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原文書名:


9786263107816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 產品代碼:

    9786263107816
  • 系列名稱:

    NEW
  • 系列編號:

    RG8054
  • 定價:

    799元
  • 作者:

    馮建三
  • 頁數:

    640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109
  • 出版日:

    20250109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541.839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AI的新聞這麼多,為什麼?
重點不是OTT 是「內容創造」

升級媒介批評,達致改變的可能
繼《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200餘篇專文 以政治經濟學角度
關切傳媒、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未來


=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學根植於道德哲學及制度的探討:我們應當如何界定好的社會和好的生活,以及我們需要怎樣的資源和社會組織形式。」——Graham Murdock
「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Edwin Baker

本書收錄作者自1992至2024年間作品,內容涵蓋三個部分: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隨著媒介的變化日增,媒介批評與檢視應當更為升級——媒介占據的經濟、政治、文化與休閒地位上升,反映在數量的競爭轉劇,也就是媒介資本化的廣度與深度漸趨強化,這正是1990年代以來,台灣媒介生態的重要特徵。當今,謹訴求於媒介自律、閱聽人素養,若沒有國家以制度性設計,介入媒介環境的規畫,自律者無法得到自律的條件,閱聽人無法得到伸張公民身分的養分,媒介改造的議題終究只是治標的手段。本書經由積累三十年來的相關時事新聞,具體剖析媒介的內與外,期待擴充第四權概念,重視傳媒的經濟報導及其相應的監督作用。

而隨著OTT平台興起,網路嬰兒轉成跨境電商,谷歌稅、科技文化捐是否也該納入;數位匯流的時代,台灣在網飛、YouTube、愛奇藝、Disney+……的夾擊之下,是否該強力規範外來影視作品,建立文化信心,厚實文化認同的內涵。無論是跨境電商或OTT,在經濟上都該納管課徵。

Edwin Baker說:「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在二十一世紀的串流時代,檢視媒介再現的面貌、產權結構,依舊是作者關心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的核心命題;本書亦聚焦影視的發展與政策,探討數位時代對著作權的影響,並兼及稅捐、社會福利與兩岸問題……234篇專文呼籲靜態的論述與動態的行動相互結合,催生改變的可能!

作者簡介


姓名: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學士、碩士,英國李斯特(Leicester)大學博士,任教政大,曾主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新聞學研究》與《傳播、文化與政治》。著《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等九本,(合)譯《傳媒•市場與民主》等十八本。

相關著作:《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書籍目錄


目錄
Part 1 傳播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新聞與媒介批評

第二章 電影與電視劇
銀幕配額
救贖國片
另類影視

第三章 傳播科技的政治
數位時代,召喚著作權的廖添丁
科技決定論的窮途末路
科技的一體兩面
政治保護鬆動 新媒介接招
BBC最能善用科技

Part 2 台灣社會
第四章 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
民主政治
經濟分配

第五章 性別、階級及語言
性別與階級
「讀」英語 「說」母語
英語上課、公平競爭與學習效率

第六章 大學與山
大學生與大學學費
教授薪資 台灣符合國際水平
大學責任
山的政治.好生活的召喚

Part 3 兩岸關係
第七章 「美國因素」:好萊塢

第八章 台灣、大陸、香港與澳門

第九章 維持現狀與永久和平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Part 1 傳播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新聞與媒介批評
報紙新聞的副產品
《蘋果日報》的效應
電視新聞扭曲樂生遊行
新聞專業倫理與政府
新聞價值及媒介批評
新聞評論一定要找學者嗎?
媒介批評在台灣的發展
歐美新聞研究的前沿:來自經濟報導,走向經濟監督
美國新聞改革與新聞社會學
第二章 電影與電視劇
銀幕配額
WTO與電影
WTO與文化免議
荒誕、驚奇與希望:反省國片放映比例的修訂
國片放映比例 未來可以實施
美國領銜 要廢文化免議
票房透明化 拉拔電影製片業
電影基金 戲院票房要提撥
電影基金 發行商應該貢獻
修《電影法》 文化部要注意配額與補助
南韓電影的世界意義
救贖國片
走出好萊塢支配的出路
從《臥虎藏龍》談到電視與電影改革
救贖國片的起點 就在沒救的台灣電視
補助電視劇 政府不能只用五億
投資電視劇 政府要集中資源
錢是英雄膽──電視劇的財政省思
電視劇與公共電視
《囧男孩》與《海角七號》
開拍歷史劇三十九集 有請侯孝賢、王小棣
回顧與遙想台灣電影十年 逆來順受與力爭上游
另類影視
電影的社會批判者——肯洛區
影像意識向左集結:英國工人電影斷代簡史
鳥瞰勞動者電影,百年有成
創台灣版的「第三電影」 從李安說起
第三章 傳播科技的政治
數位時代,召喚著作權的廖添丁
您盡量地脫吧:著作權的麻思
有智慧 沒頭腦
智慧面前不敢樂
狄更斯與國際版權
另一種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說法
數位時代,召喚著作權的廖添丁?
科技決定論的窮途末路
MP3狂想曲
盜版,大欺小
微軟「釣魚」,我們放生
科技決定論的窮途末路
知識不流通誰之過?
台灣又作美利堅的馬前卒嗎?
科技的一體兩面
數位電視,肥了廠商 瘦了觀眾
資訊高速公路,不通,不通
自由即奴役,方便即監理
網路賠錢 新資金勇往直前
網路廣告 殖民你的休閒時間
網路促銷手機 「一半是浪費了」
網路時代 無線寬頻是基本人權
頂級網域 法國槓美國
麥克魯漢與科技決定論
麥克魯漢?發「郵差」 說消逝的童年
「郵差」的「娛樂至死」
數位匯流時代 「郵差」更重要了
谷歌與微軟 仙拚仙
Uber不是共享、是葉公好龍
5G的願景脫離現實
AI的新聞這麼多,為什麼?
政治保護鬆動 新媒介接招
美國政府禁止付費打歌
有了網路 政治(還)沒有改變
政治保護鬆動 新媒介接招
谷歌稅、科技文化捐的?示
臉書要求政府積極規範
BBC最能善用科技
數位匯流 公視文化最有競爭力
從全世界最重的人 談到「文化航空母艦」
重點不是OTT 是「內容創造」
OTT變影視活水 學學歐盟
影視代表隊 中華電信當仁不讓
公共服務媒介成長中 影音在串流

Part 2 台灣社會
第四章 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與電視
扭開電視記者的音量
不選舉 央行總裁加稅加福利
要選舉 鎮長收稅加福利
鎮長收稅 法官判刑
一票三十元的用法
選總統,隨便啦!
說到政黨廣播,啊,我就想睡覺
政大同仁選立委
匿名論證與民主政治
公民投票與新聞媒介
選舉冷的另一個原因
補助政黨 不如控告麥當勞
總統與媒介各取所需
競選影片 有醉翁之意
新科台北市長 聲東擊西
台北市長批評招牌醜陋
第三勢力的四種前景
政黨收編與社運進攻
經濟分配
台灣媒介的貧窮印象
減少不平等 大學生疾呼三民主義
稅收與快樂社會學
美國政府增加稅收 手段有二
台灣史上最大加稅案……其實小兒科
健保捐 有錢人貢獻不足
非法活動合法 英國稅收增加
英國擬調整稅制 蔡英文可以跟進
「理財」會變成賭博 不如加稅
平均地權 增加地價稅
分配正義 從彭淮南的新聞講起
年金十萬 「台灣價值」會發光
談「最高薪資法」 不是打秋風
減稅救經濟 「面具華麗 臉醜陋」
不是超徵 是短列五千多億
生育率低 因為稅收低
強化社會安全網 必須豐富稅收
看一則獨家新聞……真無加稅需求?
張忠謀要貢獻 不降遺贈稅
世代正義談富人增稅
郭台銘要徵富人稅 很難得
讓富人稅變成社會議題
美富豪倡導財富稅 台灣快跟進
第五章 性別、階級及語言
性別與階級
婆婆媽媽拚參選
性、暴力、新聞眼
育嬰爸爸的理論基礎
是「工會」 不是「貿易聯盟」
工人的自由?
無產階級 抖起來了?
勞動者的三棵樹
勞工新聞
一樣話,兩樣情
誰創造財富?是勞動,不是資本
勞工法教育的隱憂 救急建議
都是法國工人惹的禍
《怒潮春醒》寫實 「工傷顯影」寫真
「讀」英語 「說」母語
ABC狗咬豬
「讀」英語,「說」母語
我很小 我要說話
好節目 才能振興母語及文化
「台」語電視台 逍遙遊與巴別塔
台灣閩南語 不是台灣台語
英語上課、公平競爭與學習效率
英語樂趣 在威嚇利誘中消失
什麼是學術國際化?這也得正名
推廣百篇英語論文的祕訣
追求真理、受人尊敬 就是大學國際化
耀錯武揚錯威 這個陷阱要避免
周校長,您好,關於英語授課
本國口語一律平等 英語卻高人一等
簡評「公視英語新聞」
第六章 大學與山
大學生與大學學費
學生有方向感 就?了
學生抗議校長遴選程序
學生新氣象,台中客運有希望
結束選舉,傳學鬥談政策
不收學費 集體與個人共生
學費一千英鎊 學生憤怒包圍國會
後付學費 德國社會更健康
一百六十位校長請願 兩百七十一位學生反請願
教授薪資 台灣符合國際水平
英國教授罷教 不止是因為薪資縮水
教師彈性薪資的迷思
台灣教授平均薪資超過歐美
高教學府不能玩金錢遊戲
高教不低薪 師生比惡化是問題
玉山只有十一峰 談「教授薪資」
高教 對岸不共產 台灣薪不低
教授薪資低 可能也是假新聞
大學責任
評論時事 是大學社會責任
我開會 給我飛機票
那年冬天 我們埋鍋造飯
「傳播與文化研究所」的夭折
評論國立大學的合併
頂天立地 高教深耕的下一步
稅與傳媒 談大學的社會責任
善用網路技術,建構和諧評鑑體制
一種學術資源的再分配
山的政治.好生活的召喚
何必曰高?有山則爬
山的報導文學:與子偕行
五二三.我愛山
山的政治
拾手可得的生活樂趣
山高水清
美好生活的召喚
大桶山的聯想
腳踏車新世紀 來了!
大手牽小手,一起去爬山
合歡山:太魯閣戰役一百年
百年的蝴蝶效應 媽祖山下的故事
救助山難 錢從哪裡來
離群獨行 呼朋引伴 走猴山

Part 3 兩岸關係
第七章 「美國因素」:好萊塢
美國巨星遊台灣
奧斯卡頒獎啦!
巴黎、紐約、好萊塢
蓬勃的好萊塢新聞 萎縮的台灣電影
報導好萊塢 想起共產黨
談奧斯卡金像獎 也說轉型正義
奧斯卡與好萊塢 台灣之謎
第八章 台灣、大陸、香港與澳門
台灣意識的危機:報紙對中國使館被炸的報導
台灣來的市場社會主義者
小林善紀的《台灣論》
《台灣論》新聞評議
二千年之人權在台灣
查禁大陸書的「笑劇」
十月的台灣報紙 有點共產黨
鳳凰衛視,盤旋台灣上空
大陸劇在台灣:康熙帝國
觀察中國的電視
中國電影,加速集團化?
觀察中國的電影
取而代之?中國傳媒的未來
本土菁英 施壓「外來政權」
我八十歲,無所不在
「誰僱用誰?」:讀曹天予先生的「勞動產權說」
讀《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北京學者與台灣新聞人
廈門學者撰述台灣傳媒史三十五年
大陸的「媒介化抗爭」、輿論監督與自媒體
自由貿易與「兩岸華人之幸福」
川普與自由貿易的新聞
英國與歐陸 台灣與大陸
英國媒體對香港「大限」的報導很有限
香港的第二十三條 「代誌」很大條
報導反送中 兩岸要政治協商
第九章 維持現狀與永久和平
我不移民 我站左邊
不要怕 要研究中國大陸
《單打雙不打》 金門人的第一部電影
「我不是」大遊行
統獨休兵 大家一起來作工
統獨終結者華勒斯坦
一國兩制、兩國一制與一國一制
中華民國駐台領事館
政治大學改校歌
思考中華民國
蔣渭水的時代意義
蘇東坡的青山一髮
兩岸貢獻世界的光明大道
幼吾幼 老吾老
一中兩國三憲
重新評價李登輝
不要為台灣恐慌
不要維持現狀 兩岸要永久和平
陸不武 我睦鄰 以進大同
大歐洲 大中國 大和平
台灣有恆春 福建有永春


文章試閱


重點不是OTT 是「內容創造」

OTT(over the top)是個新的詞彙,最早在本地媒介出現是2010年,但一直要到2014年春夏之交,4G開台後,OTT才見頻繁在報端亮相。假使透過搜索引擎,探詢它的出現次數,那麽,在台灣看到它的機會,僅低於已有千萬用戶的4G,但比5G多。比起國人最常接觸的「有線電視」,OTT超過了五十倍,比「網路電視」(IPTV)也多了快要五倍,甚至超過(智慧型)手機。
但什麼是OTT?其實,新瓶裝舊酒,卻有政治效果。其次,OTT是資本帝國的新詞彙,它讓人炫目暈眩,無法看清早就存在的現象或者問題。
最早對該詞提出解釋的記者,引述業者的話,表示OTT就是「『資料在頭頂交換』,消費者低頭邊走邊玩時,頭上有無數的資料正在不斷傳遞中。」
這當然不是新的現象,手機早從1990年代就有了吧?手機是用無線傳輸,也就是在空中跑的吧?最早只是聲音,後來有了短訊,所謂的斯馬特手機(你看,取名「智慧」或英文的smart,商家確實聰明)不是最慢在本世紀初,就已讓人能?透過掌上的方寸,接收影音了嗎?
不到半年,記者又向讀者解釋了,「OTT是指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中,透過網路傳輸數位影音內容,提供使用者在任何聯網終端設備,包含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及智慧電視等,均可收看影音服務。」
這個解釋更全面了,亦即通過網際網路這個「有線」以及「無線」聯合組成的基礎設施,人們在住家、工作場所、飯店等固定地方,或者人在走動,或者藉助舟車、飛航器而在移動,然後好整以暇,坐著看傳統的電視或電腦,或是站立,安步當車或忙不迭地邊走仍然邊看、邊聽平板電腦或手機大小螢幕傳出的影音圖文,都是在OTT。
顯然,OTT除了名詞是新鑄造的,其餘都是舊的。那麽,這個新名詞可能會有什麽政治效果?這裡作此猜測:攪動春水,模糊問題。因此,你會看到一個很複雜的圖形,填滿了各種名詞,「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MOD、直播衛星、mobile video、digital TV、OTT TV、IPTV、digital TV」,外面可能還會加上「網際網路、傳統內容與UGC、機上(頂)盒、ISP」。然後,在這些名詞外環,通常還會安裝四個「變項」:「業者的媒介策略、消費者的權益、科技創新與公共政策」。
還不頭昏眼花?才怪。於是,就在這十多個名詞組合而成的迷魂圖形之中,一個簡單的問題消失了:國民想要透過實惠的方式,持續看到好的節目,是不是妄想?這裡的「好」,暫時僅只是指,要看齊日韓歐澳乃至中港美國,也就是與國際常規接近,大致是看本國自製的(節目)內容為主,海外節目為輔。
至少已有二年左右,台灣離開這個國際常軌已經很久,不管是OTT,還是前OTT,觀眾、執政者應該最在意這個問題,誰管它T不T。假使停留在OTT,或是在其他技術形式打轉,這不免有點像是,講了老半天,偏偏言不及義,說的不是水的品質,不是水的安全與供應無虞,不是談水的酸鹼是否符合標準,是否清潔乾淨沒有任何雜質。
甚至也不去評估,究竟水是要從天上來,或是地上來(井水、地下水、河水),或是要從水庫來;是要引自北勢溪,還是南勢溪、淡水河、新店溪……才能符合水質的要求。假使捨此不談,反而是在斤斤計較,是要用塑膠管、水泥管、鋼管……送水,還是要玻璃罐裝,保特瓶一公升兩公升裝;是要用火車送、飛機送、輪船送還是摩托車、汽車送,或者,馬車、腳踏車送水到府。如果只是注意這些水管與輸送問題,眼中無水,不是很奇怪嗎?
在OTT這個名詞出現以前,台灣的電影已經一直是好萊塢的天下,台灣的電視劇也充斥了日韓中港…為主的外劇。至於美劇,則是早就從電視的電影頻道或隨選視訊,光臨海島很久。來日,美劇是不是隨著網飛而可以攻占更多份額,還得觀察。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豐富與提高本地內容的產製,使其規模與質量改善,早日進入合理的水平,穩定發展。
假使不此之圖,OTT所隱然或公然表示要解禁、解除公權力對影音的經濟管制,其實就是聽任資本大欺小、以自由化之名行浪費資源之實,並且是縱容不公平競爭。這裡的OTT,不復記憶影音文化的消費,必然與國人的認同能否維持穩定中能有變化,以及認同的方向與內涵,存在長遠深刻的關係;假使認同、也就是孕育我是誰的土壤沒有得到合適的滋潤,輕則個人成為無根之浮萍乃至認賊作父,重則社會整體失序、投懷送抱於資本帝國的指令。
怎麼辦?政府可以傾聽業者的聲音,扮演協調與導引業者的角色,國人必定能?支持。
OTT第一次出現在報端時,一家知名網路廠商的CEO就說:「關鍵是台灣必須在內容的創造和傳播上投入更多的心力。」其後,業者呼籲政府,「防堵境外的OTT業者,侵害台灣內容產業權益」這是兩個要點,政府應該順水推舟,圖謀一舉三得,在協調商家使其投入製作內容的資源擴大並共享之際,看齊國際通例,同步提振國人的影音消費權益,便能滿足業界求利的需求。


誰創造財富?是勞動,不是資本

不勞不食。意思是能?勞動而不勞動的人,不能?享有食物,引伸而論,所有的價值,從食衣住行一直到育樂所需,全部都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如果要享用,就必須勞動,除非巧立機關與名目,套取別人的勞動成果,否則不可能不勞動而有價值的存在。
這個簡單的道理,不證自明,但聰明人卻經常被聰明誤,故意要把事情弄得很複雜,搞到最後說了一堆奇怪的話。週四立法院三讀通過全民健保實施以後,勞工的保費比率定為七比二比零點五、零點五,也就是勞工自付二成,雇主給付七成,中央及省市政府再各付百分之五。表面上看,勞動者團體頗有斬獲,至少維持了現行的自付二成,但究其實,這已經是在遊戲規則由人定之下,輸得較少的一個保費負擔方式而已。
但即便如此,行政院副院長還是拚命說,資方原本要求只給付五成,最多不能超過六成,現在居然跳到了七成,怎麽可以?大資本家生意做不得,只好轉「台」跳到對岸,經濟情?要不好,再不然,資方的付擔還是會往外轉嫁,吃虧的還是「社會大眾」。
財政部長也說,政府還要加付一成,不加稅,錢哪裡來?官員幾句話語,立刻將勞動者的利益與社會大眾及台灣的利益,對立了起來。但官員忘了說,前幾個月正是政府才把遺產稅及贈予稅的免稅額提高,少掉了稅收,肥了資產較多的人。官員也忘了說,我們原本不需要那麽莫名奇妙,弄了公勞農眷保一大堆,然後再收保費,而只需要按照每個人的勞動所得,按高低扣繳一次稅收,統籌統支於各種支出(包括健保)即可,官員不肯說,捨棄這種比較有效率又較公平的方法不做,根本是牽就既得利益的作法,不是於道理不合。官員當然更是不肯說,資本家的勞動固然創造了價值,但這個價值能?被創造,並不是因為資本家的資本,而是資本家多少也用了腦或肢體的勞動力,並且,因為資本家的身分受到較多政府及法律的照顧,因此他們的勞動力,在分配勞動力創造的價值時,得到了比沒有資本而只有勞動力出售的一般勞動者,多了許多。
為什麼官員敢放膽這麼說呢?說來讓人心寒。很可能是目前對政府最具批判力的某些經濟學家,日前才在報端大剌剌地說,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有那個不是靠財團,又說,公營企業財團化沒有什麽不好,不好的只是財團容易有特權。假使批判黨國政權不遺餘力的人都這麼說,那麼,官員還有什麼好不敢這樣說的呢?
相當諷刺,反國民黨、反國家機器,然後染上了症候群,變成只要不是私人能?掌握的就反,變成公共利益不存在,只存在於私人的自利動機與資本的活力。說實話,到了這個地步,反黨國的力量,又與黨國能?有什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