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行禪師 活在正念的愛裡:從慈悲喜捨的練習中,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

原文書名:Teachings on Love


9786267449721一行禪師  活在正念的愛裡:從慈悲喜捨的練習中,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
  • 產品代碼:

    9786267449721
  • 系列名稱:

    善知識
  • 系列編號:

    JB0037Y
  • 定價:

    350元
  • 作者: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 譯者:

    鄭維儀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416
  • 出版日:

    20250416
  • 出版社:

    橡樹林(城邦)
  • CIP:

    220.139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全新改版•經典重現
特別收錄 ▎一行禪師中文版序

想要隨時都處在愛的境界中,不是異想天開。
有了慈的專注、悲的專注、喜的專注、捨的專注,
你就是活在宇宙中最美麗、最和平、最喜悅的境界。

內容簡介 ▎
愛是一切幸福的門檻,也是幸福大道上的鋪路石。
但,要學會愛,不是件容易的事
還好,我們有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以他一貫慈悲卻帶有力量的言語,在書中不僅引用佛經故事、亦穿插生活日常,告訴我們「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教法,是通往愛的最佳捷徑!
禪師用仔細且實用的步驟,帶著我們以正念、頂禮、說愛語,甚至觀想等方式來修行四無量心,即刻運用就能處在愛的境界,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
全書深入淺出,讀來時而莞爾、時而感動,透過一行禪師的引領,我們可以不執著,能理解他人、能接納完美和不完美,隨時活在正念的愛裡!
佛陀曾說過,修行真愛有十一種好處:
1. 好眠
2. 醒來時,感到心境光明舒坦
3. 不受惡夢騷擾
4. 廣受喜愛
5. 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都喜歡與之親近
6. 受諸神護佑
7. 不受火、毒、刀劍傷害,更不需特別防範
8. 很容易就可達禪觀境界
9. 容貌光明清淨
10. 過世時,心清念明
11. 往生梵天,繼續修行
還有什麼是比慈悲喜捨更高的智慧呢?

作者簡介


姓名: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1926年 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僧,為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後赴美研究並教學。
1960年代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直至2005、2007年才分別返回越南。
1967年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982年 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Village Des Pruniers)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
1995年 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2011年 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
2017年 推出首部紀錄片「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
2022年1月22日 一行禪師於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享耆壽95歲。
為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祈禱的力量》《接觸大地》《回到家,我看見真心》《一行禪師講金剛經》《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一行禪師講心經》《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 石童》等書。

相關著作:《一行禪師 石童:愛與慈悲的十篇故事》《觀照的奇蹟》《正念的奇蹟》《一行禪師 你可以不生氣:佛陀的最佳情緒處方》《一行禪師 佛雨灑下─禪修《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中道因緣經》》《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到當下的自己》《祈禱的力量》《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的生命故事與教導》《一行禪師講《心經》》《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活在正念的愛裡:從慈悲喜捨的練習中,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你可以不生氣:佛陀的最佳情緒處方》《一行禪師 心如一畝田:唯識50頌》《正念的奇蹟 (電影封面紀念版)》《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在工作裡找到成功+快樂的模式》《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金錢與權力能帶給你什麼?》《一行禪師講金剛經》《正念的奇蹟》《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觀照的奇蹟》

譯者簡介


姓名:鄭維儀

加拿大約克大學社會系畢業,英國利茲大學神學和宗教研究系碩士及倫敦大學亞非學宗教系博士。曾任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譯有一行禪師另一本著作《愛,就要行動》。

書籍目錄


【校訂者序】諦觀真愛╱鄭振煌
【中文版作者序】慈悲喜捨╱一行禪師

第一章 四無量心
第二章 慈觀
第三章 愛自己
第四章 愛和理解
第五章 滋育快樂
第六章 真愛
第七章 諦聽與愛語
第八章 以正念共處
第九章 口袋中的玫瑰
第十章 新生
第十一章 五正念訓練
第十二章 僧團
第十三章 接觸大地
第十四章 三頂禮

推薦序/導讀/自序


【中文版作者序】慈悲喜捨╱一行禪師
中國佛教徒向來崇敬觀世音菩薩。他們都知道,佛經中做基本的教義是「相即是入」。《愛的諦觀:慈悲喜捨的修行》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藉由那分了悟,來實踐愛的書。愛,可能會變成仇恨、憤怒;然而,憤怒或仇恨也可以被轉變為愛。愛與仇恨,都是有機的。若要以真愛來愛,則必須要知道如何理解並對待我們的忿怒,更要知道如何對待、轉變我們的忿怒與仇恨。在書中,介紹了幾個佛陀提供的善巧。
有些人不敢去愛,因為愛曾使他們受苦。佛陀的教導說,有一種愛,不但不會使我們受苦,也不會使我們所愛的人受苦。那種愛是由四元素組成的:慈、悲、喜、捨。在培育這四物質過程中,愛,會每天不斷地昇華,為我們、我們周遭的人,帶來可觀的喜悅和快樂。我們都有能力去愛、去感到快樂。我們不需要成佛和證阿羅漢以後,才開始那麼樣地去愛。
這本書原本是寫給西方讀者的,在西方,這本書得到許多熱情的回應。亞洲有許多年輕人在生活和思考上,日復一日地西化。因此,我們認為,將這本書翻印為中文的時機已到。
本書的中文版譯者鄭維儀小姐,年紀雖輕,卻已在西方居住求學了多年。她講著年輕人的話,可以與她同輩的人溝通無礙。本書的翻譯,有愛,有信心。作者深信,許多中國人,年輕的也好,不怎樣年輕也好,都會喜歡本書的中文版,並從這本書籍大慈大悲世尊的教導中,獲益匪淺。
寫於法國梅村禪修中心的靜坐廬

【校訂者序】諦觀真愛╱鄭振煌
眾生苦多樂少,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不論古今中外,人類一切活動均以「離苦得樂」為最高目標。有智慧者,能夠確實拔除苦因,永離痛苦;沒有智慧者,猶如揚湯止沸,出獄無期。
佛法以慈悲與智慧為二大支柱。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智慧則是徹悟人生真相是無常、苦、無我,其中心議題都是「苦」。佛在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聖諦,便是闡釋苦的情況、苦的原因、苦的息滅、苦的息滅之道。
原始佛教強調慈悲喜捨的修行,大乘佛教更擴大為六度萬行的實踐,都是以愛心為出發點。利他的語言和行為,若無愛心的涵養,必然會有「自我」的雜染,因此慈善事業的推動,首重愛心的培育,愛心的能量強大而清淨,社會公益才有希望做得圓滿。
在佛教的詞彙中,「愛」被界定為一種無明的欲貪,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佛教認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是空性智慧的表現,所以佛教只談慈悲,不作興談愛。儘管如此,這是名詞的習慣性用法。跳脫語言文字的迷障,用大家所習慣的「愛」這個字,來象徵佛教的「慈」應該也是無可厚非。
本書作者一行禪師是當今佛教界的龍象,是詩人,是禪師,是和平運動者,是著作等身的名作家。他的著作以多種文字暢銷全球,筆觸帶感情,溫柔敦厚,富於想像力,觀察細膩,析理清晰,禪機無限。讀他的書,就好像在聽一位鄰居長者敘說心事,沒有說教,沒有責備,只有關懷,只有鼓勵,窩心得會令人向他撒嬌。
本書呈現一代大師修行的心得精華,全書共分十四章,從慈悲喜捨談到愛的修行,一方面引用佛經上的話,一方面就日常生活的例子做說明。作者擅長古書今說,更因為常年居住在西方國家,指導禪修,所以能扣緊現代社會的脈動,體察人心,鞭辟入裡。
佛法本來是不離世間法的,在人世間落實佛法,才是釋迦牟尼設教的本懷。本書可以當作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指南,是從事公益人士的必備工夫,更是每一個人修身養性的作家手冊。它可以使您的身心柔軟,當下成為菩薩道的圓滿行者。

文章試閱



8 以正念共處
想想你的初戀,是怎麼來的,哪裡發生的,你又怎樣陷入那一刻。回想那段經驗的每一刻,用慈悲和理解,冷靜、深刻地諦觀。你會發現到當初沒注意的事。你也會發現,其實,「初戀」並不是你的第一段感情。許許多多的溪流,灌入、滋潤了你的生命之河。你的初戀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是不斷地在轉變。你的初戀仍在當下,繼續雕塑你的生命。當你平靜、微笑、用正念呼吸時,我肯定你會明白。

觀想初戀你會看到佛陀
什麼是自我?什麼又是非自我?誰是你的初戀?誰又是你最後的一個戀人?你的初戀和你最後一個戀人又有什麼不同?江沛川滔或是河枯溪乾,全視季節。是圓是方,全視容器。春流冬冰,浩浩蕩蕩,無可知其量,源源流流,無可知其端。翡翠溪中藏龍王。冰冷池底明月圓。菩薩柳枝漫漫揮,涓涓滴滴皆慈悲。微微一滴,便足以洗滌、轉變十方世界。你能握住水的形嗎?你能找到水的來源嗎?你知道水又會終結於何方?這和你的初戀是一樣的。你的初戀沒有開始,也不會有結束。它仍然存在你的生命之流。別以為這已是過去。觀想初戀,你會看到佛陀。
正念修行便是愛的修行。在進入任何感情關係—尤其是婚姻的互相發現旅程之前,先學會正念生活藝術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對自己認識還不深,也不修行觀照,找出你心中的花朵和垃圾(不論那些花朵和垃圾是你自找的還是得自祖先、社會的),你的婚姻難免會荊棘密佈。
每段新感情的開始,難免會令人興致勃勃、熱情洋溢,一心想要發現新事物。然而,你可能還不怎麼理解自己或對方。一天二十四小時相處,你看到、聽到、經驗到許多你從前想也沒想過的事情。戀情初端,情人眼裡出西施,你想像對方又美又好。可是,現在你的幻想一點一滴地消失,真相一點一滴地露出,你難免會訝異。除非你們倆知道怎麼一起修行正念,觀照自己和對方,否則這段時期可能會坎坷難度。

以正念解開心結
在佛法心理學中,「結」指內在心態、枷鎖,或是束扣。譬如說,有人對我們說了不友善的話,而我們又不理解他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們就會變得煩躁,一個心結就此結了下來。理解的不足是所有心結的根本。要我們的心去接納一些負面的感覺(例如:憤怒、恐懼、懊悔)是很困難的,所以,心就找出一個方法,把這一切藏在意識中的偏僻角落。我們精心製造出一套複雜的自衛結構,來否認這些感覺的存在,但這些有問題的感覺總是蠢蠢欲動,隨時想浮出。若有修行正念,就會學到,怎樣在心結一打下的那刻,就需要我們全心全意的關注,這樣,解開心結的工作才會簡單。否則的話,這些心結會愈來愈緊、愈來愈韌。
修養潛意識的內在心態,第一步是要將之提升到覺知的境界。利用禪觀、觀呼吸,來敞開那條路。也許,那些內在心態會從影像、感覺、思想、言語或行動中浮現出來。也許,我們會注意到煩躁感覺而自問「為什麼他一說那話,我就渾身不舒服?」「為什麼我一直這樣做?」或者,「為什麼我這麼恨電影中那個角色?」仔細觀察自己,可以將內在心態一目了然。正念一旦大放光明,內在心態的面目便會顯現出來。我們可能會對持續觀察感到排斥,然而,若是有了靜坐和觀察感覺的能力,心結的頭套會緩緩地顯現出來,讓我們知道解開心結的方法。照此修行,將會認識到自己的內在心態,與自己和平共存。
和他人同住時,這項修行是很重要的。要保護彼此的快樂,就要學會怎樣在兩人一同製造的內在心態浮起那刻,就去轉變它。有一個婦人跟我說,在她婚禮過後僅三天,她丈夫就讓她在內心形成了澎湃巨大的內在心態,但她隱瞞了三十年,恐怕一跟她丈夫說,難免會有一場吵架。像這樣子沒有真正的溝通,何來快樂?若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正念,便會在所愛的人心中撒下苦難的種子。
然而,當雙方仍是無怨一身輕、心結不多時,這項修行並不困難。攜手同心,一起觀看引起心結的誤解,將之解開。譬如說,要是聽到丈夫對朋友大言不慚,將做過的事誇張其詞,心中不由得會鄙視丈夫,一個心結就此結下。但,如果馬上跟丈夫討論,兩個人就能得到清楚的理解,一解前結。
如果修行正念共處的藝術,便可做到這點。我們會明白,另一半跟我們一樣,心中有花朵也有垃圾,然後我們就會去接納真相。修行,是要去灌溉花朵,而不是帶來更多垃圾。不要責怪,不要吵罵。這就像是種花,要是花長得不好,我們不會責怪花或是跟花吵架,我們會責怪自己沒有好好照顧花朵。伴侶,就是花。好好照顧,就會愈來愈美。忽視了,就會凋萎。培植花卉,需要理解花卉的本性。要澆多少水?要曬多少太陽?觀照自己,理解自己的本性。關照另一半,理解他的本性。

身心的隱私,只保留給真愛
佛法傳統視身心為一體。身體出了什麼事,心靈也會出什麼事。身體健全,心靈就健全。侵犯身體,就是侵犯心靈。我們以為,生氣只在感覺中生氣,與身體無關,這不是真的。愛一個人時,我們會想要與那人廝守,但,生氣時,我們不會想要觸摸那人或被那人觸摸。我們不能說,身體和心靈不相干。
性關係,可能是在身心深刻溝通下的舉動。這是很重要的接觸,隨便不得。你知道,在靈魂深處的某些地方(例如記憶、痛苦、祕密)是隱私的,你只願與你最愛、最信任的人分享。你不隨隨便便就跟人剖心剖腹。古京城裡,紫禁城是不能說要進去就進去的,只有皇帝和他的家人才能優游其中。在你的靈魂中,也有這麼一個地方,你不允許任何人隨便進去,只有你最愛、最信任的才能進去。
身體也是一樣的。我們不願讓別人觸摸、親近身體中某些部位,除非他是我們最信任和最愛的人。如果有人隨隨便便、漫不經心地親近我們,態度又不溫和,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會有受辱的感覺。如果有人用很尊重、很溫和和最關切的態度來親近我們,他就是在提供我們深刻的溝通和交流。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不會有受傷、欺凌、虐待的感覺,即使那感覺只有一點點。而這種情況也只有在真愛和承諾之下,才有可能實現。逢場作戲,偶爾的性,不能被形容為愛。愛,是深刻的、美麗的、完整的。在性關係中,尊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性的交流應該像是儀式般,在正念下,與尊重、關懷、愛一起舉行。如果你只是為欲望而行,那就不是愛。欲望,不是愛。愛,不只是負責,還有關懷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