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茶杯與顱器:禪密相逢時

原文書名:The Teacup and the Skullcup:Where Zen and Tantra Meet


9786267449660茶杯與顱器:禪密相逢時
  • 產品代碼:

    9786267449660
  • 系列名稱:

    善知識
  • 系列編號:

    JB0166
  • 定價:

    400元
  • 作者: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 譯者:

    譯者:沈麗文、校閱:楊書婷、顧問:釋果峻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7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119
  • 出版日:

    20251119
  • 出版社:

    橡樹林(城邦)
  • CIP:

    226.965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禪修導師,闡述金剛乘佛教與禪宗的異同。

 

兩者的目標一致,但呈現方式卻極為不同──

禪如同神祕月光,而金剛乘則散發著陽光的絢爛色彩。

禪宗對待生命的態度是黑白分明的準確,而密續則是一份對實相直接了當的見地。

 

一九七四年,邱陽創巴仁波切於北美弘法初期,舉辦了兩場名為「禪與密續」的研討會,這些講稿成為本書內容。在這場東方智慧與西方世界碰撞的時代,創巴仁波切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梳理禪宗與密續之間的異同。

兩條道路,直達一個核心
邱陽創巴仁波切深入揭示禪與密續的核心精神:禪,如茶杯,像身著華服的貴族,洗練而優雅,導向明晰、開放、崇高的心境,以嚴謹精確的紀律逼近智慧。密續,如顱器,也如同蓬頭垢面的失業武士,直白而狂放,無須表述,以坦率直接的方式直探實相。雖然兩者風格迥異,仁波切指出它們並非對立,而是能彼此借鑑、互相補足。
邱陽創巴仁波切屬於密宗傳統,但他也承認受到禪宗的影響而獲得力量與修持。透過這些談話,你可以看到他對禪宗傳承的尊重,以及這如何導致他在公開的禪堂儀式中使用某些禪宗形式。他討論了兩種修行方式在風格、感覺和重點上的差異,並指出兩者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
本書適合所有探索佛法深邃智慧的讀者,帶領我們穿越表象,直抵修行的精要。

作者簡介


邱陽•創巴仁波切 Chögyam Trungpa 

邱陽.創巴仁波切是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老師和藝術家,也是許多佛教和禪修之道等書籍的作者,包括《自由的迷思》《動中修行》《覺悟勇士》和《東方大日》等。
創巴仁波切出生在西藏東部,是西藏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轉世傳承的持有者。他是蘇芒寺系的總住持,18歲時,於該寺取得堪布學位。在西藏期間,他也廣修傳統藝術,如書法、詩歌、舞蹈和唐卡繪畫。
1959年後,創巴仁波切率眾遷徙至印度。在那裡,他被達賴喇嘛尊者指派為「青年喇嘛學校」的精神導師。1963年,他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特別研究員,研究比較宗教、哲學和藝術。1967年,他在蘇格蘭成立西方第一個藏傳佛教中心──三昧耶林。
1970年,創巴仁波切應邀到美國駐地弘法講學。他以科羅拉多州博德市為基地,走訪各地進行教學,並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成立一百多個禪修中心。他在1973年創立「金剛界」組織(今改稱香巴拉國際)。創巴仁波切也建立了那洛巴學院(現名那洛巴大學),這是一所強調哲思研習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創新學院。1976年,創巴仁波切開創了結合世間與出世間靈修之道的「香巴拉訓練」課程。
1986年,創巴仁波切移居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哈利法克斯市。隔年四月四日,他在該地圓寂。

橡樹林已出版邱陽.創巴仁波切的相關著作:《突破修道上的唯物》《邱陽創巴仁波切 當野馬遇見馴師:修心與慈觀》《東方大日》《覺悟勇士》《狂智》
相關著作:《東方大日:藏傳香巴拉的智慧》《突破修道上的唯物》《邱陽創巴仁波切 當野馬遇見馴師:修心與慈觀》《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譯者簡介


譯者:沈麗文
政大新聞系學士,紐約雪城大學廣電系碩士,曾任駐紐約及溫哥華記者。著有《黑貓中隊──七萬呎飛行紀事》(大塊文化),譯作《看看這個不科學的宇宙》(遠流)、《愛,從呼吸開始吧!》(橡樹林文化)、《禪心禪意》(橡樹林文化),編輯《禪門輕扣》《茶禪一味》等書(祖師禪林)。

校閱:楊書婷
2012年與友人共同成立普賢法譯小組(官網:http://www.decode.org.tw/),旨在培育佛法英文翻譯人才。個人網誌「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顧問:釋果峻
新加坡菩提閣退居方丈。
2005年於台灣法鼓山聖嚴法師座下接法,臨濟禪宗第58代、曹洞禪宗第53代、中華禪法鼓宗第2代法嗣。
2009年於台灣福慧寺欽因長老座下接法,賢首兼慈恩宗第42代法嗣。
2009年於台灣青龍山不動寺惟勵長老座下接法,高野山真言宗第55世、智山派第98代、不動寺第2代法嗣。
2013年於台灣佛光山星雲法師座下接法,臨濟宗第49代、佛光山第2代法嗣。

書籍目錄


英文版編輯室說明
英文版編輯序──天照.大衛.施耐德
《信心銘》

卷一•般若的覺醒
好個惡作劇
精確與開闊
藝術家與失業武士
狂禪,瘋密

卷二•紀律之網
捕猴
美與荒謬
動中止與無邊定

卷三•牧牛
十牛圖

卷四•鈴木禪師
關於鈴木禪師:憶念佛、法、僧

致謝
資料來源

推薦序/導讀/自序


好評推薦
「這本闡釋性的合集是哲學、現象學思維以及佛教修行史上獨一無二的里程碑。《茶杯與顱器》充滿學術性與詩意,展現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禪修導師之一無與倫比的才華,他的『蘇格拉底式辯證』和對學生的寬容是無與倫比的,帶著機智、美學的優雅、深刻而微妙的洞察力。我非常感激。」──安妮•沃爾德曼Anne Waldman

「多年來,邱陽創巴仁波切在不同場所中,以他的金剛智慧令我們目眩神迷。我們喜愛他對禪的藝術,以及其與密法關係的見解。整整一代佛教徒就這樣得到滋養。現在,《茶杯與顱器》巧妙地將這位非凡大師的心法提供給新一代的修行者。這本書應該放在每一位認真的佛學學生的書架上。」──約翰•戴多•洛里John Daido Loori

「邱陽創巴仁波切對於禪與密的驚人解讀,就像是從另一個星球傳來的演講。我們在《茶杯與顱器》中所看到的,與其說是一部解釋與闡釋的著作,不如說是一場精采的表演──一場狂野、怪異的智慧膽識展示,以及令人震驚的靈性視野。」──諾曼•費雪Norman Fischer

「《茶杯與顱器》是一個寶盒,裡面裝滿了精闢的見解、機智的幽默和嚴肅的天才。每一位創意藝術家和冥想者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麥可•麥克盧爾Michael McClure

文章試閱


'密宗和禪在里程碑上似乎有所不同。「當下」是密宗傳承的里程碑;而在禪宗,「本來面目」或「無相」是里程碑。那不代表禪的根本傳承僅憑一層外在的殼,或色彩、面具。但是話說回來,儘管我們或許會說無佛、無禪、無坐禪、無磬亦無蒲團──我們還是在說著有相的語言。但如此並不會特別被認為是否令人稱心合意,而可以說就是這麼回事,這就是它呈現的方式。
在金剛乘的法教中,「是否有一物?」的問題,並非什麼大不了的議題。如果有,那好,隨它去;如果沒有,也好,沒問題—而它就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密宗被認為是所有當中最具風險的一個:那些仍具些許存在感的人,以及正在追求的人,有可能在未先經歷大乘的空性要旨和小乘的基礎時,就遇到金剛乘的法教;而若尚未經歷這段過程,金剛乘聽起來就會更契入自我的迷惑心。這就是為什麼它被認為相當具有風險。
密宗是頓悟的傳承,是頓悟的宗派。但是要做到頓時窺見悟境,就必須以漸修的方式來開展,方可一窺。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管在禪或金剛乘裡,無論我們討論的是哪一種,兩者都不具有真正突發、真正速成和自動自發的力量。即刻開悟是不可能的。
密宗對待生命的態度,是一份對實相直接了當的見地;直接了當到我們無從想像。於此同時,那個見地是無可摧毀的,那份領悟是無可擾動的。對一般人而言,那個見地令人驚駭──由於它不需讚美或認可,而有著如此的精密和信念。這就是為什麼會用「狂智」(yeshe chölwa)一詞的原因了。狂智不再考慮限制,洞然明白:其中沒有種種信念、想法、習慣,或這個、那個的扭曲。它像一束雷射光。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金剛」,那是一種「極其堅硬、無可摧毀的本質」。在密宗的專有名詞中,金剛慢、金剛怒、金剛貪等,皆具有全然證悟的意思,故而全都是超然世間且無可摧毀的。
在密宗傳承裡從未提及貧富的問題,因為那不是議題;就此而言,甚至連救度一切有情眾生,也沒那麼強調。由於那是自動自發的,所以沒有必要談論。去說「我有個心臟,有個大腦,有個頭,也有手臂」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既然你是在一個可以說「我是〔這樣或那樣〕」的情境中,就可以推定你自動具備了那些而得以運作或說出「我是〔這樣或那樣〕」。
因此,如果你對金剛覺性有某種大手印的洞見,就無須清點你必須實踐的細節。你並沒有特別嘗試去實踐,而你已經是這樣了。你在一個金剛世界中過著非常世俗的生活,那個世界並未佔有你,你卻成為世界和全人類的一部分──而一切有情眾生也都是你的一部分。因此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金剛乘成就者的事業都是懷著悲心的行為。
修行人要做的事情是溝通,與能量等等產生交流;這帶出了觀想和持咒的概念。觀想不是用來開發神通,觀想也不是在想像,而是你開始和這樣的根本真諦相應,於是自然而然地對你所修持的觀想心有所感;觀想成為一種自然的情境,而非彷彿你在試著想像另一個文化觀點中的上帝那樣,不是某種特意強加於你的東西。一切都與如實見到實相的本質有關,例如,咒語只是宇宙的聲響或語音,是由一定的準則發展出來的。但是那準則尤其和你反覆稱誦上帝的莊嚴聖名無關。在金剛乘傳統中所說的神聖性,是就在那兒的(being there)、即為真實的(being true),而不是某些有別於你所具有的和你是如何的事物。
當我們談到上帝,普遍的看法是和一個超凡入聖的存在或個體有關。不管我們說上帝在我們之內,或上帝在我們之外,上帝的名字都有一種特殊地位的感覺。我們將上帝的存在視為某種不同於現實的存有,其至高無上的屬性超然於我們的世界之外。對於上帝是如何運作或為何進行那些活動,我們一無所知;上帝是什麼情形,或者是什麼,我們毫無頭緒,因此我們感到敬畏和景仰。這超乎我們渺小心靈的運作,乃至無法揣度。
金剛乘的情形則全然不同:不是實相令你敬畏,而是你受到實相的衝擊。它是如此耀眼,如此光明,如此顯而易見,如此清晰。這裡我們談的是一種不同的神聖;在此情況中,親身體驗者可以感知神聖或真諦:他們可以見到它,而且可以在其中運作。它不再是個謎,它非常真實,同時它也有待商榷,不過事情就是如此。
對於金剛乘通往神聖的取徑,有種說法是「平常心」。由於它如此平常,使它超乎尋常,因此它是神聖的。就它可被感知的意義來說,它是神聖的:我們可以見到,得以一窺。那個特定的智慧被稱作……〔停頓良久〕……「俱生的智慧」,〔停頓良久〕,它被稱為「俱生智」。凡有能量,即有智慧:它們同時生起。你根本無法將兩者分開:它們是俱生的。
所以,這個世界就是金剛世界。由此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是神聖的世界,或者如果你想將它稱為上帝的世界,也行。世界當中有著那個;那個當中有著世界。金剛乘取徑的開闊和更為廣大的風格,使金剛乘獨樹一幟;而精密嚴謹和確實準確,造就了禪門的卓越。看來你需要這兩者,兩者似乎都不可或缺。

問答
學 生:藏傳佛教和禪宗是否有雷同之處,是密宗修行者會經歷的?
仁波切:當然,我想任何一個佛教僧團制度通常都和禪宗的取徑如出一轍。泰國或緬甸的南傳寺院,以及大乘漢傳和藏傳佛教某些宗派的出家生活,都有類似的取徑。但是打坐修行的真正核心力量,在西藏傳統中似乎並未受到重視。我想那是其中一個差別:在我們所知的日本禪宗傳統中,整場法會都是以禪坐為中心,儀式也是在禪坐的情境中進行。而藏傳佛教,靜坐則是偶爾穿插在法會中,因為藏傳佛教深受金剛乘儀式的影響。
藏傳寺院中最接近禪宗的,我想是格魯派,他們相當重視因明的修持。因明學的辯論是在你心中形成黑白分明的一種方式,它是佛教禪觀的一支。一個支派只管打坐修持,另一個支派則是思辯訓練,所以看起來格魯派得到了思辯訓練,也就是因明學辯論的部分,而這個支派最接近禪宗的修持。禪宗和藏傳佛教兩者都從印度的那爛陀寺、超戒寺和其他卓越的佛教大學那裡繼承了僧團制度。禪的修行方法,一直以來普遍就是佛教禪觀取徑的起點,一個人可由此入門而著手進行任何的佛教禪觀。系統化禪觀修持所依循的,便是這種模式。
學 生:您曾說過,即使實相衝擊到你,你會被它的精密和清晰所震撼,但它仍然是有待商榷的。您可以解釋一下有待商榷的意思嗎?我記得我讀過一個對實相的定義,在其中您說:如果它是不確定的,它就不是實相。您可以解釋一下嗎?
仁波切:「有待商榷」在這裡的意思是你不可以此為傲,它仍然是懸而未決的。
學 生:密宗是如何體驗能量的?
仁波切:我想,主要是以情緒和情緒的衍生物,以及感官知覺來體驗。感官知覺的能量被視為運作基礎的一部分;沒有這些,就沒有互動,甚至也沒有當下。
學 生:您的意思是,我們會透過感官來感知能量嗎?
仁波切:嗯,在佛教傳統中,感官包括心,亦即第六識。
學 生:心有一個所在之處嗎?
仁波切:我不認為有。許多人做過各種嘗試,但尚無所獲。
學 生:我認為噶舉派的主要重點之一是實際的禪觀修持,而非咒語和曼達(壇城)的修持,這樣看起來不是更近於禪嗎?
仁波切:說也奇怪,但其實並非如此。噶舉的禪觀修持並非源於大乘的禪觀修持,噶舉的禪觀修持純粹是基於金剛乘的風格。你可能也遵循相同的打坐時間表,比如禪坐十二個小時之類的;可是,那禪坐卻有不同的風味。
我們一直在談論的禪門,來自發展成大乘的小乘佛教徒,而後引進佛教僧團系統,包括和般若相關的打坐或某些類似的修行。從這個角度來看,格魯派的取徑比噶舉派或寧瑪派更接近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