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老實生活:阿含經的幸福之道
原文書名:Living Truthfully:The Path to Happiness According to the Āgama Sutras
產品代碼:
9786267345719系列名稱:
智慧人60系列編號:
1111110601定價:
250元作者:
釋法源頁數:
296頁開數:
15x21x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512出版日:
20250512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1.8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心裡有解不開的煩惱嗎?
讓佛陀為你打開心結,找回寧靜和喜悅!
《阿含經》是最重要的原始佛教經典,我們雖然無法生值佛世,卻可以透過閱讀《阿含經》,宛如跟著五百大阿羅漢,一起圍繞著佛陀聽法。質樸簡要的法義,能直接觸動我們的心,喚醒內在的覺性,解脫自在不再遙不可及。
《阿含經》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是通往內心寧靜和智慧的指引,也是生活中實踐佛法的重要參考。
◇想要開悟解脫,先要學習《長阿含經》的正確知見,才能見道悟道。
◇想要放鬆減壓,了解《中阿含經》苦、集、滅、道的原理,就能減壓紓壓。
◇想要簡單樂活,練習《雜阿含經》禪定止觀的方法,即能身心穩定健康。
◇想要離苦得樂,接受《增壹阿含經》的勸化,提昇自己的智慧,可以斷除煩惱執著。
只有簡單而平靜的生活,才能帶來內在的喜悅與快樂。解脫不是遠離生活,而是在生活中覺醒。禪定與智慧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突破許多生活上的障礙,讓我們活得輕鬆、活得安好、活得有意義!
本書作者法源法師,為美國紐約大學控制工程碩士,現任西蓮學苑執行長、雲陽寺住持、法鼓文理學院講師等。研究專長包括網路資訊、人工智能、腦波科技及心律分析等。這是法師暨《轉念快樂:讀懂解深密經》、《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後,第三本解經著作,深入淺出介紹《阿含經》的傳譯歷程、內容架構、阿含教理的核心思想,以及解脫修行的妙法,指引真正的幸福之道。
法源法師的YT頻道「科學看佛法」: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QZhBCJfTBdWP5WowWiqaQ
心裡有解不開的煩惱嗎?
讓佛陀為你打開心結,找回寧靜和喜悅!
《阿含經》是最重要的原始佛教經典,我們雖然無法生值佛世,卻可以透過閱讀《阿含經》,宛如跟著五百大阿羅漢,一起圍繞著佛陀聽法。質樸簡要的法義,能直接觸動我們的心,喚醒內在的覺性,解脫自在不再遙不可及。
《阿含經》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是通往內心寧靜和智慧的指引,也是生活中實踐佛法的重要參考。
◇想要開悟解脫,先要學習《長阿含經》的正確知見,才能見道悟道。
◇想要放鬆減壓,了解《中阿含經》苦、集、滅、道的原理,就能減壓紓壓。
◇想要簡單樂活,練習《雜阿含經》禪定止觀的方法,即能身心穩定健康。
◇想要離苦得樂,接受《增壹阿含經》的勸化,提昇自己的智慧,可以斷除煩惱執著。
只有簡單而平靜的生活,才能帶來內在的喜悅與快樂。解脫不是遠離生活,而是在生活中覺醒。禪定與智慧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突破許多生活上的障礙,讓我們活得輕鬆、活得安好、活得有意義!
本書作者法源法師,為美國紐約大學控制工程碩士,現任西蓮學苑執行長、雲陽寺住持、法鼓文理學院講師等。研究專長包括網路資訊、人工智能、腦波科技及心律分析等。這是法師暨《轉念快樂:讀懂解深密經》、《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後,第三本解經著作,深入淺出介紹《阿含經》的傳譯歷程、內容架構、阿含教理的核心思想,以及解脫修行的妙法,指引真正的幸福之道。
法源法師的YT頻道「科學看佛法」: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QZhBCJfTBdWP5WowWiqaQ
作者簡介
釋法源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臺北,中正理工學院(現為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系統工程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獲紐約大學控制工程碩士學位。二○○三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現於臺灣大學進修博士課程,研究專長包括網路資訊、人工智能、腦波科技及心律分析等。
曾任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校技士,現任西蓮學苑執行長、雲陽寺住持、中國佛教會教育委員會主委,並為法鼓山僧伽大學和法鼓文理學院講師,除教授「印度佛教史」、「戒律學」、「阿含學」、「華嚴學」、「知識管理」、「電子佛典與大藏經」外,也參與禪定腦波及心律的相關研究專案。著有《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轉念快樂——讀懂解深密經》。
目前積極以新世代自媒體的方式來弘揚佛法,網路直播《華嚴經》、《圓覺經》、《楞嚴經》、《無量壽經》、《解深密經》及「正念減壓」、「止觀禪修」等課程;並製作《科學看佛法》播客節目,希望結合佛學與科學,讓心智慧和新科技能為人們開創美好的人間淨土。
書籍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篇〉《阿含經》簡介
一、《阿含經》的傳譯
(一)宣講緣起
(二)經文傳譯
二、經文內容及架構
(一)《阿含經》思想背景
(二)阿含學基本架構
〈第二篇〉阿含教理哲學
一、四聖諦和離苦得樂
(一)離苦得樂的真理
(二)涅槃解脫的方法
二、緣起法和善惡因果
(一)十二種苦樂因緣
(二)善惡因果的分析
三、聖道解脫與證果位
(一)聖道前行步驟
(二)聖道正行次第
(三)修證解脫果位
〈第三篇〉禪修的道次第
一、增上戒學與四念處
(一)戒律主要涵義
(二)增上戒學為師
(三)以四念處為住
二、增上定學十六勝行
(一)禪定的主要內涵
(二)修學止禪與觀禪
(三)安般念十六勝行
三、增上慧學十六觀智
(一)智慧的主要涵義
(二)增上智慧的修學
(三)安般念十六觀智
表目錄
表一:漢譯《阿含經》與巴利文《尼柯耶》的對照
表二:五類過去及現在的常見
表三:五類未來的常見及斷見
表四:四部《阿含經》內容架構
表五:三世因緣果報與善惡業力
表六:七水喻人的善惡因果
表七:三十七道品修學內容
表八:聖道解脫及解脫知見對照
表九:大小乘戒律比較
表十:五篇七聚罪相比較
表十一:四念處經文對照
表十二:四禪的禪支分析
表十三:禪修四十種業處
表十四:南北傳佛教十六勝行對照
表十五:七清淨的解說對照
表十六:七清淨與十六觀智對照
圖目錄
圖一:四聖諦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
圖二:十二因緣與惑業苦之因果關係
圖三:聖道修學次第步驟
圖四:三十七道品導航地圖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筆者身為漢傳佛教的出家法師,主要以大乘佛教經論為學習重點;由於在法鼓山僧伽大學任教,受邀擔任阿含教理課程的講師,因而重新認識《阿含經》是大、小乘佛教修行的共同基礎,對個人的修行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阿含經》採取佛陀與弟子對話的體裁,以清晰、簡潔的方式記錄了四聖諦、八正道和緣起法等基本教義,為修行者提供了方向和指引。《阿含經》保留了最核心的佛教教義,包括四聖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等重要內容,這些都是修行者開展修行的重要架構。《阿含經》強調觀察無常、苦與無我,幫助修行者從中培養出禪定與智慧。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本教法,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後期大乘佛教乃至密乘佛教,以及現代佛教各宗派共同的基本教理。《阿含經》的修道次第,可以說是大、小乘諸經中,最為明確和詳盡的。「八正道」是修行得解脫的主要道路;其中「正念」、「正定」、「正智」三核心,則是能夠離苦得樂,最重要的修道次第。解脫不是遠離生活,而是在生活中覺醒,開啟智慧必須在生活中歷事練心。
世間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苦本,最終都將導致苦惱。世間追求縱欲奢侈的樂受,若得到刺激滿足後,內心會增加欲望,或感受到失落無聊。若得不到滿足或過度縱欲,則會變為苦受,內心會感受煩悶躁動。然而,若採取苦行貧困的生活,身心都接觸到不舒服的苦受,內心也會感受到煩悶躁動。由此可知,縱欲奢侈或苦行貧困的生活,最後帶來的都是苦受;只有簡單而平靜的生活,才能帶來內在的喜悅與快樂。靠著禪定與智慧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突破許多生活上的障礙,讓我們活得輕鬆、活得安好,活得有意義!
《阿含經》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是通往內心寧靜和智慧的指引,也是生活中實踐佛法的重要參考。現代人處身科技時代,面對資本主義消費至上的社會,需要運用《阿含經》的智慧,幫助自己少欲知足,以環保生活共建幸福的人間淨土。
《阿含經》對於簡單生活具有深刻的啟示,因為它強調清淨心與簡樸精神的價值,並教導如何從欲望中解脫,以獲得真正的平靜與滿足。《阿含經》多次提到「少欲知足」,鼓勵修行者減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透過知足來感受當下的幸福。強調無常與緣起法則,提醒我們世間萬物皆是暫時的,不應過於執著於外在的擁有或成就。《阿含經》指導修行者注重內觀與心靈的淨化,例如透過四念處的修行來提昇專注力與智慧,從而擺脫浮躁和煩惱。
簡單生活往往與尊重自然有關,《阿含經》的智慧也提醒我們要保持對生命與環境的尊重與珍惜。教導修行者拋開繁瑣,回歸生命的本質,專注於提昇自我道德與智慧,遠離無謂的干擾。《阿含經》的這些教導與現代提倡的簡樸生活理念不謀而合,對現代人追求更平靜、純粹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啟發。
想要建設人間淨土,先要有和樂富饒的社會環境為背景,《阿含經》對當代社會的永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當今的世界,全球經濟動盪起伏、社會持續分裂對立,環境持續破壞失衡,矛盾愈來愈大,《阿含經》的中道智慧,以及八正道的簡單生活態度,能夠對世界的永續發展提供助益。佛法的慈悲和平等的精神,尊重生命和自然、促進社會公平、引導永續生活的經濟發展,不只是個人生活的幸福之道,也是世界發展的幸福之道。
文章試閱
書摘 佛最勝法
佛教所說的因果律,絕不是「宿命論」(或稱定命論、神意論),這是指人的一切作為和命運,皆由神所安排或天註定。表面上看,好像也是一種因果關係,但它否定了萬法無常變動,以及人類具有改變事情的能力。這種命運註定的觀念,正好就是佛陀在《長阿含經.梵動經》中,所駁斥的六十二種或偏於常、或偏於斷的二大類邪見,就是六十二邪見的「常見」;另外一類,則是撥無因果的「斷見」。這些錯誤而極端的思想觀念,其實是婆羅門及諸外道的邪見。
要想避免落入錯誤的因果觀念,必須建立完整的因果律邏輯思考;不能只注意「因」和「果」的必然性,要同時加入「緣」和「報」的條件性和變動性。形成完整的因、緣、果、報的邏輯思考。
同樣以種瓜為例,種瓜得瓜是因果的必然性;然而,若仔細分析,若無陽光、水分的「緣」(種種條件),是無法種出瓜的;以現代的基因培育技術,種瓜的結果可能有不同的「報」(報應或效應),甚至有機會形成「種瓜得豆,種豆得瓜」的特殊效應。
因、緣、果、報的效應是很細緻但複雜的,切莫落入淺簡粗暴的因果觀念。所以,完整的因果律邏輯思考,應該如同漢譯阿含部之《信佛功德經》卷一所記載,要向佛陀學習,能夠全盤了知種種事物的「因、緣、果、報」,這種對於佛教的「因果律」的完整思考的方法,稱為「佛最勝法」。
佛教對於「因果律」的看法十分完整深入,猶如十二因緣所說:無明、行等二支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現在果,愛、取、有等三支是現在因;生、老死等二支是未來果,貫穿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三態,對宇宙萬法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釋。它可使眾生從「三世因果」中,了解「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令眾生有所警惕,不致為非作惡,乃至行善積德,了脫生死。
很多人認為今世遭受到苦難,一定是前世所造的惡行所致,這固然是有可能的。但是,過去並不一定是前世,當下的前一秒、前一刻就已經是過去。所以,現今遭受到的苦難,除了可能是前世所造的惡業,也可能是今世之前所造的惡業所致。而未來的果報,除了可能發生在來世,也可能發生在今世不久。
三世因緣果報的思考模式,重在逐步的層次推論與因果關係,而不是淺薄簡省的思想。保持分析及反思,會有深思的收穫,積極地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在生活上,遇到困難而苦惱時,很多人求神問卜,怪罪於運氣不好,或是歸咎於前世業障;這樣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並且已落入錯誤的因果思考。應該採取「三世因緣果報」的反思,為何自己遇到困難,會感到苦惱或憂愁?
先從「因」開始分析,覺得困難是在於自己能力或智慧無法發揮而有阻礙,原因在於錯誤言行及思想習慣所導致。業障有可能是前世過去造成,也有可能是今世之前產生的障礙,起因都在於無明迷惑。其實,遇到困難正好是提昇能力和學習智慧的機會,並不需要感到苦惱。要反思現在的「緣」,是不是想法上不願面對困難,有不舒服的感受,即染汙的受蘊、想蘊。如果不懂得及時剎車,造成的「果」,會使得情緒不安、心識退卻,即染汙的行蘊、識蘊。產生「報」的效應,會在現世及來世的未來,持續讓身心苦惱。
我們應該練習在當下面對困難,運用正確思考模式,發揮自己的能力,設法解決問題,智慧也可以持續學習和成長。切莫凡事推給運勢或業障,淺薄而不深入分析的思想習慣,才真是累世帶來的障礙,會讓我們造惡業,受苦報。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在事業上,要能夠順利成功,也應該採取三世因緣果報的思考模式。
從「因」開始發揮每個人都具有的覺知能力,這是前世過去或今世之前所累積的。運用現在的「緣」,讓自己的心念可以專注聚焦,清楚工作上的感受及想法,即清淨的受蘊、想蘊。造成的「果」,會使得情緒穩定、心識勇猛,即清淨的行蘊、識蘊。產生「報」的效應,會在現世及來世的未來,發揮潛力及智慧,讓事業可以順利而永續的發展。有了深入分析因果的思想習慣,會讓我們造善業,受樂報。完整的業報觀念,是抱持努力的態度,保持向上的動力;不要把挫折想得太嚴重,失敗就重頭再來,只要在過程中繼續前進,自然有圓滿的成果。
從三世因緣果報與善惡業力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造惡業會受苦報,造善業會受樂報。佛陀在《中阿含經.心品》中,明確地告訴阿難尊者:身、口、意惡行,必定受到苦報;而身、口、意妙行,必定受到樂報。這是在說明「善有樂報,惡有苦報」的道理。譬如,我們行善助人,對方不一定有良善的回應,但助人會讓內心快樂,即是善有樂報。我們作惡傷人,不一定會受到法律制裁,但內心會有疚責痛苦,即是惡有苦報。(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