「無緣大慈」,是指沒有污染的愛:他與我雖然非親非故,而我卻能愛他;愛得他快樂,我也沒煩惱,這就是清淨的大愛。──《靜思語.第一集》

Part2 悲:拔除眾生痛苦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寬諒、容忍,表現一分寬心、愛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生。──《靜思語.第一集》

後記 慈悲最本真的樣貌 蔡青兒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 心蓮萬蕊,締造愛的社會 釋證嚴
二○二五年一月二十一日,嘉義大埔發生六.四級強震,鄰近的台南市楠西、玉井受創嚴重,上千戶房屋受損。一如往常,慈濟得訊立時啟動救援行動──提供物資協助市府安置災民、供應熱食,啟動安心關懷、發放應急金,農曆年後更積極展開受損房屋的修繕,並規
畫永久屋等。
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持慈濟人義無反顧地投入吃力不討好的事呢?是慈濟人心中最堅定的信念。
慈濟,是「慈悲為懷,濟世救人」,從一九六六年成立至今,這八個字就是慈濟人人心中最堅定的信念。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
把別人的苦難視為自己的苦難,別人的孤單、老、殘、病、窮,都當成是自己切身之事;不忌語言、膚色、習慣、信仰,普天下所有人都視如自己的親人。我希望的境界,願與他共享;他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他的苦難,我願承擔部分,與他同甘共苦,這種「同理心,即
是慈悲等觀」。
這種大愛,不只愛自己,也不拘泥只有認識的親友鄰居同儕自己人而已;他的愛已經開闊到普天之下,這叫做大愛入人群。 時時刻刻持同理心,更要生生世世持四等心,也就是諸法平等、發心平等、道心平等、慈悲平等,這四種平等心。將近六十年來,都是抱持這樣的信念。慈濟人不為名利,即便在脆弱、遭受各種風風雨雨時,仍舊不改初衷,無所求的關心與付出,帶給別人快樂,膚慰別人的哀傷。
長期旅居加拿大,樂意將列治文市一方很好的土地捐給慈濟、成立愛心農場的邵明路先生:十多年前,他讀到《慧語流泉》這本書,看了非常感動和敬佩。這份感動一直放在心上,歷久彌新。慈濟加拿大分會現任執行長苗萬輝與邵明路、臧若華夫婦聊天時,訝異《慧語流泉》這本書對他影響之大,對這本書的內容很好奇;於是上網查看有無出售,哪怕是二手書都願意高價請購。他說,閱讀後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師父對大家所講的話,或者最近大家正在閱讀的《靜思法髓妙蓮華》套書,所講的內容方向都是一致的。當時我回說:「珍貴就在這裡!」
時間是最好的考驗。書的作者與他所堅持的信念都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經過時間長河的淬煉,還有時代變遷與世間的考驗,方向還是一致的,這就是真正的經典,值得遵循與實踐的理念。

簡單一句話,影響一生
近幾年來,因為校園紛紛設置靜思閱讀書軒,聽到青兒分享許多《靜思語》對兒童與青少年產生的影響。
有國中女生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她,成為她面對困難時的力量支柱。熱愛跆拳道的她說,最困難的就是遇到挫折時能否維持堅定的心,她曾經多次想要放棄,尤其受傷或低潮時,因為《靜思語》的鼓勵,她會提醒自己,已經付出這麼多的努力,就不要輕易放棄,撐過了這些磨難,最終的成果必然會更加甜美。
還有一位國小男生,非常叛逆,大家對他都很頭痛。後來學校開始採用靜思語教學,這位學生透過閱讀《靜思語》有了很大的改變,校方還把他的成長歷程拍成影片,令人驚豔。他說,《靜思語》有兩句話影響他很深,一句是:「對父母盡孝,是人生最大的福氣。」他想,不讓父母操心,就是盡大孝。另一句是:「小事不做,大事難成。」他表示會努力、慢慢的改,不再讓父母操心。
書籍的價值在於「有用」,就是能夠利益人群。去年是《靜思語》出版三十五周年,已經翻譯二十四種語文,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度,透過不同的形式,發揮極大的影響力。《靜思語》深入淺出,就是靜思系統的《大藏經》,簡單的一句話,影響多少的人生!就是一念之間,也是一句話之間,同樣可以教育人間。看到《靜思語》慢慢深入並且影響我們的下一代,這就是書籍發揮它的良能,也是最有利益人群的用途。這都是佛法入人間,也是靜思在人間。

長養慈悲心,心靈風光美人文
不知不覺間,《靜思心靈小語》系列的書已經出版第三本了。一句句的靜思語,因為一張張的照片,不僅增加美觀;同時為靜思語作出詮釋,而鮮明活躍起來。每一句靜思語都能沉澱咀嚼,每張照片也都詮釋天地之美。抬頭望天是同一片天,低頭看地都在同一個地球,
只是空間拉大,所以他的空間可以跟我的空間又會合,因為用了靜思語。
書中的照片,都是從攝影家李屏賓居士拍攝幾千張照片挑選出來的,文字很簡潔,但都值得咀嚼回味;配上靈動的照片,文字也有了意象。很感恩李居士慷慨提供數千張極為珍貴的照片,因為篇幅所限,只能忍痛割捨。希望這一系列的書,在咀嚼文字之餘,欣賞美麗的照片,感受那分心靈風光之美,也在心中長養慈悲心懷。

文章試閱


前言 一念心,剎那即永恆 李屏賓
這系列的第一本《愛,最好的祝福:靜思心靈小語》書裡,有一句我覺得很有深意的靜思語:「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無論是我與上人、與青兒或是與慈濟之間,深深的緣,似乎早就埋藏在我生命的旅途中。
認識青兒十幾年,這些年每次經過台北,我們都會小聚。多年前回台探望母親時,曾陪伴母親面見上人。我與上人見面的機會不多,以為上人應該不記得我。沒想到上人總記得我,還時常問青兒,我什麼時候會回來(靜思精舍),心中備感溫暖,覺得無論我到世界的哪
個角落,總有一處安頓心靈的歸處。

打開觀看「攝影」的新視野
我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心裡就開始有上人所講的愛、善(剛好就是前兩本書的主題),一直默默在走這個路上。有一次,上人講到皈依時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上人說:「皈依其實沒什麼特別,就是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信。信,要相信人間的正理,正向的道理認清楚就不會偏。」上人以我為例:「就如你的照相機,要拍一個美的環境要很用心,而且鏡頭要如何對準:有功夫的對準,每一張都很漂亮;沒有功夫的,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所以正道、正方向是很重要的,就如你的鏡頭一樣。」
上人還說:「……世間很複雜,我們要選擇善的方向,還更需要方法,只要選擇對的專長,人間會合起來,那就是美。皈依,就是皈依佛,佛陀的覺悟,我們的信念。相信的念頭,就是信佛。還要信法;人人都有方法,你的方法,是美好的境界;我的方法,是引導的境界;
大家的方法,是如何讓人間有生機,各有事業,人間有生機,都要回歸善與正、真誠的心,所以人人都要有真誠的心。真,人人行善,那就是美。你也有法,美化人間;我也有法,我用說的來美化人間,大家善法集中,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上人這段話,打開我觀看「攝
影」這個專業與藝術的另一個視野。

攝影,一念心
皈依,只是一念心;攝影,也是一念心。我在《光,帶我走向遠方》這本書裡曾經寫到,自己如何在許多工作與電影的幕後,成為「一個人」,「一個人的難關,一個人的孤獨,一個人的江湖,我已然是當代的獨孤不敗,這對我後來的人生影響很大。當我被留滯金門、綠
島獨行、遺放漢城、流浪香港、河內夜行、單騎赴日、遠戰巴黎,還有一個人的大雪清晨……」
在這許許多多的「一個人」的時刻,為了紓壓而隨手拍攝的照片,蘊藏了許多我不為人知的心境,面臨的人生困境、壓力與煩惱。拍攝當時的一念心,剎那即是永恆。《愛,最好的祝福:靜思心靈小語》的封面照片,就是我在拍攝電影《長江圖》時,逆著幾千里長又風雨難測的長江而上,只能前進不能回頭、也不能轉彎的時刻所拍攝,象徵了時間的流逝,人生沒有回頭路,且處處都是挑戰,要如何克服未知的危機。

從微小之物的強大生命力,感受慈悲
慈悲,是感受自己與萬物相互依存,找回自己最溫暖的那一念心。這些於世界各地捕捉的瞬間精采,無論是兒童、老人、落葉、樹林、雲朵、昆蟲、野花、湖泊、沙漠或建築,都是拍攝當下的心情紀錄,最質樸、也未經處理。這次選出的照片中,很多都是有天有地的、綻放自己光芒與美麗的小野花,即便弱小、卑微、不起眼,依舊散發蓬勃的生命力,代表的是生命堅強的力量,以及上天對萬事萬物的慈悲。
我所知道的《靜思語》,既真實又親和、既深邃又淺白;很少是「驚人之語」,卻經常「一言點醒夢中人」,大多是從現實人生裡出發,從個人實踐中體悟,啟發了很多人的智慧與善念。
緣分,真的非常奇妙。我認識青兒這麼久,也很早就知道《靜思語》,但我從沒想到當初與青兒分享的照片,有一天會結合上人的智慧法語集結成冊,出版成書。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的交織,讓書中的每一幅畫面與每一句話語,引領大家進入一場心靈與視覺的沉澱之旅,從中獲得寧靜與啟發。

後記 慈悲最本真的樣貌 蔡青兒
去年花蓮強震後,賓哥在美國第一時間傳來訊息關心:「台灣花蓮大地震,大家都好吧?上人及靜思精舍那邊沒事吧?」
我回:「賓哥好,感恩關心,花蓮靜思精舍都平安。精舍局部受損,人員均平安;目前在戶外安全地區辦公。上人正在戶外親自坐鎮指揮救災工作。昨天我跟上人報告靜思閱讀書軒的故事,還提到《善,最好的禮物》這本書裡面使用你的照片。上人問起你何時回來,並說他很喜歡你的照片,因為本身就很靜,而且意境很好,你拍的角度各方面都很不錯。我說你快回來了,有空的話再邀請你回精舍。」
賓哥回覆:「太好了!上人與大家都平安就好了。真的感恩你讓我受到了上人的祝福與關懷。這次回台若有緣分,當去花蓮再拜望上人。感恩與祝福大家平安吉祥。」
我說:「我覺得台灣有很多很多人造福、善念共振,上天庇護。要繼續造福、虔誠祈福。」
賓哥回我:「上人積福於人間,太偉大了!」

慈悲的內心世界映照出畫面之美
後來我跟賓哥說,如果他還有照片,都可以給我。因為之前兩本書《愛,最好的祝福》、《善,最好的禮物》,上人的靜思語搭配他的照片,大家都很喜歡。閱讀時可以從上人的靜思語感受到慈悲、慈祥與溫暖提醒,和自己的心靈做對話,還可以從照片中感受到賓哥慈悲的內心世界映照出的畫面之美。
賓哥跟我說,他這幾年拍的都是野花、野草,小到不行,立於天地之間,數量也很多。他想拍那些最弱小的生命,隨著季節的變化,發芽、茁壯、成長、繁衍,在風雨中依然綻放美麗與動人的樣貌。這些照片大都是手機拍的,附近整個山區的春、夏、秋、冬都拍了,他很喜歡,捨不得刪除。
萬物都是有靈性的。賓哥的心意真美,關注到弱小的生命;受到賓哥關注的小花、小草,會綻放得很高興。
賓哥如此的慈悲有愛。這本書的書名《慈悲:時時歡喜,處處安身》,出自於上人的《靜思語.第二集》裡面的一句話:「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把快樂的氣氛散布給四周的人,此即『慈』;眾生有苦難能及時為其拔除,此即『悲』。」
我們在上人身上看到的,就是那份真正的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慈悲的法水,讓苦難之地能萌生新芽
二○一三年十一月八日,世紀強颱海燕橫掃菲律賓,造成六千三百多人死亡、一千七百多人失蹤,三百四十多萬個家庭受到影響。首當其衝的重災區獨魯萬市,被形容為「棄城」,放眼望去盡是斷垣殘壁。當時上人正在台北關渡為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行腳,剛好有很多菲律賓慈濟志工幹部來台灣。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小小的會客室裡,上人與菲律賓慈濟志工談起這個災難,並討論如何救災。上人講到災民時的那份不捨,彷彿他正親坐現場,親身感受到了災民的苦及煎熬。上人呼籲大家要趕緊投入行動,也呼籲全球慈濟人全動員,給予最重要的幫助。上人一邊講,好幾次語帶哽咽,在一旁的我也忍不住流下淚。我自己在菲律賓出生、長大,但聽到上人那份要救拔疾苦的悲憫之心時,全場沒有人不動容。
這份慈悲的力量,讓原本受傷的土地跟人們,得到最大的幫助。這個地方人人安居樂業,更有許多人成為慈濟志工,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去照顧更多需要的人。在上人身上看到慈悲的力量。
這正是《法華經• 藥草喻品》所說:「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慈悲的法水,平等潤澤,讓苦難之地也能萌生新芽。
靜思書軒有很多小志工,年齡從三歲到十二歲,在他們身上也看到慈悲的力量。他們用純真的話語詮釋慈悲:「吃菜菜還會再長,吃肉肉,牠就不會再蹦蹦跳跳了。」「如果吃雞,雞媽媽會找不到雞寶寶。」
這些童言童語,恰是慈悲最本真的樣貌——對生命的尊重與疼惜。
願我們都能以一念慈悲心,
照見世間苦難,化為行動的力量,
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愛與善的循環中,
找到安身立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