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2:禪門鍛鍊說

原文書名:英文書名:Chan Practice Directions for the Sanfeng Lineage (2)—A Pedagogy of Meditation Training


9786267345788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2:禪門鍛鍊說
  • 產品代碼:

    9786267345788
  • 系列名稱: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02
  • 系列編號:

    1112200021
  • 定價:

    320元
  • 作者:

    晦山戒顯禪師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5x21x1.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4
  • 出版日:

    20250714
  •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CIP:

    226.65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禪門法脈傳承是否興隆
關鍵在於師家是否明綱宗、懂鍛鍊

《禪門鍛鍊說》是臨濟宗三峰派晦山戒顯禪師(1610-1672)以自身指導學人的經驗,參考歷代祖師鍛鍊禪眾的方法與準則,並模仿《孫子兵法》的架構,以師家為對象,將鍊眾的步驟分為十三篇,層次分明地解說。

《禪門鍛鍊說》以散文著述,但以兵法為喻,有其隱約、不說破的的闡釋風格,亦是留下較大空間令讀者自行體會。聖嚴法師曾評析戒顯禪師《禪門鍛鍊說》宗說兼通,以善巧方便行毒辣鉗鎚,頗有大慧宗杲之風。

全文從勸勉長老應不惜勞累堅發誓願、辨別學人根機展開,而後循序漸進示以鍛鍊方法,從入室搜刮、落堂開導、垂手鍛鍊、機權策發、奇巧回換、斬關開眼、研究綱宗、精嚴操履、磨治學業、簡練才能,終至如何付授等。本書除校註外,每篇亦有白話提要,旨在協助讀者了解晦山戒顯禪師的叮嚀與指導,而能於實修上有所助益。

「許多禪師寫詩或文章,不需要刻意雕琢複雜的文句,就能以最簡單的文句,寫出最豐富深刻的內容。例如戒顯禪師撰寫的《禪門鍛鍊說》,這本介紹如何訓練禪眾的書,內容非常豐富,運用的文字卻不深奧,讓人閱讀感到生澀。很多禪師都能以簡單的方式,傳達出深刻的內容,表示他們的心已進入非常單純的狀態。心愈單純,內在的智慧就愈豐富紮實。」——釋繼程《打坐:入門60問》

《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共三冊(陸續出版)
1. 創始祖師漢月法藏:〈參禪四十偈〉
2. 第三代名僧晦山戒顯:《禪門鍛鍊說》
3. 仁山寂震:〈參禪第一步要訣〉

為何選擇三峰派?
三峰派禪師透過多元方便,循序引導僧俗弟子修證,而後直指自性。所選三部著作,是歷經千錘百鍊的漢月、戒顯、寂震三位禪師,為參禪鍛鍊所撰寫的系統化指引,且同樣都展現了重視五家綱宗、臨濟宗旨的三峰家風。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
•建立學術理論與實踐之連結、輔助實修指引
•著作以修行鍛鍊相關為主
•提倡禪宗典籍之現代實用

作者簡介


晦山戒顯禪師—著
晦山戒顯(1610-1672),明末清初時期江蘇太倉人,字願雲,號晦山,又號罷翁,為臨濟宗三峰派具德弘禮(1600-1667)法嗣,精研禪、律,是一位宗說兼通、極力培育法門龍象的了不起禪匠。

中華佛學研究所—編註
中華佛學研究所,由聖嚴法師創辦於1985年,主要從事佛教人才的培養、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自2009年,承繼創辦人遺願,致力推廣「漢傳佛教」研究之推動,以數位典藏、學術研究、出版刊物、國際交流四大目標為重點任務,持續為學術界貢獻微薄之力。

書籍目錄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總序 釋果鏡
編輯說明(凡例)

《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導讀 張雅雯
晦山戒顯《禪門鍛鍊說》引言 蔣明親

禪門鍛鍊說
1 鍛鍊說十三篇自序
2 堅誓忍苦第一
3 辨器授話第二
4 入室搜刮第三
5 落堂開導第四
6 垂手鍛鍊第五
7 機權䇿發第六
8 奇巧回換第七
9 斬關開眼第八
10 研究綱宗第九
11 精嚴操履第十
12 磨治學業第十一
13 簡練才能第十二
14 謹嚴付授第十三
15 禪門鍛鍊說䟦

推薦序/導讀/自序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總序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於2021年著手進行,目的是在精選禪宗祖師有關禪修指導鍛鍊之語錄、宗論等著作,一方面提供學者研究禪宗理論思想時,有實踐相關線索可資參考,另一方面也提供一般讀者實修上之指引。經過三年整理編校後完成首套《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包含創始祖漢月法藏之〈參禪四十偈〉,以及第三代名僧晦山戒顯的《禪門鍛鍊說》與仁山寂震的〈參禪第一步要訣〉共三冊。

不同於過往「漢傳佛教典籍叢刊」等系列之純粹學術走向,「禪宗典籍系列叢書」扮演了建立學術理論與實踐之連結、輔助實修指引之功能,本系列叢書有三項特色:

一、著作以修行鍛鍊相關為主
禪宗祖師之著作除語錄、宗論外,亦見律儀、清規、燈錄、寺志、詩文集、感應錄、筆記等,本叢書擇取編校之對象,以前兩類談及宗門鍛鍊者為主,其他著作為補充。其中,又以宋代以後,漢地禪門臨濟宗話頭禪、曹洞宗默照禪、念佛禪的修行法門為本系列叢書的三條主線。

二、註解以有利實修為考量
祖師著作之用語,或因時代久遠而有難解之處,以學術著作立場來註解時,本不宜引今釋古,然而本系列既以輔佐一般大眾實修指引、建立實踐連結為目的,因此在註解時,除了引用禪宗典籍之外,也常使用聖嚴法師「禪修指引系列」等修行相關著作解釋之,以協助熟悉法鼓山修行體系的讀者理解祖師意旨,其中又以聖嚴法師主持禪七或禪坐會的開示內容,編輯成書的《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拈花微笑》等為主要參考。

三、朝代以明清向上回溯為序
禪宗在學術研究上,或許是因為受到日本人的「唐宋乃輝煌、成熟時期,明清為衰敗、墮落時期」等論述影響,明顯地在明清禪宗典籍之注疏、研究,數量上相對其他朝代是要少些。基於此考量因素,本系列叢書在編校著作時,朝代順序上選擇明、清開端,首套為晚明清初臨濟宗著作,次為明清時期曹洞宗著作、再為禪宗念佛相關著作,而後再依序向上回溯元、宋、唐,先讓讀者有機會親近年代相對較近的祖師思想與修行方法。

中華佛學研究所即將邁入第四十年,恩師創辦本所初衷,即為佛教教育、學術功能而設立,2006年將教學功能與學術相關資源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現今之法鼓文理學院)後,本所仍繼續肩負漢傳佛學的研究與出版之責,亦扮演著學術研究與實踐連結之橋樑,祈望本系列叢書得以體現創辦人之精神,將漢傳佛法精妙之理,導入生命實踐之中,並能裨益讀者實修參證。

釋果鏡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2024年5月31日


晦山戒顯《禪門鍛鍊說》引言

晦山戒顯禪師(1610-1672,以下簡稱「戒顯禪師」),字願雲,號晦山,又號罷翁,明神宗萬曆38年生於太倉(今江蘇省蘇州境內),為具德弘禮禪師(1600-1667,以下簡稱「弘禮禪師」) 之法嗣。

俗名王瀚,字原達,年少時受業於宿儒張采(1596-1648),文章與同學吳梅村(1609-1672)齊名。據〈晦山戒顯老和尚塔銘〉,他未出家前曾聽聞舅父講述天台教義,雖已成婚,但因接觸佛法後生死心切,故而參謁語風圓信禪師(1571-1647)及瑞光宏徹禪師(1588-1648),再至密雲圓悟禪師(1566-1642,以下簡稱「密雲禪師」)處,密雲禪師授予法名通曉,但之後被家人勒歸。後來父親過世,妻子亦亡故,至明思宗崇禎17年(1644)甲申之難,明社覆亡,時年35歲的他裂儒冠及詩書等,至孔廟慟哭焚之,然後上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從律宗千華派的三昧寂光律師(1580-1645)出家並受具足戒,因替寂光律師校正《梵網經直解》,而精研律學。同年冬,他首參弘禮禪師於皋亭(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郊)的顯寧寺。

關於其悟道因緣,有說因參「雲門拄杖子」公案而開悟,另一說是參「雲門扇子」不得入處,而後聽到弘禮禪師學小兒聲才豁然大悟。清世祖順治6年(1649)冬,戒顯禪師隨弘禮禪師至杭州佛日寺結制,於臘八日,受弘禮禪師囑付承嗣法脈。隔年,戒顯禪師隱於廬山,訪諸廬山慧遠大師(334-416)故址。之後,42歲的戒顯禪師於江西雲居山開法,不僅率領大眾耕作、重振叢林,並著手編撰《雲居山志》等,在此駐錫了十年後,展轉移錫至黃梅四祖等道場。清聖祖康熙5年(1666)冬天,原駐錫杭州靈隱寺的弘禮禪師轉駐徑山寺,隔年杭州士紳請戒顯禪師繼席靈隱。戒顯禪師在靈隱寺駐錫五年,康熙11年(1672)因病辭眾,於同年閏7月17日捨報,享壽63歲。

其著作,依《新續高僧傳》及《武林靈隱寺志》記載,有《禪門鍛鍊說》、《現果隨錄》、《佛法本草》、《鷲峰集》以及語錄詩文集若干卷。本書所討論的《禪門鍛鍊說》共1卷,又稱《禪林鍛鍊書》,其著作時間,據自序云:「歲次辛丑孟春上元日住雲居晦山僧東吳願雲戒顯自識。」又,文末跋的署名為「晦山叟復書於黃梅四祖方丈」,由此可知,《禪門鍛鍊說》始著於戒顯禪師駐錫在雲居山真如禪寺的時候,而完成此書時,戒顯禪師已轉駐四祖寺。整體而言,《禪門鍛鍊說》可說是戒顯禪師為了禪林長老們所寫的「鍛禪計畫書」,他針對當時禪林的流弊,以自身訓練學人的經驗,參考歷代古德鍊眾的方法與準則,模仿《孫子兵法》的架構及其練兵之原理,有層次地說明將禪眾鍛鍊成才的步驟,對於已成師家的長老們來說,本書極具參考價值。

蔣明親

文章試閱


禪門鍛鍊說䟦(跋)

余實見晚近禪門(註936),死守成規,不諳烹鍛(註937),每致真宗寂寥,法流斷絕,萬不獲已(註938),立為新法,且作死馬醫。若論本分一著,言前薦得,猶為滯殻(殼)迷封;句下精通,已是觸途狂見。(註939) 悟即不無,爭柰(奈)落在第二頭。(註940)汲汲乎講鉗鎚、論鍛鍊,豈非頭上安頭(註941)、夢中說夢?弄泥團漢(註942),將來認為實法,不知通變,帶累(註943)山僧生陷鐵圍(註944)矣!躭(耽)源圓相,倘遇仰山一火焚之,(註5)山僧合掌云:「作家(註946)!作家!是真能善用孫武子,而不為(註947)趙括談兵(註948)矣。」果有此人,殆斫額望之也(註949)。

晦山叟復書於黃梅四祖方丈。

【註釋】

註936—晚近:近世。

註937—烹鍛:燒煉,指鍛鍊培養。

註938—萬不獲已:萬不得已。

註939—此段源自風穴禪師,《人天眼目》卷2 云:「汝州風穴和尚示眾云:『夫參學眼目,臨機直須大用現前,莫自拘於小節。設使言前薦得,猶是滯殼迷封;縱饒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大正藏》冊48,第2006 號, 頁309 下9-12)「薦」指領會、領悟。「滯殻迷封」意謂癡迷愚鈍不開竅,或是被情識學解所纏而難以省悟。「觸途」同「觸塗」,乃處處、各處之意。故「觸途狂見」指處處產生狂亂的見解。

註940—此語出自唐代的京兆米胡和尚,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京兆米和尚令僧問仰山云:『今時還假悟也無?』仰山云:『悟即不無,爭奈落在第二頭。』又令僧問師云:『那箇究竟作麼生?』師云:『?須問他始得。』」(《大正藏》冊47,第1986B號, 頁523 中16-19)「不無」: 有。「爭柰」: 怎奈、奈何。「第二頭」乃指第一義以外可說可示者,詳參《聖嚴法師教話頭禪》:「所謂『第一頭』,是向上,就是不落語言文字;『第二頭』則是落於有境界的、有狀況的。」(《法鼓全集》第4 輯第17冊,頁247)

註941—頭上安頭:頭上再安放一個頭,比喻多餘、累贅。唐.裴休集,《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大正藏》冊48,第2012B 號,頁385 下11-13)

註942—弄泥團漢:搓弄泥團的俗漢,用來貶稱陷入言句情識的愚昧無知者,如同孩童玩泥、捏造假物以為真。《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3:「若是弄泥團漢時,兩箇淈ㄍㄨˇ淈 ;若是二俱作家時,如明鏡當臺。」(《大正藏》冊48,第2003 號,頁168 下4-5)

註943—帶累:連累。

註944—鐵圍:指地獄。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卷2:「佛告比丘:『有大鐵圍山,更復有第二大鐵圍山,中間窈窈冥冥,其日月大尊神光明不能及照。其中有八大泥犁,一泥犁者,有十六部。第一大泥犁名想、第二大泥犁名黑耳、第三大泥犁名僧乾、第四大泥犁名樓獵、第五大泥犁名噭嚾、第六大泥犁名燒炙、第七大泥犁名釜煮、第八大泥犁名阿鼻摩訶。』」(《大正藏》冊1,第23號,頁283 中12-18)

註945—躭源:指唐代的耽源應真禪師。這裡有個典故,唐代的仰山慧寂禪師初謁耽源禪師時已證悟,耽源禪師將南陽慧忠禪師(675-775)所傳下之六代祖師九十七圓相祕本,傳給了仰山禪師,要他好好奉持。結果仰山禪師讀畢後就一把火燒了,還告訴耽源禪師自己已閱畢並燒了,耽源禪師質疑怎可隨便燒之,仰山禪師回答說既已知其意並得到受用,就不必執著它了,若有需要重錄即可,並重集了一本呈上,而內容無所遺漏。(詳見明.語風圓信等編,《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大正藏》冊47,第1990 號,頁582 上19- 中2)

註946—作家:原指行家、高手,這裡指機用傑出的禪家高手。

註947—不為:不是。

註948—趙括談兵:即「紙上談兵」,僅在文字上談論用兵策略,並不能解決問題,用來比喻不切實際的空談。其典故出自《史記》,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談論兵法時連父親也駁不倒他。後來秦國出兵攻打趙國,當時趙奢已去世,只剩將軍廉頗獨撐大局。廉頗治軍有方,使秦兵久戰無功,於是秦王派出間諜散布謠言,說秦軍最怕的是趙括統領大軍。結果趙王中計改派趙括領兵,趙括接掌兵權後,馬上改變戰略,秦軍非常高興,用計截斷趙軍糧草。後來趙軍糧草吃盡,趙括率軍突圍,反遭秦軍亂箭射死,四十萬大軍也全被俘虜活埋。(參見《太平御覧.雜物部一》卷766,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9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頁750-751)

註949—殆斫額望之也:我一定會將手置於額前遙望期盼了。「殆」:副詞,當、必。「斫ㄓㄨㄛˊ額」:手放置額前,遙望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