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187258系列名稱:
Viewpoint系列編號:
63定價:
620元作者:
謝世忠頁數:
364頁開數:
17x23x1.8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18出版日:
20221107出版社: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CIP:
541.307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東南與東北兩極遙對,卻也擋不了移動跨出的步伐。人類學者自己已然實踐,兩邊多年跑跑走走,很想看看雙邊世界文化創造的穿透形質。」——謝世忠
本書分成二大部份,其一為東北亞洲愛努族,其二為東南亞洲泰傣寮族系。自臺灣「放眼」,一北一南,又都偏東,正是區域上的二個極端方位,它們的合而成冊,提示了妳(你)我,人類學題目可以同時填補二大歷史或許空白之域,也能於今日互映對話,而且出自同一人之手。
書中的五篇愛努族文章,分別著重於歷史、祭儀、兩性、認同、以及國際等範疇,而泰傣寮族系包含七篇文章,全部焦點於分布在不同國度裡之語言學分類上的泰語系群體,他們包括泰國的泰人,中國與寮國的泛稱傣族,以及海南島的黎族。
「東南與東北兩極遙對,卻也擋不了移動跨出的步伐。人類學者自己已然實踐,兩邊多年跑跑走走,很想看看雙邊世界文化創造的穿透形質。」——謝世忠
本書分成二大部份,其一為東北亞洲愛努族,其二為東南亞洲泰傣寮族系。自臺灣「放眼」,一北一南,又都偏東,正是區域上的二個極端方位,它們的合而成冊,提示了妳(你)我,人類學題目可以同時填補二大歷史或許空白之域,也能於今日互映對話,而且出自同一人之手。
書中的五篇愛努族文章,分別著重於歷史、祭儀、兩性、認同、以及國際等範疇,而泰傣寮族系包含七篇文章,全部焦點於分布在不同國度裡之語言學分類上的泰語系群體,他們包括泰國的泰人,中國與寮國的泛稱傣族,以及海南島的黎族。
作者簡介
謝世忠
號稱一年出國九次的田野╱開會╱研究╱演講,而總是隻身跑去飛回的人類學教授。臺大人類學系待了31年,而在藝術學院、政大、國北師、高餐則各分別留下一年半載教學足跡。林總多樣的寫作成果,在各該等系所紛紛登場,轉化出了課堂主題,也告知學生亞洲的北南之別。愛努是為愛努力的民族,泰寮是陪太太聊天之母系亦見顯性的文化,它們都慷慨地為作者注入了宏大學術養分。
書籍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部分 東北亞洲愛努族
虛實之間的民族史——愛努人的「歷史」與歷史記憶
展示建物與祭儀空間的神聖轉位——無土無村無屋無節慶之當代北海道愛努族的認同機制
鬚髯的能與藝——北海道愛努族的兩性和儀式
文化認同抑或民俗殘存?——日本北海道愛努民族的迎接新卷鮭儀式
「挫敗」、「歧視」與「控訴」的永續言說——北海道愛努族人的第四世界參與
第二部分 東南亞洲泰傣寮族系
雙邊繼承與性別等位——大陸東南亞「泰語系—南傳佛教」的文化基質
從族裔型國家到國族——國家及世界游移的適應―跨國境泰語系Lue人族群置位的歷史過程
「王」的禁忌與熱門——Sipsong Panna王國的觀光再生
不需對話的族群分類——寮國北部的「人民」與「國家」
菜單泡圈與新殖民者——寮國西方客的鄉愁觀光
異、色、毒——北東南亞山地族群的觀光圖像
時空旅行過後的民族學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藏之海南島黎族物像
推薦序/導讀/自序
筆者碩士論文指導老師中研院院士芮逸夫教授七十華誕時,在眾弟子協助下,整理了他數十年研究的成果,由臺北藝文印書館於1972年出版《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中下三冊以為慶賀。這重重厚厚紅皮巨書,抱在一起,可是身心都壓力,「身」指的是脊骨膝蓋承重,「心」當然就是浩瀚學問,我們晚輩到底哪天可以趕及啊!筆者就是那常常搬運的主角,目的只有一個,學習與再生產。學老師之專業,然後也看看自己有無一點點寫字問世的學術生產機緣。
每每芮師翻閱三大冊之際,筆者都看見作者的滿滿幸福笑容,縱使他也常常滴滴咕咕文章根本沒收齊,小小有嘆氣。一晃半世紀,當時1972,現在2022,當年艷羨崇仰老師的年輕人,又做些什麼了?答案是,出書,也是如同恩師三冊般的研究紀錄彙集(2004年臺大先出了《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與《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二冊,現在又二冊,另冊《佈點人類學——觸角與廣識》有另序,此不贅述)。前陣子大學同學聚會,有位好友出言「你是芮逸夫的繼承人」,我則直覺否認,因為學術好像不宜封建式的接班傳承,而應是學生要開創超越。更何況,筆者始終自已以非常不同之視角參與觀察人類事物,早和老師的套路有著千里之隔了。然而,回到冊書的出版現實一事,突然驚覺自己所為,的確與老師相像度極高,而且他研究中國西南民族,而我本書有一大半北部東南亞,正是師生區域探索的延伸證據,因為許多族群活動都是跨域為之,在那頭由芮逸夫聚焦,到這頭換謝世忠下筆。果然,薑是很老的最辣了,50年悠悠,望著年歲已逼近老師當年的出書貴庚,終於不得不佩服院士大師無形的影響力,小輩如我,以為業已跑出了他的飽滿大手,但,其實始終還在附近繞繞。
筆者從未想到有一天,剛好發現自己的東南亞和東北亞論文數量等齊,可以分半前後部,合而集成一書。論文集不是專書,不過,林林總總加起來,從文字裡或也可透露些許作者的時代心境。一下子東南,一下子又東北,哪來這種能耐,難不成因為雙子座,可以分心區隔如此?其實,興趣廣或是主因。興趣廣對人類學者來說,並非優點,因為學術生命有限,不可能讓你各方都包,哪裡都行。只是,做一名研究課題點將錄行者,似還蠻適合筆者個性,很愛去拉線很遠的各方。人類聰慧,充滿各類穿越性的潛力。東南與東北兩極遙對,卻也擋不了移動跨出的步伐。人類學者自己已然實踐,兩邊多年跑跑走走,很想看看雙邊世界文化創造的穿透形質。至於學論之穿透建置有否成功,就敬請指教了。
寫於穿越泰雅族大豹社過往獵場的安坑綠中海綠綠家屋
謝世忠 Tristan Hsieh
2022年7月13日
文章試閱
本論文集分成二大部份,其一為東北亞洲愛努族,其二為東南亞洲泰傣寮族系。一東北,一東南,正好位處大亞洲的上下兩極端。一名人類學者橫跨如此廣闊幅度地區進行研究,當屬少見,而筆者卻讓自己成為少見者之一。其中故事應從東南的部分先說。
打從學生時代表達對中國西南非漢族的研究興趣始起,自己的涉獵範圍多未超過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大陸北區,此為成就東南亞學者身分的前提。當然,說是一區,卻也還是一個龐大範圍。有關中國西南的那一塊,除了博士論文以及相關小書出版之外,其餘論文多數已刊於《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200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至於東南亞的區塊,《國族》該書集結了一小部分,另外的多篇則等到今日的本書,才得以合輯方便參閱。
怪怪的事情就是,明明東南亞,又為何跑出東北亞?這必須說明。北海道大學與臺大於2006年底在札幌北大校內合辦大學與原住民族主題的研討會,以為其甫成立的北方民族研究所暖身慶賀。當時,在會場上,親見愛努族領袖接續發言,嚴厲批判日本學界對愛努的百年研究剝削,當場迫使北大同意新研究所將改以愛努民族為名。原本筆者就有擬定長期研究計畫,試圖釐清不同政體歷史背景的亞洲國族—國家與其境內非主體族群關係模式。而此回親身參與愛努族人會議上的積極表現經驗,促使筆者興起認識並進一步了解該族族群位階變遷的動機。剛好臺大獲得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補助,參加研究計畫的教授,均須提出有別於國科會計畫的新研究目標,於是愛努族水到渠成,即刻成了筆者東北亞新學術興趣的代表對象。
本書的五篇愛努族文章,第二、第三以及第五篇均曾於特定期刊登載,第一篇為領到日本交流協會招聘活動的「研究報告書」,第四篇則為在韓國參加學術會議的論文。從一到五的各篇,分別著重於歷史、祭儀、兩性、認同、以及國際等場域。關於歷史的探究方面,並不在陳述編年敘事,而是討論多元被建構或被呈現之愛努族史的社會層面。祭儀文章主要說明處於缺乏自然村,也沒有了傳統居家可能性環境下的族人,如何將博物館展示建築予以神聖化並充分使用的過程。兩性的論述,強調儀式步驟裡所見的性徵與性別力量要素。而認同該篇則敘述一項復振儀式的再現艱難及其所反映出的族群意識面向。最後的國際篇,寫到族人過去多年的訴諸世界歷程,其中有幾項要點,佔據了出面控訴時的最大版面,它們也構成了文章的主軸標題。五篇文章當然難以道盡愛努族的今昔,但,它們算是中文學術關懷的起步,尤其幾個人類學關注的範疇,均已有所著墨。
第二部分的泰傣寮族系,全部焦點於分布在不同國度裡之語言學分類上的泰語系群體,他們包括泰國的泰人,中國與寮國的泛稱傣族,以及中國海南島的黎族。部分文章內容亦涉及國境內非主體族群的非泰語系部落,但,他們的生活全都與泰語世界息息相關。黎族的黎,必須以在地多數人群閩南語發音成lai,它就是泰傣之tai的音轉,亦即t已經清化成l音了。七篇文章排列自六至十二。第六係為了釐清泰人傳統雙系文化與佛教信仰的關係。第七和第八都論及傣泐人,亦即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傣族,其中的要點,述及了作為傳統時代,居於各大帝╱王國和殖民勢力壓力下,傣人族裔型迷妳小國的近現代命運。第九到第十一的三文,均與寮國內部人群互動過程有關,其中包括了該國主體族群、北方傣泐人、越來越多的華人、以及歐美背包客等,而博物館展示和其所揭舉之族群定義,以及明信片人物圖樣等,也是部份的重要材料。最後一篇就是黎族,內容為一批該族文物的收集與今日處境的討論。此等文章問世,僅係提供些許分析意見,對於泰傣寮廣泛南傳佛教區域,仍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好題目,它們都有助於對在地人類故事的了解,這也是筆者繼續投入的目標之一。
本論文集標題「放眼」,而內容又是區域上的二個極端方位,事實上即在表示,人類學題目可以同時二大區對映對話,而且出自同一人之手。筆者認為,如此安排有其意義,也因為如此,才放開腳步雙向進行。東北亞例子看盡一個極弱族群的生存努力,東南亞之部,也是以一個弱體小型王國從解體至復體的形質雙重意義為主。我們不離開國族—國家架構的客觀事實,從而以逐一議題來觀察其間之個人與團體的上演故事。人類學表達關懷的路徑或有不一,而筆者的本書自大區域著手,接續以特定族裔群體為對象,大小視野並置,期盼能獲有跨越與整合理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