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做死人生意這一行:走進喪葬職人的世界,近距離感受生死的意義
原文書名:葬送ソ仕事師ギグ
產品代碼:
9786264370929定價:
390元作者:
井上理津子譯者:
鍾嘉惠頁數:
288頁開數:
14.7x21x1.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27出版日:
20250827出版社: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CIP:
489.66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親歷大多數人忌諱、不適、恐懼的行業
在這裡,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工作的開始
當生命殞落,有群陌生人會短暫出現在最後的過程及儀式。
他們是「死亡的幕後工作者」,巧思巧手將分隔兩界卻緊緊牽連的
思念與人生故事細細刻劃,為逝者、也為生者編排一場美麗的謝幕。
走進遺體修復、納棺、火化……這些絕對需要卻易受誤解與歧視的世界
成為即將迎來「多死社會」的我們,重新認識生死與喪葬意義的機會
經統計預測,到了2031年,台灣的死亡人數可能是該年出生人數的2倍。
若是如此,除了社會與醫療體系會產生劇變,殯葬設施不足也成為討論的焦點。
本書作者親訪從遺體防腐、修復、葬儀、火化等與「死亡」相關的工作現場,
除了帶領讀者了解這些「特殊行業」、見識當今喪禮的多樣與可能性,
更透過職人之眼,看見生命如何被尊重、哀悼的實踐、以及遺憾的出口。
深度反思現行喪葬文化、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以及賦予「告別」的價值。
凝視死亡,從不同視角感受生命的重量
被戲稱賺「死人錢」的喪葬業,在他們眼中是何種樣貌?
為什麼選擇這行業?生死對於他們而言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記錄關於遺體、儀式、告別的現實與業界哲學。
親歷大多數人忌諱、不適、恐懼的行業
在這裡,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工作的開始
當生命殞落,有群陌生人會短暫出現在最後的過程及儀式。
他們是「死亡的幕後工作者」,巧思巧手將分隔兩界卻緊緊牽連的
思念與人生故事細細刻劃,為逝者、也為生者編排一場美麗的謝幕。
走進遺體修復、納棺、火化……這些絕對需要卻易受誤解與歧視的世界
成為即將迎來「多死社會」的我們,重新認識生死與喪葬意義的機會
經統計預測,到了2031年,台灣的死亡人數可能是該年出生人數的2倍。
若是如此,除了社會與醫療體系會產生劇變,殯葬設施不足也成為討論的焦點。
本書作者親訪從遺體防腐、修復、葬儀、火化等與「死亡」相關的工作現場,
除了帶領讀者了解這些「特殊行業」、見識當今喪禮的多樣與可能性,
更透過職人之眼,看見生命如何被尊重、哀悼的實踐、以及遺憾的出口。
深度反思現行喪葬文化、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以及賦予「告別」的價值。
凝視死亡,從不同視角感受生命的重量
被戲稱賺「死人錢」的喪葬業,在他們眼中是何種樣貌?
為什麼選擇這行業?生死對於他們而言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記錄關於遺體、儀式、告別的現實與業界哲學。
作者簡介
井上理津子
1955(昭和30)年出生於奈良市。自由作家。京都女子大學短期大學部畢業。
曾任地區性雜誌的記者,後來轉為自由工作者。寫過許多人物報導、旅行、酒館為主題的文章。2010(平成22)年從長年生活的大阪轉移陣地到東京。
中文版著作有《最後的花街.飛田》(台灣東販);日文版著作有《送葬工作者們》、《為父母送行》、《關西提味祕方》、《從遊廓的產科醫院談起》、《來去名物書店》、《旅途中的酒場》、《起點在大阪》、《大阪下町酒場列傳》、《令人驚嘆的舊書店和圖書館》、《口袋版 大阪名物》、《關西名物》(合著)等。
書籍目錄
目次
第一章 立志成為「葬儀專家」的年輕人
「我想從事像他那樣的工作」 / 禮儀師技能審查 / 空襲那一天 / 坐著告別 / 淡淡一抹微笑
第二章 各自喪葬業者的工作
不全是「漂亮的遺體」 / 「感覺就是活動產業」 / 突然想起一首詩 / 薪水袋能立起來
第三章 湯灌、入殮、修復的現場
想了解殯葬業的幕後 / 在黑白「劇場」裡 / 「神技」 / 繼續從事這工作的決心
第四章 防腐師們
將血液換成藥水 / 為免拖延死亡 / 黃金比例是基本 / 掌控告別的時間 /
第五章 在火葬場工作的人們
緊急興建的火葬場 / 點火後的一小時 / 「完全燒化」 / 即使是最新型的火化爐
第六章 邁向「超多死社會」
「有尊嚴而樸素的葬禮」 / 立體停車場方式 / 體察他人的「心思」 / 何謂終極小型葬禮
後記
文庫版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文章試閱
「都是一些非常辛苦的工作。」
我說,希望能具體說明一下,結果齋藤先生以抽象的語言回我:
「文組的人無法好好看屍體一眼,連一分鐘都不行,這不是很正常嗎?」
接著再三叮囑:
「如果我說出來,讓妳和現在的情況混淆的話,那就麻煩了。請務必當作四十幾年前的故事來聽」,然後才講述他當時的體驗。
「我現在想到的是一個不知道是不是喝醉酒後泡澡,結果死在浴缸裡、像被滾燙的熱水煮過的女子。為了驗屍,得把她抬出浴缸才行......」
水面浮了一層類似肉類溶解後的褐色油脂,有那麼一剎那,他覺得跟在熬中式高湯時一樣。有股刺鼻的惡臭。比腐敗的魚還臭上幾十倍。他衝出房間,「吐了好幾次」。刑警要把屍體抬出浴缸,一拉頭髮立刻整個脫落。「我看不下去」他說。
「還有一個例子我也忘不了。我們去新宿警察局的太平間接遺體,是一名自殺身亡的年輕女子。我聽警察說,女子從北海道來工作,被黑道騙去當脫衣舞孃,為此感到痛苦,因而上吊自殺」
「看起來就是鄉下人的父親和姊姊」從北海道來,而他卻不知道該跟兩人說什麼。驗完屍後要火化,火葬場來了十名的左右黑道分子。
「火化過程中,他們在等候室前面賭博,把百圓硬幣弄得匡啷匡啷響。還發出笑聲。我忍不住想知道,那名女子和那些黑道分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的」
他還進一步談到,看到司法解剖後的遺體覺得「毛骨悚然」。據他說,當時法醫是用電鋸鋸開遺體的腹部。
「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年輕女性的遺體是從陰部開始鋸。當時還有個刑警先仔細看了看陰部後,幸災樂禍說:『這個相當操喔』,還問我:『你也要看嗎?』取出內臟後,把報紙或弄髒的白袍揉成一團塞進腹部,再大致縫合......。如果不是司法相驗的解剖,負責解剖的醫生還會叫葬儀社的人幫忙。我如果把屍體想成人會做不下去。所以我都把它想成物體」
實在難以想像。這不是我們一般想像只是舉行守靈儀式和告別式的葬儀社工作。
「這工作實在不是我這種人能繼續做的」齋藤先生黯然追述往事。接著再次提醒:「這畢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他也主持過守靈和告別式,但對「看喪家的門柱和玄關,估算能從這家人撈到多少錢」這種不明確的收費制度感到厭煩,加上一位在火葬場奉茶、與母親同輩的女性跟他說:「這不是一個念到大學畢業的人該做的工作」,因此他做了兩年就辭職。
「現在如果有客人打電話進來,是嗎?我會問他:『想辦什麼形式的葬禮,在哪裡辦?』幫他介紹最便宜的做法,並轉介給銷售人員」
「不過,我現在就只負責顧店。在這裡待上一天也不會有太多洽詢電話,訪客也很少。有空就看書」齋藤先生這麼說,隨即從書桌的抽屜取出口袋書。
如今,葬儀社的人依舊在如此怵目驚心的現場工作嗎?
聽了四十多年前從事殯葬工作的人講述死在浴缸裡的人屍體之慘烈、司法解剖的令人不忍卒睹後,我很驚訝——說到這,我想起高橋朋弘(四十二歲)以平靜的語氣回答我:
「畢竟我們處理的不全是漂亮的遺體」。他是文京區本鄉金子商店公司的職員,進入殯葬業十九年,一直在第一線工作。
「我們也常常會接到警方聯絡,去高級公寓接運自殺後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遺體,那氣味真是不得了。類似餿掉的豆皮壽司,又像是鮒壽司(將鯽魚醃漬發酵做成的壽司,帶有強烈的異味。是日本滋賀縣著名的鄉土料理)的氣味,比方說,如果我們把抽風機的窗戶打開一點點,三十公尺外都聞得到」
我問,會難聞到令人想吐嗎?
「對。會吐到整個胃清空。那氣味也會刺痛眼睛,讓人流眼淚。電影『送行者』中有一幕是遺體上有成群的蛆,但才不是那樣。整個房間到處都是蛆,嗡嗡嗡地作響。得用吸塵器一邊除蟲一邊推進清出一條『路』才能到達遺體。我能忍受滿滿都是蛆的景象,但不論我親臨多少次這樣的現場,都無法忍受那氣味」
那是我一時之間很難想像的世界。
高橋說,將腐爛的屍體運送到警局的太平間原本是警方的工作,但為了獲得警方轉介工作,由葬儀社提供服務是業界的常識。
據說屍體在棄置狀態下很快就會長蛆。產卵期間因季節而異,從半天到一天。幼蟲期大約七天,蛹期約四天。產卵後大約十二天長為成蟲,壽命約一個月。其間會產卵四、五次,一次大約產下五十到一百五十顆卵。
「這種情況會以目視死掉的蛆的數量,從產卵到羽化轉了幾回來推算出死亡的時間」
我邊聽邊想像一個人穿著鞋子走進滿是蛆的房間,啟動吸塵器迅速吸除蛆的樣子,但怎麼就是無法將那模樣和高橋先生聯想在一起。因為眼前的高橋先生講話的語氣和手勢,看起來就是一個連蟲都殺不了的人。圓圓的臉,有點豐腴。像補習班的老師那樣,講話很和善。
「我前不久有位案主是個男性畫家。獨自死在囤滿垃圾的房間裡。因為頭上有些白髮,估計大概五十出頭吧?房間裡有幅未完成的油畫,我猜想各種情況,比如他可能臨到死前還握著畫筆。
如果以贏家、輸家來說,那位應該算輸家吧。但他擁有很棒的天分,可能是碰巧不走運才會走到這一步。要成為贏家必須使點詐不是嗎?站在遺體前我不禁猜想,這人肯定從來不使詐,始終純真無邪。所以我才會更想為沒錢的人努力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