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
原文書名:Liquid Love: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
產品代碼:
9786263905276系列名稱:
Discourse系列編號:
BK7026X定價:
380元作者: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譯者:
何定照、高瑟濡頁數:
304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512出版日:
20250512出版社:
商周(城邦)CIP:
541.672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媲美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
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
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別處湧現。
在液態的愛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本書的主角是當代的男男女女——他們沒有任何羈絆,尤其沒有那種固定或長久的羈絆,因此,他們心中對自我界定與自我主張的渴望也永遠無法止息。由於天長地久的關係不復存在,這些棲居在液態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想盡各種方法、利用各種技巧、奉獻各種心力來建立相互之間的紐帶。然而,這些紐帶卻沒有一個會注定長存。而且,他們只能容忍鬆散的聯繫,好讓自己在境況改變時,可以快速而毫不費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解消彼此之間的關係。
人際紐帶的脆弱,以及這種脆弱所引發的不安感受,還有人們想要繫緊紐帶卻又不想被綁死的衝突渴望,是包曼這本重要著作的主題。包曼從兩人之間的愛戀開始,漸次開展至家庭、鄰里、城市、社群,再到領土/民族/國家的三位一體,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
❝ 對於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個體的因應之道,《液態之愛》的貢獻可謂無價。❞
——《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
媲美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
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
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別處湧現。
在液態的愛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本書的主角是當代的男男女女——他們沒有任何羈絆,尤其沒有那種固定或長久的羈絆,因此,他們心中對自我界定與自我主張的渴望也永遠無法止息。由於天長地久的關係不復存在,這些棲居在液態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想盡各種方法、利用各種技巧、奉獻各種心力來建立相互之間的紐帶。然而,這些紐帶卻沒有一個會注定長存。而且,他們只能容忍鬆散的聯繫,好讓自己在境況改變時,可以快速而毫不費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解消彼此之間的關係。
人際紐帶的脆弱,以及這種脆弱所引發的不安感受,還有人們想要繫緊紐帶卻又不想被綁死的衝突渴望,是包曼這本重要著作的主題。包曼從兩人之間的愛戀開始,漸次開展至家庭、鄰里、城市、社群,再到領土/民族/國家的三位一體,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
❝ 對於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個體的因應之道,《液態之愛》的貢獻可謂無價。❞
——《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
作者簡介
姓名: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思想家,也是研究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問題最著名的理論家,現為里茲大學與華沙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包曼對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卓越貢獻,使得他分別於 1990 年與 1998 年獲頒亞馬菲獎(Premio Europeo Amalfi per la Sociologia e le Scienze Sociali)與阿多諾獎(Theodor-W.-Adorno-Preis)。
包曼的主要著作包括他稱為「現代性三部曲」的《立法者與詮釋者》(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1987)、《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1989)和《現代性與矛盾心理》(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1991);而貝哈茲(Peter Beilharz)則把《後現代倫理學》(Postmodern Ethics,1993)、《斷片生活》(Life in Fragments,1995)與《後現代性及其缺憾》(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1997)稱為「後現代性三部曲」;近年來,包曼以「液態現代性」作為核心概念,陸續出版了《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2000)、《液態生活》(Liquid Life,2005)、《液態恐懼》(Liquid Fear, 2006)、《液態時代》(Liquid Times,2006)以及本書。
相關著作:《液態現代性》
譯者簡介
姓名:何定照
台大社會學系社會學理論組學士,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碩士。擔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多年,現任聯合報深度內容中心生活組召集人。
曾獲卓越新聞獎;兩度獲吳舜文新聞獎;三度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三度獲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兩岸新聞報導獎;中央日報小說獎;台北公車詩獎。
譯有《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西藏正念書》、《正念的奇蹟》,著有《因緣際會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與吳靜吉博士合著)、青少女讀物《惡女背/被棄手冊》。
姓名:高瑟濡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英文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浪漫時期文學。現有之研究成果大抵探討詩人拜倫所刻畫的人物心理與佛洛伊德所詮釋的某些人類心理狀態(如自戀、憂鬱自虐等)之間的異同,並檢視拜倫如何在《唐璜》中運用類似笑話的技巧表述深刻嚴肅的主題。《液態之愛》是第一部以本名發表的譯作。
書籍目錄
導讀
液態之愛的流轉與凝固 黃厚銘
譯者導讀
刪除鍵症候群 高瑟濡
前言
I 出入愛戀
II 出入社會性的工具箱
III 論愛鄰舍之難處
IV 共處已然崩解
文章試閱
前言
穆齊爾(Robert Musil)偉大小說的主角烏爾利希(Ulrich),就像書名一樣,是個「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由於他沒有自己的個性,那種先天遺傳或後天養成的永久且根深柢固的個性,烏爾利希必須運用自己的機靈和敏銳,努力構成他想要有的個性;然而,在充滿混亂訊息、變幻莫測而迅速的世界,這些個性沒一個能保證長久。
我這本書的主角,則是「沒有紐帶(bond)的人」(Der Mann ohne Verwandtschaften),特別是沒有像烏爾利希時代的親屬紐帶那樣固定的紐帶。由於缺少永不破裂且永遠黏附的紐帶,本書的主角——我們這液態現代社會的居民——以及今日的承續者,必須藉由自己的技巧和奉獻,努力繫起他們想當作連結,好用來參與其他人類世界的紐帶。鬆開的,他們必須連接……然而,這些用來填補缺席或腐壞紐帶空洞的連結,都不永保延續。畢竟他們只需要被鬆鬆地綁著,好在狀況改變時再次解開束縛,幾無遲延——在液態現代性中,他們必將如此重複。
人類紐帶中那詭異的脆弱性,此脆弱性引發的不安全感,以及被這種不安全感促使的相衝突的欲望——既想束緊紐帶,又想讓它鬆脫——是本書想釐清、記錄並捕捉的。
我沒有穆齊爾的敏銳觀點、豐富色調與精微筆觸——事實上,所有他讓《沒有個性的人》成為現代人精確肖像的絕妙才能,我都沒有——我能做的僅是速寫一本粗糙且片段的素描集,而非追求完整(更別說精確)的相似性。我至多能期待的,只是一種身分套件,一張像填充題那樣可能包含許多缺口和空格的組合圖。即使如此,那最後的組合圖,都甚至會是個未結束的任務,留待讀者完成。
本書的第一主角是人類關係。核心角色則是男人和女人,和我們同時代的這些人,他們因為一切都得靠自己小聰明、覺得可被輕易丟棄而絕望不已,渴望共處(togetherness)帶來的安全感,祈願遇到難關時能有援手依賴,並且切盼「關連」(relate);然而,他們又對「處於關連」的狀態戒慎不已,特別是「永久」關連(更別說是永恆),他們害怕這種狀態會帶來負擔,造成他們既不自覺能夠也不想去承受的壓力,還可能嚴重限制他們需要的自由——是的,你猜對了——去關連的自由……
在我們這「個體化」盛行的世界,關係是種好壞混雜的恩賜。它們擺盪於美夢和惡夢間,難以預測何時會變到另一邊。多數時候,這兩端同時並存——雖然是在不同的意識層次。在液態現代生活的環境中,關係可能是矛盾性最普遍、尖銳、深刻且令人困擾的體現。我們會說,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穩居液態現代「注定的個體」(individual-by-decree)之關注核心,也是他們首要的生活課題。
雖然「關係」的危險性惡名昭彰,它仍是現今最熱門的話題,也顯然是唯一值得玩的遊戲。有些習於以問卷統計和統計紀錄所歸納的常識性信念來構成理論的社會學家,急著結論當世之人都熱望友誼、紐帶、共處、社群。然而,事實上(就像遵循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法則:物只有透過它們所造成的挫折,像崩散、消失、逸軌或背離本性,才顯現於意識中),人類今日所關注的,傾向集中在關係被期待帶來的滿足,而這只因為關係始終未能讓他們感到完全且真正的滿足;而若關係確實滿足了他們,所需付的代價又往往太大而不可接受。米勒(John Miller)和多拉德(Neal Elgar Dollard)在他們著名的實驗中,觀察到白老鼠在「阻力與引力相當」時,即電擊威脅和美食許諾巧妙平衡時,興奮和不安的程度都達至巔峰……
難怪「關係」是今日「諮商潮」的主要刺激之一。關係的複雜性太稠密且頑固,個人難以靠自己就解開或釐清。米勒和多拉德的白老鼠的不安躁動,往往崩解成行動癱瘓。無能在吸引與嫌惡間、希望與恐懼間做選擇,最後就會變成一種行動無能。人類不像白老鼠,他們發現自己處於這種狀況中,會付費向提供服務的諮商專家求助。他們希望從諮商專家聽到的,是怎樣化圓為方,達成不可能的任務:怎樣既吃掉蛋糕又保有它,只汲取關係中的甜美歡愉,略過苦澀難嚥之處;怎樣藉由關係自我賦權而不失權,更有能力而非失能,去實現而無負擔……
這些諮商專家很樂意給予,相信諮商的需求將永無停息,因為再怎麼諮商,也無法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的諮商無所不在,雖然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將一般的實踐提高為大眾知識的層次,再轉變成學術權威理論的層次。滿懷感激的接受忠告者,瀏覽通俗月刊、週刊還有正經或八卦報週末版上的「關係」專欄,來聽他們一直想從「內行人」那裡聽到,因為他們怯於或羞於用自己的名字發話;來窺視「其他像他們的人」在幹啥做啥,並擷取一切他們從專家背書的知識中可以獲得的慰藉,證明寂寞地努力對抗困境的,並非只有他們。
因此,從其他讀者那被諮商專家一再回收利用的經驗裡,讀者學到他們可能該嘗試「頂袋關係」(top-pocket relationship),一種他們「需要時掏出來」、用完就深深塞回袋底的關係。或者,關係也像利賓納(Ribena)濃縮果汁:直接喝,既噁心也可能有害人體健康;關係該像利賓納,得稀釋了再喝。又或者,他們該效法「半黏伴侶」(semi-detached couple),這些人可是專家讚譽有加的「關係革命者,戳破了令人窒息的伴侶幻想」。又或者關係像車子,應該定期驗車,確保上路無礙。總之,他們學到的是,承諾乃是努力「關連」時最該避免的危險陷阱,特別是長期承諾。有位諮商專家告訴讀者:「當你許下承諾,不管那再怎麼漫不經心,記住,你都很可能正在把其他也許更讓你滿意、更如願以償的羅曼史機會關在門外。」另一位專家說的更直率:「就長期來說,許下承諾毫無意義……承諾就像任何一種投資,都有漲跌起伏。」因此,若你想要「關連」,切記保持距離;若你想從共處中尋求滿足,不要許下或要求承諾。任何時候都別把門關死。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中有個李奧尼亞城,那裡的居民如果被問起來,會說他們的熱情是在「享受新奇且不同的物品」。確實——每天早晨他們「穿上全新的衣裳,從最時新的冰箱裡拿出未開的罐頭,收聽最先進的收音機播放最新樂曲」。但每天早晨「李奧尼亞的昨日殘餘已經裝入潔淨的塑膠袋」,人們也不免懷疑李奧尼亞居民的真正熱情,是否其實是「驅散、拋棄、清掃自身不斷重現的不潔時的歡樂」。否則為什麼清道夫會像「天使一樣受到歡迎」,而且他們的任務被「靜默的尊敬圍繞」,因此,可理解的是——「一旦東西被丟棄,就沒有人要再去想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