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原文書名:Unshrinking: How to Face Fatphobia


9786263107120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產品代碼:

    9786263107120
  • 系列名稱:

    不分類
  • 系列編號:

    RV1253
  • 定價:

    420元
  •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 譯者:

    柯昀青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801
  • 出版日:

    20240801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541.773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為何現代多數人,不分胖瘦,都對體重增感到如此恐懼,多一分肉就如臨大敵,罪惡滿懷?
在健康假設和審美文化的外衣下,到底包裹了多少東西?


肥胖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外在條件,變成對一個人在智識、性格、乃至道德上的判斷依據?

◢◤◢◤面對以健康之名合理化的集體恐懼與內化歧視,
肥胖不是醫療議題,是關乎正義的社會議題◢◤◢◤


★★★★《不只是厭女》《厭女的資格》作者凱特•曼恩最新力作★★★★



▼生活中,胖孩子的瘦父母會被假設飲食起居照護不周,而受到指責和羞辱。
▼校園裡,教師經常認為肥胖兒童有學業上的挑戰,卻忽略嘲笑、霸凌等造成拒學的社交影響。
▼職場上,其餘條件相同時,肥胖求職者較難獲得僱用。肥胖女性受到的工資懲罰高於肥胖男性。
▼社會面,肥胖者背負耗費公共醫療資源的汙名,與此同時,吸菸、酗酒或熬夜則只被視為個人行為。
▼醫療上,肥胖病患較容易因假設病況「減重就會改善」,而延遲醫療或遭到誤診。
▼司法上,肥胖女性不會遭到性侵的迷思和隱形歧視,可能使加害人被輕判。


               ◇◇◇◇◇◇◇◇◇◇◇◇◇◇◇◇◇◇◇◇


曼恩因兩本前作成為廣受注目的女性主義新星,她卻用各種方式逃避露臉宣傳,因為她覺得自己「太胖」。她坦言自幼因身材而受到欺凌和貶低,導致她極度節食,時而暴食。她細數自己人生的重要時刻:婚禮、當上教授、女兒出生的時候,腦子想著的都是自己「太胖」。作為一名女權哲學家,她想要相信自己不受文化煤氣燈的影響,但她無法。

曼恩以本書揭露自己長年與內化的「體重羞恥」拉鋸的生活。她發現,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從種族到貧富到性取向,每一個類別中的隱性偏見都在減弱,除了一項例外:體型。曼恩將個人故事與其擅長的嚴謹研究、標誌性的尖銳分析結合,對各種肥胖汙名一一提出反證,揭露人們是如何以「健康」之名合理化體型歧視,進而導致我們對一個人的吸引力、毅力、智力做出毀滅性的假設,以及這如何與其他壓迫系統相交叉,甚至造成工資差距、醫療忽視、教育成果不佳。

曼恩提出一種新的「身體反思性」政治——徹底重新評估我們的身體在世界上存在的目的:它只為我們存在,不為其他人。當談到肥胖恐懼症,解決辦法不是更愛我們的身體。相反,我們必須瓦解控制和約束我們的力量,重塑世界以適應各種體型的人們。




吳嘉苓│醫療社會學研究者
鄭斐文│性別政治與身體社會學研究者
許菁芳│作家
李欣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蔡宜文│社運工作者、蔡宜文的多元宇宙Podcast主持人
蔡培元│《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作者
張慧慈(小花媽)│作家
◢◤不畏重量推薦◢◤





▎曼恩的文筆動人優美,又帶有嚴謹的研究倫理。本書從頭到尾都清楚地彰顯出她的豐富知識與她綜整各方知識的深厚功力。她靈活穿梭於個人敘事與文化分析之間,充分地證成了個人確實即是政治——如果你恰巧擁有肥胖身軀,更是如此。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讓我們得以敏銳地意識到,肥胖的生活經驗與肥胖恐懼並非普世皆同,而是深受社會身分的影響與交織。
——羅珊・蓋伊,《飢餓:你只看見我的身體,沒看見我內心的痛》作者

▎鞭辟入裡!勇敢大膽、發人深省。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與個人經驗梳理,曼恩徹底剖析並解構了帶有多重面貌的肥胖恐懼。
——科克斯書評

▎在這個對瘦癡狂的世界,肥胖始終被視為失德一般的存在。透過無可挑剔的研究、引人入勝的文字、振奮人心的誠實,此書成功消除了許多肥胖者不應承受的羞辱。作者曼恩對這個世界提出犀利的分析,提醒我們肥胖體態不是偏差、並非異常,且始終不應被如此看待。本書內容扎實,屬於本世紀每一個人都應精讀的經典讀物——若我們期待能創造一個對肥胖者抱持更多尊重、更少輕蔑的世界,更是如此。
——埃薇特・狄翁╱《無重之有:為我強韌的身體與靈魂創造空間》作者

▎我相信,就肥胖這個二十一世紀的重要難題之一,曼恩提出了極其明晰的分析。她透過科學、論理與生命經驗,向讀者呈現了肥胖恐懼的道德詆毀意義,直接挑戰了社會普遍認為是肥胖本身失德的有毒論述。
——艾蜜莉.納高斯基╱《性愛好科學:掙脫迷思、用自己的方式高潮》作者

▎我所成長的世代向來認為「天底下最美妙的滋味莫過於苗條」,由衷感謝凱特・曼恩催促我們步入下一個「不畏重量」的世代。本書精采剖析了當代的節食文化,不僅讀來津津有味,同時是本溫柔卻堅定的指南,助人擺脫肥胖恐懼的籠罩——從個人到集體,再到社會層次。說曼恩是寫了本「重量級」的曠世巨作,應該不會太誇張吧?
——潔西卡・德菲諾╱部落格Unpublishable版主

▎這是一本精采的自我民族誌著作,巧妙交揉了確證無疑的研究文獻與曼恩本人的生命故事。本書精實豐富的學術知識與精準的文獻引用,實在讓我倍感興奮,印象深刻。
——德蕭恩・L・哈里森╱《野獸腹中:反肥胖與反黑人的政治》作者

作者簡介


姓名:凱特•曼恩Kate Manne
凱特•曼恩(Kate Manne)
康乃爾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她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並曾任哈佛學會的初級研究員,曾為《紐約時報》《波士頓評論》《赫芬頓郵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政客》等各出版品撰寫評論。英國《前景》雜誌近日將她評選為「世界十大思想家」。
著有《不只是厭女:為什麼愈「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愈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相關著作:《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譯者簡介


姓名:柯昀青

臺大政治系學士、臺大社會學碩士,現職為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倡議主任、兼職譯者。譯有《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一部女性主義宣言》《審判數學:在法庭中數字如何被運用及濫用》等書。

書籍目錄


目錄
導論:戰鬥體重
第一章、肥胖恐懼的束身衣
第二章、減肥成本
第三章、金星逆行
第四章、道德淪喪的肥胖
第五章、差強人意
第六章、小小奇觀╱不足為奇
第七章、煤氣燈下的晚餐
第八章、飢餓的權威
結論:不抱歉
謝辭
更多資源

文章試閱


教師往往認為體重正常的兒童具有高於平均水平的能力,而肥胖的兒童則認為他們有學業上的挑戰。的確,有一些(混合且不一致的)證據表明,被歸類為超重或肥胖的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往往更差。但這似乎是因為,正如一項研究表明的,當這些學生受到基於體重的取笑時,他們往往會脫離學校,甚至完全避免上學。另一項研究表明,當這種基於體重的取笑得到適當控制時,表現差距就會消失。

即使是胖孩子的瘦父母也會因為孩子的身體而受到指責和羞辱。

最令人惱火的研究之一表明,與瘦弱的女兒相比,1990 年代的父母不太願意為胖女兒上大學提供經濟支持。

具有較高 BMI 的申請人被錄用的可能性較小。一般來說,胖的人被認為能力較差。一項研究表明,對胖的人的恥辱感如此強烈,以至於即使被拍到坐在肥胖的身體旁邊也足以讓未來的雇主望而卻步


一個肥胖的青少年可能會導致一個人進入一所名氣較小的大學,從而導致以後生活中的收入減少更多。而且,胖人所遭受的傷害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存在普遍而明顯的歧視。 . .有「所有的小事都在緊隨其後」:難以適應飛機座位或遊樂園的遊樂設施,不方便的洗手間,或者不得不在專賣店購物才能找到合身的衣服。所有這些危害在胖子的生活中都是環環相扣、無所不在的。

__

珍的體重不是問題:她患有骨髓癌。如果她沒有懷疑這位醫生的建議,並在一個月後尋求第二個意見,癌症會繼續肆虐她的身體,她的蛋白質水平會一直保持高水平。「飲食或運動都無法吸收這麼多蛋白質。」第二位腎臟專家告訴她。

珍只多活了六個月。在她的化療過程中,她繼續消瘦。人們繼續稱讚她減肥成功。

雖然較高的體重與發生此類疾病相關,但患有這些診斷的所謂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存活率通常比較瘦的人要高。這被稱為「肥胖悖論」

體重恥辱對健康的影響也不止於此。一些研究表明,體驗它會導致人們避免運動
如果你預計會在健身房、游泳池或甚至只是在公共場所四處走動時受到騷擾或貶低,你就不太可能參與你可能做過的運動否則。

我承認我不願意寫這一章。不知何故,它隱隱約約地覺得它沒有抓住要點。但是,當肥胖者的不健康通常是討論中出現的第一個要點時,這怎麼可能呢?
當他們給我們貼上不健康的標籤時,他們在說別的。也就是說,他們在說,或者至少是在暗示,我們意志薄弱、粗魯、懶惰、鬆散和愚蠢。他們說我們注定不僅不健康而且不快樂。我們要為自己的恥辱負責。

不健康不應該是羞恥的。一個人的健康永遠不應該成為他們得到同情、善意和尊重的先決條件

食品學者指出,暴食與肥胖的等式在古代世界很少有人提出,這不僅僅是因為古人不了解卡路里、身體新陳代謝和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相反,古代世界的人通常會把胖和貪吃區分開來,因為任何人都可能表現得貪吃,而胖的人不一定貪吃。

所以我們看到胖子一直存在。此外,在許多時間和地點,我們一直並將繼續受到崇敬,或被中立地視為正常的人類變異。那麼,肥胖是何時、何地、為何失寵的呢?


這段歷史包括數百萬美國人在1998年的一天變得「超重」,當時該分類的標準從 BMI 大約 28 降低到 25。為什麼?部分原因是為了在美國發出關於肥胖的紅色警報,部分原因是因為醫生和患者認為這個數字更容易記住。

儘管身體脂肪比例很低,但它會將許多肌肉發達的人(包括運動員)錯誤分類為超重或肥胖。

當白人警官達倫威爾遜在密蘇里州弗格森感受到黑人少年邁克爾布朗的威脅時,威爾遜將他擊落,並在事後引用布朗的身材來為他的行為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