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此生與此後:認識《卡塔奧義書》,化解對死亡的恐懼,揭開生死的奧祕
原文書名:Life Here and Hereafter:Kathopanishad
產品代碼:
9786267604649系列名稱:
樂活系列編號:
BH0071定價:
450元作者: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譯者:
石宏頁數:
320頁開數:
14.8x21x1.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21出版日:
20250721出版社:
橡實文化-大雁CIP:
137.84市場分類:
新時代、靈性療癒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死後存在的是什麼?」
少年納奇克塔向死神提出了這個問題。
死神的回答又是什麼呢?
《卡塔奧義書》以這個故事揭開序幕,
道出了生死的奧祕,
同時闡述業力法則以及所有生靈的歸途,
並且指出了終極掙脫苦厄之道。
這個故事所教給我們的是,
願意為了自我證悟捨棄一切,
而且能深切發心之人,
一定能獲致瑜伽最高的成果。
本書是由斯瓦米.拉瑪巡迴世界各地講課的內容匯集而成,保留了演講的精華,並以經過爬梳整理和緊湊編排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些演講是針對《奧義書》,其中一部是《卡塔奧義書》,描述一個大多數人所害怕面對的千古之謎:死亡之祕,該書由死神閻摩和探究死亡奧祕的少年納奇克塔之間的對談構成。而本書所肩負的挑戰任務,正是化解死亡以及對死亡之恐懼。
◎認識《卡塔奧義書》
《卡塔奧義書》以詩歌形式來闡述最高的哲學真理;後世《薄伽梵歌》一書中的哲理來源,主要就是借自《卡塔奧義書》。該書有兩個最突出的題目,一個是「以馬車比作身體」的妙喻,另一個是以死亡和夢境的手法,來闡述「什麼是真實」這個難題。整本書都是在對靈魂不朽進行形而上的玄思,以及對如何證得「阿特曼」的實修建議。
《卡塔奧義書》揭櫫了生死的奧祕,闡述業力的法則以及所有生靈的歸途,也指出終極掙脫苦厄之道。書中那位年輕的求道者納奇克塔,代表了所有的發問者,而死神閻摩親自給予他非常獨特的解答。納奇克塔以及死神,可以分別比擬為每個人低階次的心識以及最高階次的明辨智慧,這也是一般對《薄伽梵歌》中的主角阿周那和奎師那之角色的解讀。
◎死神閻摩的金句
「這世上的事分兩類,一類是善的,另一類是樂的。這兩類事能在許多方面改變人的靈性。智者選擇善,而無知之人會趨向於樂。」
「那些處於無明黑暗中,被財富和物資所迷惑的人,就像是孩童在玩著玩具。如此愚蠢的孩童會墮入死亡的陷阱,會一再、一再為我所擺布。他們會繼續被死亡的陷阱所困,無法越過黑暗境界的限制。他們只是來回不停地在移動。」
「一個(絕對者)像是自發光的太陽,另一個(我執)像是它的影像或是倒影,其間的關係如同光和影。一個像是名見證者,而另一個吃的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後果。」
「根據各自的業行和知識,有些靈魂會進入子宮,以便成為具有肉身的有機生命體,有些則是成為無機物。」
「能證悟到是宇宙之氣在掌管宇宙萬物,就能得自在,由死亡的虎口中解脫出來。」
「能在此生的身體之我散滅以前,證悟到絕對的『梵』,此人即得不死,而沒有能夠證悟最高真理,那真實本我,就會再度回到這個世間。」
「感官無法覺知到真實本我,因為感官無法展示它。真實本我無法用眼睛面對面見到;感官、心識和智性去不到那裡。它無法以任何感官來覺知,只有淨化了的心識和情識,才能證悟它。」
「當所有的欲望、激情都清乾淨了,當絕對的靜止壓倒一切,就可以得到永生不死。」
「若是所有無明的結縛都能在此生除盡,人就可進入永生的極樂國土。」
「對於還不能去到瑜伽最高境地之人,可以由逐漸修練及從事善行下手,當他們能意識到自己那不朽的本質,就終於能得到解脫。」
「死後存在的是什麼?」
少年納奇克塔向死神提出了這個問題。
死神的回答又是什麼呢?
《卡塔奧義書》以這個故事揭開序幕,
道出了生死的奧祕,
同時闡述業力法則以及所有生靈的歸途,
並且指出了終極掙脫苦厄之道。
這個故事所教給我們的是,
願意為了自我證悟捨棄一切,
而且能深切發心之人,
一定能獲致瑜伽最高的成果。
本書是由斯瓦米.拉瑪巡迴世界各地講課的內容匯集而成,保留了演講的精華,並以經過爬梳整理和緊湊編排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些演講是針對《奧義書》,其中一部是《卡塔奧義書》,描述一個大多數人所害怕面對的千古之謎:死亡之祕,該書由死神閻摩和探究死亡奧祕的少年納奇克塔之間的對談構成。而本書所肩負的挑戰任務,正是化解死亡以及對死亡之恐懼。
◎認識《卡塔奧義書》
《卡塔奧義書》以詩歌形式來闡述最高的哲學真理;後世《薄伽梵歌》一書中的哲理來源,主要就是借自《卡塔奧義書》。該書有兩個最突出的題目,一個是「以馬車比作身體」的妙喻,另一個是以死亡和夢境的手法,來闡述「什麼是真實」這個難題。整本書都是在對靈魂不朽進行形而上的玄思,以及對如何證得「阿特曼」的實修建議。
《卡塔奧義書》揭櫫了生死的奧祕,闡述業力的法則以及所有生靈的歸途,也指出終極掙脫苦厄之道。書中那位年輕的求道者納奇克塔,代表了所有的發問者,而死神閻摩親自給予他非常獨特的解答。納奇克塔以及死神,可以分別比擬為每個人低階次的心識以及最高階次的明辨智慧,這也是一般對《薄伽梵歌》中的主角阿周那和奎師那之角色的解讀。
◎死神閻摩的金句
「這世上的事分兩類,一類是善的,另一類是樂的。這兩類事能在許多方面改變人的靈性。智者選擇善,而無知之人會趨向於樂。」
「那些處於無明黑暗中,被財富和物資所迷惑的人,就像是孩童在玩著玩具。如此愚蠢的孩童會墮入死亡的陷阱,會一再、一再為我所擺布。他們會繼續被死亡的陷阱所困,無法越過黑暗境界的限制。他們只是來回不停地在移動。」
「一個(絕對者)像是自發光的太陽,另一個(我執)像是它的影像或是倒影,其間的關係如同光和影。一個像是名見證者,而另一個吃的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後果。」
「根據各自的業行和知識,有些靈魂會進入子宮,以便成為具有肉身的有機生命體,有些則是成為無機物。」
「能證悟到是宇宙之氣在掌管宇宙萬物,就能得自在,由死亡的虎口中解脫出來。」
「能在此生的身體之我散滅以前,證悟到絕對的『梵』,此人即得不死,而沒有能夠證悟最高真理,那真實本我,就會再度回到這個世間。」
「感官無法覺知到真實本我,因為感官無法展示它。真實本我無法用眼睛面對面見到;感官、心識和智性去不到那裡。它無法以任何感官來覺知,只有淨化了的心識和情識,才能證悟它。」
「當所有的欲望、激情都清乾淨了,當絕對的靜止壓倒一切,就可以得到永生不死。」
「若是所有無明的結縛都能在此生除盡,人就可進入永生的極樂國土。」
「對於還不能去到瑜伽最高境地之人,可以由逐漸修練及從事善行下手,當他們能意識到自己那不朽的本質,就終於能得到解脫。」
作者簡介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1925~1996)
二十世紀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
斯瓦米.拉瑪出生於喜馬拉雅山,蒙受上師啟引,得以深入眾多的瑜伽道法。他的上師將他送往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多位瑜伽士和成就者那裡,以便從古老的教導中,啟發出嶄新的觀點與視野。當時年僅二十四歲的斯瓦米.拉瑪,就被南印度的卡威皮趟(Karvirpitham)被奉為商羯羅阿闍黎。由於斯瓦米.拉瑪希望專注喜馬拉雅山洞穴中的修道練習,就任幾年後就毅然決然放棄這個崇高的地位。
在成功完成在深山的修道後,他被上師指派到日本及西方宣揚喜馬拉雅山正宗的修練,並輔以科學基礎來印證古典瑜伽的練習。他在美國實踐傳承任務長達二十三年,並創建了喜馬拉雅國際機構。
斯瓦米.拉瑪在美國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瑜伽士、老師、哲學家、詩人、人道主義者及慈善家。他的預防醫學、整體健康及壓力管理,都深深地滲透進入西方醫學的主流。在1993年,斯瓦米.拉瑪回到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加爾瓦區的山腳下,創建了喜馬拉雅醫院信託機構。
斯瓦米.拉瑪在1996年11月離開了人間的這個身體,然而,他長久以來所播下的種子,直至今日依然持續其發芽、開花並結果的過程。他的教導被簡化為「愛、服務、憶持」的銘言,持續啟發著學生們。
譯者簡介
石宏
國際喜馬拉雅瑜珈禪修協會執行長,以及資深老師斯瓦米韋達授權之啟引老師。
石宏老師擁有深厚的佛學及瑜伽哲學底蘊,為華文界翻譯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重要譯者,教授經典深入淺出,令人如沐春風。
譯有《瑜伽睡眠實修法》、《從心開始幸福》、《印度瑜伽實修精要》、《哈達瑜伽》、《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地圖》、《瑜伽修行語錄》、《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大師在喜馬拉雅山》、《王道瑜伽》、《走向靜默,如你本來》等書。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
書籍目錄
譯者序
前言:化解對死亡的恐懼
第1章 《奧義書》的價值
第2章 《卡塔奧義書》在《奧義書》中的地位──納奇克塔的故事
第3章 靈性的守則
第4章 善與樂之分
第5章 死亡之玄理
第6章 阿特曼是什麼?
第7章 喜樂的不朽者
第8章 如何證悟真實本我
第9章 覺識之源頭
第10章 無常世間
第11章 絕對者與宇宙之關係
第12章 絕對者與我執之間的連結
第13章 神的國度就在內在
第14章 身體是阿特曼的宮殿
第15章 轉世說
第16章 什麼是幻?
第17章 宇宙樹
第18章 解脫就在此時此地
第19章 瑜伽之道
附篇1.命終的前兆
附篇2.瑜伽的法門
中文版附錄
1.《卡塔奧義書》正文
2.斯瓦米韋達談認識死亡
推薦序/導讀/自序
【譯者序】
《奧義書》是印度傳統哲學主流派別之一「吠檀多學派」的經典,現存的文獻顯示有兩百部之多,而被稱為核心《奧義書》的則只有十多部。本書一開始就談到《奧義書》的價值,為讀者對《奧義書》的由來,以及它對人類精神文明的貢獻,做了非常簡扼而有用的介紹。
這本書談論的《卡塔奧義書》,屬於核心《奧義書》,被許多人認為是研讀《奧義書》的下手處。根據本書的「前言」,作者斯瓦米拉瑪大師曾經幾次講述《卡塔奧義書》,本書乃由這些授課紀錄集結而成。一九九六年,斯瓦米拉瑪自知即將圓寂,特別交代弟子盡速為他整理出版生前最後一本書,名為《神聖旅程》,書中許多內容則是取自本書,由此可見他對《卡塔奧義書》的重視程度。而本書的原文書名是「Life Here and Hereafter」,直譯是「生命在此處與此後」,這就是貫穿全書的一個關鍵觀念。生命和身體不同,不會隨著身體的死亡終結,而是會持續下去。人生應該被視為一段神聖旅程,人生的意義就是要去到旅程目的地之所在。
《卡塔奧義書》藉著一段故事來講解死亡的奧祕,為什麼凡人總是生死循環不斷,又該如何從這個困局中解脫出來。作為主講者,有誰會比死神閻摩更合適?而他要開講的契機,是因為他讓虔誠的少年納奇克塔任意求三件事,也就是許三個願。誰知少年既不求財也不求名,乃至長生不老子孫滿堂也不求,連死神許他享天仙之樂也不要。試問,如果換成我們,會求什麼?我們一生所追求的,除了這些「人天福報」之外,還有什麼?
這位少年之心願清單中的三件事分別是,第一,願自己的生父不再為他而傷神;第二,願學會某一個殊勝的火供法;第三,願明白死亡的奧祕。前二個願望,閻摩即刻應允了,至於第三個則是先測試少年的心願是否堅定不移,才肯講出這個連神仙都不明白的祕密,全書絕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解說這個主題。
吠檀多哲學是一門智慧之學,是古代智者將內證之經驗,以理性哲理的方式表述出來,在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來此生的目的是什麼?我此生之後去哪裡?」這些人生終極的疑問。它所追求的是終極的、永恆不變的真理。斯瓦米拉瑪說過,喜馬拉雅這個傳承在修練上是以帕坦迦利所傳的瑜伽體系為基礎,然而,所遵行的哲學體系則是吠檀多的「不二」,所以需要學習《奧義書》。
現行流通關於《奧義書》的中文書籍為數不多,譯者希望此書能觸發更多的華文讀者學習《奧義書》的興趣。由於原書沒有《卡塔奧義書》原始經文,為了方便讀者對照學習,譯者參考網上《卡塔奧義書》的幾個英文譯本,整理翻譯為中文附在書後,翻譯若有不實不盡之處,煩請見諒。
此外,斯瓦米拉瑪的弟子,譯者的老師斯瓦米韋達於二○○四年曾經在印度德里的一個研討會中,以死亡恐懼以及納奇克塔的三個心願為題,做過一場精彩的演講,其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例如死亡恐懼的源頭以及對治之方,納奇克塔的三個心願在靈性修行上的意義為何。所以譯者把演講的紀錄譯為中文附在本書中,也是原書所無。
最後,提醒讀者們,書中有介紹,傳統上學習吠檀多哲學,需要經歷「聞」、「思」、「修」三個過程,最後是「證」,如此才有意義,否則就徒然是一種知識上的行為,並非是學習吠檀多之道。這與《論語》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以及《禮記》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何其相似。有趣的是,「篤行」也就是斯瓦米韋達在文中所說的一種「擇善固執」(abhiniveśa),是經過博審思辨的功夫之後,確信自己已經「如實知」,把它付諸實行,讓所知的成為自己基本的心態。然後,這種擇善固執才能消除對死亡恐懼的那種固執(abhiniveśa)。這其中的奧妙處請讀者自行體認。
【前言】化解對死亡的恐懼
本書是根據斯瓦米拉瑪某次巡迴世界各地講課的內容匯集而成。前來聆聽這位喜馬拉雅山大師演講的人,包括了日本的立正大學(Risso University)、夏威夷大學、合一教會(The Unity Church)、曼寧哲基金會(The Menninger Foundation)的學生和同仁們,以及其他聽眾。
本書很難展現出在巡迴講學現場那種啟發人心的氣氛,不過,讀者比起現場的聽眾卻有一個優勢。因為本書保留了那些演講的甘露,並以經過爬梳整理和緊湊編排的方式表現出來。斯瓦米拉瑪天馬行空式的即席講演,被轉化成筆調清晰的行文形式,所以能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求道人士,滿足他們對靈性的渴求。
這些啟發人心的演講是來自於那些被稱為《奧義書》的古籍。其中一部是《卡塔奧義書》(Kaṭhopaniṣad,也有音譯為《迦陀奧義書》),內容是描述一個大多數人害怕面對的千古之謎:死亡之祕。故事開展為一段精彩的對話,是死神閻摩(yama)和探究死亡奧祕的少年納奇克塔(Nāciketa)之間的對談。故事中所刻畫的人物可以適用於任何人,因為即使是最勇敢的人,最終也無可避免會被這個可怕的神祕所籠罩。誰能抵抗得了死亡?
本書所肩負的挑戰任務,是化解死亡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在此要感謝辛勞從事整理文稿的編輯人員,包括了約翰.博爾特(John Boldt)、特蕾莎.奧布萊恩(Theresa O' Brien)女士,以及受託出版本書的喜馬拉雅出版社(Himalayan Publishers)。
──神學博士 賈斯丁.歐布賴恩(Justin O’Brien)
文章試閱
【納奇克塔的故事】
對於追尋真理之人,納奇克塔的故事裡所解說的是最高智慧。那是關於永恆本我的智慧,是知我們的本來。真實的本來超越了我們感官的認知範圍。那麼我們要如何獲得最高的喜樂? 這是在所有追尋真理之人心中所生起最首要的疑問。這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卡塔奧義書》所要探討的主題。它的故事是述說一位少年如何因為去到死神「閻摩」(Yama)的居處而證得最高智慧。
《卡塔奧義書》故事中有三個人物:伐加師若法(Vājaśrava)、納奇克塔、閻摩。閻摩是第一個死去的人類,他成為所有離世生靈的統治者。伐加師若法是一位富人,他從事一項名為「勝世」(viśvajit)的祭禮,在這個祭禮結束後,主祭者需要捨盡自己所有的一切和享受,全部用來供養偉大的聖人以及飽學的婆羅門祭師。這個祭禮在當時是最殊勝的一種祭祀。肯於犧牲自己眼前的利益,並深信為了更長久遠大的目標就應該犧牲所有無常的東西,如此之人就能認識到真實。
伐加師若法有一名叫做納奇克塔的兒子。他只是個少年,卻有著無比的信心,是位追尋真理之人。雖然伐加師若法應承會捨盡自己的財富和所有的物資,但是並沒有完全做到當時聚集在會上的智者們所預期的地步。他捐出去的盡是老病目盲且沒有奶水的牛隻,這些對任何人都沒有什麼用處。他把好的牛隻留給自己。
納奇克塔理解這個祭禮的本質,而且對它有很強的信心,自然感到難過而心痛。於是他直接去問父親,「父親,你要把我送給誰?」(譯註:那奇克塔明白父親應該把最寶貴的東西捐出來,因此覺得如果父親能捐出自己所寵愛的兒子,就能完成祭禮的目的。)伐加師若法沒有回答。當孩子重複追問了第二次、第三次後,他暴怒地說:「你,我要送給死神閻摩!」
孩子把父親的氣話信以為真,開始準備前往閻摩的居處。他樂於服從父親的指示,他用來自我安慰的想法是,自己將是第一個活著去到死神居處之人。他的心地純潔,絕不質疑父親的意願,同時又亟欲解開塵世生命以及生命目的何在的奧祕。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求道者準備好自己去接受啟引,就算是接受死神啟引,定然會得到高深的智慧。學習瑜伽之人能夠實證到,在捨盡世俗欲望之後,縱然從世俗眼光看來會認為他已死亡,但是他已經成就生命不朽。
去到死神的居處,意味著已經無所懼。為了更高智慧而不惜一死之人,當他去到死神居處時,反而會發現死神不在家中。每個發心求道之人,在走上沉思冥想和自我證悟之道以前,都應該先培養如此的心態。納奇克塔說:「死不算什麼。所有生靈都像會穀子一般發芽,然後又再死去。這次我將會是發現真理,解開死亡之謎的第一人。」
三個賞賜
當納奇克塔進入亡靈的世界時,死神閻摩卻不在家。納奇克塔就在死神的居處等了三天三夜,沒有東西可吃,連水也沒得喝,完全沒有受到招呼(在此我們要提一下什麼是「出家啟引」,就是點化啟引走上出家之途。在給予出家啟引時,需要用幾種方式來考驗弟子。例如,會要求弟子在荒僻的墳場待上兩、三天,用來測試弟子是否無懼)。
然而,納奇克塔道德高尚,又懷著不可動搖的信心和決心,所以他就守在那裡絲毫不受影響。死神回來後,見到了這位年輕的求道者,因為自己沒能盡到地主之誼招呼他而感到歉疚。印地傳統的觀念認為,如果客人沒有受到適當的招待,他會把所有的厄運留給主人,同時還會帶走主人所有的功德。沒有好好招呼客人的家庭,此後所有的善行都無法得到善報。
死神說:「噢,婆羅門(Brahmin),我向你致敬。因為你在我家中待了三天三夜,沒有受到任何款待,我給你許三個願望,不論你求什麼我都會應允。我非常樂意賜予你好運和財富。」
少年納奇克塔回答說:「我的第一個心願是,願我的父親不再生我的氣,不要為我擔憂。噢,死神,請賜他人世間所有的福報和安樂。」想像一下,這名少年第一個願望居然是要贏回父親的歡心,這是何等孝順的兒子!
死神非常樂意准了第一個願望,他說:「噢,納奇克塔,你的父親見到你時將會非常高興,會以無比的愛意和柔情來對待你。」
納奇克塔說:「在天國裡無有恐懼亦無有死亡,無有老化亦無有衰退,無有飢餓亦無有乾渴,無有痛亦無有苦,只有永恆的喜樂。死亡的統治者,只有您知道凡人該如何做祭祀,才能進入這個喜樂天國。這是我所求的第二個願望。我想知道什麼樣的祭祀能讓凡人進入天國。」死神也准了他的第二個願望,透露了凡人該從事什麼祭祀才能入住天國的祕密。
納奇克塔是位非常有天分的學生。死神教他的祭祀法一學就會,能夠完整無瑕地依樣重做。死神非常高興,於是額外給了他一個賞賜。死神為了獎賞他能精於此道,就把那個火供法命名為「納奇克塔之火」(Nāciketāgni),又賜給他一條色彩繽紛的項鍊做為配飾。
然後,死神要納奇克塔選第三個願望,納奇克塔的願望是,「有種說法是,人離開這個世界就永遠走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他會再生,人即使死亡了,他並非真正死去,而是以細微無形之身,繼續存在於一個細微無形的界域中,所謂的死亡只是脫下了外在的有形衣服。也有人相信人死了仍然生存。究竟哪一種說法才對?死後存在的是什麼?請為我詳述。這就是我所求的第三件事──死亡神祕的真相。」
最後一個心願的代價
死神閻摩可不想立即為納奇克塔解釋死亡的奧祕,他必須先測試一下弟子的心是否真切。他說:「噢,納奇克塔,這個問題連天神都有疑問。任何人想要明白可是非常困難的。你換個其他心願,任何別的心願我都會很樂意賞賜給你。」
納奇克塔回答說:「這個連天神們都不明白的奧祕,沒有別人能比您更具有智慧來作答。噢,死神,我不會提出任何別的要求。別的賞賜都比不上這個,我必須知道這個祕密。」
死神試著用別的東西來引誘納奇克塔,承諾可以賜予長命百歲,能夠享受天國中的一切樂趣;還可以讓他兒孫、曾孫滿堂,擁有上乘的馬匹和象隻,金銀首飾和稀有的珠寶,乃至於成為大地的統治者,但就是不想滿足這孩子的第三個願望。
死神閻摩說:「除了這個,我會滿足你的一切欲望,因為這個是生命中最大的祕密。對凡人來說,天界中的天女是可望不可及的,但你要的話全都是你的。就是不要再問我這個問題,我不想透露生死的奧祕。」
但是,少年納奇克塔不為這些迷人的誘惑所動。他說:「所有這些幻滅無常的東西對我有何用?所有感官能覺受到的東西都是短暫的,而且生在這個世界中就不免會死亡和衰老。如果不能得到解脫的智慧,就算生在天國中也活得不值得。所有你說的那些輕歌曼舞的天女以及世間誘人的東西,都只能提供感官的樂趣。噢,死神,您自己留著吧。沒有人可以從人間的富貴得到幸福。所有這些人間物質的享受,乃至於在天國的生活,都是無常的。明白了這個世界終不免敗壞,有誰會渴望僅僅長生? 我不稀罕能活到一千歲。如果我得不到最高的智慧,不能知道最高的真理,長生不老又有何用?」
納奇克塔最後重複說:「如果即使連天神都感到疑惑,連他們都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您才能解開這個祕密,那就是我第三個心願。」
納奇克塔除了解開死亡奧祕的智慧之外,其他的賞賜都不接受。這位年輕的求道者去到死神的居處是為了求得最高的智慧。這個故事對於真心誠懇的慕道者具有無比的價值。證到覺識境地的人能得到最高的智慧以及永生,只有他們才能解開死亡的祕密,才能為走在瑜伽之道上的人說個明白。唯有不受到這個世間種種引誘所迷惑之人,才能知曉死後生命的神祕;死神才會為他們透露死亡之謎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