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地理新秩序(2冊套書)地理的力量+地理的未來

原文書名:The Power of Geography: Ten Maps That Reveal the Future of Our World ; The Future of Geography: How Power and Politics in Space Will Change Our World


8667106521796地理新秩序(2冊套書)地理的力量+地理的未來
  • 產品代碼:

    8667106521796
  • 系列名稱:

    遠足新書
  • 系列編號:

    2W003048
  • 定價:

    980元
  • 作者:

    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
  • 譯者:

    顏涵銳、林瑞
  • 頁數:

    624頁
  • 開數:

    16x22x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7
  • 出版日:

    20250717
  • 出版社:

    遠足-遠足文化
  • CIP:

    578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地理的力量:十張地圖揭開世界的未來》

從地理的力量出發,深入探索十張關鍵地圖背後的全球趨勢
地中海、中東、北非到浩瀚無際的外太空
地理環境的自然力量,始終是塑造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

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續篇
《星期日泰唔士報》(The Sunday Times)暢銷書

  本書是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的續篇,探討未來十年將在國際政治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十個地區:澳洲、伊朗、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希臘、土耳其、北非撒亥爾地區、衣索比亞、西班牙,以及外太空。一如同過往歷史,地理將繼續在塑造我們未來的世界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在本書中,提姆.馬歇爾將這些地區置於全球多極化背景下,剖析全球化與去全球化、科技變革與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如何相互影響,推動世界進入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時代。他揭示伊朗如何利用宗教影響力在中東擴展勢力,撒亥爾地區所面臨的水資源衝突如何可能引發「搶水大戰」,土耳其如何試圖重現「新鄂圖曼帝國」的夢想,在在展示了地理環境對政治經濟乃至全球局勢的深遠影響。
  馬歇爾強調,地理環境雖為塑造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卻往往受到忽視。無論是澳洲在中美角力中的戰略位置,或是希臘所面對的難民潮和東地中海資源的爭奪,地理因素都是理解國際局勢不可或缺的視角。本書最終指出,地球大氣層將成為未來衝突的新焦點,太空競爭也將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的未來,而成為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變化的關鍵因素。


《地理的未來:太空如何成為地緣政治的新戰場》

邁向太空地緣政治的時代
仰望星空,思索國界與主權的新樣貌
太空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權力與競爭的新戰場

提姆・馬歇爾最新地緣政治鉅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全球已譯為多國語言,出版即廣獲各界好評

在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中,提姆・馬歇爾以十張地圖剖析地理如何決定各國命運,贏得全球讀者的青睞。繼續篇《地理的力量》之後,《地理的未來》將視野從地表拉升至大氣層之外,探討太空這片新領域如何正在改寫二十一世紀的地緣政治。
本書聚焦於「太空地理學」的崛起──從通訊衛星到太空武器、從低軌道競爭到月球與火星資源爭奪,馬歇爾帶領讀者梳理一場正在形成中的全球競賽。他指出,太空早已不只是科研探索的場域,而且是通信、軍事、經濟與政治角力的重心。從GPS導航到全球網路連結,從地球氣候監測到太空能源開發,我們的生活深受其影響,而未來的衝突與合作也正於太空邊界上展開。
書中主要描繪三大強權──美國、中國、俄羅斯,如何將地緣政治帶入軌道,發展太空軍事單位、打造獨立通訊與導航系統、爭奪低軌道與月面據點;同時也評析私營企業如SpaceX、藍色起源如何挑戰國家主導的太空格局,甚至帶動一波新太空經濟革命。
馬歇爾以一貫犀利的筆觸與歷史縱深,回顧古代天文觀測到冷戰太空競賽的發展脈絡,說明人類如何從仰望星空,到將主權與資源爭奪推向無垠的太空。他強調,若無全球的共識與規範,太空將可能重演歷史上帝國擴張與殖民衝突的舊戲碼;若能善用科技與合作精神,太空也可能成為人類團結的契機。
在這本融合科學觀察、地緣政治與未來想像的著作中,提姆・馬歇爾提醒我們:「地理」從不止於山河疆界,未來的邊界將高懸於夜空之上。掌握太空,將成為全球權力重新洗牌中奪得先機的關鍵。

作者簡介


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
外交事務權威專家,有三十年以上採訪報導的經驗。他走遍四十個國家,曾經採訪報導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馬其頓、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衝突。曾經擔任Sky News外交事務編輯,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和LBC/IRN電台服務,也是The WhatandtheWhy.com創辦人兼編輯人。
他的部落格《外交事務》(Foreign Matters)曾經入圍2010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決選,文章見於《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獨立報》和《每日電訊報》等,多本著作入選《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其著作中文譯本:《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一譯《地理的囚徒》)、《國旗的世界史》、《牆的時代》、《地理的力量》。

譯者簡介


顏涵銳
資深譯者。譯有《人性中的良善天使》、《隱形戰》、《民主的弱點》、《改變人類的12座時鐘》、《善良的逆襲》、《荒涼路》、《爭霸大業》、《追獵死亡商人》。著有《舒曼100首經典創作及其故事》、《你不可不知道的蕭邦:100首經典創作及其故事》、《經典100貝多芬》、《非主流古典CD》等書。

林瑞
筆名。資深媒體人、專業譯者,譯作多達數十本書。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地理的力量》
◎十張地圖:透過精心挑選的十個地區,展示地理因素如何深刻塑造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歷史與現實交匯:探索地理如何左右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揭示地形、氣候對國家命運的關鍵影響。
◎展望未來趨勢:分析當前國際局勢,探討地理對未來世界發展的重要性,幫助讀者預見未來趨勢並做好應對準備。

《地理的未來》
★全新戰略視角:首度以「地理」角度全面解析太空,帶領讀者理解未來衝突與秩序將如何升空展開。
★延續暢銷系列:《地理的囚徒》續篇,再次展現馬歇爾深入淺出的敘事功力,讓複雜的國際局勢變得一目了然。
★掌握未來趨勢:從太空軍事部署、衛星科技到商業太空競賽,揭示太空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日常與全球權力平衡。
★國際情勢關鍵讀本:從美中俄三強角力,到私營企業的崛起,本書是理解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不可或缺的敘述基礎。
★適合所有關心世界的人:不需要科學或軍事背景,也能讀懂太空如何成為下一場全球競爭的核心。

書籍目錄


目次

《地理的力量》

導讀 地理為何重要:地理與地緣政治的國際戰略書寫╱賴怡忠
前言
第一章 澳洲
第二章 伊朗
第三章 沙烏地阿拉伯
第四章 英國
第五章 希臘
第六章 土耳其
第七章 撒亥爾地區
第八章 衣索比亞
第九章 西班牙
第十章 外太空
致謝
參考文獻

《地理的未來》

導讀 太空競爭的一小步,強權爭奪的一大步╱邱師儀
前言

第一部 通往星際之路
第一章 仰望星空
第二章 上天之旅

第二部 就在這裡,就是現在
第三章 天體政治時代
第四章 沒有法治的蠻荒
第五章 中國:長征……進入太空
第六章 美國:回到未來
第七章 退化中的俄國
第八章 旅伴

第三部 未來的過去
第九章 太空大戰
第十章 明日世界

後記
致謝
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地理的力量》
王立第二戰研所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賴怡忠∣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地理的未來》
王立第二戰研所
巫仰叡∣「巫師地理」粉專社群版主
吳明杰∣軍事專家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黃創夏∣媒體理工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地理的力量》

「我不認為今年會讀到比這本書更好的作品。」
──《每日鏡報》(Daily Mirror)

「讀了這本書,讓人再度體會到,想要插手世界大事時,最後先好好端詳一下地圖,尤其是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時刻……書中見解別具深意。」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馬歇爾的書非常適合想從瞭解世界、對全球合縱連橫情勢感興趣的人來讀…… 他對當今地緣政治的看法非常犀利而一針見血。」
──《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

「又一本理解現代世界的出色指引。對於當事人該懂哪些、又為什麼該懂這些事,馬歇爾真的是這方面的大師。」──英國歷史學者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s)作者

「本書以老到的經驗,深入審視地緣政治中將會左右未來世代的地區。想保持領先優勢必讀的一本書。」
──英國媒體人達爾辛妮.大衛(Dharshini David),《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Almighty Dollar)作者

「最懂地圖的人……又一本讓讀者目不轉睛的一本書。」
──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布蘭登.辛姆斯(Brendan Simms),《英國的歐洲》(Britain’s Europe)作者

「對形塑世界力量深入探討的一本書……把當前時代的複雜性以最清晰的文字表達出來。」
──英國媒體人埃蒙.霍姆斯(Eamonn Holmes)

「一句話,想看地緣政治的話,沒有比這本更好的書……讀這本書讓人有如醍醐灌頂。」
──英國記者及作家尼古拉斯.萊札德(Nicholas Lezard),《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書評

《地理的未來》

「富有洞察力,充滿希望且無比迷人……馬歇爾最新非虛構傑作揭示了未來的可能性與潛藏的陷阱。」
──《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充滿見地與機智……對權力、政治與人類未來的關鍵詮釋。」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大膽踏入地緣政治思想家從未涉足的領域。」
──《商業郵報》(Business Post)

「帶領讀者踏上一段銀河發現之旅。」
──《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

「引人入勝又清晰易懂……科學與政治分析兼備。」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探索太空權力政治的一場精采旅程。」
──《愛爾蘭獨立報》(Irish Independent)

「對星球政治的卓越總覽。」
──《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發人深省……帶來對被忽視的太空探索面向的寶貴見解。」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引人入勝……馬歇爾展現出對新太空時代的清新理解──一個人類將進入太空並留在那裡的時代……這本書是太空強權研究中重要的一環,既可讀、富有智慧又前瞻性強。為我們在太空中不可避免的未來提供了實用願景,」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本引發思考與憂慮的書。」
──《科學人雜誌》(Popular Science)

「《地理的囚徒》的作者探討人類進入太空不僅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也是必要的……本書內容引人入勝、資訊豐富,馬歇爾展現出機智與對議題的深刻理解。一本研究扎實、充滿洞察、熱情洋溢的好書。」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節奏明快、清晰透徹……讓人輕鬆理解歷史地緣政治,並發人深省。」
──《BBC夜空節目》(BBC Sky at Night)

「這是一部充滿幽默與熱情的作品,對未來之路提出精闢的見解;同時也是一則警世寓言,提醒我們,若無法趨近更多的國際合作與資訊透明,後果將不堪設想。」
——《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在某種程度上,馬歇爾讓我們重新認識太空,也讓太空議題真正『落地』──這正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事。」
——《外交信使》(Diplomatic Courier)

「馬歇爾是一位極具魅力的作家,擅長於同時剖析科學與政治,而且總是能點出關鍵的細節。」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週刊

「對未來五十年間太空地緣政治預言的願景。」
──ClimateWithBrian.com

「內容引人入勝,為這個長年受到關注的主題注入了新鮮而激勵人心的觀點。提姆・馬歇爾以通俗易懂、極具娛樂性的筆調,讓讀者得以一窺過去半世紀主導太空議題的脈絡,也進一步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在這片最終疆域中的定位。」
——Pilgrim House

「本書帶來一個迷人且關鍵的洞見──即使人類正逐步邁向太空這片最終疆域,太空中的地理結構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馬歇爾,再次做到了!」
——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人類文明》(Being Human)作者

「延續其一貫機智犀利的文風,馬歇爾帶領我們展開一場愉快又目眩神迷,而且科技上完全可信的太陽系之旅。沿途他揭示人類與太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並指出我們可能踏上的未來太空之路──也提醒我們,有些路最好不要走。我忌妒,我真希望這是我寫的書。幸好我至少有機會讀到它。」
──艾佛列特.多爾曼(Everett Dolman),美國空軍參謀學院戰略與比較軍事學教授,《天體政治》(Astropolitik)作者

「在本書中,提姆.馬歇爾再次展現將驚人事實化為精彩敘述的獨特能力。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旅程,引導我們深入探索太空及它對地球上人類的生活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其過程既專業又不時令人發噱。」
──伊恩.高丁(Ian Goldin),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未知之地》(Terra Incognita)作者

「一本發人警醒、富含洞察力的著作,深入探討我們進入太空後的政治與軍事含義。」
──布萊恩.克萊格(Brian Clegg),《最後邊疆》(Final Frontier)作者

「這本令人激動的書揭示了太空政治何以對地球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不僅僅是科學家與夢想家。」
──布萊丁.鮑恩(Dr Bleddyn E. Bowen),《原罪》(Original Sin)與《太空戰爭》(War in Space)作者

「『太空政治』這個詞從未出現在我字典裡,直到我讀完這本迷人的書。」
──貝琪.史莫赫斯特(Becky Smethurst),牛津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黑洞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Black Holes)作者


《地理的未來》
導讀 太空競爭的一小步,強權爭奪的一大步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當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阿波羅十一號任務中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時,地球上最緊張、最激動的地方,莫過於德州休士頓的NASA任務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 Center)。當晚十點五十六分,阿姆斯壯踏出登月小艇「老鷹號」(Eagle)的艙門,站上月球表面,並說出了歷史性的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二○一六年八月六日,筆者有幸在這個任務控制中心的玻璃帷幕後的觀景區,感受當時控制中心裡的興奮之情。而這個觀景區正是當年供NASA官員、VIP賓客與記者使用的區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CapComむ全名為:指令艙宇航通信員(Capsule Communicator)め的角色,這是唯一被允許直接與太空人對話的人。當時的CapCom是杜克(Charlie Duke),當阿姆斯壯回報「The Eagle has landed」時,就是由CapCom來回應。對於研究與太空有關的自然科學家來說,阿姆斯壯登月是劃時代的科學突破,但對於研究國際關係的政治學者來說,阿姆斯壯登月卻是美蘇冷戰期間太空競賽正式由美國拔下頭籌的分水嶺。作者在本書中寫得很清楚,蘇聯比美國更早將人造衛星升空(一九五七年),甚至蘇聯也先把人類送上太空(一九六一年)。然後,終於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美國逆轉勝,狠狠超車蘇聯,阿波羅八號載著三名美國太空人首先完成繞月,最後成就了一九六九年阿姆斯壯的登月壯舉。

太空的戰略位置
  不過到頭來,對讀政治的人來說,太空實在太遙遠,但也因為尚未認知到太空的無限可能,政治學家才會局限於地球上的有限土地與各國因有限資源而互相競爭與開戰的現象。只懂得地緣政治很重要、老是談窒息點(choke point)、包括蘇伊士運河與荷姆茲海峽的政治學家,怎麼能不瞭解「天體政治」其實就是下一個世代的地緣政治呢?而且太空也沒有想像中的遠,海平面往上一百公里處叫做卡門線,也就是太空的起點。如果車子可以向天空一直開,六十分鐘後就會抵達卡門線。
  卡門線之上存在著太多人類活動的稀有資源。從距離地表二百公里開始的「低地球軌道」,作為通信衛星的存在空間;與距離地表二千公里處及以上的「中地球軌道」,作為提供人類導航服務衛星的空間;再到距離地表三萬五千七百八十六公里的「高地球軌道」,作為軍事衛星、電視、電台與氣象衛星的容身之處。每一個位階的軌道都有當今美、中、俄等世界強權競逐的痕跡。而這一本書,很清楚且鉅細靡遺的點出這些強國在太空中的爭執點。而關心人類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文組人,若能好好讀完這本書,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天體政治如何讓美、中或俄羅斯成為下一個世代的地球強權。也可以了解這個未來的強權將掌握天體政治哪個關鍵的位置與技術。

台灣處於被太空競賽影響的第一線
  身為台灣的讀者,其實我們最迫切想知道的是在二○二五年的今天,這些美中俄之間的太空競賽對於台灣的影響為何?誠然,在本書的第八章,作者點名美俄中三個太空強權之外的其他中小型國家,包括義、德、法、英、日、澳、阿聯、伊朗、以色列、印度與南北韓,甚至包括非洲國家。這些國家都有各自的太空計畫,不管這些計畫是先進還是不成熟,各國都有自己的太空盤算。本書作者點兵點將,書寫全面而且詳細,可讀性極高。
但台灣是在這本書中未被提到其太空計畫的國家,只說到亞太地區可能會因為中國-台灣議題而引發嚴重的太空衝突。尤其是今日美軍若因為台灣議題與共軍起了衝突,其戰力則完全依賴太空支援,這些能力包括飛彈導向、情報與跟監等。所以美中開戰前共軍若可癱瘓美國的太空支援,那麼共軍拒止美軍於第一島鏈甚至第二島鏈之外的勝算就會大為增加。作者甚至設定在二○三○年五月二日中國衛星迫近美國衛星,進而「打瞎了」美國衛星的假想情況,最後導致兩萬名共軍傘兵空降金門。在台海戰爭一觸即發之際,美軍雖未正式參與台灣本島的防衛,但仍及時出手,以雷射武器將中國衛星擊成碎片,成功地挫敗其行動。雖然這只是一個假想情況,但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連「演成一部電影」都可以感受到壓力的沉重夢靨。
  我們來實際看看台灣如何在這場太空爭霸中生存下來。台灣的飛彈系統是有效嚇阻中共渡海攻台的關鍵利器,包括攻擊型與防禦型飛彈。攻擊型飛彈有雄二、雄三、雄二E與雲峰,雄二與雄三是反艦飛彈,可以對付中共航母與兩棲艦隊;而雄二E與雲峰都是巡弋飛彈,類似美國戰斧,具精準打擊對岸基地的能力。防禦型則包括天弓一、二與三型飛彈,還有愛國者三型飛彈,這些都可以攔截共機與來自對岸的巡弋飛彈。這些台灣飛彈都得依賴衛星才能運作,巡弋飛彈以GPS為核心,若GPS被干擾,則飛彈命中率將大幅下降;反艦飛彈若要在長距離精準打擊,也需要衛星座標來支援。此外,情報蒐集也需要透過衛星。現在的問題是,儘管台灣從一九九九年起有「福爾摩沙衛星計畫」,已發射氣象、光學、科學實驗等衛星,但目前尚無自主的、具有軍事用途的、由國防體系主導發射的軍事衛星,因此台灣的飛彈系統非常依賴於美國在低與中地球軌道衛星追蹤的能力。換言之,如果共軍攻台,中共先癱瘓了美軍的軍事衛星,就等於癱瘓了台灣的飛彈系統。這正是本書作者在二○三○年五月二日所假想的台海衝突情況。
  所幸解放軍即使以反衛星手段「打瞎了」部分美國衛星,台灣飛彈部隊並非完全失能,例如把美軍「戰斧」巡弋飛彈用的那套備援導航系統搬過來,也就是飛彈自己用雷達量高度、對照內建的地形地圖來認路,還會比對目標區的照片;就算GPS全部被干擾,飛彈命中的誤差還是可以控制在三十公尺以內,大概就是一個籃球場的範圍。又譬如給飛彈安裝一顆「多合一」的衛星導航天線,它不只吃得到美國的軍用GPS,也同時能抓歐洲Galileo的加密訊號和日本QZSS衛星。三條管線一起用,哪怕其中一條被干擾,另外兩條還能撐得住,如此一來導航就不會整個掛點。

太空垃圾的戰略功能
  另外,書中提及目前在繞地軌道中,直徑超過十公分、約柚子大小的垃圾有兩萬三千多件,而直徑為一到十公分的垃圾也有五十萬件。整體而言,超過一毫米的太空垃圾約有一億件。這些太空垃圾雖很小,但它們的運轉速度為時速兩萬五千公里,以一個一公分大小高速飛行的碎片而言,撞上太空人或太空船威力就像是被一台汽車以四十公里時速衝撞。事實上,中共從二○○七年就以動能攔截彈摧毀自家的「風雲1C」氣象衛星,製造了三千片以上的太空垃圾,至今仍有超過兩千塊碎片停留在距離地表約八百五十公里的軌道上,對所有位於低地球軌道的衛星構成威脅。當年,這一事件也被美軍視為太空作戰的開端。此外,二○二○年共軍的長征5B火箭在發射後就任它在太空中繞行,幾天後失控掉回地球,就可能砸到世界任何地方。中國這種作法被批評為「打著民用發射的旗號,卻把砸到人或製造更多碎片的風險丟給全世界」。二○二四年,共軍發射的長征6A火箭也出現了對太空垃圾置之不理的問題。
  從戰略上來看,共軍有可能是故意的。美軍依賴龐大的低地球軌道衛星(預警、通訊、導航),因此當美中因為台灣而起衝突時,共軍就有可能把目標衛星與不相干的衛星全部扯進由太空垃圾所形成的碎片雲當中,讓美軍只能縮減軌道活動,不然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來閃躲這些行動垃圾。此外,北京可以派一種叫Shijian 21的「太空拖板車」飛到美國的Starlink或SBIRS衛星旁邊,嘴巴說是幫忙「清理廢棄衛星」,實際上卻把人家的衛星偷偷推離正確軌道,甚至拖到「墳場軌道」丟掉。這招不用炸掉目標,也不會製造新碎片,但對方的衛星一樣會報廢。整個過程沒爆炸也沒有殘骸,很難立刻查出是誰搞的,因此北京可以在灰色地帶動手腳而不易被追究。
最後,書中提到有「中國航太之父」之稱的錢學森,他出生於一九一一年,死於二○二○年。錢學森不僅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也曾在美國主導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為美國早期的太空計畫設計導彈並奠定基礎。但後來錢學森在一九五○年代因為麥卡錫主義被懷疑是共諜而被軟禁,美方最終在一九五五年將他驅逐出境。他返回中國後主導中國火箭與飛彈建設,包括東風、長征系列,錢最終成為中國人造衛星、洲際飛彈與太空計畫的靈魂人物。書中認為美國當年誤把錢學森當成間諜,結果「送了整套火箭系統給中國」。對比於「川普2.0」時期大力整頓、並被川粉指控為「中共黨校」的哈佛大學,這些美國菁英大學是否真的培育了「共諜」尚不得而知;但極右翼的華府人士,從一九五○年代起,就不遺餘力地對抗這些頂尖學府中的「左膠」勢力。
  科技強大的美國,尤其是在太空發展仍舊領先中俄的情形下,希望不會因為川普兩任總統期間的意識形態鬥爭,而排擠掉更多太空研究的人才。因為這些外來人才,才能讓美國繼續偉大。《地理的未來》可以切入的角度實在很多,自然或人文學科不同背景的讀者,只要能細細品味,必能看到太空中的不同風景。

文章試閱


摘文
《地理的力量》
第三章 伊朗

伊朗和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從未停止過,但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崛起期間,伊朗與美國之間曾有過類似短暫的「停火」,其原因和二○一五年的核武協定有關。德黑蘭當時意識到伊斯蘭國在該地區越強大,伊朗在該地區影響力受阻的風險也越大。要是讓伊斯蘭國打敗伊拉克什葉派政府,或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那伊朗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就會失守。美國人一定會利用伊朗這個弱點,逼伊朗協助美國在伊拉克和伊斯蘭國作戰。德黑蘭心知,同意核協議等於打開和美國人有條件合作的大門;當時的歐巴馬總統迫切想在外交政策上有所斬獲,而與伊朗談定核武協議就是他的外交成績單。因此,伊朗同意放棄九成八的高純度濃縮鈾。這是典型為解決短期問題,而讓雙方暫時放下歧見,舉行政治聯姻的例子。
伊斯蘭國落居下風後,美國和伊朗緊張情勢很快再度上升,尤其是在川普總統上台後,戰爭疑雲更囂塵上。川普讓美國撤出核協議,重啟對伊朗的制裁,還威嚇歐洲公司讓他們不敢與伊朗貿易。之後發生的一連串事件更讓美伊局勢再度升溫。兩艘油輪在荷姆茲海峽附近遭到水雷炸毀,德黑蘭立刻被懷疑是幕後黑手。雖然沒有確實證據證明是誰所為,伊朗方面也透過外交界所謂「合理推諉」(plausible deniability)態度裝作事不關己。但誰也不希望荷姆茲海峽有戰火,因此事情就這麼不了了之。之後又發生飛彈擊中沙烏地阿拉伯煉油廠的事件,情況也是一樣,葉門的青年運動說飛彈是他們發射的,但證據卻顯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是伊朗。伊朗似乎藉這些動作在試探美國的底線。但二○一九年,他們差點就過頭了。當時一架美國間諜無人機被擊落,美國空軍於是準備空襲,但在最後一刻被取消。在川普上任後,一些分析家作了一些頗荒謬的預測,像是有人說川普沒有當總統的打算,所以不到幾個月就會辭職,也有人說他兩年內會遭到彈劾下台,又有人說他會發動戰爭。這些說法都有點言過其實,但在二○一九年,距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一年時,認為川普想要發動一場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戰爭,這說法就真的太過離譜。
但美國和伊朗不會開戰的原因不只這樣。之前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兩次戰爭失利,讓美國大眾對美國在海外涉入戰爭不滿也是原因。伊朗算準這點,知道可以冒險測試美國在不打沒把握戰事情況下的底限,同時也想測試能反制美國到什麼程度。德黑蘭當然也知道,如果踩到美國底線導致情勢一發不可控制,那伊朗可能會遭到美國空襲,但是美國人無法從伊拉克方面攻上札格洛斯山脈來,也沒辦法從波灣靠艦艇大舉登陸。伊朗軍備再怎麼不濟,靠著徵兵再加上十九萬革命衛隊在內的六十萬現役軍人,就可以用數百萬人應戰。
但伊朗做再多都無法改變國際制裁對伊朗的影響。伊朗經濟直線下滑,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升高,隨著二○一九年末冬季來臨前伊朗政府提高了燃料價格,引起更多全國性大規模示威。之前的抗議活動已經讓伊朗政府疲於奔命了,這次的示威更讓他們感到震驚和緊張。
這次示威特別讓他們不安的地方在於,大部分抗議者竟然都不再以學生和自由派階級人士為主。這次站出來反對他們的,反倒是當初一九七九年伊朗革命的主幹──工人階級。這些人高喊「哈米尼該死」,痛批伊朗外交政策的人群更高喊:「不管加薩,不管黎巴嫩,我的生命只獻給伊朗」、「撤軍敘利亞」。示威人群反應出伊朗人民對於年輕人被派到阿拉伯內戰作戰犧牲生命的不滿。期間還出現一個現象,就是當伊朗當局在馬路和廣場上畫下巨大的美國國旗時,示威群眾竟然反而刻意避免踩到這些國旗,以表示尊重。
二○二○年初,伊朗革命衛隊菁英的聖城部隊(Quds Force)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在抵達巴格達準備會晤當地民兵領袖時,遭到美國暗殺,這之後美伊兩國情勢有和緩的跡象。蘇萊曼尼是伊朗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策劃伊朗介入敘利亞內戰行動。他死後數日,伊朗向駐紮美軍的伊拉克軍事基地發射飛彈進行報復;但同一天晚上,伊朗高度戒備提防美軍空襲時,竟意外擊落了一架從德黑蘭機場起飛的民航客機,造成機上一百七十六人全數罹難。事後伊朗政府一度否認涉及此事,但最後還是負起責任,此舉在伊朗國內再次引發了另一波抗議浪潮。伊朗當局讓全國團結起來為蘇萊曼尼之死復仇的結果,就是把其僅存的一點政治資本也都揮霍掉了。
隨後新冠疫情爆發,伊朗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再次受到重創。魯哈尼總統的政府不斷淡化病毒的威脅,等到病毒開始擴散後,又隱瞞真實病例數量並篡改公共衛生資訊。伊朗革命衛隊的作為更是幫了倒忙。其將領聲稱革命衛隊發明了一種設備,可以在百米外偵測出新冠病毒症狀。正當全國上下為此一片歡天喜地之際,伊朗物理學會則出面嘲笑這一想法比「科幻」電影還離譜。伊朗教士也同樣只會扯後腿,例如有學問的宗教領袖哈興.巴塔伊-戈爾培葛尼(Hashem Bathaei-Golpaygani)自稱檢測陽性,但他已用伊斯蘭藥方自癒。結果兩天後卻與世長辭;另一位宗教領袖則要信徒多吃洋蔥、多梳頭,以抵禦病毒。在伊朗「伊斯蘭藥方」市場很大,但更受伊朗人民普遍歡迎的則是「笑能治百病」。伊朗教士在社交媒體上被人們用各式各樣的網路迷因、笑話和漫畫嘲笑的體無完膚,這些網路笑料散播速度比病毒還快。
這類事情對於政權的殺傷力極大,因為嘲笑革命份子本身就是一種革命,而身為政權則沒有權力規定人不能笑。但這並不表示伊朗政權就會垮台在即,更不表示這個政權垮台,新政權就會是開明的民主政體。儘管如此,必須說,伊朗做為一個人民教育程度高且思想有深度的國家,而且不曾受過歐洲國家殖民,其實它比鄰近國家都更有機會成為道道地地的民主國家,只是還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實現。
要瞭解為什麼,就要知道伊朗政權所遭遇的國內問題,以及該政權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伊朗的經濟就陷在死胡同裡,而且可能會越陷越深,但伊朗政府那些擁有博士文憑的官員似乎有辦法突破國際制裁,因此勉強讓其經濟撐下去。伊朗和中國經貿關係特別好,中國跟俄國一樣,比許多國家更不把國際制裁當回事。即使伊朗國內的示威會越來越多,但該政權已經展現它為了鎮壓異議份子,不惜拿成千上萬伊朗人民作犧牲的鐵腕,而一旦一個政權做到這樣,那就很難收手了。
伊朗境內的庫德族過去也曾反抗過,但如今當權者控制的那麼嚴密,他們根本不敢妄動。伊朗西南部的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少數民族,對於國家依賴石油致富卻未改善他們生活的現況感到憤怒。這些阿拉伯人是伊朗境內最貧困的少數族群,長期對政府的些許不滿逐漸累積,偶爾會以炸彈襲擊政府設施。伊朗東南邊是廣大的俾路支斯坦省(Baluchistan)。其一百五十萬人口多為遜尼派的窮人,這些人許多是比較認同鄰國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Baluchi),而不認同伊朗。該省是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通往歐洲繁忙的毒品和人口走私路線,過去曾發生過針對革命衛隊和政府官員的炸彈襲擊事件,但不論是胡齊斯坦還是俾路支,對伊朗政權都不構成威脅,只要沒有外國勢力協助其組織叛亂就不成氣候。
伊朗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藝術界則採取了一種低調的抗爭方式,努力保留自己的世俗文化生活。畢竟數百年來他們就一直在向王室和宗教爭取權力。音樂和電影依然是思想和社會評論的出口,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忍受生活中受到無情的干預,比如露出頭髮長度多少都要管等等。在近年一些反政府示威活動中,街頭出現了煽動性的口號:「伊朗國王啊,回到伊朗吧」。這口號的意思不是說人們渴望舊王室制度回歸-自由派的抗爭一直就是想擺脫王室和宗教控制──但這口號是伊朗人民對於當下不滿的一種跡象。這類抗議讓伊朗政府感到不安,慢慢削弱其權威,但效果還是有限的。我曾看到一名年輕的伊朗女性站上紀念碑頂,迎風揮舞取下的頭巾,無視警察的阻撓,這一幕無疑是一個令人震撼的場景。這段畫面被上傳到YouTube,引起了廣泛關注,雖然尚未促成真正的革命,但其影響不可忽視。終有一天,可能會出現推翻現政權的叛亂,或者這個體制會逐漸自行瓦解。然而,目前政權依然掌握主導地位,暫時占上風。(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