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看就懂!歐洲與地緣政治:40張資訊圖表,從超國家體制理解歐盟經濟、軍事、移民、身分認同的挑戰,掌握動盪世界和平新路徑

原文書名:Géopolitique de l'Europe


9786263905917一看就懂!歐洲與地緣政治:40張資訊圖表,從超國家體制理解歐盟經濟、軍事、移民、身分認同的挑戰,掌握動盪世界和平新路徑
  • 產品代碼:

    9786263905917
  • 系列名稱:

    生活視野系列
  • 系列編號:

    BH2053
  • 定價:

    480元
  • 作者:

    奧利維耶.德.法朗斯Olivier de France
  • 譯者:

    李佳
  • 頁數:

    184頁
  • 開數:

    21x14.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825
  • 出版日:

    20250825
  • 出版社:

    商周(城邦)
  • CIP:

    574.4
  • 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看懂聯盟的分歧、衡突與合作矛盾,才能思考未來的選擇。◣◣◣

「沒人在乎歐洲?作者幫助我們打破這個刻板印象。」
——國際地緣政治權威  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

▍掌握關鍵資訊,破解時事的參考指引▍
今日的歐洲是什麼樣貌?
歐盟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著什麼角色?
歐洲的自身特質中,有哪些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
歐盟在商業貿易上有何作用?
歐洲有軍事能力嗎?
歐盟在移民問題上的處理方針是什麼?
歐洲能否再次團結?歐盟的未來何去何從?
▍這些問題躍上時事,貫穿當代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懷抱著善意的不和」是人類社會得以達成民主的基礎。
歐盟法律究竟是護欄,還是官僚主義迷宮?
歐盟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是否真的與所應代表的公民站在同一陣線?


本書以40個主題要點,搭配各式地圖、圖表和表格,並佐以關鍵數據,介紹事件脈絡,
幫助讀者跳脫刻板印象,引領讀者理解目前歐洲大陸面對的關鍵議題與真實挑戰。

★★★專業推薦★★★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臺北市建國中學歷史專任教師  莊德仁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葉耀元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依姓名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原著作者
奧利維耶.德.法朗斯Olivier de France 
擔任法國巴黎國際和戰略關係研究所(IRIS)的研究主任,專門研究舊歐洲大陸的政治與戰略演變,以及其背後的思想潮流。他在巴黎大學教授政治理論,同時也在巴黎索邦大學(巴黎第一大學)教授地緣政治。

譯者簡介


翻譯作者
李佳
台灣大學財金系畢業,蒙彼利埃高等美術學院碩士,目前旅居法國,從事當代藝術與文字創作,兼職商用英語教學與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

譯有《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機智購物生活》、《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等書。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部 不斷被重複書寫的古老大陸
1:地緣政治的身份認同?
2:歷史上的身份認同?
3:知識傳統上的身份認同?
4:文化上的身份認同?
5:歐洲人民的身份認同?
6:民主的身份認同?
7:政治上的身份認同?
8:司法上的身份認同?
9:價值觀上的身份認同?
10:所以歐洲到底是什麼?

第二部 歐盟的功能是什麼?
11:誰來捍衛歐洲的利益?
12:歐盟在經濟上有何作用?
13:歐盟在商業貿易上有何作用?
14:歐盟政治上有何作用?
15:歐盟在移民問題上的角色是什麼?
16:歐盟在外交上有何作用?
17:歐盟在戰略有何作用?
18:歐盟在軍事上有何作用?
19:英法關係有何作用?
20:德法關係有何作用?

第三部 歐洲是個強權嗎?
21:歐洲是和平的代名詞?
22:金融危機摧毀了歐洲?
23:古代政治的重複書寫
24:持續不斷的戰略雜音
25:認知失衡的風險
26:歐洲是否握有軍事資源?
27:美國是歐洲的盟友嗎?
28:歐洲之南
29:歐洲之東
30:歐洲與中國

第四部 歐洲是否有未來?
31:歐洲的三道傷痕
32:歐洲新時代?
33:歐洲是世界分裂的前兆,還是堡壘?
34:英國的未來會如何?
35:英國足球隊,歐洲矛盾的前哨站?
36:歐洲的後遺症?
37:歐洲是否將重新聚焦?
38:托克維爾陷阱
39:歐盟會解體嗎?
40:邁向一個關係型的歐洲

參考書目
資訊圖表來源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專業推薦★★★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臺北市建國中學歷史專任教師  莊德仁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葉耀元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依姓名筆劃排列)

前言

「歐洲地緣政治」從根本上來說,是否是個不恰當的詞彙?畢竟這片古老的大陸,如今正因擺脫了過去的地緣政治災難而感到自豪,同時致力於塑造一個後歷史時代的世界。當前歐洲政治的特殊性,正在於這個既不劃分勢力範圍、也不玩零和遊戲、更不服膺於現實政治(Realpolitik)下,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的全新模式。即便當前世界的步伐紛亂不堪,歐洲的榮耀依然向世人揮舞著一支充滿理想的和平旗幟。總而言之,歐洲難道不是最典型的「非地緣政治行動者」嗎?

事實上,20世紀的種種衝突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重新分配了權力,並迫使歐洲接受自己不再是世界政治重心的事實。尼古拉.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和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在此過程中扮演了要角,迫使這個古老大陸承認其他文明早已知曉的事實——人類既不位於宇宙的中心,也不站在歷史的終點,更不是自身行為的絕對主宰。

昔日當哥白尼證明人類不位於宇宙中心時,不但消除了佛洛伊德所稱的第一次自戀幻覺,也同時提出了日心說,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替代舊日學說的模式。今天的歐洲並沒有提出新的模式,因此只能為過去的地位哀悼,但自身卻尚未塑造出未來的角色。事實上,能夠使歐洲政府與其人民和解的政治系統仍有待構建,而更糟的是,英國脫歐確定了一件事:歐洲政治一體化是一項「可逆的過程」。

這是歐洲的第二次自戀傷害:無論有意識與否,歐盟如今不能再將自己視為西方歷史進程的巔峰之作。相反地,歐盟連其最初建立的原則都難以維護。技術性地維持現狀已無法阻止歐洲核心價值的瓦解,例如因新冠病毒和難民危機而蒙受威脅的申根區,或是歐盟內部對法治的侵犯。

第三次自戀傷害則最隱蔽。它來自一種普遍的社會印象,即人民已經失去了對集體命運的控制,甚至對世界的理解能力。這種對未來集體影響力的喪失感,來自於科技發展的猛烈變化、金融資本主義的快速成長、和氣候變遷的不可名狀之力。

歐洲大陸目前正處於創造新歷史的起始點。過往那種心照不宣的例外主義已不復存在,以帝國工業化模式進行經濟成長的必要性也不再是共識,而今日的歐洲必須在這種情況下,嘗試書寫歷史。歐洲必須首先能夠提出夢想中的未來:一個降低暴力、減少霸權獨佔、更具包容性、更提倡共享、對其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更有益的未來,並努力將其實現。

這是否意味著,歐洲能夠重新構建一種更「女性化」的政治形式,與過去那些充滿征服和破壞性的帝國主義分道揚鑣,同時又能夠捍衛自身利益?也許可以,儘管歐洲過去的歷史經驗並無法使得這項任務變得容易:如古老傳說中的歐羅巴公主(Europa),在提香(Titian)的畫中溫順地被公牛帶走;塞巴斯蒂安.明斯特(Sebastian Münster)的華麗中世紀地圖上,歐羅巴女王手持地球儀,身上穿戴著成套的男權飾物,準備將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些傳說故事和人物形象需要徹底翻新,就像這本書封面上的「歐洲化」的瑪麗安娜[5](Marianne)所代表的精神)。在歐羅巴公主的被動與歐羅巴女王的侵略性之間,存在著一個充滿可能性的領域。

然而,僅僅更新自己的答案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新時代的答案早已以一種無法拒絕的態勢,充斥於網絡和日常生活中。關鍵在於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問題。若我們將歐洲的未來限制為民族主義和聯邦主義之間的選擇,就等同於提前斬斷了創造尚不存在的未來模式的可能性。若將20世紀的宏大的集體極權主義,和21世紀充滿自由、但卻專制且忿忿不平的渺小個人相提並論,固然可以讓我們與逐漸走向衰敗的「過去」和「現在」劃清界限,但卻難以幫助我們構建「未來」。

英國小說家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法國饒舌歌手布巴(Booba)或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是嘗試重新思考歐洲的幾個例子;歐洲是一本不斷被重複書寫的手稿,是一幅文字和思想的拼圖,也是一個實驗室,世世代代的混合體在其中不斷重新創造出個體與社群、國家與大陸、身份認同與共和體制、村莊聚落與遠端的地平線。本書接下來的內容是對創造新時代的微小貢獻,而古老的歐洲大陸尚未完全理解這項事業的規模。本書最終呼籲,建立一個真正關係密切的歐洲,既植根於其共同的歷史和集體演變,也植根於其生態、地理和戰略環境。新的歐洲不應該再將固定的、內向的和反應性的身份認同拼湊在一起,而應該在永恆的變化與塑造的過程中,尋找出共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