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打坐:入門60問
原文書名:60 Questions About Meditation for Beginners
產品代碼:
9786267345818系列名稱:
智慧人62系列編號:
1111110621定價:
250元作者:
釋繼程頁數:
184頁開數:
15x21x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14出版日:
20250714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6.65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體驗禪修的好處與快樂禪悅
在生活中活用禪法
為什麼打坐能變成全球風潮?因為它有效!
能紓解壓力、提升專注力、改善健康、開發智慧。
你會更懂得照顧自己,別人也更喜歡親近你。
開始打坐,才發現自己有那麼多妄念。
開始打坐,才知道自己的身體繃得有多緊。
開始打坐,才發現自己竟然累積了好多疲累,透支了好多精力。
由於這些問題平日被掩蓋起來了,所以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多的狀況。
修行就是要去面對這些問題,當問題浮現了,就要用方法去調理。
打坐方法雖簡單,卻需要明師提點,才能突破修行盲點。
◆打坐入門的三把鑰匙
1. 放鬆之道——調身
2. 呼吸之道——調息
3. 安心之道——調心
先把身體放鬆,再把心放鬆。
保持對動作的覺照,就是保持對當下因緣的覺照。
當這支香的因緣過去了,就要放下它!
繼程法師提供清楚具體的觀念和方法,
針對常見的迷思和練習誤區,給予簡單易行的調整方向。
在一問一答之間,為你解開打坐的所有疑惑。
*** ***
•只要一用力,身心就更容易緊繃,而且可能會產生很多想像和幻覺。禪修沒有一步登天的方法,腳踏實地才最可靠,也最安全。
•調身最理想的一個方式,就是平時也要如此做。你平時不論或坐或站或走路,都要盡量把上半身挺好,藉此熟悉正確的姿勢,每次都要提醒自己用方法。
•當我們沒有發現心的真正寶藏時,會不斷追逐那些妄念、煩惱,甚至如獲至寶般執著不放。修行就是要我們將雜亂的煩惱全部撥開,並且放下追逐心。
•我們的心包括善念和惡念,而執著的心會讓善念、善行變質。
•打坐時,你要先把心調正,讓它簡化,心裡一提起來的就是方法。不管浮現的是正面的善念或負面的惡念,這些全都是妄念。
•如何在生活中活用禪法呢?方法是把注意力收攝回來,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然而,我們平時的心是散亂的,只是出於習慣,沒有什麼覺照力。
•用功修行就是要練習不斷地加強心的力量,讓你在生活中,可以得到更深、更充實的喜悅,並且感染身邊的人。
體驗禪修的好處與快樂禪悅
在生活中活用禪法
為什麼打坐能變成全球風潮?因為它有效!
能紓解壓力、提升專注力、改善健康、開發智慧。
你會更懂得照顧自己,別人也更喜歡親近你。
開始打坐,才發現自己有那麼多妄念。
開始打坐,才知道自己的身體繃得有多緊。
開始打坐,才發現自己竟然累積了好多疲累,透支了好多精力。
由於這些問題平日被掩蓋起來了,所以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多的狀況。
修行就是要去面對這些問題,當問題浮現了,就要用方法去調理。
打坐方法雖簡單,卻需要明師提點,才能突破修行盲點。
◆打坐入門的三把鑰匙
1. 放鬆之道——調身
2. 呼吸之道——調息
3. 安心之道——調心
先把身體放鬆,再把心放鬆。
保持對動作的覺照,就是保持對當下因緣的覺照。
當這支香的因緣過去了,就要放下它!
繼程法師提供清楚具體的觀念和方法,
針對常見的迷思和練習誤區,給予簡單易行的調整方向。
在一問一答之間,為你解開打坐的所有疑惑。
*** ***
•只要一用力,身心就更容易緊繃,而且可能會產生很多想像和幻覺。禪修沒有一步登天的方法,腳踏實地才最可靠,也最安全。
•調身最理想的一個方式,就是平時也要如此做。你平時不論或坐或站或走路,都要盡量把上半身挺好,藉此熟悉正確的姿勢,每次都要提醒自己用方法。
•當我們沒有發現心的真正寶藏時,會不斷追逐那些妄念、煩惱,甚至如獲至寶般執著不放。修行就是要我們將雜亂的煩惱全部撥開,並且放下追逐心。
•我們的心包括善念和惡念,而執著的心會讓善念、善行變質。
•打坐時,你要先把心調正,讓它簡化,心裡一提起來的就是方法。不管浮現的是正面的善念或負面的惡念,這些全都是妄念。
•如何在生活中活用禪法呢?方法是把注意力收攝回來,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然而,我們平時的心是散亂的,只是出於習慣,沒有什麼覺照力。
•用功修行就是要練習不斷地加強心的力量,讓你在生活中,可以得到更深、更充實的喜悅,並且感染身邊的人。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遊心──佛的零度空間》、《念佛禪指要》、《為什麼要禪修?——大乘禪波羅蜜修行指引》、《問禪——繼程法師的十二堂禪修課》,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四百首。
書籍目錄
〔自序〕打坐
〈第一篇〉禪門入門
打坐可以解決所有的人生問題嗎?
打坐有沒有速成法?
為什麼禪修一定要先練好基礎工夫?
用不上方法,是老師教法有問題嗎?
方法很相應,為何問題層出不窮?
進禪堂為什麼要放下萬緣?
打坐障礙多,老師能幫忙消業障嗎?
佛菩薩會保佑人修行不受苦嗎?
修行為什麼一定要修心?
禪修的心為何要愈修愈簡單?
煩惱這麼多,我真的有佛性嗎?
每支香必須比上一支香坐得更好嗎?
為什麼老師能看出我沒有開悟?
打完七一定要有所收穫嗎?
為什麼要培養獨立用功的能力?
修行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嗎?
為什麼要在生活中活用禪法?
〈第二篇〉第一把鑰匙:調身
打坐可以讓身體和精神健康嗎?
打坐為什麼要採用坐姿?
打坐為何先學調身,而非直接調心?
為什麼禪坐一定要放鬆身體?
放鬆身體時,為何要覺照當下?
調身過程太久,會浪費禪修時間?
打坐時身體疲累,要勉強硬撐嗎?
一打坐就想睡該怎麼辦?
打香板可以趕走瞌睡蟲嗎?
如何面對打坐時的身體障礙?
如何讓腿痛不干擾禪坐?
為何調正禪坐姿勢,卻反而不舒服?
為什麼打坐時,要把腰挺起?
調整下盤有訣竅嗎?
如何知道身體調整好了嗎?
禪坐坐不住該怎麼辦?
動中如何禪修?
〈第三篇〉第二把鑰匙:調息
學不會數呼吸,就代表修行失敗嗎?
找不到呼吸,可以控制或想像嗎?
掃描全身放鬆後,如何覺察呼吸?
覺察不到呼吸,為何要先放鬆身體?
注意呼吸就緊張怎麼辦?
為什麼要數呼吸?
為什麼要用老師教的方法數息?
什麼是隨息?
什麼方法都用不上,該怎麼辦呢?
如何知道該不該放下呼吸止息?
〈第四篇〉第三把鑰匙:調心
為什麼要調心?
如何調心?
如何讓心靜下來?
為什麼要把心調細?
打坐為何能看清自己的心?
妄念是如何形成的?
妄念很多怎麼辦?
打坐正安定,被人咳嗽破功怎麼辦?
打坐被蚊子吵怎麼辦?
打坐想到仇人而怒火中燒怎麼辦?
如何用正念面對問題?
為什麼心要單純用功,不貪求境界?
為什麼打坐不要想像自己開悟了?
共修時,如何守護彼此的心?
如何體會打坐的快樂禪悅?
如何真正體驗禪修好處?
文章試閱
打坐時,為何要把腰挺起?調正禪坐姿勢,卻反而不舒服?
我們常以為挺腰的姿勢,只有打坐盤腿才需要做,其實平常坐在椅子上,也是需要把腰挺起來,不要坐滿整張椅子,盡量把腳平放於地。這種坐姿稱為「正襟危坐」,看起來好像很嚴肅,實際上,卻是最放鬆的姿勢。
一般的椅子坐起來很容易靠背彎腰,可是如果坐在中國古董式的椅子,會發現一靠椅背,腰就會被它拉直,因為整個椅背是直的。由此可知,中國人懂得把腰挺起來的重要性,當身體處在均衡的姿勢時,最容易放鬆。談到放鬆,由於身體最主要的功能,幾乎都是在上半身,所以上半身最需要放鬆,除此之外,腳是支援身體的力量,所以也相當重要。
大部分的身體器官,都位在上半身,所以當放鬆了上半身,再加上放鬆頸部,身體就能夠在放鬆的狀態中,達到調和的作用。因此,我們平時要盡量保持挺腰的姿勢,雖然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怪怪的,因為平時沒挺好腰,可能會有點駝背。大部分的人挺起腰時,會看似很嚴肅,其實這種姿勢才是最放鬆的。放鬆身體並不難,難的是要改變習慣。例如我們容易聳肩,肩膀要盡量垂下來放鬆,走路時垂肩,雙手自然擺動,這樣身體就容易放鬆。
為什麼放鬆身體很重要呢?因為身體的功能,基本上都是循環的系統,比如血液的循環、呼吸的循環、消化系統的循環,包括我們稱之為氣的體能或能量,這些功能在循環的時候,都需要通道。如果我們能放鬆身體,這些通道就會很通暢;反之,如果身體緊繃,通道就不通暢。
如果你的坐姿正確,當身體熟悉了姿勢,就會很容易放鬆。有的人平常習慣歪著身體靠著椅子或桌子坐,當你調正他的打坐姿勢,讓他挺直身體,他反而還覺得身體怎麼歪一邊。我們很多習慣的坐姿,其實都不是好的習慣,比如會擠壓內臟,或造成身體緊繃,可是卻因為覺得這樣子坐很舒服,而自認為沒有問題。這種舒服的坐姿,不是我們打坐時所需要的舒服,打坐的舒服是指放鬆以後的舒服。而打坐的這一種放鬆的舒服,有時候需要打破我們以往的慣性。
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些人一挺腰就腰痠呢?因為他平時習慣彎腰而坐,把腰挺起來後,腰兩旁的肌肉應該是放鬆的,可是以前已經習慣拉緊,所以現在要放鬆它,就要重新調整。要把以往習慣性的舒服調正,不再壓迫身體器官,讓身體處在均衡和放鬆的真正舒服狀態,需要經過一段過渡期。
剛開始調整身體,肌肉或筋骨會有一些不適應的情況,其實這些情況都是來自平時習慣的錯誤姿勢,造成了身體的障礙和不通暢,因而在放鬆、調和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生活中一些慣性的姿勢會壓迫身體器官,造成疲累不適,但是它沒有辦法開口告訴你,有時要等到生病了,或是用正確姿勢放鬆了,你才會得知自己平常是如何用錯誤的姿勢在壓迫身體的器官。經過調身的方法調和後,得到真正放鬆的身體,才會真的感到舒適。
打坐是調身,意思就是把身體的姿勢擺正,在均衡的狀態裡,得到放鬆。身體放鬆了,循環系統就可以順暢地運作,從而把身體調好後,再進入調息、調心,工夫就很容易發揮。
調身的時候,要注意身體的姿勢,因為要放鬆身體,姿勢一定要正,如果肌肉被拉緊就難以放鬆,身體最好盡量維持在最均衡、最放鬆的狀態。
打坐為何能看清自己的心?
我們說打坐能幫助了解自己,意思是說能看見自己的心,也就是看見心所法如何在運行。當然,唯識學分析心理運作的現象,是就眾生心識的普遍共性來談,告訴我們心所含藏的功能。但是這些心的作用,每一個人在審查自己內心的時候,又會發現有所不同。
比如說,有些人是貪念強,有些人是瞋心強,有些人則是愚癡,不太會分辨是非,或是錯誤的知見特別多。很多人在接觸宗教時,本身已有成見。有些人不一定認識什麼宗教,但是從小就是喜歡往寺院裡跑,可是也有些人從小就排斥宗教,認為是迷信。
我剛開始是信仰民間信仰,後來接觸到佛法,覺得正信佛教的層次更高。在修行的整個過程裡,吸收佛法後,便形成自己心裡的知見,不管是正見或不正見,想法就開始有了調整。心理功能就是如此,是一種組合的作用,會互相影響,從而產生種種的功能。
人們在交談的時候,有時候兩個原本談得很開心的人,突然間翻臉了,然後就吵架或打架,這樣的過程會很奇怪嗎?事實上,心的作用是一連串組合,原本兩人能講得開心,是因為整個組合裡都是歡喜的內容,那為什麼突然間會冒出瞋念?因為過程裡有潛伏性的瞋心,它雖然沒有發作,但是一直潛伏著。
因此,當其中一人聽到某句話揭開了他的傷疤,本來是歡喜的組合,是樂的覺受,瞬間就變得很刺耳。當起了瞋心後,心的所有作用便全部更換了。因為心理作用是一組的,有遍行心所法,還有煩惱心所法、善心所法一組,一觸到的時候,瞋的心所法就生起來了。為什麼開玩笑會翻臉不認人,而且變臉的速度很快?因為我們的心念是組合性的,運行速度很快,只要一吸收到資訊,一翻臉就顯現瞋的行動了。有時候雖然只是開玩笑,但是一句傷人的話,拳頭馬上就揮過去了,因為這句話太刺人了。有時候說話的人其實是無心之過,他不知道自己說這句話竟然如此傷人,可是因為心是組合的,所以聽者很快就會產生變化,而且在變化中一直不斷地如此運行。
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心,事實上,也沒有力量去掌控。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會對自己的心理有更多的了解,在打坐的時候,當心沉靜下來後,這些心理作用其實還是一直上上下下地在運行,只是這些組合會變得比較細,所以我們就容易分辨得出比較細微的部分。
從每一個剎那裡的種種念,都可以清楚地看見心是如何運作的。這些念如果都是和煩惱相應的,那麼在細微的念裡,只要能發現它的話,就比較容易處理了,可是成串組合的心念,就比較難以處理。我們在用功的過程裡,要能覺察妄念。
我們的個性是由生命顯現出來的,實際上,個性是由我們的心所法在運行而成。心所法在運行的時候,它有組合、有慣性。當我們某一方面的作用常常運作,它的組成就會很堅固,所以當它發揮出來,也就是觸境的時候,這個部分的作用會非常明顯。
舉例來說,有些人的生活非常緊張,當他養成了緊張的個性,無論發生什麼事,他的反應就是很緊張,而變成一種堅固的情況。有些人不容易與人相處,精神長期處於緊繃狀態,你一碰他,他的脾氣就爆發出來了,因為他跟瞋心相應的心所法生起來了。
至於我們自己的心,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則很少能看到。如果你在打坐的過程裡,可以審查到這些心裡的情況,就可以知道自己偏向哪一方面的作用。這些都是你的身心在轉化或調整的過程裡,可以去應用的方法。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瞋心重,可以看佛法有哪些方法能幫助你去對治或轉化,你就用它來幫助你調整、改善。換句話說,你要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加強你的定、加強你的慧,以及加強一些對修行有幫助的作用。
當你了解了自己的問題,以及普遍上的心理功能,你在修行的時候,就懂得如何用佛法來幫助自己調心。佛法的心理學裡,提到很多的這些內容,對於修行和用功都有作用。你如有興趣,可以閱讀一些和佛法有關的心理學資料,這些資料在唯識學的系統裡講得特別多,但是唯識學不只是談這些部分,還講到更深的第八識作用。心理學部分,是我們在表層的時候接觸到的,當談到心所法的心理作用,一般是第六識的作用比較多。在打坐用功的時候,是第六識在用功,會用到和第六識相應的心所法。如果你對此有一些了解,對於觀察心理作用會所有幫助。當我們清楚了心理的作用,在運行它的時候,就會比較清楚如何調整、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