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
原文書名:Asia’s Cauldr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nd of a Stable Pacific
產品代碼:
9786263108790系列名稱:
麥田國際系列編號:
RP4005Y定價:
420元作者: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譯者:
林添貴頁數:
324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未定出版日:
未定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578.193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全球百大思想家、知名戰地記者兼戰略分析家――羅柏•卡普蘭――深入南海周邊國家第一手觀察分析。
併吞南海以為中國內海,驅趕美國於亞洲之外,是中國為了經濟與戰略安全必須走的險棋。
美國有可能讓步嗎?台灣與東南亞各國該如何自保?
專文剖析――師大政治所教授王冠雄
熱烈推薦――何思因(政大政治系教授)、黃介正(淡江國際戰略所副教授)、楊念祖(中山大學助理教授)
中美分治東西半球是否可能,關鍵在南海!
中國在南海的作為,正是踏著美國百年前的步伐──
1823年,美國總統發表「門羅主義」,意在將歐洲勢力趕出美洲。隨後,美國在1898年打敗西班牙的殖民帝國,奪下古巴,更費時十年於1914年完成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打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交通。自此以後,美國不僅完全掌握加勒比海,更將整個中南美洲納入勢力範圍,從此實質控制了西半球,進而能夠干預全球事務。
這段百年前美國經營帝國的事蹟,今天都看在中國的眼裡。如果美國可以據有加勒比海,中國也應當據有南中國海,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海」!
即使沒有模仿美國的企圖,南海的交通與能源價值也是中國不可能忽視的戰略腹地。每年全世界有1/3的海上交通經過南海。從印度洋穿過麻六甲海峽、運往東亞的石油是經過巴拿馬運河的15倍。日本和台灣將近60%的能源供應,以及中國80%的原油進口要經過南海。除了波斯灣與東北亞,南海是全球第三重要的戰略據點。
從國家定位、政府改造,到建軍備戰,東南亞各國要如何面對南海之爭──
本書作者羅柏•卡普蘭曾被《外交政策》雜誌選為全球前100大思想家,不僅是全球知名的戰略分析師,也是足跡遍及世界各角落的旅行文學家,具備深入各地民間的細膩眼光。在本書中,卡普蘭除了針對南海的戰略意義提出分析之外,更從東南亞各國的內部問題出發,討論各國的困境:對抗中國已經一千年的越南在南海問題上扮演什麼角色?李光耀在新加坡建立的威權主義固然犧牲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僅帶來了經濟成長,更奠定了新加坡面對中國威脅的硬實力基礎。歷史該如何評價他的貢獻?相比之下,民族認同脆弱的馬來西亞、貪腐肆虐的菲律賓又要如何伸張國家主權?台灣,這個「自由的前哨站」,願意犧牲目前的繁榮富庶,決心對抗中國嗎?
對卡普蘭來說,南海之爭不只是一場軍事與外交的角力,也是東南亞各國徹底檢討自身的國家定位、政府體制,以及發展策略的試煉。
全球百大思想家、知名戰地記者兼戰略分析家――羅柏•卡普蘭――深入南海周邊國家第一手觀察分析。
併吞南海以為中國內海,驅趕美國於亞洲之外,是中國為了經濟與戰略安全必須走的險棋。
美國有可能讓步嗎?台灣與東南亞各國該如何自保?
專文剖析――師大政治所教授王冠雄
熱烈推薦――何思因(政大政治系教授)、黃介正(淡江國際戰略所副教授)、楊念祖(中山大學助理教授)
中美分治東西半球是否可能,關鍵在南海!
中國在南海的作為,正是踏著美國百年前的步伐──
1823年,美國總統發表「門羅主義」,意在將歐洲勢力趕出美洲。隨後,美國在1898年打敗西班牙的殖民帝國,奪下古巴,更費時十年於1914年完成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打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交通。自此以後,美國不僅完全掌握加勒比海,更將整個中南美洲納入勢力範圍,從此實質控制了西半球,進而能夠干預全球事務。
這段百年前美國經營帝國的事蹟,今天都看在中國的眼裡。如果美國可以據有加勒比海,中國也應當據有南中國海,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海」!
即使沒有模仿美國的企圖,南海的交通與能源價值也是中國不可能忽視的戰略腹地。每年全世界有1/3的海上交通經過南海。從印度洋穿過麻六甲海峽、運往東亞的石油是經過巴拿馬運河的15倍。日本和台灣將近60%的能源供應,以及中國80%的原油進口要經過南海。除了波斯灣與東北亞,南海是全球第三重要的戰略據點。
從國家定位、政府改造,到建軍備戰,東南亞各國要如何面對南海之爭──
本書作者羅柏•卡普蘭曾被《外交政策》雜誌選為全球前100大思想家,不僅是全球知名的戰略分析師,也是足跡遍及世界各角落的旅行文學家,具備深入各地民間的細膩眼光。在本書中,卡普蘭除了針對南海的戰略意義提出分析之外,更從東南亞各國的內部問題出發,討論各國的困境:對抗中國已經一千年的越南在南海問題上扮演什麼角色?李光耀在新加坡建立的威權主義固然犧牲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僅帶來了經濟成長,更奠定了新加坡面對中國威脅的硬實力基礎。歷史該如何評價他的貢獻?相比之下,民族認同脆弱的馬來西亞、貪腐肆虐的菲律賓又要如何伸張國家主權?台灣,這個「自由的前哨站」,願意犧牲目前的繁榮富庶,決心對抗中國嗎?
對卡普蘭來說,南海之爭不只是一場軍事與外交的角力,也是東南亞各國徹底檢討自身的國家定位、政府體制,以及發展策略的試煉。
作者簡介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曾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票選全球百大思想家,曾擔任私人全球情報分析機構「策略預測公司」(Stratfor)首席分析師,以及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資深顧問。曾任教於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服務於美國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二○○八年起為華盛頓「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
過去三十年間,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與學術界討論。
他曾實地採訪中東、兩伊戰爭、巴爾幹半島、前蘇聯與阿富汗戰爭等戰略要地與新聞前線,著作豐富並受到多國翻譯出版。在台出版作品包括《地中海的冬天》(Mediterranean Winter)、《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The Return of Marco Polo's World)、《西進的帝國》(Earning the Rockies)、《歐洲暗影》(In Europe's Shadow)等。
麥田出版相關著作:《地理的復仇:一觸即發的區域衝突、劃疆為界的地緣戰爭,剖析地理與全球布局終極關鍵》(The Revenge of Geography:What the Map Tells Us About Coming Conflicts and the Battle Against Fate)
譯者簡介
林添貴
資深譯者,國立臺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二十本,包括《南韓大戰略》、《不屈之島》《海權經濟大未來》、《製造中國》、《南海》、《地理的復仇》、《2049百年馬拉松》、《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中國贏了嗎?》、《去問李光耀》、《中國的亞洲夢》、《蔣經國傳》、《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宋美齡新傳》、《毛澤東》、《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雅爾達》等。
譯作賜教:georgelin8866@gmail.com
書籍目錄
二○二五年新版序
推薦序:南海各國的權力與權利之爭――王冠雄
前 言:占婆的覆滅
第一章:一場非關正義的戰爭
第二章:中國:納南海為中國內海
第三章:越南:中國最頑強的敵人
第四章:馬來西亞:文明的音樂會
第五章:新加坡:自由主義的實驗室
第六章:菲律賓:美國的殖民包袱
第七章:台灣:亞洲的柏林
第八章:南海:權力的戰場
結 語:婆羅洲的貧民窟
謝辭
注釋
附錄:中華民國內政部南海諸島中英名稱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