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見荒野:土地與人永續美好共生

原文書名:


9786264192521看見荒野:土地與人永續美好共生
  • 產品代碼:

    9786264192521
  • 系列名稱:

    VIEW
  • 系列編號:

    VP00152
  • 定價:

    380元
  • 作者:

    李偉文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4.8x21x1.7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304
  • 出版日:

    20250304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367.06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我們是否遺忘了大地的聲音?

三十年前,一群人懷抱夢想,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從一個孩子的自然童年出發,開啟與土地的深刻對話。這本書記錄了他們如何用行動守護自然,也邀請每一位讀者找回自己與大地的連結。

荒野不只是遠方的風景,而是我們每天踏足的土地,是生命的根源。李偉文醫師以溫暖筆觸,帶領我們走進自然保育的故事,從創辦協會到推動環境教育,這是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溫柔革命。書中篇篇散文如同一顆顆種子,期待在讀者心中發芽,萌生行動的勇氣。

翻開這本書,你將看到不只是環境的故事,更是關於我們與土地共生的可能。讓我們在荒野中找回心靈的「祕密花園」,聆聽自然的召喚,並用腳步與行動,為地球寫下更美好的未來篇章。

作者簡介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三十年多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在三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著作有《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3:你好,我好,做公益與世界共好》、《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活得興高采烈》、《迷路原為看花開》、《您撥的電話未開機》、《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只讀好冊》等。


作者其他著作
VP00127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3:你好,我好,做公益與世界共好
ZD13097 教養,無所不在
028252 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027460 讓陽光灑在心上
VP00152 看見荒野:土地與人永續美好共生
VP1003 迷路原為看花開
VPK0034 活得興高采烈
VPK0047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VPK0079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
VPK1006 您撥的電話未開機!
VPK1009 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李偉文最想與你分享的60句話
042227 電影裡的生命教育2 夢想起飛的時刻:62部電影,滋養孩子的熱情、勇氣與冒險精神
072388 電影裡的追夢人生:62部電影,滋養孩子的熱情、冒險與勇氣
072393 電影裡的愛情學分:51部電影,陪孩子談情說愛
012767 傾聽自己的鼓聲
057334 看新聞學思考:增進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力與知識力

書籍目錄


自序 

PART1 荒野初心──夢想與行動的起點

我的荒野大夢
因為愛的緣故
溫柔革命
跨界,讓環保成為最大公約數
從跨界、角色扮演,期待文藝復興人的再現
思議那不可思議的──回顧荒野成立階段關於塑造文化與制度的思考歷程
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
社會進步發展的生長點
關切是問,或關切是不問
子曰子曰:與孔子一樣的理想
從祕徑到祕密花園──走讀臺灣活動有感
到五股溼地與家燕共舞
讀〈翠山步道植調十年〉有感

PART2 土地與生命的交織──自然教育與環境行動

荒野親子團為何會給孩子改變的力量?
給參加親子團導引員基本訓練伙伴的一些話
親子團北三團二十週年感想
參加荒野親子團一個很重要但可能忽略的好處
荒野清水教育基地
荒野親子團的起源
賣牛肉麵或排骨麵
願景基金會來訪系列之一:荒野「以志工為核心」是什麼意思?
願景基金會來訪系列之二:百年組織的人才與志工發展策略
願景基金會來訪系列之三:如何圈粉養粉?如何打動人心?
願景基金會來訪系列之四:荒野志工與專職的分進合擊
願景基金會來訪系列之五:荒野如何處理不同的意見

PART3 荒野行者的足跡──伙伴、志工與永續社群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荒野自然名的由來及自然解說員訓練的演進
百年組織基業長青
荒野領航員培訓營行前感想之一:生態保育是場無限賽局的運動
荒野領航員培訓營行前感想之二:崇高的信念與清晰的願景
從環境行動到環境運動
為何拯救荒野,要從拯救荒心做起?──回應山嵐伙伴的提問
悠遊在荒野
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
NGO發展
一切都不曾發生
被看到,就是一種幸福
同一份資料不同解讀
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翼下之風

PART4 與自然共生的未來

活動結束之後需要檢討嗎?
尋找知識與體驗之間的平衡
荒野協會為什麼對志工那麼小氣?
互挺的荒野伙伴關係
老荒野同學會
錢與卡片
宜真與阿傑──愛在荒野流動
讀小白鷺的卸任感言有感
繼續玩耍到地老天荒
最初相識時的聲容相貌
我們都是荒野裡不老的精靈
誰共我醉明月
沒有掌聲的生活
你現在還有參加荒野的活動嗎?
不要把追求目標過程碰到的障礙當成目標
一切虔誠終必相遇

後記 來自荒野的召喚

作者簡介

文章試閱


【我的荒野大夢】

在這個變化快速的年代中,還有多少人對兒孫輩以後的事情懷有夢想?
幸好我發現周遭多的是不死心的朋友。
常常會想到,再二十年或三十年後回頭看,今天我們開什麼車子,住哪種房子,吃什麼山珍海味或穿得如何,甚至現在的喜怒哀樂、煩惱、痛苦與掙扎,一點也不重要了。但是,未來的世界卻會因為我們現在對一個孩子的生命很重要而變得更好。
有不少朋友問我:「到底你們荒野保護協會想做什麼?」「你生命中的夢想是什麼?」
仔細想想,我們的夢想其實這麼單純:荒野只希望大家能帶著孩子在天籟下起舞。
我夢想每一個在臺灣長大的孩子都有機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讓大自然的豐富能在往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為滋養的來源。
我很擔心臺灣的孩子絕大多數住在都市水泥叢林裡,擁擠及危險的空間使孩子的視野只及於幾公尺之內,生活接觸不到大自然,體會不到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力。
很難想像,沒有被自然感動,沒有與其他生物互動經驗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很難想像,從小沒有機會接近土地,沒有機會接近臺灣鄉土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對待臺灣的自然環境?
很難想像,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到開始主導臺灣的未來時,臺灣會走向何處?
生物成長中有所謂「銘印現象」,比如某些種類的雁鴨在破殼出生的一剎那,出現在牠面前的生物就被視為牠的母親。我們相信人類也有銘印現象,在孩子感受力最強的時候,若能給他正面且善意的情緒感受,這種感動的力量乍看似乎細微不起眼,卻可能是一個孩子改變的契機,或是成長歷程裡生命力量的活水源頭。
荒野許諾給臺灣的孩子一個綠色童年的大夢,我們手無寸鐵,只有一顆熱情的心,但是我們勇敢地往前走。魯迅曾說過:「地上原來是沒有路的,只是因為走的人多了,便走出了路來!」

【因為愛的緣故】

有人問我為什麼能夠在長達三十年裡,放棄可以工作賺錢的時間去當志工,或者,同樣在環境運動路上努力的伙伴會質疑我,為什麼可以這麼快樂?
大家常看我笑口常開,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其實我太在乎了,我的無所謂其實是太有所謂了。
許多人以為我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者,其實我經常得和自己的無力感對抗!
不過我體會到要有效地使事情真正的產生改變,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了,我們必須以多大的毅力去讀書以獲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判斷力:同時我們也必須以多大的紀律去做苦工,腳踏實地,一對一,面對面,一步一腳印地付出勞力與血汗或一字一句地寫,一封信一封信地寄;當然,還必須委屈求全,面對既得利益者,面對刁民或金權勢力等不以為然的人事物,我們的理就算再直,氣仍必須更和婉、更低下
地溝通或妥協。
經常夜裡就是與自己的灰心沮喪對抗著!
無力感往往源於想達到的目標太過龐大,或者問題癥結是體制,是現代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因此個人再怎麼努力,似乎看不到具體成效所產生的。
至於灰心是最常見的,只要做事的過程中,碰到別人冷漠地對待,伙伴的誤解,甚至其他單位或團體的批評或中傷,都會使我們感到灰心。
我想,從事社會運動或在公益團體當志工的朋友,常會有「理直氣壯」的態度,往往認為「我出力又出錢來做好事」,所以對於別人的誤解,甚至批評或中傷會特別敏感。我在公益團體當志工已有二十多年,早些年常因別人的冷嘲熱諷,或者有意無意的曲解或中傷而氣憤而難過。
每一次讓我重新振作起來的力量,就是腦海中荒野伙伴們真摯的眼神與無怨無悔地付出;當我想到一幕又一幕的畫面,一次又一次荒野伙伴面對環境破壞所流下的眼淚,眼界大千皆淚海,這是我得以鼓起勇氣的動力來源。哦不對,不只是因愛所流的淚,還有因愛所產生的歡笑,以及伙伴們彼此溫暖的對待與體貼的打氣、等待與陪伴,都是我們得以繼續往前走的動力啊!
多年以前,李育青伙伴擔任荒野合歡山體驗活動的領隊,當他帶著伙伴們坐在山頂,望向被蠶食鯨吞的山林,不禁當場哭了起來。
曾經擔任高雄炫蜂一團團長的蔡亦琦伙伴,帶著小蜂做自然觀察,忽然看到一棵大樹被人破壞,她站在那裡哭了半小時,讓小蜂們嚇了一跳。
都是因為愛的緣故!
荒野剛成立那一年,第一次辦花蓮的自然體驗活動,黃雍熙、廖惠慶帶著孩子全家參加,隨著荒野伙伴在他們家鄉玩耍。活動結束,他們開車繼續尋覓童年往事。當雍熙看到臺東濱海公路正在拓寬的可怕景象,看到三棧溪毫無必要的堤防與消波塊毀掉人與自然互動的可能,雍熙激動地不斷向惠慶說這裡以前是多麼的美好……惠慶聽煩了,丟下一句:「你不要只對我一個人演講嘛,為什麼不向其他人講,為什麼不設法改變呢?」
雍熙是在中國開鞋廠的臺商,這次休假結束回中國工廠上班途中,他寫下生平第一篇文章,不久後他返國,揭開荒野保護協會鄉土關懷的序幕,也走出荒野從事環境保護行動的第一步。
直到多年後,我在雍熙家聊天,惠慶找出一份陳舊的原稿,是雍熙當年傳真給他工廠的合夥人,說明他要請假留在臺灣保護花蓮,需要多久時間他不知道,若是合夥人不同意,他就把他的股份賣掉,辭掉工作留在臺灣為家鄉努力!
這是一股多大的勇氣與決心!
都是因為愛的緣故啊!
真正的愛,可以激發出巨大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是綿延不絕永不止息的!

【溫柔革命】

近三十年前在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籌備時,就發現環境運動最大的困境其實是在「環境保護」成為普世價值之後。以前,關心環境的朋友不管是為哪一個議題或哪些理念努力時,總是透過各種數據資料、用各種方式來說服不同意見的人,期望這些人被我們說服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環境就會有所改善。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同意環境保護很重要,可是當你要說的一切他們都同意時,我們還能夠再說些什麼嗎?當我們不需要「說服」(也無從說服,因為他們全部同意你的說法)任何人時,環境還是持續快速惡化中,這就是我所說的環境運動的困境。這個困境已無法透過更多環境教育來解決,而是必須減少從「認知」到「行動」之間的落差。
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改變自己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親眼所見而改變。這種來自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