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被出征的世界:炎上、正義魔人、群眾狂熱、取消文化,看「社會正義」如何顛覆我們的世界!
原文書名:世界ゾスカ地獄ズスペソろ
產品代碼:
9786267284889系列名稱:
單行本系列編號:
B250601定價:
400元作者:
橘 玲 Tachibana Akira譯者:
丁于文頁數:
256頁開數:
14.8x21x1.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604出版日:
20250604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540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齊聲推薦-
(依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乾任|Zen大的時事點評粉絲團版主
陳永峰|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東海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不喜歡」的話,那就「取消」掉好了!
在日趨複雜的社會裡,
一個能實現所有理想與公平,如魔法一般的政治體制並不存在!
世界最有名的作家被取消了
因創作《哈利波特》系列聞名於世的英國女作家J.K.羅琳,她如何會走到今日被人取消的地步?簡而言之來解釋的話,羅琳就是刻意去「踩跨性別地雷」的「愚蠢勇者」。
被賣到幫派的北韓少女
「每當談論到政治,就會被人威脅不怕遭到取消嗎?人們如同放棄了言論自由一樣。」好不容易從北韓暴政下逃離的朴研美,為何說自己在「自由國度」美國中,經歷到無異於來自北韓的「壓迫」?
霸凌是一種娛樂嗎?
日本音樂人小山田圭吾,在參與二○二○年東京奧運暨帕運開幕儀式音樂製作期間,被人揭發他過去在雜誌專訪上炫耀自己學生時期的霸凌行為,以及嘲笑身心障礙者的言論,是真有其事還是節目的惡意剪輯……
-齊聲推薦-
(依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乾任|Zen大的時事點評粉絲團版主
陳永峰|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東海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不喜歡」的話,那就「取消」掉好了!
在日趨複雜的社會裡,
一個能實現所有理想與公平,如魔法一般的政治體制並不存在!
世界最有名的作家被取消了
因創作《哈利波特》系列聞名於世的英國女作家J.K.羅琳,她如何會走到今日被人取消的地步?簡而言之來解釋的話,羅琳就是刻意去「踩跨性別地雷」的「愚蠢勇者」。
被賣到幫派的北韓少女
「每當談論到政治,就會被人威脅不怕遭到取消嗎?人們如同放棄了言論自由一樣。」好不容易從北韓暴政下逃離的朴研美,為何說自己在「自由國度」美國中,經歷到無異於來自北韓的「壓迫」?
霸凌是一種娛樂嗎?
日本音樂人小山田圭吾,在參與二○二○年東京奧運暨帕運開幕儀式音樂製作期間,被人揭發他過去在雜誌專訪上炫耀自己學生時期的霸凌行為,以及嘲笑身心障礙者的言論,是真有其事還是節目的惡意剪輯……
作者簡介
橘 玲 Tachibana Akira
1959年生,日本著名政論家、暢銷書作家。
2002年以《洗錢》出道,隨即備受矚目,同年出版的《撿黃金羽毛,變成有錢人(れ金持グズスホペ黄金ソ羽根ソ拾ゆ方)》暢銷30萬冊,被譽為「新世紀的資本論」,2006年以《永遠的旅行者(永遠ソ旅行者)》入圍第19屆山本周五郎獎,並以《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一書獲得2017年新書大賞。
另著有《亞玖夢博士的經濟入門(亜玖夢博士ソ経済入門)》、《亞玖夢博士的心智科學入門(亜玖夢博士ソсユ⑦ЭДユリ⑦З入門)》、《不要害怕國家破產(国家破産ゾアマゑスゆ)》、《幸福資本論-決定你未來的「三種資本」和「八種生活類型」(幸福ソ「資本」論)》、《不能說的中國真相(言ゲサゾゆんスゆ中国ソ真実)》等。評論自由化社會的作品方面,著有《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破不了關的社會遊戲(無理ヴみ社会)》以及《最高CP值的人生設計課》。
譯者簡介
丁于文
專職譯者,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畢業,曾任電子公司、專利商標事務所日文專員,長期擔任旅遊、生活雜誌特約編譯、網路小說平台特約譯者、漫畫審潤與校對等工作。喜愛文字旅遊、眼睛吃美食、持恆運動與規律生活。譯有《我成為台灣歐巴醬的修練之路:近藤彌生子的台灣在地生活隨筆》、《輪椅與高跟鞋:寫給所有受傷的心靈和勇往直前的偉大母親》(大旗出版社出版)、《人生有限,生命不要浪費在不重要的人身上:改變人生的全新整頓術,帶你重新認識自己、梳理人際、遇見更好的人》(大都會文化出版)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社會就是地獄,沒有人可以逃出去!
★席捲當今社會的取消文化是什麼?重新探討自由、性別、社會正義等議題
本書旨在闡述轟動一時並已滲透進入文化當中的「取消文化」是什麼?性別、種族……作者以獨到見解和犀利文筆帶領讀者探討當今的社會議題。
★從各國經典事例來看取消文化
從東京帕運主題曲作家的霸凌事件到知名作家J.K.羅琳的跨性別議題,本書包含各國的相關事例,讓讀者藉由事例,接近探究社會正義等相關議題。
書籍目錄
目錄
前言──從自由化衍生出來的問題,自由化本身無力解決
PART1 音樂人小山田圭吾霸凌炎上事件
為了行銷宣傳的專訪
霸凌是一種娛樂嗎?
為何接受訪問
教室裡出現了小百加機器人
被蓄意編造的談話內容
之前有過非友情的交流
「全裸團團綑綁逼吃大便」
無責任感的年輕人代表
圍繞著「事實」的問題
「身心障礙」為何消失了
不可原諒的發言
那麼,該如何是好
PART2 政治正確性與說話用詞
事件:「那不是在侮辱人嗎?」
政治正確是全球化空間的規則
從身體暴力到心理暴力
日本人稱呼加「イモ」&美國人直呼名諱
使用敬語等同失禮的情況
如何稱呼外國人上司和同事
日語起源於身分制
「請讓我聯絡您」是錯誤的敬語用法
敬意快速消耗殆盡
言詞中提及對方是一種禁忌
網路上跋扈橫行的「敬語警察」
歐洲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嗎?
「white(白人)」為何要小寫
黑人和亞洲人是POC
順性別與跨性別
性少數族群稱呼變長的原因
「身心障礙」是否為歧視用語
變換用詞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語言即權力
PART3 會田誠的取消騷動
四肢被截斷的全裸美少女
對於平台的抗議
藝術家為何要捍衛「藝術」
「日本畫」非日本固有的繪畫
以「變態」超越東方主義
為何截斷少女的四肢
燃燒天皇的照片是否也算表現自由
反擊永無止境的謾罵攻訐
PART4 評價不平等社會中的地位遊戲
為何會產生健康不平等
只要地位低就會死亡
日本中階主管的死亡率最高
測量地位的超精準社會尺標
壓力引發腦部自體免疫疾病
來自權威的支配令人詬病
享受「娛樂性正義」的美德遊戲
「推ウ」是一種認同融合
為了保護自尊心的陰謀論
「高意識系」:滿腹牢騷的失落世代渴望成為精英
至死方休的殘酷遊戲
SNS時代的紅色女王
為何她們想當AV女優
地位遊戲裡沒有攻略法
社會地位與身分認同的扭曲關係
PART5 社會正義的怪奇理論
被賣去幫派的北韓少女
「北韓的確很瘋狂,但沒有美國瘋得厲害」
為何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會遭到取消
「免於受傷害的權利」是基本人權
大學愈自由,取消風氣愈猖狂
白人「從出生前」就是種族主義者?
來自白人自由主義者的無意識種族歧視
日本人基本上不會成為「種族主義者」?
微歧視
多元交織性
刊載在學術期刊的惡搞論文
《理論》的源流是傅柯與德希達
後現代思想的二次轉向
是否得為自己的肥胖負責
少數族群總是正確,多數族群永遠有錯
PART6 「群眾狂亂」下的倖存者
世界最有名的作家被取消了
男性與女性是連續體
藍色女孩與粉色男孩
TERF問題的核心
愛上自己身為女性的男性
不合宜的理論
否定跨性別的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者
跨性別問題
平等、公正、公平
嬰兒對於正義的感覺
保守和自由雙方都在追求社會正義
「不可以種族和性別來判斷他人」的歧視
門檻太高了
從溝通交流中撤退
正派人士不以歷史問題批判外國人
個人是否該為國家過去的加害行為負責
國民沒有權利為國家的過去道歉
道德個別主義與社群主義
壟斷真理的人們
腦袋中的話語傾巢而出
如何不被「偏激魔人」糾纏
取消文化產業
後記──歡迎光臨善惡混沌新世界
卷末注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從自由化衍生出來的問題,自由化本身無力解決
社會的價值觀,會隨著時代潮流轉變;然而我們本身的價值觀,卻未必能順應潮流,靈活轉換。
傑尼斯事務所創辦人強尼喜多川,此前培育出了一批批走紅的日本男性偶像明星。他有孌童之癖的事情,自一九六○年代起,在演藝圈圈內人士之間已是公開的祕密。不過一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期,某前偶像出版的爆料書竄上暢銷排行榜後,這件事才廣為人知。一九九○年代末期,《週刊文春》刊載了一系列有關強尼喜多川孌童性騷的報導,傑尼斯事務所因此而提告。雖然《週刊文春》在一審時敗訴,不過東京高等法院認定:「關於性騷擾文章內容的重要部分,已有證據證明其屬實。」二○○四年,這場官司的判決在最高法院拍板定讞。
然而,日本幾乎沒有一家媒體報導這項判決,普遍的看法是:因為害怕來自傑尼斯事務所的壓力。雖然施壓一事確實也是有的吧,但在這種現象的背後,應該還有「反正都是一些藝人八卦」的群眾認知。
二○二三年三月,英國BBC播放了一部紀錄片「獵食者:日本流行音樂的祕密醜聞」(Predator The Secret Scandal of J-Pop)之後,整個事態才開始出現變化。同年四月,一名隸屬過傑尼斯事務所的前藝人,在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召開記者會,證實自己從二○一二年開始的四年間,曾遭受到強尼喜多川約十五次的性侵害。迫於「圈外壓力」,陷入窘境的事務所現任社長,才不得不以影片向公眾道歉。
喜多川事件的一連串發展經過,與撼動好萊塢的「#MeToo運動」十分相似。好萊塢有多位女星聯合起來,具名控訴大牌導演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此後,曾遭受過性騷、性侵的女性們,便接二連三地透過社群媒體發聲,#MeToo從而演變為世界性的運動。
電影圈中的新人女星,與導演等握有權力之人發生性方面的關係,已是時有所聞的尋常事。人們之所以默認這項慣例,或許是因為把好萊塢視為一個特殊的世界吧。
既然當事人出於自願而踏入那個異世界,就無法期待那裡會照著一般社會的常識行事,也因此必須被迫遵從那個異世界的規則。
倘若這只是權力與性的交換(亦即所謂的陪睡),此一潛規則或許還是會成立。然而,溫斯坦不僅逼迫女星提供性服務以換取角色分配,還有人爆料他甚至性侵女員工。受到大眾激烈撻伐的電影人溫斯坦,其社會性存在自然就此被取消(Cancel)──爾後,他因強姦等十一項罪行遭到逮捕起訴,並且被判處十六年監禁。
強尼喜多川無疑是個具有某種才華的人,不過令人困惑的是,他的才華似乎來自於孌童之癖。倘若這是發生在七○或八○年代的過去式,人們說不定只會把它當成「那種時代的事情」看待。但是,從上述前藝人開記者會的證詞中明白顯示,他在最高法院的判決定讞之後,仍然繼續性侵少年。
如果對方是個成年人,勉強還能用基於你情我願的情況來說明雙方的性關係;不過對方若是未成年,無論怎麼辯駁都不可能獲得諒解。現今這個時代,沒得到對方明確同意的性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更何況是性侵無力拒絕的兒童或少年少女。在道德上,這已經足以視作匹敵殺人的重罪。縱使如此,對一個在日本演藝圈握有莫大權力的八十多歲老人而言,要他去察覺這種價值觀上的轉變,應該很困難吧!
社會發展若是愈自由化,異世界便會逐漸回歸至一般社會。「那個人是特別的」、「該圈子有別於一般」等藉口將不再適用。從這個意義來看的話,也許強尼喜多川活得太長了,結果導致留下來的人們,受困於名聲與既得權利的咒縛而動彈不得。
筆者把「自由」定義為一種「想活出自我」的價值觀。也許現代人已經把這種價值觀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諸如「自由生存」等觀念,根本是難以想像的。早期人們於出生之際,身分、職業、甚至是連結婚對象都能馬上確定下來的這種情況,在當時實屬普遍。人們得以追求「做自己」,是進入現代之後。但這也是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亦即「極度富裕和平時代」來臨的一九六○年代末期才開始的。
這種(在人類歷史上)可謂奇異又不尋常的思想,與美國西海岸興起的嬉皮運動一起出現,並且連同「性、毒品、搖滾樂」,在眨眼間就席捲了全世界的年輕人。嬉皮運動的影響不僅持續到現代,還愈來愈茁壯,目前大概早已沒有人能夠否定「活出自我」了吧(甚至連右派與保守派也是)。「想活出自我」的這種價值觀,為何會把社會推向自由化,其原因可從自由的相互性說明。
「我」若要活出自我,就必須得保障「你」也具有相同的權利。否則作為一個人,我和你將不會是平等的。而會主張不在乎這一點的人,大概就只有奴隸制或身分制的擁護者。
如此一來,基於某些人別無選擇的「烙印」,例如:人種、民族、性取向等,而將某些人歧視為非我族類(少數族群)的作法,已變得令人們十分厭惡。同樣的自由要是我有你卻沒有,你便有索求自由的正當權利。早先已獲得自由的人(多數族群)亦負有道德責任,必須去支援少數族群爭取自由的運動。
倘若僅用一句話表述「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筆者認為它會是一種社會運動,旨在「共同建構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的社會」。這毫無疑問的是一件美事,畢竟,沒有人會想生活在一個不允許活出自我的社會吧(例如北韓)。
至此,極為顯而易見的是,排除掉公開宣稱自己是「歧視主義者」的極少數人之後,應該幾乎沒有人會對想活出自我有異議。無論世界或日本,均處於這股自由化的洪流中。身處一個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活出自我」的社會裡,要是有「無法活出自我」的族群存在,這將會是其他人心中的疙瘩。
光線愈強,陰影就愈深沉。雖然社會逐漸走向自由化是一件美事,但所有問題並不會因此獲得解決。廢除帶有歧視性的制度、保障人權、消滅許多不幸和不合理的事情等,自由化說不定可以做得到這些,然而從中卻也衍生出了新的問題。縱使這些問題,被大多數自稱為自由主義者的知識分子視若無睹(或說他們原本就沒意識到有問題),不過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大致上能歸納成以下四個面向:
(1)自由化擴大不平等
多數行為遺傳學研究向來都顯示,隨著社會愈趨於自由,遺傳的影響就會愈強,男女的性別差距亦因而擴大。
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便能理解這種情況實屬理所當然。在一個「能活出自我的社會」裡,任誰都能讓與生俱來的才能開花結果。可是在適應知識社會的能力上,個人差異卻相當大。其結果是,社會愈富裕公平,環境(例如育兒方面)帶來的影響就愈小,但來自於遺傳的影響卻也愈大。
自由化帶來的男女性別差距擴大,起因於男女性在先天上,對於喜歡與擅長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雖然男女性的平均智力旗鼓相當,不過男性在邏輯與數學方面的智力較高,而女性則是在語言方面的智力較高。其結果是,在經濟已開發國家中的男女性,除了大學入學共同測驗的平均分數較高之外,從中還可看出男性在數學成績、女性在國語成績上各有擅長的傾向,亦即男女的性別差距呈現擴大狀態。
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不可勝數的遺傳多樣性,不僅性別差距,連個人層面的智商、個性、才能等,這些差異均會因為環境的自由富裕而放大。正因為自由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運用自己的才能,所以經濟不平等才會擴大。反之,如果置身於國民職業由獨裁者決定的專制國家,經濟不平等(部分特權階級除外)大概就會縮小吧。
(2)由化導致社會更加複雜
在昔日近代社會裡,由於個人隸屬於家庭、村莊、同業公會等共同體,因此在社會的統治管理上,只要與幾位有力人士議定即可。然而在「能夠活出自我」的現代社會中,個人從這些中間共同體的束縛裡解放出來,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身原有的利害關係。然而其結果將有可能是:難以援用舊有機制調整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導致政治方面產生運作成效不彰。
(3)自由化使我們變得孤獨
自由並非絕對的好,共同體的約束亦非絕對的不好。如果我們憑自由意志選擇了某項事物,自然得負起該選擇結果帶來的責任。反之,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承擔責任。共同體可以保護我們免於承受自我負責的重擔,可是在一個「能活出自我」的社會裡,這份「溫暖」大概已消失殆盡。
「我若是自由的話,你也同樣該是自由的。」其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稍縱即逝,難以建立起長期關係。這種現象反映於結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無論在日本或在已開發國家皆是如此。
(4)自由化使「自我本質」(身分認同)產生衝突
為了「活出自我」,就必須找出「自我本質」,這是「身分認同」(Identity)亦即所謂「我是誰?」的定義。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族群因而能夠在個人事物上(工作或興趣等)「做自己」;少數族群則會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所屬的群體(例如人種、宗教、性別、性取向等),並將其作為身分認同。
發起運動謀求社會接納我們的身分認同,即是一種「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然而,從運動中產生的排擠、摩擦和衝突,不僅會發生在多數與少數族群之間,也會發生在各個少數族群彼此當中。
那些自稱為自由主義者的人們,在很多基本認知上都有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也許是「可以透過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政策,消除不平等與生存困境」。這種認知之所以有誤,那正是因為自由化的關係,才造成不平等的擴大,導致社會更複雜,進而讓生存面臨困境。
儘管自由化正在擴大不平等,但如果那些人仍然抱持著一種牢不可破的信念:「應該可以透過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政策,消除不平等……」最後就只剩陰謀論一途,才能弭平這種現實與信念上的不一致(認知上的不協調)。部分基進自由主義者(一般稱為「The Left=左派」或「(Progressive=改革派」)的主張,與所謂匿名者Q(QAnon)的陰謀論:「世界有一個深層政府在暗中操控。」會如此詭異地相似,肇始於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從根本上就已經有誤。
縱然我們正身處於「知識社會化」、「全球化」、「自由化」等人類歷史性的變遷中,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適應這種史無前例的狀況。其結果是,在以歐美為主的已開發國家裡掀起了嚴重的反彈。這些反彈是「反智主義」、「排外主義」、「右傾化」,亦即俗稱的民粹主義(Populism)。不過,民粹主義與自由主義並非為一敵對狀態,它是自由化的必然後果,是該後果的一部分—因此,無論自由主義勢力再怎麼與民粹主義(右傾化)爭戰,都無法戰勝它。
社會愈是自由化,愈是無法避免脫落者(Dropout)的與日俱增。最活生生、典型的例子,就是被自由戀愛市場剔除的年輕男性。日本方面,把這視為「受歡迎╱不受歡迎」的問題;英語系國家方面,則自虐式地自稱作「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願單身者)。當中的部分人士(極少數)還對社會懷有強烈恨意,甚至因此發生了類似隨機殺人的慘劇。諸如此類震驚社會的重大事件,近年來在日本也日益明顯。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因為「被社會與性愛排除者」的參數變大之故吧。
以上部分內容,筆者先前曾在《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無理ヴみ社会(暫譯:破不了關的社會遊戲)》兩書中敘述過。本書是為兩本前作之續篇,內容探討的現象是:社會正義運動原本旨在實現「建構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的社會」,後來卻為何變態成取消文化這隻異形。究其原因,同樣是基於自由化的必然後果。
筆者將從昭告取消文化已降臨日本的象徵性事例,逐一展開敘述。
文章試閱
PART1 音樂人小山田圭吾霸凌炎上事件
日本音樂人小山田圭吾,以作曲家身分參與二○二○年東京奧運暨帕運開幕儀式音樂製作期間,被人揭發他過去接受雜誌專訪時,曾炫耀自己在學生時期的霸凌行為,以及嘲笑身心障礙者的無人性言論。二○二一年七月十六日,小山田因此在個人的推特(現為X)上發表道歉聲明。
由於這個時間點距離七月二十三日的開幕儀式已是迫在眉睫,加上小山田也表示自己有意繼續作曲工作,東奧組織委員會便接受了他的道歉。然而,除了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一片撻伐之外,身心障礙團體亦祭出嚴厲的批判聲明。七月十九日,小山田提出辭呈,開幕儀式的音樂製作隨之臨時陣前換人。
擔任公職等社會相關重要職務者,若因言論舉止違反倫理道德,而遭到大眾要求其下台(取消),在歐美這種運動稱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社群網站的普及,自二○一○年代中期起,取消文化就迅速蔓延開來。此次牽扯到東京奧運的一連串混亂裡,一般日本民眾也目睹了這股浪潮流入日本。關於該起事件的來龍去脈,專門研究法國文學與思想的評論家片岡大右,於著作《小山田圭吾的「霸凌」如何被後製)》中已經詳述過。所以接下來在講述相關事實上,筆者將盡量避免複述;不過針對事實的解釋,部分將會與片岡不同。
為了行銷宣傳的專訪
小山田圭吾於一九六九年在東京出生,從小學到高中均在東京的和光學園就讀,這是一家以學生自治和「自由自發的學習活動」為教育理念的學校。他畢業之後,一方面就讀專科,一方面與中學時代的同學小澤健二等人自組Flipper’s Guitar 樂團,爾後在日本泡沫經濟的全盛時期,一九八九年正式出道。
樂團成員剛開始有五個人,之後變成了小山田與小澤二人組。他們兩人以都會灑脫風格的流行樂曲,牽動後來名為「澀谷系」的音樂和時尚潮流。可是,他們卻在人氣最旺的一九九一年十月突然宣布解散,從此各自單飛發展。小山田方面則取名為Cornelius,獨立活動。
小山田(Cornelius)在一九九四年二月發行單飛後的第一張個人專輯《THE FIRST QUESTION AWARD》時,音樂雜誌《ROCKIN’ON JAPAN》強力為他助攻。《ROCKIN’ON JAPAN》是涉谷陽一於一九七二年創立的西洋音樂雜誌《rockin’on》的姊妹誌。這本專為日本搖滾樂與流行樂打造的音樂雜誌,自一九八六年創刊以來,向來都以歌手的長篇專訪作為賣點(以下簡稱為《ROCKIN’ON J》)。
一九九四年一月號的雜誌特輯中,使用了「Cornelius的血汗淚!」為標題,強力介紹專輯發行在即的小山田。有關特輯的導語,謄錄如下:
有技巧操作資訊,游刃有餘的小山田,,然而終將不可原諒。
兩大顛覆常理的禁斷企畫仍強行問世。
ヾ出道前生平全數告白
ゝ潛入至今未曾開放的錄音現場採訪攝影
重新挖掘回憶,離經叛道的前言特集,獨家爆料!
雖然雜誌編輯部之後敘述了企畫的用意,但對於《ROCKIN’ON J》屢次報導Flipper’s Guitar、小山田圭吾、小澤健二等人一事,某些讀者基於內容質疑:「為何獨厚那些『鋒頭人物』……」而對於讀者們的反應,編輯部(該雜誌現任總編輯山崎洋一郎,當時亦擔任總編輯兼訪問者)辯駁說:「小澤和Cornelius目前的創作,具有接軌時代的緊張感與包容力,十分值得本雜誌為此花費大篇幅報導。」這篇經過二十七年後,引起一樁重大社會問題的專訪文章,原本是為了幫音樂人小山田圭吾打歌的行銷宣傳。
不過根據後來的瞭解,《ROCKIN’ON J》刊出的文章裡有個很大的問題。小山田在前述的道歉聲明中表示:「關於報導內容,由於當時出刊前我無法確認原稿,所以文章中記載的內容有多處與事實不符。」爾後,雜誌《週刊文春》的作者之一,紀實作家中原一步採訪了小山田,從該訪問的內容中可以清楚得知,這段話所指的對象就是《ROCKIN’ON J》。
筆者接下來,將會先探討另一篇也讓小山田成為箭靶的雜誌報導,是《Quick Japan》第三號(一九九五年七月發行)的〈霸凌紀行第一回:來賓小山田圭吾之卷〉。
為何不先討論《ROCKIN’ON J》一九九四年刊登的報導呢?只要讀者按照順序往後閱讀,應該就會明白筆者的安排。
霸凌是一種娛樂嗎?
《Quick Japan》由赤田佑一在一九九四年創辦,是一本次文化雜誌(該雜誌編輯部的說法是「青少年文化雜誌」),同樣以長篇專訪作為賣點。
所謂〈霸凌紀行〉系列,是當時仍為小眾雜誌編輯與自由撰稿人的村上清,帶入該雜誌的企畫(村上後來進入發行《Quick Japan》的太田出版社擔任正職編輯)。企畫連載主題設定為:「霸凌者長大後成為何種人,被霸凌者後來如何克服霸凌陰影繼續生活」,據說原本也預定要集結成冊出版。
這個企畫的年代背景,是一連串霸凌自殺事件。在《Quick Japan》開始連載〈霸凌紀行〉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九四年,日本全國總共發生多達九件的國高中生霸凌自殺事件。特別是那一年的十二月,愛知縣、福島縣、茨城縣等地,接連不斷有國中生自殺,對當時的日本社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於該背景下,村上在〈霸凌紀行〉中挑釁地寫道:「霸凌是一種娛樂嗎!?」一九八六年,就讀東京中野區一所公立國中二年級的男同學,留下一封遺書後自殺,遺書上寫著:「再這樣下去,我會活在『人間地獄』」。根據之後的報導,當時班上的幾名學生,決定對這位經常缺席遲到的男同學,開玩笑般地舉行追悼儀式(玩葬禮家家酒),然後把一張寫好「永別了!2A全體同學暨其他參與者筆」的色紙放在他的課桌上,其他同學後來也跟著在在色紙上留言。留言者當中除了有班導師之外,英語、音樂、理科等科任老師還一同參與,並分別寫了「哀戚」、「安息」等悼詞,之後媒體亦廣泛地報導這件事。
村上除了把這場「葬禮家家酒」,評為「連細節都很有創意,感覺上就像一部灑狗血式的電影」,還提及自己以往遭受霸凌的親身體驗,內容如後:
我在這種灑狗血式的電影中,感受到一股輕而易舉就毀滅人道主義的快意。我讀小學時,曾被同學用圓規針尖插刺過後背;如今看來那也算是不錯的娛樂,有一種能獲得電影「最佳藝術指導獎」的感覺,反正霸凌永遠都不會消失。
去年十二月左右,報紙和電視新聞,報導了多起霸凌導致自殺的事件。電視上那幾個人稱「名嘴」、「主持人」的傢伙,盡說些「要加油」、「別走上絕路」等事不關己的廢話,我聽著只覺得謊話連篇,令人作嘔。
從這一小段內容中,可看出村上製作該企畫的用意,(毫無疑問地)原本就不贊同霸凌,而是針對「大眾媒體那種華而不實的人道主義」表示反彈,同時以前所未有的觀點討論霸凌。
為何接受訪問
在霸凌導致自殺一事上只會說漂亮話的媒體,令村上感到厭惡之外,他還從中回憶起了《ROCKIN’ON J》刊載過有關小山田的訪問,並且發想到一個企畫—讓「霸凌者」小山田與過去遭受他霸凌的學生對談。
不過當村上循著線索,去拜訪一位據說國中時期曾遭到小山田霸凌的人,對方卻表示:「自己只遭受過類似橡皮擦被藏起來的霸凌而已。」結果找不到人可以跟小山田對談。走投無路的村上,最後決定直接請教小山田本人「以前霸凌過誰」。
「這種(與被自己霸凌過的人)對談,以雜誌的內容而言,應該會很有趣,我自己也會看,但要我去聊的話,可就……(苦笑)。」小山田起初不太有意願,後來礙於村上的熱忱,便接受了訪問邀約。然而對談企畫命運坎坷,小山田提供的名單「澤田」和「村田」(均為假名),也就是過去曾遭到他霸凌的同學,兩人皆拒絕對談。
「他都已經做到這樣了,如果無法寫成文章刊載……」同情村上的小山田,儘管已經進錄音室忙著錄製音樂,依然接受村上的第二次採訪。因此〈霸凌紀行〉的第一回,便改為獨家專訪小山田。這就是整個企畫的來龍去脈。
二○○六年,有匿名部落格以〈關於小山田圭吾的人類研究〉(小山田圭吾ズれんペ人間ソ研究)為題撰文,詳細介紹了《Quick Japan》村上的訪問。此後,網路和社群媒體就不斷地提及小山田的霸凌。這件事除了在粉絲專用留言板上頻繁地掀起批評聲浪,據說當時由小山田負責音樂的NHK教育頻道節目,也曾在二○一一年與二○一七年收過觀眾的投訴。此事在東奧籌備期間演變為社會問題時,刊載訪問小山田內容的《ROCKIN’ON J》與《Quick Japan》兩雜誌該期皆嚴重缺貨。一般認為,當初大眾對小山田的批評基礎,絕大部分都來自該匿名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