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八輯

原文書名:


9786267517123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八輯
  • 產品代碼:

    9786267517123
  • 定價:

    300元
  • 作者:

    平實導師
  • 頁數:

    334頁
  • 開數:

    14.8x21x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327
  • 出版日:

    20250327
  • 出版社: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 CIP:

    221.733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世尊弘法有五時三教之別,分為藏、通、別、圓四教之理,本經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經典,所說之大乘般若正理與所證解脫果,通於二乘解脫道,佛法智慧則通大乘般若,皆屬大乘般若與解脫甚深之理,故其所證解脫果位通於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說第八識無分別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如是第八識能仁而且寂靜,恆順眾生於生死之中從無乖違,識體中所藏之本來無漏性的有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助益學人最後成就佛道;此謂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靜,此第八識即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靜的第八識真如;若有人聽聞如是第八識常住、如來不滅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實證之因緣,永得不退於成佛之道,是故聽聞釋迦牟尼名號而解其義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世中必有實證之因緣。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 序
正覺同修會諸同修們證悟的事實,藉由《我的菩提路》第一輯披露以後,在臺灣與大陸某些自稱證悟者跟著仿效,也開始舉辦四天三夜的禪三,並且也要求學員同樣撰寫見道報告,模仿本會同修們寫的報告;然而都只是徒具表相似是而非的假佛法報告,與三乘菩提中的見道全然無關,因為所證的所謂第八識如來藏,全都仍墮五陰之中,未曾脫離,只能說是末法時代佛門外史的又一章罷了,並無實質。
此乃因於大乘佛法之見道極為甚難,何況能以相似的表相佛法而撰寫見道報告。衡之以第八識如來藏的妙法深妙難解,乃至聞者亦難信受,難有實證者出現於世;觀乎釋印順等一派學人,主動承嗣於天竺部派佛教諸聲聞僧的六識論邪見,與密宗應成派中觀古今所有諸師的六識論常見同一步伐,所說並無絲毫差異,然而至死不肯認錯;反而以其見取見而發起鬥爭之業,對所有評論其法之人大力撻伐,不遺餘力,唯獨放過平實一人,對於平實十餘年來於書中多方面公開評論其謬等事,似如一無所知、一無所見,默然以對。由是可知大乘佛法實證之義極難可知、可思、可議、可證、可傳。
而此一法即是第八識如來藏,亦名真如、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教外別傳的禪宗名之為本地風光、莫邪劍、花藥欄、綠瓦、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等無數名,於《佛藏經》中 世尊說之為「無名相法、無分別法」,以如來藏運行之一切時中皆不墮於名相及分別之中故。若人滅其無明,則此識隨時可證,證已即時發起般若正觀,佛菩提中名之為「諦現觀」,即入第七住位而無退失;若人往昔無量阿僧祇劫前曾謗此第八識妙法,則是已墮無間地獄而次第輪轉三惡道中,其數無量阿僧祇劫受諸苦惱,終於業盡受生人間,歷經九十九億佛所奉事、供養、勤心修學,來到 釋迦世尊座下重新受學已,而仍然不得順忍;每聞第八識如來藏妙法心便不喜,連聲聞果的實證都不可能,遑論大乘菩提,由是故說此第八識妙法難聞、難信、難解、難證、難持、難忍。今於此《不退轉法輪經》中重說此法,令一切學人聞「此經」及「釋迦牟尼佛」聖名已,盡未來際不復退轉於此第八識妙法,未來當得不退轉於大乘法輪;以是緣故,特為學人講授之。今以講授圓滿而整理完畢,用饗佛門四眾,普願皆得早立信心,殷重受學,有日必得證悟,得階菩薩僧數之中,是所至盼。
佛子 平 實 謹序
公元二○二二年小暑 誌於松柏山居


文章試閱


經文:【爾時是三菩薩,其第一者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說如來,我即如來。於此法中都無疑惑。」第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世尊,我即世尊。亦於此法悉無疑惑。」第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我即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於此法悉無疑惑。」爾時大眾無量百千億眾生,悉皆戰動,心不喜樂:「我從昔來,初不聞說於一世界而有二佛;云何今者是三大士各稱為佛,於世尊前互相指言?唯佛如來天人中尊,於一切法皆得自在,明達三世悉無罣礙,是三菩薩何故今日俱作是說?」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三菩薩名字何等,能於佛前作師子吼?」佛時答言:「其第一者,名樂欲如來聲正住;第二者,名樂欲世尊聲正住;第三者,名樂欲佛聲正住。阿難!以是因緣故,此三大士作如是說。」】
語譯:【這時候這三位菩薩,其中的第一位菩薩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果有人說如來,我就是如來。於這個法中,都沒有任何懷疑或者迷惑。」其中第二位菩薩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果有人稱說世尊,我就是世尊。也於這個法完全沒有懷疑或迷惑。」第三位菩薩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果有人稱說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我就是阿羅漢、我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於這個法全部都沒有懷疑和迷惑。」這時候大眾有無量的百千億眾生,全部都身體抖縮起來,心中都不生起喜樂,他們想:「我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聽聞過說一個世界而有兩尊佛同時存在;如今這三位大士各自都稱為佛,而於世尊面前互相指稱是佛?如今唯有佛如來是天人中的至尊,於一切法全部都已經得到自在,能夠明達三世而完全沒有罣礙;這三位菩薩是什麼緣故,今天各自都作出這樣的說法?」這時候阿難尊者稟白佛陀說:「世尊!這三位菩薩是什麼名字呢,竟然能夠在佛前作師子吼?」佛這時候就回答說:「他們中第一尊菩薩,名為樂欲如來之聲正住;第二尊菩薩,名為樂欲世尊之聲正住;第三尊菩薩,名為樂欲佛之聲正住。阿難!由於這樣因緣的關係,這三位大士作了這樣的說法。」】
講義:諸位現在當然瞭解,他們說:「我即如來、我即世尊、我即佛陀。」那個「我」到底是什麼?(眾答:如來藏。)對!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可是我也只能問你們啊!(大眾笑…)如果到外面,我問誰去?因為諸位有這樣的正見、有這樣的見地,能夠知道這三位菩薩在說什麼。因為真我是如來藏,所以如來就是如來藏,佛陀也是指如來藏,世尊也是指如來藏;這不是從教相上來說的,而是從實際理地來講的;所以於佛菩提道中,有正等正覺的那個正等正覺之所證標的,祂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如果所證不是第八識如來藏,它就不是正等正覺;不是正等正覺,應該給它一個什麼詞兒?非正等、非正覺!只能給它這個名詞啊。
所以如果有人否定如來藏,說大乘見道的標的不是如來藏,那他的所證就不是正等,也不是正覺!這樣很簡單就說明,到底大乘見道是要證得什麼了。如果我這樣講了,有人心裡還疑說:「那我還要不要跟隨那些退轉者?」那就是他的事情,跟我無關!我已經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因為《不退轉法輪經》講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現在這第三位大士說:「若有人稱說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我即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個「我」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正等正覺,三藐三佛陀就是正等正覺。
如果有人說他得大乘見道,但他的所證不是第八識如來藏,那他就不是正等正覺。而現在我就要請問在座的,其中有一些追隨他們的人——很少數的人,「你在大乘法中的見道,是要成正等正覺、或者非正等正覺?」這就是我的請問哪!那你可以不必現場回答我,回家以後自己想一想:「我要的是正等正覺,或者要非正等、非正覺?」那就是自己的取捨了。作下取捨以後,我都隨喜!但是取捨之前,我先把這個道理告訴諸位。因為 如來從《阿含經》初轉法輪就開始講這個第八識了,乃至於現在《阿含經》裡面都還有《央掘魔羅經》明著講第八識,然後《般若經》講了很多的境界,說沒有什麼、沒有什麼、……,乃至於無佛、無法、無眾生,一切僧寶也都不存在,連眾生都不存在,也是講如來藏自身的境界。到第三轉法輪,乾脆直接告訴你:「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就怕他們亂分別,然後把這個阿陀那識叫作世間五陰的我;果然印順真的把阿陀那識當作世間五陰我,說祂叫作外道神我。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講在那邊等著他,他還跳進去!所以 佛陀三轉法輪都依第八識在說法,可是他們完全不知道!那現在藉著這三位大士,我也把這個話講白了,如何取捨?就看他們了,我都隨喜!阿彌陀佛!(大眾笑…)
我們今年下半年兩個梯次禪三圓滿了,這第二梯次大豐收,有六位破參過關。第一梯次只得兩位,一位好像是第五次上山,一位是第八次或第九次上山的。那這回比較多,是因為老同修比較多,都已經上山很多次了。但是我發覺現在辦禪三跟以前不同:以前大部分的人都比我老,現在我比大部分的人都老。所以這一梯次禪三有一位女眾跟我同年,但她已經老態龍鍾了;有一位男眾長我四歲,看起來還好,沒有比我老很多,所以在想說:「我好像可以自稱老朽了!」可是人可以老,不應該朽,老態龍鍾是不好的,好在我還沒有老態龍鍾!雖然說人老了,對世間法沒什麼興趣,但是度眾生證悟的事情是永遠都有興趣;因為這是很多劫以來發的願就是這樣,就會實行到底,所以禪三還得繼續辦。不過遺憾的是由於病毒造成疫情的影響,所以大陸同修們沒來,這是個遺憾!也因為復興中國佛教,目前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大陸同修身上;因為我們臺灣兩千三百萬人口,現在已經有六百多位證悟者;大陸人口那麼多,可是增上班中,大陸同修好像還不到二十位吧,這樣顯得太少!所以還是希望能有因緣,大陸同修可以每年都來參加禪三。閒話表過,講《不退轉法輪經》吧。
那麼「四緣」還有一個緣還沒講,就是所緣緣,先要說明所緣緣是什麼意思。凡是法,除了阿賴耶識以外,都有所依和所緣。阿賴耶識沒有所依,但是祂在三界中現行時必然有一個「俱有依」,叫作意根。「所依」跟「俱有依」意思不一樣!「所依」是說它必須要依某一個法才能出現、才能存在,這叫作所依。俱有依,例如意根出現的時候一定要有另一個法跟祂伴隨在一起,祂才能在這個境界裡運作;意根必須依止所伴隨的法才能現行及存在,這個法就是意根的俱有依;而這個被依的法也可以自己獨自存在,但這個能依的意根的俱有依便叫作第八識。第八識在三界中現行時也必須要有意根作為俱有依,否則便是無餘涅槃。
因為這唯識增上慧學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完的,那麼關於所緣緣,要先把它的定義簡略說明一下。每一個識都有所緣緣,所緣緣是說在向內有所依的情況下,它向外面對什麼、緣於什麼而運行;比如說眼識向內以眼根為俱有依,向外是面對色塵中的顯色來運行,色塵中的顯色就是眼識的所緣緣,也就是祂對外的所緣;那麼所依是背後的眼根,祂向內要依靠於背後所依的眼根才能存在,這屬於增上緣,叫作所依。那祂對外的所緣,眼識緣於色塵中的顯色,顯色是所緣緣。
那麼色塵是由如來藏變生出來的,無始以來每一世的覺知心都不曾接觸及了別外色塵。那些退轉的人不懂,說六識的所緣是外色塵,那是完全不懂「增上慧學」,連基本的佛學知識都沒有,就別說基本的佛法了。因為人家研究佛學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而且研究過有境無心或是有心無境的道理。那麼十八界中說的六塵當然屬於內六入的所緣緣,內六入所入的六塵當然是內六塵,那就是七轉識所緣的內相分。《阿含經》有一、二十個地方都講過內六入與外六入,所以內相分的六塵並不是我發明的,是 如來說的。我不敢發明佛法,但我可以發揮演繹出來,一定符合 佛所說的法。
佛法中不能有創見,他們研究學術的、搞佛學學術研究的,他們一向都可以有創見;別人沒講過的他講出來,大家就覺得他很行;學術界有創見是好的,表示有在進步。但佛法中沒有創見,佛學也不該有創見!如果有創見,就表示他那個說法不是究竟的,有一天還會被人推翻,當然還會被改進,所以佛法中不許有創見。我說的內相分六塵不是創見!如來在阿含部的諸經裡面講了一、二十次了。
再回來說所緣緣,眼識的所緣是色塵中的顯色,也就是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等,這是眼識的直接所緣。這個眼識的所緣是由如來藏變生出來,如來藏藉著五浮塵根攝受了外面的六塵,然後在勝義根裡面變現出內相分的六塵,六塵中色塵的顯色是眼識的所緣。那麼如果沒有如來藏,諸位所看的一切就沒有顯色了。也許有人還沒有理解到這個嚴重性,心裡大概會想說:「那沒有顏色,我就看黑白的吧!」我告訴你,連黑白的都沒得看!為什麼?因為一切的色塵,包括形色、表色、無表色都在顯色當中顯示出來;如果顯色不存在,你就沒有色塵可以看了!沒有色塵可以看是什麼境界?諸位想一想,就好像悶絕一樣;可是悶絕的時候,眼識不在啊;而你現在眼識在,沒有色塵可看,有可能嗎?不可能!因為眼識的現前必須要有所緣以及所依;眼識要有眼的有色根作為所依,也要有色塵作為所緣,根塵相觸,眼識才能生起;所以沒有色塵時就不會有眼識了!可是十八界中的色塵是由如來藏所生,如果如來藏不變現色塵出來的時候,眼識就不會生起,那你說如來藏是不是萬法的根源?(眾答:是。)
那麼萬法的根源不證,說要去證什麼三無性,三無性是意識思惟的所得呀!而且人家菩薩證得的三無性,是先要現觀三自性,再轉依如來藏來看時,在如來藏的自住境界中沒有三自性,這樣的三無性是解脫者的現觀。可是他沒有證如來藏時,連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都沒有現觀,就不是真的懂,那要如何依止如來藏去現觀三無性?講來講去就是意識的思惟所得,只是空泛的思想;然而他們認為意識思惟所得的思想可以說是大乘見道,這樣的見道可就是戲論了;然後他們指責我們證得如來藏而能現觀是萬法的根源,包含三自性與三無性在內都能現觀,竟說我們不是大乘見道!那你信不信?為什麼搖頭?因為天下沒有那麼笨的學佛人啊!
眼識的「所緣緣」是色塵之中的顯色,就是青、黃、赤、白、明暗等等。那這個色塵的青、黃、赤、白、明暗就會顯示出有形色——就是長、短、方、圓;乃至有表色——它是靜止的、或者流動的、活動的,或者說無表色——他有什麼神韻、有沒有氣質等等。那這個形色、表色、無表色就歸意識所了別;歸意識所了別當然就屬於法塵哪,所以屬於十二處中的「法處所攝」。但這個形色、表色、無表色是依附於顯色而顯示出來的,所以它又是屬於色法,但它歸屬於法處,所以叫作「法處所攝色」。那顯色既然是如來藏變生出來的,這個表色、無表色跟形色當然也是如來藏變生出來的;所以如來藏是意識能否現前、眼識能否現前的關鍵。所以大乘見道要證得實相,實相就是萬法的根源;那當然是以證如來藏、證第八識作為大乘真見道的內涵。
眼識說過,再講耳識。耳識必須要有俱有依,就是耳根;然後也要有意識作俱有依,還要有意根作俱有依,還得有如來藏的種子和現識作為俱有依。那祂的所緣緣是什麼呢?就是聲,六塵中的聲塵。這個聲音裡面也要區分兩大類,一類是聲音的本身:耳識聽了,祂只領受聲音的大小、強弱、久暫、好不好,只是這樣而已!祂直接的反應是喜歡、不喜歡;可是那聲音到底是什麼?這個就是聲上的法塵。所以聲音的本身是耳識所了別的,這聲音就是耳識的所緣緣;耳識的所緣緣是聲音的本身,可是聲音進來的時候,它帶有法塵,那是歸意識所了別。比如說這個聲音進來,耳識聽了,喜歡或不喜歡是耳識的事;但是意識聽了,馬上就知道外面撞車了,一聲「ㄍㄧ!」有沒有?煞車聲!然後「ㄅㄧㄤˋ!」一聲,你馬上知道撞車了,這個了別就歸意識所了別。比如說突然來了一聲「ㄎㄧㄤ!」耳識聽了,不會知道那是什麼;可是意識馬上知道:「唉呀!鄰居那隻貓又弄掉我的花盆了!」因為花盆掉地碎了,那「ㄎㄧㄤ!」一聲你聽了就懂了,那是歸意識所了別。所以這一些意識所了別的就叫作「法處所攝聲」。唯識學沒有人講到這麼細的啊,今天講給諸位聽一聽,叫作聞所未聞,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