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楞嚴禪心(大字版)
原文書名:The Mind of Chan as Illustrated in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產品代碼:
9786267345672系列名稱:
家中寶42系列編號:
1110100421定價:
220元作者:
釋果醒頁數:
144頁開數:
19x26x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414出版日:
20250414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6.65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多次再刷,大字版好評推出
果醒法師以「真心的十個特質」闡釋真心與妄心之別,再從禪修體驗及生活實踐,幫助我們理解經義、返回真心!
《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
「這個世界與一切眾生,都是真心產生的『虛妄夢境』」。
「沒有一個『主體』,在時空中穿梭。」
「眼前這個人是心中產生的『影像』,不在眼外、心外。」
一般人面對不如意的現象,總是試圖把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禪,則是不轉現象,直接從現象認得真心。
書中提到,有位居士供養聖嚴師父一袋葡萄。師父嘗了一口說:「好吃。」結果第二天,居士送來一整箱葡萄。師父問他為什麼又送葡萄?居士說:「師父昨天不是說葡萄好吃嗎?」師父回:「我說葡萄好吃,但我沒說我喜歡吃啊。」
心中沒有喜好、沒有取捨、沒有分別,看起來好像不是常人,但其實沒有喜歡、討厭的這種快樂,叫作「寂滅樂」,因能所寂滅而生無盡的大用。
就如聖嚴師父的〈末後偈〉云:「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生命的過程,是在無事中忙碌,在忙碌中無事;在寂滅裡哭笑,在哭笑裡寂滅。
在生活中體驗時,一定要把握這個原則,不要想離開煩惱去找涅槃,不要離開事相去找空性。曾經有位居士,受不了婆婆,想要出家。果醒法師說:「家中一個婆婆就受不了,出家有三百個『婆婆』等著妳!」
又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講話,接著去看、去聽、去想。每一念都是新的,裡面沒有我,也全部都是我。結合平等心,才能真正地放鬆,能讓我們不至消耗太多的身心能量,而產生最大的工作效益,心中流露喜悅。
每一念都是圓滿的,當下都是真心的妙用。常聽到有人說,忙得沒有時間修行,其實念念都是修行的機會。「複習業力」或是「選擇修行」,就由自己決定。
一起跟著果醒法師翻轉心念,學習「真心的操作方法」,活出萬事如意、自在無礙!
★《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多次再刷,大字版好評推出
果醒法師以「真心的十個特質」闡釋真心與妄心之別,再從禪修體驗及生活實踐,幫助我們理解經義、返回真心!
《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
「這個世界與一切眾生,都是真心產生的『虛妄夢境』」。
「沒有一個『主體』,在時空中穿梭。」
「眼前這個人是心中產生的『影像』,不在眼外、心外。」
一般人面對不如意的現象,總是試圖把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禪,則是不轉現象,直接從現象認得真心。
書中提到,有位居士供養聖嚴師父一袋葡萄。師父嘗了一口說:「好吃。」結果第二天,居士送來一整箱葡萄。師父問他為什麼又送葡萄?居士說:「師父昨天不是說葡萄好吃嗎?」師父回:「我說葡萄好吃,但我沒說我喜歡吃啊。」
心中沒有喜好、沒有取捨、沒有分別,看起來好像不是常人,但其實沒有喜歡、討厭的這種快樂,叫作「寂滅樂」,因能所寂滅而生無盡的大用。
就如聖嚴師父的〈末後偈〉云:「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生命的過程,是在無事中忙碌,在忙碌中無事;在寂滅裡哭笑,在哭笑裡寂滅。
在生活中體驗時,一定要把握這個原則,不要想離開煩惱去找涅槃,不要離開事相去找空性。曾經有位居士,受不了婆婆,想要出家。果醒法師說:「家中一個婆婆就受不了,出家有三百個『婆婆』等著妳!」
又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講話,接著去看、去聽、去想。每一念都是新的,裡面沒有我,也全部都是我。結合平等心,才能真正地放鬆,能讓我們不至消耗太多的身心能量,而產生最大的工作效益,心中流露喜悅。
每一念都是圓滿的,當下都是真心的妙用。常聽到有人說,忙得沒有時間修行,其實念念都是修行的機會。「複習業力」或是「選擇修行」,就由自己決定。
一起跟著果醒法師翻轉心念,學習「真心的操作方法」,活出萬事如意、自在無礙!
作者簡介
釋果醒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臺灣高雄,一九八四年追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習禪,一九八六年於法師座下出家,二○○五年成為聖嚴法師傳法法子。曾任法鼓山農禪寺禪坐會和禪修推廣中心輔導法師、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兼象岡道場住持,現任法鼓山副住持、禪修中心副都監及禪堂堂主。
三十三歲出家,自云人生「三三來遲」,出家後,對漢傳經典及禪宗體用心法,融會貫通。二○一一年起,結合《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等經教,於臺灣、美國、澳洲、莫斯科、波蘭、香港、新加坡等地,帶領止觀、默照、話頭、念佛禪等禪修活動,經常為海內外各地人士宣講無我心法。
書籍目錄
自序──《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楔子——真心的十個特質
真心與妄心
佛用與眾生用
〈第一講〉見性是心執著禪的修行活在當下
〈第二講〉見性無動性與相五個聚落收心
〈第三講〉見性不滅迷與悟東湧西沒,西湧東沒觀、照、提
〈第四講〉見性不失五種妄想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影與響
〈第五講〉見性無還五蘊本如來藏只有現象,沒有順逆隨緣與隨業
〈第六講〉見性無雜前塵熟處轉生,生處轉熟不轉相的基本知見
〈第七講〉見性無礙日面佛,月面佛逆來順受應時不取相
〈第八講〉見性不分觀世自在平等心放鬆
〈第九講〉見性超情不觸事而知相信的世界,體驗的世界停止無明高速列車
〈第十講〉見性超見不對緣而照無能所的生活體驗萬事如意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
《楞嚴經》是禪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古德向來有「開悟楞嚴,成佛法華」之說。近代虛雲老和尚勸人要把整部經背起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則從一九八四年起,於臺灣及美國兩地,宣講此經長達二十年。種種可見,漢傳禪佛教對《楞嚴經》的重視。
《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心在身內」是多數人牢不可破的認知,可是佛告訴阿難:「如果心在身內,那不是真心,而是妄心。」佛也說,眼前的虛空山河大地,包括眾生及造業受報等,是因每個人的真心妄動而顯現,稱為「從真起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與一切眾生,都是真心產生的虛妄夢境。像這種說法,教人如何體會和領略?
三十多年前,當我初讀《楞嚴經》,不僅內容看不懂,觀念亦難接受。可是當我讀到所謂天堂、地獄皆由心生的這段話,我記住了。從此,「你講什麼,我都相信」,因為我們所見、所聞任何人所說內容,都是我心中的東西。
為了深入法義,於是涉獵各家註解,從元代惟則大師,明代蕅益、憨山及交光大師,到近代的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與聖一法師、宣化法師、元音老人等多位善知識講記,都是我反覆熏習的教材,甚至將各版註解存於電腦,有空就看,慢慢體會。
祖師及近代善知識的闡釋,有些是純義理解說,有些以實修配合義理行解。其中,憨山德清大師及蕅益智旭大師的釋經方式,並非逐字、逐句解說,而側重於修行面的實踐,對我影響至深。如蕅益大師以天台的「一心三觀」、「藏通別圓」、「六即佛」、「四種淨土」提契修行要義。憨山大師把《楞嚴經》分作「修證門」及「迷悟差別」二科。「修證門」有體、相、用三類:「體」以天台的空、假、中三觀,而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等三稱。「相」分為理行、事行、密行三類,如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屬於理行,〈楞嚴咒〉屬於事行和密行。「用」分染用與淨用,如眾生、世界顛倒屬於染用,菩薩修行五十七位階屬於淨用。
至於聖嚴師父的解經方式,比較是站在實用層面和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角度。記得有一次,師父談到菩薩度化人間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透過意生身,如虛雲老和尚雪夜遇文殊菩薩化身的「文吉」菩薩,護他死裡逃生,事後卻怎麼也找不到這位文吉菩薩。第二種是經由投胎度化人間,此為菩薩最常見的方式。第三種是加持,比如師父有次講經,覺得更優於平時,事後就說大概是菩薩加持所致。類似這樣的開示,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研讀《楞嚴》,使我體認修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修行要避免誤入歧途,故於早年以「四依止」當護身符,日後轉以《楞嚴經》所具體描述的五十蘊魔,做為核對標準。另一個重點,修行要有導航指南,亦即義理與實修必須取得平衡。如果只解不行,形同把佛法當成學問,能說不能行;若是只行無解,就如開車缺乏地圖,可能上路一、二十年,仍在原地打轉,到不了目的地。
修行,即是「返妄歸真」的過程,從妄心返回真心。所謂真心,便是禪宗所說「大地落沉,虛空粉碎」,體驗到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心性,相當於《六祖壇經》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返妄歸真?法鼓山園區,觀音殿匾額「入流亡所」,點出最關鍵的原則,違背這個原則,凡夫就會順十二因緣操作,流浪生死;正確理解及操作,則能逆十二因緣,反向操作,超越生死。關於「入流亡所」的實修過程,師父在《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一書,有具體而微的解說,行者可據此核對身心體驗。
體證真心無一物之後,如何度化眾生?因此又有「全妄即真」的第三個層次。有相的虛妄現象是無相真心的功能,覺悟者跳入虛妄的生死界,既不被迷惑,又能自在度化眾生。
《楞嚴經》正是揭示這麼一份兼備義理及實踐的行解地圖,禪宗祖師則把實際的體證,活用於日常生活中,對弟子的點撥、禪師間的你來我往,均表現於自在的心行。讀祖師語錄時,若不懂教理,又缺乏實踐,很難一窺背後隱藏的意涵。
回首三十三歲那年,在師父座下出家,如今又過了三十三年。記得出家前,有一天晚上到農禪寺上課,師父突然問我:「你是誰?」當然報出我的姓名。師父又問:「媽媽未生你之前,你是誰?」想了一下,回答:「我是我媽媽的兒子。」師父再問:「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誰?」我誤解了,以為師父在問我的過去世,「我又沒有修行,怎麼會知道?」至此,師父沒轍了,對話結束。
後來明白,師父是以禪宗話頭「父母未生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逼拶我。儘管自己不解風情,話不投機,但師父好像看出我與禪宗有緣,因此在我出家後,逼著我講〈顯宗記〉及〈信心銘〉。就在安和分院及農禪寺試講的那兩年,只能就法義、內容分享,卻不易用自己的話講出來。這個過程,從看不懂到慢慢讀懂,到漸漸能懂,並且可與實踐結合,前後歷時二、三十年,才建立起禪宗體用的義理架構。
多年來,研習《楞嚴經》,並配合禪修及祖師語錄的探究,似乎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便是本書成書的因緣。《楞嚴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此書先以卷一、卷二談及的「十番顯見」,也就是從「真心的十個特質」闡釋真心與妄心之別,再從禪修體驗及生活實踐,說明每個當下與這十個特質的關係。因此,本書目的,不在增進了解佛法名相,而是邀請讀者重視佛法名詞必須與生命結合,成為時時修、處處修、念念修的修行功課。
感謝法鼓文化願意出版這本小書,但願讀者都來追隨《楞嚴經》的修行地圖,回到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真心,進入禪佛教或禪宗的自性大海遨遊。對於本書所分享的知見與方法,懇請讀者盡可能一讀再讀,細嚼慢嚥,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相信必有收穫。
釋果醒
文章試閱
【停止無明高速列車】
《楞嚴經》指出,眾生之所以不斷地造業受報,是因一念妄動,以無明能所,高速畫出虛空、世界、眾生、業果等種種現象,再透過識心的錄影、放影功能,執著現象中有個「我」在看、在聽、在想、在學習、選擇要或者不要。如此能所運作,使得這列無明列車,持續保持於高速的奔馳狀態。
眾生的心緣相,是千萬年來修成的工夫,現在知道了,不必著急。就如時速一百公里的車子,如果不再加油、不踩油門,車子自然會停下來。所謂「加油」、「踩油門」,就是助長業力相續的燃料。基本上,業力的根本是執五蘊為我,認為有個主體在時空中穿梭。要終止這部高速列車,必須認知停止這部列車是此生最重要的事。其次,才能談到用什麼方法停止列車。
然而弔詭的是,想讓動盪的心停下來的取捨心,本身就具有動盪的特質,一個是取相,一個是攀緣。因此,以取捨心來對治攀緣心,只有更加添亂而已,如〈信心銘〉所說:「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相當於ABS電腦自動煞車系統問世之前,遇突發狀況,急於踩煞車器,車子卻停不下來。開車行家遇到緊急狀況,踩了煞車器,得馬上放掉,讓車子往前衝的慣性轉為車輪轉動,然後再踩、再放,直到車輛完全停止。
停止無明列車也是相同道理。禪修或日常生活中,一旦覺察妄念生起,採取硬碰硬對決的方法,或以話頭打壓妄想,均不是究竟法。正確的降速方法,是把無明列車的能所慣性,轉化為反聞聞自性的超能所。話頭的「反參」和默照的「放捨諸相」,都是反聞聞自性。先停止身體的掃描,再停止山河大地的掃描,最後停止虛空的掃描,稱為「打破虛空」或「虛空粉碎」,直至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此時,不生不滅、不動的佛性就顯現了。
無明的習氣列車,創造出夢境、幻境,又在自己創造的夢境、幻境中高速奔馳。現在懂了這個道理,倘若沒有實證,很難確信它是夢境、是已消失的前念、是自心的東西。畢竟凡夫沒有能力見到旋火輪的圓圈是虛幻的,必須透過修習止觀,念念不踩油門,並且保證不踩油門,則高速的無明列車終究會停下來,那時才知道駕駛即是佛性,無明列車是自己的佛性變現的。
不踩油門,還得清楚哪些動作是在踩油門。有取捨是在踩油門,期待成佛或是想成佛,也是在踩油門。任何的期待心都是在踩油門,任何的排斥心也都是在踩油門。貪愛任何境界是在踩油門,有被認知的境界是在踩油門。只要有能所,都是在踩油門。
念念清楚不踩油門,直到萬里無雲,才真正知道什麼是踩油門,什麼是不踩油門。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願一切眾生,生生世世都朝這條道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