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心靈環保50問

原文書名:


9786267345641心靈環保50問
  • 產品代碼:

    9786267345641
  • 系列名稱:

    學佛入門Q&A28
  • 系列編號:

    1110510281
  • 定價:

    220元
  • 作者:

    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 頁數:

    208頁
  • 開數:

    15x21x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312
  • 出版日:

    20250312
  •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CIP:

    225.87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煩惱減壓的禪法
•帶來幸福的方法

佛陀說法無一不和心靈環保相關,因為心靈環保即是佛法,也是禪法。佛陀一生所說的法,都是禪的安心之道。

禪的安心方法,就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要好好地體驗生活、享受生活,並認真生活。

環境中有了垃圾就當立即清除,內心中有了垃圾也是如此。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無論處理得如何,都要把它放下。

你的心決定你的未來。心靈環保是人人都能體驗的實用禪法,能帶給我們安心和力量!本書是關於心靈環保最精要的總整理,每次閱讀都能為生命帶來新的啟發。

「心靈環保並不是在佛法之外,另有一套心法,它本身就是整體的佛法。」「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都能將心靈環保視為人生指南,照見真正的人生好風光。」
——〈導讀〉釋果暉(法鼓山方丈)

#以禪安心 #減壓 #帶來幸福 #實現人間淨土

作者簡介



書籍目錄


〈導讀〉啟動生命的壯遊 釋果暉

【一】認識心靈環保
Q01什麼是心靈環保?
Q02聖嚴法師為何要提出心靈環保?
Q03環保為什麼要從心開始?
Q04人心為何是最大汙染源?
Q05心靈環保的佛經依據為何?
Q06為什麼要推動心靈環保?
Q07心靈環保的核心內容為何?
Q08什麼是心靈環保的基本態度、下手工夫、最高原則?
Q09心靈環保如何帶來真正的健康?

【二】轉煩心為禪心
Q10佛法如何談心?
Q11煩惱從何而來?
Q12如何成為心的主人?
Q13心靈環保為什麼是禪法?
Q14如何以禪安心?
Q15心靈環保如何防疫煩惱?
Q16心靈環保如何用禪法化解情緒?
Q17心靈環保如何認識自我、提昇自我、消融自我?
Q18如何以「禪修四階段」體驗心靈環保?
Q19心靈環保如何讓我們境隨心轉,翻轉人生?
Q20如何用心靈環保減壓?
Q21心靈環保如何讓我們以平常心活在當下?
Q22心靈環保如何讓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Q23如何用心靈環保體驗煩惱即菩提?

【三】心靈環保的實踐方法
Q24心靈環保和心五四運動、心六倫運動有何關係?
Q25什麼是生活環保?
Q26什麼是禮儀環保?
Q27什麼是自然環保?
Q28四安如何帶來平安的人生?
Q29四它如何轉危為安?
Q30四要如何幫助正確抉擇?
Q31四感如何廣結善緣?
Q32四福如何創造幸福?
Q33什麼是家庭倫理?
Q34什麼是生活倫理?
Q35什麼是校園倫理?
Q36什麼是自然倫理?
Q37什麼是職場倫理?
Q38什麼是族群倫理?

【四】平安的人間淨土
Q39什麼是人間淨土?
Q40心靈環保如何實現人間淨土?
Q41為何心安就有平安?
Q42環保生活必須放棄生活享受嗎?
Q43為何永續生活需要心靈環保?
Q44心靈環保的生死觀為何?
Q45心靈環保如何化解族群衝突、宗教歧見?
Q46心靈環保如何應對氣候變遷?
Q47都市叢林如何以簡單禪心享受綠生活?
Q48心靈環保如何實現人人平等、眾生平等?
Q49心靈環保如何帶動善的溝通循環?
Q50心靈環保如何創造地球村共好生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啟動生命的壯遊

二千六百多年前,印度的釋迦太子悉達多,在菩提樹下自覺自證而成道,後人敬稱他為釋迦牟尼佛或世尊,他所發現的緣起法,則稱「成佛之法」。然而,佛法並非釋迦世尊所創造,也不是其他任何人或神所創造,而是一個本然的真理。此一世尊於禪修中所證悟到的佛法,也稱「禪法」;由於佛的一切教導不離心的鍛鍊,故又稱為「心法」。

釋迦牟尼佛啟發世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要淨化內心,則阻礙我們覺醒的煩惱、執著就可逐漸淡化,而找回你我真正的本來面目──清淨的佛性。
二千多年來,無數前行者踏上與佛同行的覺悟之旅──從心開始,聚焦當下,從自己做起。其實任何人只要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為何?」「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便可能啟動尋找答案的生命壯遊,漸漸與佛法的核心靠近。

在探索生命答案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其實答案一直都在,只因有太多的執著,常常捨不得,也放不下,使得人生如雲霧纏繞,既看不清楚方向,也模糊了自己的立足點,於是一再迷途,而不見生命意義與價值之依歸。所謂的「覺悟」,就是撥雲見日,而重新發現人生的正途。覺──自覺,生命彷如重生;覺他,是人間菩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是成佛。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三層次,即是修學佛法的進程。這樣的人生佳景,如若僅有佛弟子看見,豈不自私!因此歷來佛門有識之士,無不就其時空環境,借用當時社會普遍通用的詞彙,做出相對應的佛法詮釋。他們堅持佛法的原則與核心,卻不拘泥傳統的佛法名詞,只為與更多人分享佛法的利益。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提倡的「心靈環保」,便是佛法現代化的一種實踐。回顧一九九○年的臺灣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後,物質生活獲得大幅改善,關注環保及精神層面之議題逐漸浮上。當時,輿論紛雜,師父從整體佛法觀點指出:「人心如果不能淨化,社會也就不可能得到淨化;人的內在心理環境若不保護,社會的自然環境也沒有辦法獲得適當的保護。」便於一九九二年提出「心靈環保」,引領大眾認識:真正的環保,始於內心;以「心靈環保」為根本,才能達成大自然環境的真正淨化。其實,這也是《維摩經》啟示我們「心淨國土淨」的道理。

因此, 繼心靈環保之後,師父接續提出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自然環保;這四種環保,實際上即佛法所講「五蘊」、「有情界」和「器世間」。之後,心五四運動、心六倫運動相繼推出,成為心靈環保具體的實踐方法。

心靈環保並不是在佛法之外,另有一套心法,它本身就是整體的佛法。廣義而言,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自然環保,都屬於心靈環保的範疇。因為當一個人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內心環境,經常感到安定、平和,則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必然會從容有序、不急不徐。反應於人際互動及生活、自然環境,則是珍惜、善待,絕不會傷害、破壞,因為他們已將自己視為環境整體的一部分,甚至與大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本書是心靈環保理念一次精要總整理,分成四個單元:「認識心靈環保」、「轉煩心為禪心」、「心靈環保的實踐方法」、「平安的人間淨土」。它不僅解答:「心靈環保能幫助我什麼?」還從佛法角度,探討現代社會的挑戰,如人與人之間的暴戾之氣、全球氣候變遷及世界和平等重大議題。

此外,關於心靈環保與禪修、心靈環保與信仰、心靈環保與淨土思想、心靈環保的生死觀,以及心靈環保如何實踐等議題,也都收為範疇,都不離心靈環保理念的核心。佛法,本來如此;禪法,就在日常;心法,唯在當下。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都能將心靈環保視為人生指南,照見真正的人生好風光。

二○二五年代表著二十一世紀的四分之一,迎接第二個二十五年之際的當今,全球正面臨著各式各樣的挑戰,但從「心靈環保」之立場看,卻也是人類文明不斷成長,乃至永續發展的契機。

今年也是法鼓山落成開山二十週年,祈願大家能「有大願力」,人人行好願,讓人間淨土實現。祝福所有閱讀到本書的讀者,都能體驗到聖嚴師父分享心靈環保的初心──願人人皆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釋果暉(法鼓山方丈)

文章試閱


從「心」啟動人生

全球暖化、環境汙染,氣候異常引發的災害,更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環境。世界各國無不努力推廣環保運動,希望幫助地球恢復健康。其實地球生病,是因為人心生病,才會無止盡地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環境需要保護,我們的心也需要「心靈環保」來保護,才會健康。

聖嚴法師說:「心靈環保其實很簡單,就是心理衛生、心理健康,如何使我們自己清淨、安定,進而影響、協助他人生活愉快,這就是心靈環保的目的。」心靈環保能讓我們的心不受煩惱汙染,時時保持健康、快樂、安定,並將平安的力量擴及他人,分享幸福。

修行是修心,要修什麼心呢?慈悲心和智慧心。事實上,佛法就是心法,以現代的語言詮釋來說,就是「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學佛要努力的目標,不論修行或淨化人心、淨化社會,都要從「心」開始。

心靈環保的健康人生觀

聖嚴法師說心靈環保的內容,其實就是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素質。如果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了。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心若能不受內外環境所困擾,雖然生活在人間,也等同於生活在佛國的淨土。又說:「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意思是若能放下自我的私心,為一切眾生做不求回饋的服務,內心平安歡喜,也等於生活在佛國淨土。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時時付出和助人,所看到的世界和眾生,都會是溫暖可愛的。

聖嚴法師建議我們,可練習著以心靈環保的健康心靈看待世間:

1. 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原因的:
順利的事有它發生的原因,不順利的也有它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種原因。所以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得志時不必興奮,失意時毋須沮喪,一切終歸無常。

2. 世界一切現象都是新鮮的:
好的是新,壞的也是新。深夜將盡的時候,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厭惡,因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過是個過程。在過程的轉換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新鮮的。

3. 世間所有現象都是美好的:
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也是美好的經驗。或許有人要問,怎麼可能兩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實只要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告訴自己:「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是美好的經驗。」如此一來,便沒有一樣事會讓你生煩惱,生活就會變得很有意義。

心靈環保為我們建立健康的人生觀,人生的責任是盡責盡分,人的功能是從奉獻中成長,人的意義是消融自我而喜悅自在,人的生命是融入於無限的時空而又超越於無限的時空。如果我們能善用這些人生觀,就能活出生命的光與熱!(摘錄)


心靈環保如何用禪法化解情緒?

為避免發脾氣,許多人選擇壓抑情緒,以免負能量如火山噴發難以收拾,但往往愈想控制,愈壓抑不住。很多人用抽菸、喝酒、睡悶覺來躲避情緒衝擊,但是一想到受氣的事,又暴跳如雷,由此可知逃避並非解決情緒的根本方法。

心胸愈大,情緒愈小

面對競爭壓力激烈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化解負面情緒的方法,禪法不僅是最方便的調心方法,簡單易學,而且也是釜底抽薪的根本方法。能以心靈環保保養身心的人,因為身心穩定、情緒平衡,不容易被外境波動,假使真的起煩惱了,會運用體驗呼吸的方法,將注意力的焦點由外在對象,轉移到自己的呼吸,觀照呼吸的感覺,體驗呼吸的進與出,並且告訴自己,即使受到了委屈,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就能享有完整而幸福的生命,何必為困於一時而不開心?當我們的心胸愈來愈大,情緒起伏就會愈來愈小,讓自己雨過天晴。

萬緣不拒三步驟

有些人能在禪坐時如如不動,不受任何刺激而有情緒反應,可是一遇到生活難題時卻會破功,火冒三丈。若想避免負能量如燎原之火,最好平常就能運用心靈環保為防火牆,「萬緣不拒」便是一個不起情緒的妙方,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對於外在的環境變化,要心想:「這是外境在動,是外境的動作,不是我的動作,我只需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以不受影響的心來應對即可。」

第二步,練習著沒有外境的對象,但需先認清自我中心只是虛幻的執著,才能不介意外境的對象。

第三步,練習放下「自我」。當別人罵你時,可以想:「這個名字不是我,這個身體也不是我,跟我沒有關係。」然後,只注意自己的呼吸,不介意外境的好壞,觀想:「呼吸的人不是我,僅是身體在呼吸,不是我在呼吸。」無論發生什麼事,你只是保持一個非常平靜的心情。

萬緣不拒的意思,是不必拒絕我們的生活環境,但也不受外境的干擾。待人處事的原則,對人要以緩和的方式處理;對事則要馬上處理,但是處理時不動情緒,不起煩惱,不加入自我的利害得失,該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

如果能知道引起情緒起伏的原因,觀察情緒的生滅,並了解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就是一種智慧,因為對於情緒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沒有心事,情緒自然安定,身心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