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什麼是灌頂?-灌頂意義.大手印修持問答

原文書名:Empowerment and the path of liberation


9786267449813什麼是灌頂?-灌頂意義.大手印修持問答
  • 產品代碼:

    9786267449813
  • 系列名稱:

    善知識
  • 系列編號:

    JB0165
  • 定價:

    460元
  • 作者:

    策列那措讓卓Tsele Natsok Rangdrol
  • 譯者:

    普賢法譯小組、校對?楊書婷
  • 頁數:

    304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1
  • 出版日:

    20250711
  • 出版社:

    橡樹林(城邦)
  • CIP:

    226.965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灌頂儀式也稱為進入金剛乘的必經之門,藉由傳承祖師的加持、我們自身的虔心,
以及灌頂儀式為我們指出的智慧,讓我們獲得修持金剛乘的權力。
然而,唯有我們自己誓言持續修持,才能保有並圓滿了悟獲得的權力。

台灣人對「灌頂」可謂耳熟能詳,卻多將其誤認為消災解厄或開運加持的神祕儀式。只抱有模糊的想像、沒有正確的觀念。十七世紀藏傳佛教的大成就者──策列那措讓卓,於本書中詳盡地說明了灌頂儀式的各種面向──成熟灌頂的真實本質、領受灌頂的目的與利益、誰能真正地授予灌頂、領受灌頂後如何成就解脫,並說明解脫真正的含義。

書中還有諸多寶藏般的實修要點口訣,更傳授了大手印與大圓滿解脫道中簡明直接、切合實修的法門。策列那措讓卓大師不僅幫助讀者在實修過程中掌握法要,更以自身體證的智慧,嚴謹而慈悲地指出修行時易犯的過失,引導弟子回歸正見與正行。

作者簡介


姓名:策列那措讓卓Tsele Natsok Rangdröl
十七世紀卓越的學者、詩人,更是有極高修行成就的藏傳佛教大師。大師的心性溫藹自持,言語間流露出深妙的幽默,同時也善於點出弟子隱蔽深藏的過失,並給予善巧忠告以助其改進。大師以嚴謹的態度、簡明的語言詮釋大手印、大圓滿等甚深教法,對金剛乘修行者啟發極大。他的著作包含《大手印之燈》《正念明鏡》《日輪》。

譯者簡介


姓名:普賢法譯小組

翻譯:林姿瑩
普賢法譯小組成員。邱陽•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如是,我能見真實》《簡單,我有平常心》與《圓滿,我來到起點》審定;譯有確吉•尼瑪仁波切《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與《當下了然智慧:無分別智禪修指南》等書。

相關作者簡介


校對:楊書婷
普賢法譯小組發起人(官網 http://www.decode.org.tw/),譯作包括《椎擊三要:噶千仁波切大圓滿頓悟法》《照亮解脫道之炬:前行法之次第導引》與《直顯心之奧秘:大圓滿無二性的殊勝口訣》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1)深入解析灌頂儀式:詳細介紹灌頂儀式的核心意義,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通過儀式開啟智慧。
2)大手印與大圓滿的實修指導:針對大手印、大圓滿等精深法門,提供了簡單而實用的修行指引。
3)問答形式的精妙解答:大師以問答形式回應弟子問題,讓複雜的佛法概念更易理解,並提供實際修行的精妙指導。
4)確吉•尼瑪仁波切的專文推薦序:尊貴的確吉•尼瑪仁波切,是二十世紀藏傳佛教最為卓著的大圓滿成就者。大師誠摯地為本書撰寫推薦序,點出了本書的主旨與作者的用心。

書籍目錄


確吉•尼瑪仁波切推薦序
英譯版編輯序
前言
第一章:成熟灌頂
第二章:三昧耶
第三章:分界線
第四章:不共要點
第五章:樂空
第六章:解脫指引
第七章:輪迴與涅槃——分別與無分別
第八章:止觀
第九章:大手印之義
第十章:遣除過失
第十一章:有相禪修
第十二章:生起次第
第十三章:心間
第十四章:大手印正行
第十五章:安住與動念
第十六章:渾沌與清晰
第十七章:無修

願文
詞彙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諸佛過去已曾出世、未來亦將出世,現在我們正於導師釋迦摩尼佛,即當今賢劫第四佛的時代。吾等本師佛陀,巧智廣大、悲心無量,對於得以聞佛法音的具緣眾生,佛陀皆隨宜根器宣說無數甚深妙法。於此釋迦摩尼佛出世之賢劫,眾生能領受到經部與續部的法教,尤其,藏傳佛教結合了經續二部的教導,經部與續部實際上更是本為一體、無可分別。我非常高興能介紹這部策列那措讓卓的教導──《什麼是灌頂?》之譯本。作者策列那措讓卓是一位極為卓越的大師,他不僅是優秀學者,也是大成就者。他的特點與西藏的巴楚仁波切、印度的寂天論師相似,大師的心性溫藹自持,從中流露出深妙的幽默,同時也善於點出他人隱蔽深藏的過失,並給予善巧忠告以助其改進。倘若我們尚未清淨罪業,無法開展真正的修道功德,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揭顯我們隱藏的過失與缺點,再依循耳傳教導而轉化之。藏傳佛教的戒律包含別解脫戒、菩薩戒,與金剛乘三昧耶等三種層次,其中的「三昧耶」全然仰賴於領受成熟灌頂,也仰賴於真實直指並認出本初智,這也正是灌頂的本質。想要於此生即身成佛,其捷徑即是平等住於本初智根本境地的禪修。
我們都聽過金剛乘更勝於其他法乘的說法,但其來由為何呢?金剛乘的超勝之處在於:若能領受真正的成熟灌頂與解脫引導,且正確運用這些法教,將可藉此成就證悟。最勝根器者是當生成就證悟,其次則是於死亡之際證悟,即使是最劣根者,只要我們未曾造下諸如誹謗三寶、失毀三昧耶、拋下過去曾為我們母親的有情眾生且因此捨棄菩薩戒等嚴重惡業,都仍有機會在死後中陰時,了悟自己本具的法性自性,由此獲得解脫。能讓我們獲此成就的關鍵教導取決於灌頂、取決於我們對本初智的體驗,此即是灌頂之自性。
在父續、母續、無二續與心髓等各種續部中,授予灌頂的方式並不相同。有些強調善巧方便,有些強調智慧,有些是方便與智慧並重,有些則重視勝義自性。各續部對於授予教導的灌頂儀式,或是實際運用教導含義的修持,都有不同的著墨之處。
本書是由十七世紀的學者、詩人,同時也是佛法大師的策列那措讓卓所撰,他不僅是卓越的智者,更是具有極高修行成就的大師。他於書中闡明成熟灌頂的真實本質、領受灌頂之目的與利益、誰能真正地授予灌頂、領受灌頂後如何成就解脫,並說明解脫真正的含義為何。
策列那措讓卓更在書中闡釋大手印的真正意義。他所教導的內容,是指引行者在修習大手印的過程中,逐步經歷各種關鍵修持次第時,不可或缺的甚深精妙要點。為了泯除我們的懵懂無知、誤解與懷疑,策列那措讓卓透過問答的形式來給予指導,他的回答也都出自親身的體驗。
我認為,本書的英譯本將能帶來廣大利益。正如我們可以看到,當今時代中,佛陀的共通法教與不共金剛乘的教導,正在遍及整個世界。
金剛乘的真實意趣是不可思議的精妙,有些人覺得難以正確了解其本質。他們可能誤解密法的意義,抑或懷疑這些教導。我想這解釋了為何近期出版了一些有爭議的譯本,這些文本有些是由佛學素養不足的人所作,有些甚至只是來自個人錯誤假設的心得。很遺憾地,這樣的書籍並不合於密宗的旨趣。由尚未證悟者宣講金剛乘並作論著書,其行止與思惟卻有違於密宗的義理,這種情況使我極其擔憂。
若想挽救這樣的過失,似乎只有一個方法,即是要依循密宗旨趣來介紹四種灌頂,我認為最佳的作法,莫過於正確翻譯學識廣博又具有修道成就的具德上師所傳授之教誡,我對策列那措讓卓的教導極具信心,因此我鼓勵艾瑞克.貝瑪.昆桑翻譯這個教導。我相信我們並未犯下洩漏密法的過失,又何況如此的書籍猶如藥方,能消除寡聞、誤解與懷疑。我確信我的本尊與上師們也會同意,這個譯本能夠帶來廣大利益。
偉大上師頂果欽哲法王多次叮嚀我,那些沒有興趣成為大學者、只想將此生致力於真實了悟見地,並且真誠渴求達至無上修行頂峰的行者,只需要學習策列那措讓卓關於中陰、大手印與大圓滿的些許教導。若能正確學習並思惟這些法教,必能發現,那猶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之究竟心要的直指竅訣,已在此中圓滿。

確吉•尼瑪仁波切

文章試閱


您問及真正獲得灌頂的分界線為何,以及關於那些僅只是名義上修習第三灌頂而使佛陀正法蒙塵之輩的問題,我將以下列要點說明個人的理解。
基本上,想要進入共通珍貴佛法與不共密咒金剛乘之門,並且衷心希求證悟且具有出離心的行者,應當以毫無虛偽的虔敬心,以及決定上師即為佛的信心,承事非屬虛偽上師或邪惡騙子的具德善知識。上師也應以無視名聞利養的殊勝意樂來接受弟子,並隨順弟子的根性,引導其走上法道。
待弟子成為合適的受法法器後,上師首先應以廣或略的壇城儀軌,授予弟子寶瓶灌頂。原因主要是為了讓弟子專注於修習,能夠將視一切外內、粗細情器世間為凡俗、堅固的錯亂耽著習氣,全都得以息滅的方便法門,故而上師授予寶瓶灌頂而為弟子直指。弟子也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應當要按照上師的教誡,明白由蘊、界、處匯聚而成的情器世界、動靜世間的一切事物,從本初以來即是本尊壇城。這時,由於上師與教誡的恩德,使弟子暫時迷亂的遮障得到清淨,進而了悟外在器世間為無量宮、內在有情世間為本尊壇城的實際狀態。
尤其透過傳授五智灌頂,使弟子能如實認識且領悟五蘊即五佛、五大種即五佛母、五毒即五智等,都是從無始以來即本自具有,如此即是所謂的「已獲得寶瓶灌頂」。寶瓶灌頂的灌頂義皆攝集於此。
寶瓶灌頂的目的,是要清淨將內外情器世間視為凡俗堅固的一切業相。就其方便與緣起來說,灌頂步驟在諸如智慧尊降臨之時,為了破除耽著「色」為凡俗的分別念,因而為弟子繫上遮眼布;為了破除耽著「聲」為凡俗的分別念,因而演奏樂音;為了破除耽著「香」為凡俗的分別念,因而於智慧尊降臨時,以薰香與安息香等物香薰;為了破除耽著「味」為凡俗的分別念,因而盛滿盈手的加持甘露;為了破除耽著「觸」為凡俗的分別念,因而作毘盧遮那七法或金剛跏趺坐姿;為了破除耽著「意」的惑貪,因而觀修禪定所緣的光芒攝放。
此外,由阿闍黎禪定堅固所賜的加持力,能令弟子身、語、意三門的錯亂相瞬間止息,利根者因此離於遮障而現起自然俱生智;中根者因深切的虔敬與難忍的渴求而生起淨相,且如火焰般燃起覺受;鈍根者則至少必定能生起陶然欣喜的覺受。
透過這些不同的禪定與方便,使弟子相續中生起灌頂的義智慧。為了指出已生起之智慧並令其堅固,故而以灌頂封印,以確保永遠不會偏離如此的真義。
假使灌頂義已於弟子心中生起,無論世俗的灌頂物置於弟子頭頂上與否,都已獲得真正義灌頂。此外,若是領悟寶瓶灌頂之義,那麼在修持解脫道的生起次第時,便不需依賴想像造作的觀修,因為行者已從執著形、色為本尊的「耽著殊勝」中解脫。對於這樣的行者而言,一切顯有皆是廣大無邊的清淨,因此,對於自他、敵友、善惡等一切的貪瞋,皆能自然獲得解脫。
然而,只要尚未領悟灌頂義,就算壇城遍滿了整片大地,在弟子頭上擺放了幾十萬個寶瓶,想盡辦法讓弟子把寶瓶水全都喝光,弟子的相續也仍然是原先的凡俗狀態,對世間的錯亂執著沒有絲毫減損,和原本如出一轍。
倘若相續中尚未生起寶瓶灌頂真義,便無法成為更高灌頂的受法法器,也無法了悟更為高深的灌頂。在還沒種下能令成熟的灌頂種子之前,豈能長出解脫之道的枝葉與果實?這不僅只是師徒雙方徒勞無功,更糟的是,還會結下違犯密咒乘祕密宣說的墮罪懲罰之緣。
相反地,若師徒齊備能盛之法器,與所盛之甘露的吉祥徵兆,寶瓶灌頂將使弟子之身成熟,清淨其蘊脈界,並以五毒現為五智之力,成為堪受祕密灌頂的法器。
而後透過佛父母的身壇城,於弟子舌上放置祕密灌頂物,為弟子指出灌頂義,將能使其視語為凡俗的錯亂耽著獲得清淨,從而領悟本初以來語金剛即為任運自成,了知一切音聲皆為咒鬘,能自在掌握咒語念誦、攝放、金剛念誦與默誦,對拙火燃滴、明點融化、緩降、匯聚、逆行、引導等獲得嫻熟,成為堪受智慧灌頂的法器。
接著藉由真實或意手印,弟子因此生起四喜並獲得覺受,依此而為其直指樂空俱生智。弟子藉由如是指引,將能了悟到諸如苦與樂、冷與熱、 柔軟與粗糙、悅意與非悅意、貪愛與瞋忿等其他的所有分別念,皆與俱生智悉為一味。弟子心續中如實生起第三灌頂義之際,將能體悟自心實際為意金剛之自性,於是成為堪受句義灌頂的法器。
之後,上師為弟子如理直指,所謂的「一切灌頂之王」「大樂灌頂」或「珍寶句義灌頂」,也正是所有大圓滿教義中所說的「覺性妙力灌頂」,弟子因此認出:一切輪涅諸法皆與四身無別,悉為自明、平常、無改造整治、任運、廣大遍在的智慧金剛,並對此獲得決斷。簡言之,弟子無需勤作 即能現前體悟:無論基道果、見修行等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的赤裸要義,都完整匯聚於此刻的平常心之中,因而超越希懼、二執、破立之境,掌握關要所在,了悟一切顯現皆為智慧遊舞。
因此應當懂得,這種傳授四灌與獲得四灌的正確方式是有其必要的。舊譯寧瑪派大圓滿的教導也說,要以間隔數月或數年的方式,一一傳授四灌並實修灌頂義。如此一來,於四灌圓滿之際,弟子也同時獲得悉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