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345429系列名稱:
大智慧8系列編號:
1110750082定價:
380元作者:
聖嚴法師譯者:
釋常華、葉文可頁數:
328頁開數:
15x21x1.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1016出版日:
20241016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1.782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沒有幻相的狀態就是智慧。——聖嚴法師
《圓覺經》是重量級的經典,文字優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終極目標。經中,佛陀回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大菩薩提出的問題,為我們開示如何透過種種方便,證悟此圓覺自性。
本書是聖嚴法師在美國針對一般大眾所做的《圓覺經》系列演講記錄。法師以有別於一般依循傳統註解的講經方式,透過禪的生活觀,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和實例,為聽眾講說《圓覺經》的利益與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隨著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透過聖嚴法師的精彩詮釋,讀者彷彿參與了一場圓滿證悟的盛宴。
◆《完全證悟》法語選——
「從無始來,有情眾生就有各種妄想。」
「如果我們心無一物,那麼心外也即無一物。」
「當心不動時,整個宇宙,從最小的微塵到最大的星系,都是不動的。」
「所有的執著都有一個共通點——為我們的生活製造惱怒與騷動。」
「我們都有執著,用現代的流行用語來說,都有各自的『癮』。」
「無論好、壞,或是不好不壞,都是因緣聚散的結果。」
「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執著。」
「晚上所做的夢,是夢中的夢。」
「佛與我們的差異,在於他們不會讓自己的心,障礙自己想做的事。」
沒有幻相的狀態就是智慧。——聖嚴法師
《圓覺經》是重量級的經典,文字優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終極目標。經中,佛陀回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大菩薩提出的問題,為我們開示如何透過種種方便,證悟此圓覺自性。
本書是聖嚴法師在美國針對一般大眾所做的《圓覺經》系列演講記錄。法師以有別於一般依循傳統註解的講經方式,透過禪的生活觀,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和實例,為聽眾講說《圓覺經》的利益與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隨著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透過聖嚴法師的精彩詮釋,讀者彷彿參與了一場圓滿證悟的盛宴。
◆《完全證悟》法語選——
「從無始來,有情眾生就有各種妄想。」
「如果我們心無一物,那麼心外也即無一物。」
「當心不動時,整個宇宙,從最小的微塵到最大的星系,都是不動的。」
「所有的執著都有一個共通點——為我們的生活製造惱怒與騷動。」
「我們都有執著,用現代的流行用語來說,都有各自的『癮』。」
「無論好、壞,或是不好不壞,都是因緣聚散的結果。」
「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執著。」
「晚上所做的夢,是夢中的夢。」
「佛與我們的差異,在於他們不會讓自己的心,障礙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譯者簡介
釋常華
1966年出生於臺灣花蓮,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業、國立陽明醫學院生物化學碩士、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化學博士,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2004年依止聖嚴師父剃度出家。
葉文可
生於臺北,旅居美國,從事寫作,創作散文與小說,曾獲1987年中山文藝獎及1997年《中央日報》文學獎。近年懷抱靈修心態,參與翻譯工作,譯著計有《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少年耶喜喇嘛》、《慈悲》、《法輪常轉》、《智慧的能量》、《雪洞》、《不說再見的靈魂》、《心湖上的倒影》、《西方的蓮花》。
書籍目錄
〈一行禪師序〉一行禪師 〈自序〉聖嚴法師
《圓覺經》經文 前言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章 普賢菩薩 第三章 普眼菩薩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第五章 彌勒菩薩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第八章 淨諸業障菩薩 第九章 普覺菩薩 第十章 圓覺菩薩 第十一章 賢善首菩薩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在佛陀的真正教導中,圓滿的覺悟是由不圓滿的覺悟所構成,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裡正念的行為、言語及心意中,圓滿的覺悟已然存在,不需要再向外尋求圓覺。
假設你位於波士頓與紐約之間,往一個方向看是波士頓,往另一個方向看是紐約。如果你想去波士頓,就必須朝著波士頓的方向走,當你面向波士頓時,波士頓就已在你心中,與你同在。如果你朝著紐約的方向走,就錯失了波士頓,但是,只要你知道如何回頭,波士頓仍然在原地等著你。路途中的每一點都包含了波士頓,而路上的任何一點也包含了紐約,圓滿的覺悟與徹底的無明互相包含,完全一樣。
在修行當中,我們聽聞佛法、討論佛法,來加深我們的理解,同時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吃飯、喝水、打掃、煮飯等活動中運用佛法。《圓覺經》是佛陀與大菩薩們在廣大僧眾前討論佛法的法會,如果我們知道如何置身彼處,知道如何去聽,就能真正地參加這場仍然未散的盛會。如果學得好,我們就不會被文字(如三昧、三摩缽提、禪定)、句子及觀念所困。許多人只樂於欣賞觀念,甚至能欣賞殊勝的觀念,卻不能將之付諸實踐,這是佛陀所不願見到的。
至於某部經到底是佛陀親口所說的,還是他的弟子所說的;是出於佛陀的年代,還是佛滅後數百年,我們不應該為這些問題而困擾。如果佛陀的弟子修行得力,證得佛法的真諦,那麼他所說的話,就如同佛陀親口所說。如果我們能抱持這樣的心態,就能從這本著名的經典中學到很多東西,得到很大的利益。
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老師,我對他的學問與智慧有很大的信心。能成為他的朋友,我很榮幸。我也很欽佩他在東、西方為佛法所做的一切。在此,將這幾行序言,誠懇地獻給我們的友誼。請欣賞這翻譯優美的經文,以及這位偉大而稀有的禪師所給予的寶貴註解及指導。
一行禪師
梅村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六日
《圓覺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華嚴宗的人非常推崇這部經,而今日的禪宗行者也對它非常尊敬。
大乘佛教的印度如來藏系,有很多代表性的著作,如《寶性論》、《如來藏經》和《勝鬘經》,這些經論都對如來藏系的思想有很清晰的闡述。但是,中國大乘的佛教徒卻很少引用這些經論,反而對《圓覺經》、《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情有獨鍾。所以,想要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色,就必須研讀這三部經論。
根據現存的資料,從梵文譯成中文的《圓覺經》,有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由一位名叫羅侯曇犍的神祕人物於西元六四七年完成,我們只知道羅侯曇犍是印度人,卻無法將這個名字與任何已知的印度譯師做連結;第二種版本由印度人佛陀多羅於西元六九三年完成,這是大家通用的譯本。
佛陀多羅的《圓覺經》譯本只有一卷,疏鈔卻有很多種,最有名的是華嚴宗和禪宗的祖師宗密大師(七八○∼八四一)所寫的《圓覺經大疏鈔》,共有二十六卷;而在此之前已有其他四部疏鈔存在了。現在大概有幾十種疏鈔和註解可供參考。然而,直到今日,舉凡為《圓覺經》作註的人,多只參考宗密大師的疏鈔,置其他著述不問。
宗密大師也根據《圓覺經》第十一章裡,佛陀指導大眾在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和八十天的期限中,精進修行的法門,編寫了一本儀軌手冊,名為《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為什麼《圓覺經》在中國佛教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宗密大師對佛教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他同時被尊為大論師和大修行人,因此,他對《圓覺經》的重視,對其身後世世代代的中國佛教徒,影響深遠。宗密大師不僅是華嚴宗的第五代祖師,也是南宗禪荷澤宗的一位祖師。荷澤宗上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六三八∼七一三)的弟子神會大師(六八四∼七五八),從惠能到宗密的傳承如下所示:惠能─神會─智如─惟忠─道圓─宗密。
唐朝宰相裴休為《圓覺經》寫序時,曾提到宗密大師與這部經的淵源,序文中提到宗密大師在參加一場《圓覺經》法會誦經時,深受感動而淚流滿面,有所悟入。當他把這個經驗告訴他的師父時,他的師父即囑咐他致力修學此經。從那時開始,宗密大師就承擔起闡釋和弘揚《圓覺經》的責任,直到圓寂。
自宗密大師以後,華嚴宗被承襲惠能大師法脈的禪宗所吸納。其實,到了宋朝,禪宗的所有支派,所謂的五家七宗,幾乎全都是惠能大師南宗禪的分支。由於宗密大師與南宗禪的淵源,禪宗也就受到了《圓覺經》的影響。
但長久以來,《圓覺經》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在唐朝編纂經典時,人們對《圓覺經》的譯者和翻譯的時間皆持有保留的態度。就連它的經名也很獨特:在中文的經名裡,「經」這個字實際上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修多羅」,另一次是「經」,中文的全名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當代學者仍無法對此找到滿意的解答。而《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也受到類似的質疑,但這三部經論對中國佛教的確有深遠的影響。
幾世紀以來,雖然學者們對《圓覺經》有所懷疑,但至少對於中國佛教徒來說,沒有人質疑其教義深遠的重要性,整部經充滿優美的文句和實用的修行指導。根據宗密大師的說法,《圓覺經》同時包含了大乘的頓、漸法門,也同時包含了初始和究竟了義的佛法,因此,任何根器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利益。
在整部《圓覺經》中,常提到修行人依此經修行所能證得的圓滿覺悟(圓覺):在第一章裡,佛陀提到圓覺能產生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和波羅蜜多,同時亦提到一切佛皆因修學圓覺法門而成佛;在第七、八章裡,佛陀講了三個修行方法: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禪宗行者通常把這三個方法當成是漸悟的法門,但是在《圓覺經》的範疇內,它們是頓悟法門。《圓覺經》裡用了很多譬喻(至少二十三個)和淺顯的語言來表達深奧的觀念,豐富的表達力是它備受尊敬的另一個原因。
這部《圓覺經》的註解,是集合我在美國紐約的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針對一般大眾的一系列演講而成,總共花了六年的時間講完。如果我能定期地演講,也許能早點講完,只可惜我必須常常離開美國回到臺灣,或是到世界各地去演講,所以無法一氣呵成。
我選擇講這部經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圓覺經》、《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對中國佛教和禪宗有很大的意義。在講這部經以前,我已經講了《大乘起信論》,而在講完這部經後,我接著講了《楞嚴經》。
我不聲稱《圓覺經》包含了佛陀最高層次的教導,而只是引用經文中提到的修行觀念和方法來指導禪修的人,希望能藉此讓他們將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這本書和我以前出版的英文書,風格上有所不同;以前出版的書,若不是禪七的開示,就是為認真修行的禪眾所開的特別課程,所以大部分是強調修行的觀念和方法,以及指導大家如何培養禪者的態度。《圓覺經》的課程也包含這些課題,但著重的是禪的生活觀、《圓覺經》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以及我們從經文中所能獲得的利益。
我的註解完全基於自己對佛法的修學和體驗,所以比那些只遵照祖師大德的註解所做的講解,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我不把自己局限在傳統中國佛教註解的慣有模式中:有時候我只大略討論一下經文的重點,有時候則用很長的時間來解釋一句經文。
還有,我決定不解釋辯音菩薩這一章,因為它主要講的是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這三種修行方法的不同組合,要講這一章,就要嚴密地解釋這些修行方法,這對一般大眾不太適合。同時,把這些修行方法寫在書裡會有一定的危險,有一些讀者可能會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錯用這些方法而產生負面的效果。
如果讀者對《圓覺經》想要有更多的了解,我建議大家研讀此經及宗密大師《圓覺經大疏鈔》。據我所知,《圓覺經》的英譯,除了此書,就只有陸寬昱居士的譯本。另外,有興趣的人,還可以參考彼得.格雷戈里(Peter Gregory)教授的《宗密與佛教的漢化》(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這本書較完整地解釋了宗密大師與《圓覺經》的關係。
為了讓週日來禪中心聽我演講的西方眾能有所依據,我在講經時用了陸寬昱居士的英文譯本,他的翻譯對西方眾的確很有用,這點我非常感謝他。至於本書,本來要採用我請李佩光(Pei-gwang Dowiat)所譯的版本,當初她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囑咐,我非常感謝她的努力。一九九五年,當我把整個稿子交給我的侍者果谷法師審核時,他很仔細地校看經文的中文原文和英文翻譯,覺得需要加以修改,延後出書的日期。經過一翻考量後,我請他重新翻譯經文,並潤飾註解的部分。他花了幾個月研讀多家註解,然後用了三個月重新翻譯經文。他所依據的主要是宗密大師和天台宗諦閑大師的註解,同時也參考我早期對臺灣出家眾講解《圓覺經》的錄音帶,這部分雖短,但是比較深入、簡潔,果谷法師依據這份材料補充了本書的註解,使其更為完整。
翻譯古文,尤其是中國古文,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因為中國古文有很多同字異義的變化和言外之義。而我在演講當時,常常發現舊有的英文翻譯,不是意嫌不足,就是與我的講解有矛盾之處,所以,這本書的經文翻譯部分,的確費了一番工夫。這也是因為我覺得應該給西方人一個能保持原文的意境,卻又不失本意的英文譯本。
因為我用中文演講,我說的話大都由王明怡居士現場翻譯成英文,偶爾由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和李佩光上陣;有很多人發心參與從錄音帶謄錄演講內容的工作,謄錄完畢後,Chris Marano用了兩年的時間把這些草稿整理編輯成書,再由王明怡仔細檢查,並做適當的修正(明怡的記性出奇的好,他通常能記得我數年前講過的話),然後由果谷法師做最後的編審,與副編們一起詳審、潤飾、定稿。
最後,我要感謝李志青設計封面,Trish Ing設計內頁,並協助此書的製作,同時我也感謝所有發心參與、讓這本書能夠順利誕生及出版的人。
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共成圓覺!
聖嚴
美國紐約禪中心
一九九六年夏
文章試閱
佛以及解脫的菩薩,身、心都處於寂滅的狀態。寂滅也就是涅槃:寂是因為本性寂靜不動,滅是因為心沒有任何的染汙,只有在這寂靜和清淨之中,智慧的光明與相隨的慈悲才能顯現。眾生被欲望所控制而行動,菩薩則不然,菩薩只是回應眾生的行動,哪裡有眾生,菩薩就在哪裡示現。因此,菩薩可示現於無數的地方,然而,在菩薩的心中,並無眾生可度,亦無度眾生的我;而凡人呢,在幫助他人時,「我在行動」的自覺是非常清楚的。
菩薩的身、心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安定的。經文用「本」來形容這個遍徹的寂靜,它有「原本」、「無上」或是「實相」的涵義,指的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基礎,而且,本來就在那裡了。沒有任何辭彙能完滿地形容大菩薩的智慧和慈悲,大菩薩的證悟也一樣,能完滿形容的,不會是真的證悟。
菩薩悟境的「寂靜」,充滿了整個宇宙,在這圓滿的境界中,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主和客,也沒有能知和所知,一切皆是佛性,有如靜止不動的湖面一樣寂靜。
眾生的意志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示現,就像風在湖面上引起漣漪;眾生所經歷的一切事物都是業力的結果,由他們的意志、自我中心的貪欲和不正見所產生。然而,這些變化無數的漣漪都有相同的本性,就如陶製的花盆可以有不同的形狀,但它們的質料卻是相同的;佛也一樣,他可以在無數的世界和淨土中示現,以無量的方法幫助眾生。其實在根本上,一切皆是佛性。
經文中提到的淨土,也包括了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佛和菩薩看這個世界是一個淨土,凡夫無法看到淨土,因為他們無法克服我執的顛倒耽溺,從而發現內在本有的三昧。至於已經跨過禪關的修行人,不會把世界看成是不淨的、悲慘的或是混亂的,對他們來說,世界是美好的。能進入這個修行層次的人,所見的一切都是美的。
其實,不需要進入三昧即能體驗到這樣的感覺。只要我們能暫時放下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放下分別心,專注凝視某樣東西,就會體驗到這個世界是個可愛的地方——一個清新、活潑的世界。反之,如果我們的心因執著與瞋厭而苦惱,那麼我們便會時時充滿擾亂和不安的念頭,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會是美好及安寧的,因為投射在我們心中的,是騷動的影像和氣氛,把我們蒙蔽和吞噬,使我們無法感受到周遭的寧靜。
在臺灣的一次禪七中,有一位年輕的女士,在大家出坡清理環境時,看見一位長得一點都不好看的比丘在打盹,但這位女士早些時候在禪坐時有很好的體驗,因此看到的是一個英俊的人,彷彿在她的生命中還不曾見過這麼好看的人。她深深地被這位比丘的外表所吸引,以致於想去擁抱他,最後,她還是把自己克制住了,畢竟那是位比丘。
一個小時後,因為禪修的體驗已經失效,她再看這位比丘時,所看到的又像一位普通人了。這位女士稍後問我:「我剛才為什麼覺得他那麼好看呢?」沒有三昧的力量,這種經驗是很短暫的。
經文接著描述聽佛說法的大眾。當佛進入甚深三昧時,十萬位菩薩圍繞在他身邊,經文沒有列出所有菩薩的名字,它只列出了最重要的十二位菩薩。這十二位菩薩扮演請法的角色,向佛陀請教通往圓覺的修行路上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我們常用太陽光來比喻悟境,雖然陽光無分別地照耀大地,每個人所見的卻不盡相同。房屋裡的人拉下窗簾,可能只看見窄窄的一道光,而在屋外的人,看到的多一些,但太陽可能被雲擋住,而且,即使在晴朗的日子裡,太陽也一定會下山;正如在地球上的我們不能時時刻刻見到太陽,菩薩們也不能完全覺知佛所覺知的一切。
經文中的每一位菩薩,都有不同的悟境,每一位都有各自的修行法門。他們的差別,都反映在各自的名字、出現的順序,以及發問的內容上,所以,經文是有適當的順序的。依出現的次序,這十二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每位菩薩的名字都與他們的特徵、功德和能力相應,與一般的習俗不同。多數人都以傳統、宗教,或字的聲音來取名,而一般人的名字也多與他的性格和特徵無關,然而,佛和菩薩的名字幾乎都顯示了他們的特徵和功德的本質。(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