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無法之法:聖嚴法師默照禪法旨要
原文書名:The Method of No-Method: The Chan Practice of Silent Illumination
產品代碼:
9786267345771系列名稱:
大智慧13系列編號:
1110750132定價:
290元作者:
聖嚴法師譯者:
單德興頁數:
224頁開數:
15x21x1.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14出版日:
20250714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6.65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任何方法都能把心安住在當下一刻,
但運用默照甚至連當下一刻都能放下。
—聖嚴法師—
《無法之法》是聖嚴法師指導「默照」禪修法門之作。「默照禪」是曹洞宗著名的修行法門,一度由宏智正覺禪師所弘揚,後來又再度湮沒。它是禪宗史與大乘佛教史中,發展出的最微妙深奧的修行之一,歷史悠久而複雜,可上溯到印度佛教中的止觀雙運,也與藏傳佛教中的大圓滿和大手印相應。
聖嚴法師承繼曹洞宗與臨濟宗兩個法脈,將默照的修行過程重新梳理,並建立簡要分明的次第,希望這個教法能更容易為現代人理解運用,並再次復興。聖嚴法師的禪法有系統、具實用,極為清楚,對當代修行人來說尤其如此。本書是法師闡明默照的修行與證悟之作。
法師早期的弟子能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在密集的禪七中,法師總是置身於禪堂,觀察每個人的心態,隨時運用善巧方便來調整禪眾的修行。他的巨大能量和親臨現場通常就足以使修行者專注於方法上。後來,由於他身體衰弱又肩負其他工作,除了在晚上的開示之外,經常無法親臨禪堂,因此,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他開始整理出更有系統的方便法門來教導默照,讓弟子能運用這種方法,而不需仰賴他在現場。
在本書中,聖嚴法師闡釋這種古老的修行,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師於在紐約象岡主持的兩次默照禪七開示記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法師對《宏智禪師廣錄》的多則開示。書中法師為修行者澄清許多觀點、方法和實證狀態,因此不僅包含理論的闡釋,更多的是對禪修期間真實情境的回應。法師指出,一旦你放下一切,不讓心住於任何東西,默照的開悟境界就會現前。也因此,默照被稱為「無法之法」,它直接指向每個人本具的圓滿智慧。
任何方法都能把心安住在當下一刻,
但運用默照甚至連當下一刻都能放下。
—聖嚴法師—
《無法之法》是聖嚴法師指導「默照」禪修法門之作。「默照禪」是曹洞宗著名的修行法門,一度由宏智正覺禪師所弘揚,後來又再度湮沒。它是禪宗史與大乘佛教史中,發展出的最微妙深奧的修行之一,歷史悠久而複雜,可上溯到印度佛教中的止觀雙運,也與藏傳佛教中的大圓滿和大手印相應。
聖嚴法師承繼曹洞宗與臨濟宗兩個法脈,將默照的修行過程重新梳理,並建立簡要分明的次第,希望這個教法能更容易為現代人理解運用,並再次復興。聖嚴法師的禪法有系統、具實用,極為清楚,對當代修行人來說尤其如此。本書是法師闡明默照的修行與證悟之作。
法師早期的弟子能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在密集的禪七中,法師總是置身於禪堂,觀察每個人的心態,隨時運用善巧方便來調整禪眾的修行。他的巨大能量和親臨現場通常就足以使修行者專注於方法上。後來,由於他身體衰弱又肩負其他工作,除了在晚上的開示之外,經常無法親臨禪堂,因此,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他開始整理出更有系統的方便法門來教導默照,讓弟子能運用這種方法,而不需仰賴他在現場。
在本書中,聖嚴法師闡釋這種古老的修行,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師於在紐約象岡主持的兩次默照禪七開示記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法師對《宏智禪師廣錄》的多則開示。書中法師為修行者澄清許多觀點、方法和實證狀態,因此不僅包含理論的闡釋,更多的是對禪修期間真實情境的回應。法師指出,一旦你放下一切,不讓心住於任何東西,默照的開悟境界就會現前。也因此,默照被稱為「無法之法」,它直接指向每個人本具的圓滿智慧。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譯者簡介
單德興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1988年於聖嚴法師座下皈依之三寶弟子,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歐美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政治大學傑出校友。
著有《銘刻與再現》、《我打禪家走過》、《翻譯與脈絡》、《薩依德在台灣》、《與智者為伍》、《禪思.文思》、《法緣.書緣》、《王文興訪談集》等專書與訪談錄,譯有《文學心路》、《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禪的智慧》、《禪無所求》、《無法之法》、《虛空粉碎》等。
書籍目錄
編者前言 Ernest Heau
致謝
英譯者緒論 果谷
【第一部】修習默照
禪七前
晚間開示:默照的方法
第一天
晨間開示:無常
下午開示:修行方法的關鍵
第二天
晨間開示:一些常見的問題
下午開示:默照禪的不同階段
第三天
晨間開示:空與無我
晚上開示:完全處於當下
第四天
黎明開示:正見和修行
晨間開示:無我
第五天
黎明開示:發菩提心
晨間開示:默照的第三階段
第六天
黎明開示:日常生活中的默照
晨間開示:直觀
第七天
下午開示:懺悔
禪七結束
黎明開示:感恩、迴向、布施
【第二部】宏智禪師論默照(上)
《宏智禪師廣錄》摘錄(上)
第一晚開示:大用無滯
第二晚開示:恁麼體取
第三晚開示:揩磨此一片田地
第四晚開示:牛心免於束縛
第五晚開示:法食
第六晚開示:處處現成
【第三部】宏智禪師論默照(下)
《宏智禪師廣錄》摘錄(下)
第一晚開示:默照的狀態
第二晚開示:默是沒有自我
第三晚開示:你和環境一塊打坐
第四晚開示:清淨妙明田地,是本所有者
第五晚開示:直下脫略
第六晚開示:靈機妙運
中文版譯後記:願願相續,法鼓長傳
推薦序/導讀/自序
本書中的開示來自聖嚴法師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和一九九九年六月於紐約象岡法鼓禪修中心的兩次禪七。在這兩次禪七中,聖嚴法師仔細講授有關默照的修行與理論。聖嚴法師以中文開示,同時翻譯成英文,記錄、謄寫之後,編輯成此書。
什麼是禪七?根據禪的傳統,在「攝心」這個場合中,修行人長時間投入密集的打坐,以便「收攝心」——把心集中於一個焦點,擺脫妄念和執著。禪師的責任就是運用各種善巧方便來幫助修行者達到這個目標,開示則是其中之一。開示可能包括教導特定的方法,闡釋佛法和祖師的教誨,敦促學員認真修行。以下的篇章兼具這三方面。
在這些禪七中,聖嚴法師白天教導如何修習默照,晚上闡釋默照禪著名的創始者宏智正覺禪師(一○九一∼一一五七)的法語摘要。若要區別白天和晚上的開示,我們可以說白天開示的是修行默照的方法和取向,晚上開示的則是應有的精神和態度。然而,這種區別過於簡化,因為在實際修行中,兩者交織得天衣無縫。若不清楚了解默照的原則,默照的技巧是無法引人開悟的;若只知道原則而沒有正確的修行,也會徒勞無功,甚至誤入歧途。白天的修行指導和晚上的闡釋都是佛法,用來闡明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意義之文字。因此,它們來自同樣的材料,以那種精神來看,修行與理論之間沒有分別。
然而,為了保持這兩類材料的連續性,我們把白天的開示和晚上的闡釋分為不同的單元。換句話說,我們並未像原先那樣把內容逐日呈現,而是把有關修行的題目與評論分開。此外,我們省略了第二次禪七中的白天開示,因為其中許多內容與第一次禪七中的指導重複。
因此,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的禪七中有關默照修行的白天開示;第二部分是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禪七中正式的晚上開示;第三部分是一九九九年六月禪七中正式的晚上開示。這三部分共同仔細徹底探究這種殊勝的禪法,這種禪法與南傳佛教傳統中的止觀與曹洞禪的「只管打坐」有相應之處。
本書另一個同樣重要之處就是它是在實際禪七的情境中呈現的。換句話說,這些開示不只是理論的闡釋,而是來自禪七中活生生的教導與每日生活的情境。我們試著維持禪七的氣氛和風味,而未採用日記的方式,因此不免失去禪七中逐日、甚至逐時的戲劇性、集中與密度——不管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要體驗的唯一方式,就是實際去參加一次禪七。
Ernest Heau
二○○八年.美國紐約
文章試閱
大用無滯
宋朝時,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教導默照的法門,也留下一些作品,讓我們得以從中很清楚地了解默照的範疇。宏智之前的禪師也曾對這種修行法門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誨,像六祖惠能的再傳弟子石頭希遷(七○○.七九○)的《參同契》,另一部經典之作就是曹洞宗的合創人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的〈寶鏡三昧歌〉。
這個修行法門中,「默」是指不用語言文字,沒有心的思惟,而「照」指的是心的清楚明白、寬宏廣大。當證悟到默照的最高境界時,就能不用思惟地回應萬事萬物。這就是智慧。默照的因地就是心無雜念的修行,心是在全然清楚的狀態中,這就是默照的修行方法。
照
曠遠無畛,清淨發光。
當本所具有的真心明照時,它是廣闊無邊的——廣大開放,開闊無限,徹底純淨,不為念頭和苦惱所污染。在你自己的修行中,能夠說自己的心是光明而無限的嗎?其實,我們的心的範圍往往窄化到只執著於自己的身體。更可憐的是,我們甚至無法維持對於自己身體的覺知。我們的思惟很快就會轉移到子虛烏有之地,想這想那,或者因為昏沉而睡著。
有沒有可能突然進入這種曠遠無畛、清淨無染的境界呢?是有可能的。誰做得到呢?我們知道其中一位就是六祖惠能,儘管他不識字,但一聽到《金剛經》裡的幾句話就開悟了。而宏智禪師本人則跟隨丹霞子淳禪師修行超過十年。因此,我們是有可能體悟到這個境界,但需要堅穩的修行基礎。
有沒有可能在基礎的層次就證悟呢?是有可能的。觀呼吸,參公案、話頭,或只管打坐時,都有可能開悟。問題並不是某一個法門能不能讓你開悟,而是你能不能隨時隨地都沒有雜念,一心一意專注於手邊的事。吃飯時,你是不是全心全意,除了吃飯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念頭?打坐時,你是不是全心全意只管打坐?如果做每件事都能一心一意,沒有散亂,總是在方法上,開悟只是遲早的事。
當只剩下方法,沒有思慮,沒有情緒的波動時,就能體驗到無限的時間和寬廣的空間。這是好現象,但還不是開悟,因為依然殘留著自我(如果自我感也脫落,那就會是開悟)。我們把這稱為「統一心」。如果能體驗到這個,就不會輕易放棄修行打坐。
從這些文字的意象中,我們多少可以體會到一些:心廣大開闊,沒有限制。這裡的「清」字在中文裡還有其他意思,像是清新、清洗。想像自己擺脫了感情上的苦惱、攪擾或心的限制,只有純潔、清淨、清新的智慧不假自作,自由自在地發揮作用。單單是想像這個光景就很愉悅了,更別說去體驗了。
默
其靈而無所礙,其明而無所照。
中文裡的「靈」也帶有靈巧、靈活的意思。因此,這裡說的是某種生動、活潑、靈巧、無礙的東西。雖然這些描述隱含著活動,但宏智禪師所指的並不是動中的東西。如果想像某件東西完全沒有障礙,廣大無礙,那其實就是不動的。同樣地,靈的活潑與任何可能的障礙無關,因為並沒有任何障礙。既然不去哪裡也沒有什麼東西要來,就不需要動。因此,默照中這個生動活潑的性質其實是不動的——這就是默。
如果嘗試以「止」的比喻來描述默照中默的一面,就可能會把它當成是死氣沉沉、停滯、甚至是無用的。但是一個開悟者的心並不是死的,相反地,它是很活潑的。因此,開悟狀態中的默心既生動、有力,同時又無礙。「生動」、「有力」暗示著活動,但全然的清明卻是不動的。那種止具有無限的潛能,因此會是非常活潑的。這是默的功能。
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在修習默照,就該照某個東西」,好像修行是某種探照燈一般。但太陽並非有意照射在任何東西上,而是我們覺知到它的光和熱。「其明」指的是心雖然明,卻不是有意照任何東西——這種清明是沒有自我的。同樣的觀念也出現於佛經中:佛菩薩救度無量眾生,卻無任一眾生得到救度。並不是佛菩薩不幫助眾生,而是眾生得到了佛法之光因而幫助了自己。
第二晚開示:默是沒有自我
在修行中,不管你做什麼,請先要明照自我;也就是說,要覺知自己身心的運作。當你修行進步時,就會了解其實並沒有能夠被照的自我。那時,我們知道自己所激起的煩惱、焦躁、焦慮其實並不存在,並沒有一個人在擁有這些煩惱。你也會明瞭《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它所教導的是,我們所體驗到的動作、念頭、感覺,並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或擁有者。當你繼續照,能更生動覺知自己的身心時,就能體悟到空,放下自我,因為自我只是心造化出來的。體悟到自我是空的,就意味著體悟到空性。當你能透過照達到這一境界時,就能真正了解默,也就是沒有自我。
這裡我們必須解釋兩個觀念:自知和自了。即使是菩薩都有自我,但這個自我和凡夫的自我截然不同。一般眾生把五蘊當成「自我」而強烈地執取。他們不僅執取這個「我」,也把五蘊當成「我」,所有因而繁衍出各式各樣的攀緣、爭奪、執取、對立、焦慮。佛稱自己為「我」,已經得到解脫的阿羅漢也是如此,但他們所指的「我」只是個方便的假名,是和眾人建立關係的善巧方便。佛並不把自己的身心當成自我,只是示現度化眾生。他們的血肉之軀和開悟的心是純粹的智慧與慈悲的示現。因此,佛的「我」和凡夫的「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一者是凡夫執著於「我」,成為煩惱的根源和焦慮、受苦的原因;另一者是諸佛以無我的智慧和慈悲,清淨、自在地運作。
在默照中,你覺知你在打坐,但是誰在那裡覺知呢?你清楚知道你有煩惱和妄念,但又是誰在知道呢?你在蒲團上打瞌睡,是誰覺知呢?那一定是你,不是嗎?當你愛、珍惜或憎恨時,是你有這些情緒嗎?這是有煩惱的自我。比方說,當你坐得好時,對自己很滿意。好極了!太棒了!你認為那是什麼呢?那是什麼心態呢?
學員:煩惱。
師父:煩惱。好。所以囉,我成天看到這個傢伙很忙,不是在那邊挪動雙腿,就是在改變姿勢。他的雙腿好像是沉重的負擔。那雙腿是誰的?我只是猜想,他每次打坐時都感覺挫折。他也許心想:「為什麼我身上長這兩隻腿,給我添麻煩?不管我採用什麼姿勢,都很痛。」這雙腿到底是誰的?一個人這麼感受到受限制、不自在時,自我感是很強烈的。要對自己稍微狠心一點,放下對雙腿所有的關切。對你的腿說:「腿啊,我只是在打坐。」繼續放下,放下執著,就會從疼痛中解脫。
如果有很多妄念,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放下對這些妄念的關切和糾纏。你唯一的關切就是只管打坐,讓念頭喜歡幹啥就幹啥。一旦這麼做,就會擺脫散亂心。你在這種修行中唯一的關切就是放下,層層放下。放下對身體的糾纏、妄念,就是坐,只管打坐。那是你唯一的關切。不管身體,不管妄念,就是打坐。如果能像這樣訓練自己,就能從身心得到解脫。
但這是不夠的。當你不再執著於身體,修行很平順,然後會生起喜悅、舒服、滿足。你可能對這感到很高興,那時剩下的就是快樂的自我。你坐在那裡,覺得很滿意,沒有任何關切。但那時,必須連那個滿意的自我也放下。能完全放下歡喜和快樂時,默照就會現前。那是真正的修行,層層放下。
修行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它並不只是誦經和神祕的儀軌,打坐也很重要。我有個中國朋友是位著名的佛教學者,也是有成就的西藏密宗修行者。他說過當他在西藏修行時,只要喇嘛在堂上,他就坐得很好,但喇嘛一離開,他就移動雙腿。當喇嘛回來時,他就又盤上腿,一動不動。過了一陣子,喇嘛說:「我沒有時間來看著你,我會找某人來看你。」喇嘛出去,搬了塊大石頭回來,放在學者的雙腿上。幾個小時過去了,我的朋友沒辦法改變姿勢,因為他沒辦法把石頭拿起來。他一直向菩薩們求救,但沒有人來。〔眾人笑〕最後喇嘛回來了,對他說:「時間還沒到,你再多坐幾個小時吧。」
不管你遵循的是哪個傳統,都需要訓練雙腿,因此我奉勸你們要忍受先前幾天的疼痛。在那之後,時間就會飛逝。就是用方法,不要管身體。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就這麼做:跪在方墊上,把蒲團豎直,把兩三個湊在一塊,就像騎馬一樣(只不過中國人稱為「騎鶴」)。我看到有人今天不這麼做,而把一隻腿豎起,不是直豎,而是把下巴擱在膝蓋上。這不是默照,甚至連打坐都稱不上。打坐時至少應該坐得正直,要有精神。如果這不管用,就只要把雙腿向前伸直。如果身體不打直,就不是在打禪七,而是在模仿羅丹的著名雕像「沉思者」,就像這樣……。〔模仿姿勢,眾人笑〕
如果你的身體還是困擾你,而你的心依然不定,就要試著從內心深處生起慚愧心。怎麼做呢?你必須認清禪七是個稀有的機會。不管你是年長或年輕,問你自己:這輩子還會打幾次禪七?你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面對無常,卻依然不全力投入修行,這是因為你缺乏精進,缺乏信心。了解到未來的無常,必須從內在生起深深的慚愧心。慚愧自己有許多的障礙、魔考。是的,在修行途中你會遇到障礙,我們把這稱為「妄心」。你也應該了解,這個魔考並不是來自外在的東西,而是你自己。明白這個,你的慚愧和謙卑會帶來精進,認真修行。
昨天我笑甲君說老是動來動去。我相信他感覺到慚愧,因為他今天很認真修行,坐得很好,並沒有因為腿痛而痛死。昨天他可能覺得這雙腿是長在他身上的陌生東西,但今天他是它們的主人了。那就是慚愧心,謙虛能生出力量、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