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日百工:三蘆島的勞動光景
原文書名:
- 產品代碼: 9786267326862
- 系列名稱: 新銳生活
- 系列編號: 28
- 定價: 490元
- 作者: 熱炒久久、三蘆社區報 編著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7x22x1.2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022
- 出版日: 20251022
- 出版社: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CIP: 733.9/103.4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那些藏在平靜生活中,卻深刻在記憶裡的──
是一碗從小吃到大的切仔麵?
還是一盒逢年過節總會準時出現的糕餅?
也或許,是你家巷口那間默默營業三十年的小店……
三蘆島,位在蘆洲與三重交界,新舊交融的日常地景裡藏著最真切的人情溫度──
遊走巷弄間的豆花攤車、傳承百年滋味的老麵店、敲擊聲不曾中斷的修鞋站……
這裡擁有一種徐緩的生活節奏,一種世代傳承的堅持,還有一種願意彼此照顧的社群關係。即使產業變遷、房價飛漲、青年外流,但總有一些人選擇守候在此,讓這片土地始終保有溫度。
◆二十五年不間斷的熱豆漿,是一家人的圓滿日常,也是三重人一天的起點。
●十八歲扛起家業的長子,從古法彈棉被到文化行動者,讓老技藝有了新靈魂。
■為神明量腳製靴,融合時尚與信仰,走出不落俗套的設計路。
▲三代共營的漢餅老店,將家與餅一起揉進歲月與節氣裡,蒸出蘆洲的味道。
本書透過實地走訪,細膩描繪三蘆島溫柔又堅毅的身影,帶你看見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勞動故事──
──專文推薦──
許寶強(於大學退休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郭明珠(紀錄片工作者)
顧玉玲(作家╱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鄭怡雯(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李易昆(嘉義•鹿草•山子腳柑仔店店長、蘆荻社區大學前主任)
劉珈妮(蘆荻社區大學執行長)
			那些藏在平靜生活中,卻深刻在記憶裡的──
是一碗從小吃到大的切仔麵?
還是一盒逢年過節總會準時出現的糕餅?
也或許,是你家巷口那間默默營業三十年的小店……
三蘆島,位在蘆洲與三重交界,新舊交融的日常地景裡藏著最真切的人情溫度──
遊走巷弄間的豆花攤車、傳承百年滋味的老麵店、敲擊聲不曾中斷的修鞋站……
這裡擁有一種徐緩的生活節奏,一種世代傳承的堅持,還有一種願意彼此照顧的社群關係。即使產業變遷、房價飛漲、青年外流,但總有一些人選擇守候在此,讓這片土地始終保有溫度。
◆二十五年不間斷的熱豆漿,是一家人的圓滿日常,也是三重人一天的起點。
●十八歲扛起家業的長子,從古法彈棉被到文化行動者,讓老技藝有了新靈魂。
■為神明量腳製靴,融合時尚與信仰,走出不落俗套的設計路。
▲三代共營的漢餅老店,將家與餅一起揉進歲月與節氣裡,蒸出蘆洲的味道。
本書透過實地走訪,細膩描繪三蘆島溫柔又堅毅的身影,帶你看見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勞動故事──
──專文推薦──
許寶強(於大學退休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郭明珠(紀錄片工作者)
顧玉玲(作家╱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鄭怡雯(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李易昆(嘉義•鹿草•山子腳柑仔店店長、蘆荻社區大學前主任)
劉珈妮(蘆荻社區大學執行長)
作者簡介
|統籌策劃|
社團法人新北市成人學習推廣協會(蘆荻社區大學)
創校於1999年,是一所草根實踐、由下而上的成人學習學校。
以「學習」作為方法,注重從「人」到「地方社群」的永續發展。
|編著|
熱炒久久•三蘆社區報
成立於2011年,是三重蘆洲第一份由在地民眾辦報的庶民媒體。「熱炒久久」取自三重、蘆洲地區勞動朋友特有的熱炒店飲食文化,兼具刊物發行長長久久之意,2022年從免費贈閱的報紙,轉型為付費訂閱的雜誌。
書籍目錄
推薦序╱學習在一起,在一起學習╱許寶強
推薦序╱打拼與厚工──留住與傳承消逝下的生命樣貌╱何東洪
推薦序╱鷺鳥飛過的勞動洲島──蘆荻社大熱炒久久出好景╱郭明珠
推薦序╱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與現在,指向未來╱顧玉玲
推薦序╱記憶與技藝交織的三蘆島勞動百工圖╱鄭怡雯
推薦序╱愛這個世界∼手藝人的革命╱李易昆
推薦序╱鍥而不捨──蘆荻社群之間,不被淹沒的光火╱劉珈妮
序╱捕捉值得描寫的瞬間──三蘆島上的庶民日常書寫╱莊妙慈
不可能的任務╱楊煥世
作者的話╱從報紙到雜誌再出書,見證熱炒久久進化史╱李鴻源
作者的話╱做別人的代誌,學自己的功夫╱李麗卿
作者的話╱千言萬語,和三蘆島勞動百工們一起走的路╱李凌君
【消逝】
◆勞動人生──傳承三代壯志未酬的全城木屐店
蘆洲木屐第三代傳人
木屐歲月:從家庭工廠到產業變遷的記憶拼圖
勞動人生的自信與認真
想讓祖傳的傳統木屐能重現新生
有諒的畢業典禮
夏蟬:有限生命中的發光、發熱、發聲
◆流動攤車──走在時代尖端的豆花阿嬤
豆花攤車的叫賣人生
Enjoy my life 樂活人生
秋籬阿嬤的紐約初體驗
人生轉折與豁達的生死觀
永遠時尚的阿嬤
◆長子的承擔,即將消失的百年技藝彈棉被──朱記棉被行第三代
彈棉被是我家祖傳的謀生手工藝
●棉被的製作過程
童工?貼放尿工啦!
昔日也是需要打零工、度小月的行業
長子的承擔,十八歲接家業,力拼轉型
三重是座大熔爐
人生的第二次轉型,不彈棉被彈吉他
文青老阿公愈活愈帶勁
◆苦盡甘來製糖女──編織人生下半場
從南到北的製糖人生
從小就希望能有一個自己的家
罹癌開啟第三人生
面對生命的功課,最大的底氣來自於愛
●花生糖傳統製作流程
製糖的手到花草療癒編織的手
退而不休的最佳典範
【傳承】
◆家味•超過一甲子的在地美味──蘆洲龍鳳堂
淹水的日子,艱辛的歲月
苦苦的飯是生命的原味
家和萬事興,三代共同經營
家人心內話
◆百年傳承好味道──蘆洲大廟口切仔麵
父輩世代的人生選擇題
堅持是一種美德
鎮店之寶──靈魂湯頭
繼承我們對彼此的好──大廟口一甲子的念舊與傳承
◆日日磨刀的男人,鑄出人生一把刀──尚利菜刀王
下港囝仔生存第一
千錘百鍊的六遍工
夫妻同心•鶼鰈情深
繼承家業•二代傳承
【現在】
◆修鞋為製鞋之本──阿亮修鞋站
台灣鞋業的縮影:阿亮師傅的選擇
夫妻同心,匠心獨運
樂在鞋中,基本功要扎實
◆早餐是活力的開始──三重來來豆漿店
一日之計在於晨
三十而立,拜師學藝做早餐
「圓•容」一家親
二十五年如一日,樸實堅持的用心
來來豆漿店的一天
◆為愛向前衝──黑手女力•元業企業社
巷弄裡的黑手工廠
來自台東的小姑娘
為愛奔赴•從農業轉向工業
多災多難,關關難過關關過
◆車刀變菜刀,厝邊頭尾來做粿──吳媽媽傳統糕品(永昌車刀行)
三重蘆洲的「三床」產業與車刀
產業轉型的契機
車刀變菜刀:吳媽媽的斜槓人生
左鄰右舍好鄰居,互助呷感情
◆命中注定∼緣來就是你──蘆洲三清軒神像雕刻師
懵懂之間與神明結緣,從寺廟雕刻到佛像雕刻的人生
為神像把脈回春的神像雕刻師
巧一刀,一刻一刀的孜孜不倦
◆解鎖百味人生──泰利鎖印店
解鎖人生
小學四年級就會開鎖的小神童
甜蜜的邂逅
印象最深一刻
經營鎖印店的過去與現在
找到自己的工作價值,並樂在其中
◆刻木銘新──超藝木雕木模
來自彰化埤頭鄉,跨越二五六公里,一個男孩轉大人的故事
不用說英語也能幫美軍做家具
創業維艱,失敗了再重來
進入校園成為另類社區老師
◆講究而不將就∼為神明服務的神將靴製鞋師──足行精品鞋坊
從三毛錢起步的製鞋人生
面面俱到:不僅合腳,更要合乎心意
不落俗套的製鞋新思維
堅持傳承,永續經營
資料來源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捕捉值得描寫的瞬間──三蘆島上的庶民日常書寫
莊妙慈|社團法人新北市成人學習推廣協會 理事長、熱炒久久•三蘆社區報 發行人
一群人走了近十五年,才得來這本書的誕生。
這是一本百工的人生故事書。在社會變遷中的百工,相較於百工身上擁有的技藝,我們更想保存的是他們的人生故事。我們希望記錄的是人與工作╱職業╱手藝之間的關係,而不只是工作本身。
●我們是誰?熱炒久久∼來自地方的刊物
二○一一年,台北捷運蘆洲線開通,位於三重的重陽重劃區迎來三蘆島上第一家星巴克,成為同在這一年發行的《熱炒久久•三蘆社區報》試刊號頭版新聞。
在地辦學逾十年的蘆荻社大,感受到交通建設的便利將對這個地方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蘆荻作為一所成人學習、深耕社區多年的學校,該如何回應,於是想到辦刊物,作為新舊移民的平台,所以不同於其他社大發行機關報的做法,這是一份以庶民之力自立辦報的地方刊物,在地人寫地方事,用直白、不花俏、略顯親切,也相對笨拙的文筆,拿著傻瓜相機,紀錄自己所生活的三重蘆洲,帶著社區報這張大名片,結識百工百業,報導社區的大小事,練習寫稿、學習排版,甚至自己派報。從一開始的生澀緊張,到進入校園、社區與他人分享辦刊物的經驗,我們一起走過近十五個年頭。
在地社群的生活感是這份刊物最大的特點,一群人用實際行動捕捉他們日常生活中認為值得描寫的瞬間,與被記錄的人們之間持續發展關係,如刊物之名般,長久持續,且生猛有力。
三蘆島也是勞動群聚的小島,小工廠林立,也是當年客廳即工廠的時代見證,這是一座勞動階層聚集的城市,下班後可以小酌放鬆聊天吃飯的熱炒店,隨處可見,訴求一盤九十九元的低價消費,「熱炒99」是勞動庶民飲食文化的符號,取同音不同字的「久久」是期待刊物發行能長長久久。製作一份刊物不容易,要能定期準時出刊更不容易,很多社區刊物都是曇花一現,維持不了幾期。
●土生土長、差異學習的三蘆社區報
社區報成員來自不同學歷、不同背景,有人小學畢業,也有研究生,從事各行各業,有職場退休、家庭主婦、工廠黑手、大樓清潔員、業務員、保險業、工程師成員之間差異性很大,採訪寫稿對知識份子而言稀鬆平常,跟人聊天親切無距離則是歐巴桑的專長。
成員的差異性是社區報的重要元素,「學習」則是突破困難前進的關鍵。我們不是各司其職,而是相互學習對方的擅長,在協作中學習。從構思、採訪、寫稿、編輯排版、甚至派報,每一個流程都是學習,這個過程無法單靠一人之力,而是團隊合作。學習之所以發生,是來自關係,因為群體的氛圍,「學習在一起,在一起學習」,是學習社群讓我們持續至今。
●人與地方的變遷,社區報也在轉型
將近十五年,社區報成員從單身步入禮堂,成為人夫人妻,有人升格為父母、當了丈母娘、婆婆,甚至做了阿公阿嬤,不只是成員的人生變化,他們用文字、照片所紀錄報導的三蘆島在這段時間裡也有著巨大變化。
試刊初期報導的柑仔店阿嬤已經作古,傳統柑仔店在越來越都市化的三蘆島不復存在;星巴克咖啡如今已有三家,巷弄裡的工廠轉型為文青咖啡店;在地百工有了第二代接班,也有百工離開我們;最後一位蘆洲木屐達人過世;超過一甲子的在地餅舖頭家嬤精神奕奕迎向五代同堂;每年三重蘆洲大拜拜遶境依舊維持;為神明服務的神將腳也有青年接班;全蘆洲碩果僅存的九穹公燈篙會阿伯們年事已高日漸凋零,三年一次的國姓醮還能維持多久,不得而知。
五年前我們希望能對地方進行更深入的報導,不受字數限縮,從雙月刊報紙轉型為季刊雜誌,未料印刷成本暴增五倍,只好從免費贈閱改為付費訂閱,經費的缺口讓我們得面對如何維持發行,選擇上架公眾募資平台,逼使我們更得說清楚這份社區刊物對非在地的人而言有什麼樣的價值。
●越級打怪,不斷重新學習的生產過程
在還沒轉型成雜誌之前,我們就開始動念整理歷年勞動百工專題報導,想要出版專書。然而一本書的規模不可能涵納過去社區報所有採訪過將近六十位的在地百工,這個篩選階段就碰到了選擇困難。
接踵而來的問題是整理過去的報導,卻發現很多未竟之處,在後來的關係發展中才得知百工身上更多的故事,反映出當年採訪報導時未能有足夠認識的不足,而且隨著時間的流淌,百工的故事也有了新的進展,於是我們開始進行補訪問,重新寫稿。
然後又發現當年拍的照片不僅數量不夠,而且不符合書籍出版所需要的美感,照片所呈現的視覺不足以突顯每一位百工的特色。這個問題在轉型成雜誌進行版面編排時就發現了,報紙版面可刊載的照片有限,而且以紀實為主,但雜誌或書籍的照片卻不是如此,我們需要拍出視覺感更強烈的照片。於是我們開始進行照片補拍,一次不滿意,再拍第二次,直到拍出滿意的照片。
這個過程整整三年,每一位百工都被我們「一煩再煩」,慶幸的是他們從未抱怨不耐,基於跟社區報長年的關係信任,也有對這份在地刊物的支持情義。
最後,十五位百工的文稿照片大致底定,但是新的難題又產生了,這十五位百工的人生故事,我們要怎麼排序?要不要分類分單元?這個問題,我想了好幾個月,也跟社區報成員開過好多次會議。
●以時間為名,不受時間單向限制──一日百工的三個單元:消逝、傳承、現在
美國人類學家詹姆士•克里弗德:「歷史紀錄的方向或意義的詮釋,總是取決於當前的可能性,當未來是開放的時候,過去的意義也會是開放的。」這個觀點跟我非常崇拜的德國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提出「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裂隙」,相互呼應。
過去與未來之間並不是一個連續的時間性,因為人的行動置入可以打斷單向的時間之流。這個裂隙是思考的空間,是行動的習練。讓未來與過去都有機會開放的可能性就是我們處於當下的行動。
社區報記錄報導這些百工,不只是將值得描寫的瞬間紀錄下來,而且還跟百工之間維持關係發展,在這個地方網絡裡持續行動,舉辦講座、市集、小旅行、進校園等各種活動,「不只是刊物」,我嘗試著用這樣的視角將最後篩選出來的十五位百工進行三個單元的分類:消逝、傳承、現在,看似用時間軸劃分,其實都是企圖呈現社區報與百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之美。
「人在哪裡,地方就在哪裡。」人就是地方,是我在二○二一年就讀閩南文化研究所撰寫論文、梳理社區工作實踐經驗時的體悟。大學就讀中文系,未曾想過作為社區運動的組織者能有如此機緣,帶著一群社區居民,自力辦報至今,能與如珍寶般的庶民夥伴們走到今日,一步一步,包括這本書的出版,都是我們的集體冒險與行動,何其有幸啊!
最後,我想再次引用漢納鄂蘭寫在《黑暗時代群像》序的一段話:「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人們還是有期待光明的權利,而光明與其說是來自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出的螢螢微光,在他們的起居作息中,這微光雖然搖曳不定,但卻照亮周遭,並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流瀉於大地之上。」向所有庶民百姓、生活百工致敬,這本書是庶民對公共的行動,即使微小,但我們彼此照亮。
●眾人之力 銘刻於歷史縱深
這本書承載了這份刊物過去十五年的歷史,包括三蘆島的變遷及百工們的際遇變化,龍鳳堂阿嬤又多了幾位曾孫,大廟口切仔麵的老闆娘過世,阿亮修鞋站搬家,有新的開端,也有消逝不再,也有在變動中仍持續不斷。
社區報的編輯記者群也在這條時間長河裡,先來後到:蔡依嬛、吳啟和、許家偉、杜金寶、陳詩筠、鄭良生、劉欣宜、簡秋燕、林志清、陳語揚、江玟誼、林儒隆、陳旻君、黃楷晴、黃小玲、許美玲、李凌君、洪鳳佳、張淑茹、蔡竺育、廖翊辰、黃仁慧、方金端、王俊賢、朱永華、陳怡晴、張榮真、鄭婉伶、謝春霞、林秀貞、徐廷睿、蔡孟羲。(參與三期以上,並依照參與的時間序)
感謝曾經參與在這個歷史中的所有人,因為有你們,才有這本書的誕生。感謝從試刊號到轉型雜誌的社大前工作者張美惠,是社區報最忠實的夥伴。感謝從試刊開始一直相伴打拼至今兩位元老級社區好夥伴麗卿與鴻源,以及在準備出版階段一起全力拚搏的凌君。感謝蘆荻社大書法班講師呂國祈當年惠賜墨寶,幫這份地方刊物題字,十五年後再次為本書題字。
這是屬於我們的歷史書寫,以庶民之力。
文章試閱
〈作者的話╱做別人的代誌,學自己的功夫〉
小時候家境窮困,沒有資源讀書,小學畢業後十三歲從宜蘭來到台北幫傭,後來結婚生子又離婚,來到當時房價還算便宜的三重落腳,一住三十年。直到我的孩子長大,四十多歲才心有餘力到蘆荻社區大學,上歌唱班,太極拳、生死學,交朋友聊聊天。剛開始妙慈老師邀約我參加社區報,令我無比吃驚怎麼會是我?不曾想過我可以從一個文盲到能書寫點文章,記錄著三蘆地區感人的勞動百工群的社區報記者。
我國字發音不全、電腦也不懂,何況當記者要會訪問和寫文章,老師說:妳會說話吧?哈……,歐巴桑講話當然會,她說寫文章就像說話一樣,我還是很遲疑,真的就這樣?要我拿筆比拿鋤頭重啊!但我心裡有個願望想讓更多人知道,我住了三十多年的第二個故鄉,三蘆島從以前至今發展非常多,是個居住好地方!
〈長子的承擔,即將消失的 百年技藝彈棉被──朱記棉被行第三代〉
人們常對「小開」抱持著輕鬆順遂的印象,然而,三重朱記棉被行的第三代朱永華,卻以承接家業的辛酸與不懈的精神,打破了這種想像。棉被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從過去師傅手工打造,到如今工廠機器量產。朱永華,這位見證三重蘆洲變遷的勞動者,十歲隨家人落腳三重,祖傳的彈棉被手藝也隨著台灣社會的腳步,逐步走向現代化工業生產。透過文字與畫筆,他以「彈棉被」為軸線,記錄家族的記憶,彷彿帶領我們看見十八歲便扛起家計、歷經產業轉型衝擊的朱永華所體驗的世界。即使不敵產業外移而結束事業,他那份鍥而不捨的精神並未消磨,反而引領他走進蘆荻社大,開啟人生新篇章,並致力於復刻與傳承彈棉被文化。
〈流動攤車──走在時代尖端的豆花阿嬤〉
「豆花ㄟ──粉圓──」秋籬阿嬤宏亮的叫賣聲,劃破天際迴盪在市街中。
吳秋籬,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生於雲林北港農村。上面有四個哥哥、四個姊姊,身為么女的秋籬,很幸運可以在五○年代的農村就讀嘉義高職畢業,然而當時的高學歷,反而在鄉下不好找工作,年輕的秋籬非常嚮往到台北生活,一九六六年(民國五十五年),二十歲正值荳蔻年華的秋籬,遇到空軍退役的外省老公,承諾要帶她來台北就答應結婚。年紀的差距,省籍的差異,還離開家鄉到外地,這樁婚姻並沒有得到祝福,是甚麼樣的動力讓秋籬願意付出不惜與娘家翻臉的代價?無論是為愛情或工作發展,這份出走的勇氣都堪稱是當時那個觀念保守年代的女性先驅。
〈百年傳承好味道──蘆洲大廟口切仔麵〉
凌晨五點,鍋內沸騰的水氣氤氳而上,「蘆洲大廟口切仔麵」第三代傳承者周乾坤,早已開始在店裡悉心照料著切仔麵的靈魂湯頭,數十年如一日。他捨棄傳統的豬大骨,獨具匠心地以黑白切的三層肉、豬皮等食材熬煮湯底。這使得「蘆洲大廟口切仔麵」的湯頭濃醇清甜,成為與其他切仔麵店最鮮明的區別。
……
這間在地人的經典早午餐,包辦早餐、午餐、下午茶,如果你第一次來,強力推薦點「粉麵」,是內行人才知道油麵加上米粉的混合吃法。
〈早餐是活力的開始──三重來來豆漿店〉
撐起來來豆漿店另一片天的,是莊青容的妻子蔡春圓,夫妻倆相互扶持,一路走來,相識的過程也是一段奇遇。莊青容幽默地說:「我二十四歲就認識大舅子,沒有學歷、口才跟錢財,三十六歲才結婚。」
蔡春圓出生於雲林元長,四、五歲就跟著媽媽和兄弟姊妹們到台北阿姨家,住在當時俗稱「豬屠口」的蘭州街和昌吉街口,鄰近昔日「台北市家畜屠宰場」,許多雲林移民北上都在此落腳。春圓十七歲時,搬到大他十一歲的三重哥哥家,跟著嫂嫂學做美髮,很長一段時間都跟哥哥一起住。
結婚原本不在蔡春圓的人生規劃中,因為信仰的關係,她打算茹素一輩子。三十六歲時哥哥介紹了同在廟裡服務的青容,「哥哥說對方刻苦耐勞又實在,我們兩家的生活環境相仿,嫁過去會合」,春圓害羞笑著說兩人結婚的故事。婚後,她與青容共同經營早餐店,並在四十三歲生下長子。
〈命中注定∼緣來就是你──蘆洲三清軒神像雕刻師〉
林金影,一九五九年出生於基隆外木山,父母皆為煤礦工人,祖父曾任職礦長。十六歲國中畢業後,他開始學習雕刻,十八歲學成出師。
「會去學雕刻,全是因緣際會。國中畢業後,因為父母吵架,我不喜歡待在家裡,便騎著腳踏車四處遊蕩。在基隆火車站附近,路過一間名為『金山軒』的佛像雕刻店(台語稱『刻佛仔店』),對佛像雕刻開始感到好奇,再加上我的祖父恰巧認識三峽清水祖師爺廟的雕刻師傅,便引薦我到店裡當學徒。我的師父是林萬順先生,我跟隨師父四處奔波於台北、汐止、花蓮等地的廟宇,參與龍柱、雕花、飛禽等雕刻工作。年輕時做雕刻也是懵懵懂懂,沒有特別的志向,只求至少能夠溫飽,有個落腳之處。」這段懵懂的經歷,卻開啟金影師傅長達四十年的神像雕刻生涯,至今仍持續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