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印太視角下的一帶一路:臺灣與東南亞的戰略抉擇與制度競逐

原文書名:


9786267326909印太視角下的一帶一路:臺灣與東南亞的戰略抉擇與制度競逐
  • 產品代碼:

    9786267326909
  • 系列名稱:

    新.座標
  • 系列編號:

    48
  • 定價:

    900元
  • 作者:

    陳建甫
  • 頁數:

    590頁
  • 開數:

    17x23x2.99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028
  • 出版日:

    20251028
  • 出版社: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CIP:

    578
  • 市場分類:

    經濟商學(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中國的一帶一路已超越經貿合作,逐漸成為中國制度輸出與規則塑造的平臺;美日則以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印太經濟繁榮架構(IPEF)、藍點網絡等機制抗衡,形塑制度重疊的競爭格局。在此情境下,臺灣戰略處境更趨複雜:中國國企成為「企業汗國」與「制度代理人」,透過基建滲透建立準主權空間;美國則以互惠關稅與供應鏈重組鎖定半導體與高科技,兩股力量形成結構性夾擊,壓縮臺灣的迴旋空間。
  面對挑戰,本書強調新南向政策應被定位為「制度外交」。臺灣不應僅著眼市場,而需在公共治理、教育合作、數位規範與綠色轉型等領域,透過規則共構與跨國網絡治理,將有限硬實力轉化為制度影響力,並修正傳統小國理論的侷限。作為比較研究,書中選取四國案例:菲律賓透過國際法與民意動員展現制度韌性;馬來西亞以華人社群與靈活談判維護自主;柬埔寨在強人統治下加深對中依賴,卻面臨債務風險與治理掏空;寮國作為內陸國家,努力朝向「陸聯國家」願景推動基建,但承受債務與主權代價。這些差異化回應,突顯「制度滲透—制度調適」的張力,也為臺灣南向政策設計提供借鑑。
  綜合而言,本書提出「制度能動性×策略多元性」框架,展示小國如何在制度排除與結構壓力下,藉由規則共構與制度創新創造超越規模的影響力。對臺灣而言,新南向政策的價值不在經貿延伸,而在於制度參與以及規範輸出,藉此在中美夾擊間開創外交能動性。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為理解印太格局下的小國策略與制度競逐,提供新的分析視野。

作者簡介


陳建甫

現任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並兼任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後出任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中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新南向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他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專長領域涵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經濟發展、社會變遷與區域治理動態。

陳教授長期關注中國當代治理模式與地緣戰略布局,特別聚焦於「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政策動機與戰略影響、亞投行(AIIB)的制度運作,以及印太戰略與新南向政策在區域秩序中的互動。他同時運用質性與量化方法,深入探討臺資企業與中國地方的經濟連結,以及地方治理與城鄉差異等議題,展現跨領域的研究深度與多樣性。

他致力於將淡江大學中國研究基地發展為亞太重要交流樞紐,推動跨國合作與人才培育,並主持《淡江國際與區域研究季刊》,提升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與國際能見度,也受邀擔任中國問題ヲ①みдю研究所(GRICI)的研究員,同時活躍於國內外學術論壇與公共討論,結合理論建構與政策分析,拓展學生與社會大眾的視野。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夾在中國一帶一路及美國印太戰略之間,小國應如何找到迴旋空間、保有自主性?新南向政策的定位應該如何調整?「制度能動性×策略多元性」框架下的小國策略,或許可以突圍!

書籍目錄


謝詞╱陳建甫

第一章 小國能動性與制度競逐的理論基礎
章前引言|印太視角下的制度競逐與臺灣的南向轉折
壹、地緣戰略下的制度競逐與小國抉擇
貳、理論視角與分析架構
參、地緣競逐下的制度選擇
肆、方法論設計、研究限制與理論反思
伍、章節架構導覽
章結語|小國能動性、制度嵌合與地緣戰略的交織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與地緣效應
導論|從政策倡議到制度競逐:中國模式的轉型路徑
壹、一帶一路倡議的路線圖與理論依據
貳、一帶一路的推動模式、制度滲透與結構影響
參、西方國家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競爭性回應策略
肆、一帶一路的區域運作與內部挑戰
伍、未來展望:從經濟布局到制度競逐的深化趨勢
章結語|從制度輸出到地緣競逐:一帶一路的轉型與回應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印太戰略:東南亞與臺灣的策略選擇
導論|東南亞與臺灣因應印太戰略的策略選擇
壹、印太戰略的起源與發展
貳、印太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的競爭格局
參、印太戰略的軍事布局與全球戰略回應
肆、印太戰略競逐下的東南亞民意與戰略調整
伍、印太格局重塑下的臺灣戰略選擇
章結語|印太戰略下的臺灣戰略定位與東南亞民意啟示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新南向政策與小國理論深化
導論|以小國理論解析新南向轉型:從經濟布局到制度創生
壹、新南向政策的源起與實踐
貳、小國理論的視角與新南向政策的戰略邏輯
參、新南向政策作為小國理論實踐的典範轉化
章結語|從制度創生到地緣戰略布局:新南向的深化挑戰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全球供應鏈重構下的制度韌性戰略
導論|小國的生存空間與戰略機會
壹、全球供應鏈重構下的小國調適與地緣選擇
貳、臺灣半導體全球布局與深化地緣韌性
參、技術優勢的制度轉譯和區域戰略的多層布局
肆、制度轉向與節點建構:新南向政策的升級路徑
章結語|從經貿平臺到制度節點的轉型契機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菲律賓的外交策略與不對稱回應
導論|在南海局勢緊升溫下的小國選擇與制度調整
壹、衝突場域與小國視角:南海爭端的多重張力
貳、從結構壓力到外交空間:小國理論的菲律賓實踐
參、歷史記憶與法理主張:主權辯證的多重場域
肆、雙邊困境與多邊失衡:菲律賓外交策略的張力地帶
伍、制度、菁英與民意:國內政治結構如何塑造外交走向
章結語|從制度韌性到外交能動性:菲律賓南海策略的啟示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雙重認同
導論|文化認同、制度選擇與地緣經濟的交錯競合
壹、認同的競逐:從中國因素到政策選擇
貳、誰在定義秩序?歷史與制度的交錯視角
參、研究設計與田野方法
肆、分裂與期待之間: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多重樣貌
章結語、區域競爭下的認同想像與政策調適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柬埔寨的經濟依賴與地緣風險
導論|強人政體與制度脆弱:柬埔寨中國援助模式的生成邏輯
壹、柬埔寨發展困境與研究目的
貳、柬中雙邊合作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
參、日本官方開發援助與中國投資競爭
肆、中國投資與西港經濟特區的案例分析
伍、一帶一路對柬埔寨究竟是福還是禍?
章結語|制度綁定與發展幻象:從西港看中國模式輸出的困局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寮國的陸聯想像與制度困境
導論|寮國的制度瓶頸與地緣依附
壹、寮國的發展困境與研究問題的提出
貳、湄公河流域的開發歷史與地緣政治競逐
參、基礎建設項目與寮國的地緣戰略轉型
肆、寮國外交與發展戰略的結構困境
伍、小國結構困境與策略抉擇:寮國的制度轉向與發展情境分析
章結語|從內陸孤島到制度依附:寮國對新南向政策的制度啟示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從制度競逐到共構外交:新南向政策的戰略重構與區域回應
導論|在地緣政治轉型下重塑制度角色與話語空間
壹、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轉型與政策趨勢
貳、從高質量發展到制度競逐
參、東南亞的回應:一帶一路與印太戰略的交錯影響
肆、臺灣的新南向政策:從出口跳板到制度共構的戰略再定位
章結語|從制度邊陲到共構參與:臺灣南向戰略的重塑路徑

書結語|以制度為槓桿:臺灣、東南亞與印太秩序的交會未來
壹、從制度對抗到制度共構:重新定義南向戰略主軸
貳、制度轉譯與制度能動性模型:建構小國的行動空間
參、制度佈局的三軸線:數位、綠色、供應鏈
肆、制度塑形的先行者:企業的跨國行動
伍、從邊陲追趕到制度塑形,臺灣如何成為區域行動者?
陸、以制度為槓桿的小國未來
參考文獻

文章試閱


〈第三章 印太戰略:東南亞與臺灣的策略選擇〉(節選)

導論|東南亞與臺灣因應印太戰略的策略選擇

  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在越南 APEC 峰會上正式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戰略,宣示該戰略取代歐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Asia-Pacific Rebalance)政策,成為美國對亞洲地區的地緣主軸。FOIP強調維護航行自由、促進自由貿易與強化盟邦協作,同時亦隱含透過制度與聯盟機制對中國擴張影響力進行牽制的戰略意圖。作為一種地緣政治與區域治理框架,「印太」迅速成為美、日、印、澳等國推動聯合倡議的核心語彙,也為全球秩序重組帶來新的辯論與政策想像。值得注意的是,FOIP並非單純的美國對亞太戰略延伸,而是直接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制度挑戰。兩者在基礎建設投資、區域治理框架與價值敘事上形成明顯的競合關係,使「印太vs.一帶一路」成為當代國際秩序重組的主要戰略對撞點。
  Medcalf(2020)指出,「印太」概念的興起,不僅象徵傳統「亞太」地緣空間的延伸,更反映主要國家為因應中國崛起而展開的戰略再編。在其著作《印太帝國》(Indo-Pacific Empire)中,他強調「印太」並非單純的地理範疇替代,而是一種地緣政治敘事的重構:透過制度設計與話語建構,重新界定亞洲的治理規則與權力邊界,進而削弱中國對區域秩序的主導權。換言之,「印太」不只是地圖上的概念,而是西方與其區域盟友透過制度框架,積極塑造區域秩序的集體企圖。
  在此戰略敘事逐漸成型之際,東南亞作為印太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交匯的核心節點,迅速成為中美競爭下的地緣焦點。根據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近年發布的《東南亞狀況調查報告》(State of Southeast Asia Report, 2023-2025),多數東協國家維持「不選邊站」與「戰略模糊」的外交路線。然而,各國在經濟結構、安全需求與國內政局條件上的差異,導致其對美中戰略選擇的態度日益分歧,區域內部戰略走向也出現微妙的調整與再定位。不同政體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東南亞內部的分歧。例如,菲律賓外交決策受民意與議會監督影響,往往採取「語言激烈但政策漸進」的策略;馬來西亞則依靠菁英協調與政黨妥協展現靈活議價;相對地,柬埔寨與寮國等威權體制則傾向透過「發展交易」換取外援,即便代價是制度依賴與治理讓渡。這些差異說明,印太與一帶一路的戰略對撞,並非在東南亞均質化地呈現,而是被不同政體的制度邏輯與社會結構過濾後,展現出高度多樣化的反應模式,也為後續東南亞四國案例的比較奠定了基準。
  然而,印太戰略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東南亞,臺灣作為鏈結東北亞與東南亞的特殊節點,同樣成為相關辯論與戰略競逐的焦點。在美國積極推動全球反恐、並試圖與中國維持戰略穩定的背景下,Glaser(2011)曾主張,美國可考慮放棄對臺承諾,以換取中國在維繫亞太秩序上的合作。然而,Friedberg(2011)則強調臺灣在第一島鏈與西太平洋安全架構中具備不可替代的地緣價值,是維繫區域穩定的重要樞紐。
  隨著地緣局勢急遽變化,美日近年加速推進印太戰略與聯盟部署,臺灣的戰略地位亦隨之突顯。作為鏈結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前沿節點,臺灣面臨的不僅是軍事安全的壓力,更需同步調整其外交策略與制度參與模式,以因應區域秩序重構所帶來的多重挑戰。在美中緊張升高的情勢下,Kavanagh & Wertheim(2025)質疑美國對臺灣戰略過度關注,反而提高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的風險。這些對臺角色的歧異評估突顯出臺灣不應僅被動承受外部壓力,更需主動建構自身外交能動性與戰略韌性,並在變動的印太格局中確保國家利益的可持續性。
  延續上述觀點,Nagy(2021)進一步指出,臺灣憑藉其民主治理表現與特殊地緣位置,已逐漸被國際社會視為「全球公共財」(global public good)。Scott(2022)亦將臺灣與新加坡並列,指出兩者皆致力於對接由美日主導的FOIP架構,惟臺灣所面臨的地緣風險相對更為嚴峻。因此,臺灣不再只是被動接受大國政策調整的對象,而是積極參與印太戰略塑造的主體行動者,其外交策略與區域定位亦亟需調整與進化。
  綜合而言,本章將聚焦三個核心問題意識:其一,印太戰略如何作為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制度與話語挑戰,重新界定區域秩序?其二,東南亞小國如何在不同政體條件下展現差異化的戰略回應?其三,臺灣如何在此戰略交錯中建構自身的制度能動性與區域定位?為回應這三個問題,本章將依循以下五個脈絡進行分析:第一部分回顧印太戰略的起源與主要推動國家的發展進程;第二部分分析印太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間的結構性競爭;第三部分檢視印太戰略對區域軍事部署與全球戰略回應的影響;第四部分透過東南亞民意資料,分析東協國家如何在中美競逐下重新思索其戰略定位;最後,探討臺灣在新興印太秩序中的戰略角色與因應作法。透過系統性架構與實證資料輔助,本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理解當代印太戰略轉型的多維視角,同時為後續的國別案例研究奠定比較框架與理論依據。

壹、印太戰略的起源與發展

  隨著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印太」(Indo-Pacific)概念逐步取代傳統的「亞太」(Asia-Pacific)框架,成為當代區域秩序建構的重要核心與戰略話語的主軸。本節將循此概念的形成與演變脈絡,系統梳理印太戰略從構想到制度化實踐的發展歷程,並依序探討:第一,日本構想中的印太戰略起源與語義建構;第二,美國主導下的戰略深化與擴展;第三,印太制度化的進程與主要行動者角色;第四,當前地緣競爭格局下的挑戰與未來可能路徑。有助於釐清印太戰略如何從初期的地緣外交構想,逐步演變為制度性建構架構,並進一步評估其對區域秩序重組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日本印太戰略概念的起源與語義建構(安倍時期)

(一)印太戰略起源、理念與奠基

  在安倍晉三政府第一個任期(2006-2007年)期間,日本外交出現兩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宣示。首先,時任外相麻生太郎於2006年11月30日在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論壇(Japan Forum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FIR)發表〈自由與繁榮之弧〉演說,提出以價值觀外交為核心的構想,主張日本應與從波羅的海至東南亞、支持民主、人權與法治的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形塑以「自由與繁榮」為核心的地緣弧形帶(Aso, 2016)。這一構想標誌著日本外交從經濟導向轉向以規範與制度為基礎的價值聯盟。
  其次,安倍於2007年8月22日在印度國會發表〈兩洋交融〉演講,首度提出「印度洋與太平洋應視為一體」的區域戰略構想,強調日印兩國作為民主大國,應共同維護開放與規則導向的海洋秩序。此演說不僅強化了日印戰略合作,也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政策奠定了戰略思維的基礎。
  在國際安全領域,2007年5月25日安倍推動召開日本、美國、印度與澳洲的事務級會議,奠定了日後「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的雛形。儘管該構想初期因政權更迭與區域敏感度一度受阻,但其多邊安全合作與價值結盟的理念已初步成形。
  綜合而言,「自由與繁榮之弧」與「兩洋交融」構想將民主價值與海洋空間緊密結合,既重新定位了日本的區域戰略視野,也為後來的印太戰略提供了制度基礎與價值正當性。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推進,美日等國進一步在此框架上制度化「印太戰略」,使其成為與中國模式對位的主要戰略平臺。

(二)第二任期的戰略轉折與制度競逐

  安倍在第一任期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與「兩洋交融」理念,試圖串聯太平洋與印度洋沿岸的新興民主國家,並以自由、人權與法治等價值作為區域秩序的核心。然而,該倡議在全球南方反應有限──除了因任期短暫、政策未及制度化外,更在於其過度強調西方價值輸出,忽視多數南方國家對「主權尊重」與「發展優先」的實際關切,容易被視為「價值干涉」或「戰略包圍」,在地政治敏感度不足,削弱了區域吸引力。
  第二次任期(2012-2020)中,安倍重新提出並升級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戰略,調整了對外語言與政策重點。與第一任期不同,FOIP不再將自由、人權、民主作為主要訴求,而是以國際法為基礎、重視航行自由與制度合作,藉此降低價值對立色彩,提升全球南方的接受度。這一轉向不僅體現在外交語言的轉換,也反映在地理範圍與合作對象的重新布局。
  2016年8月,安倍在肯亞奈洛比舉行的第六屆「東京非洲開發會議」(TICAD VI)開幕式上,首次在多邊國際場合完整闡述 FOIP 構想,並明言:「印度洋與太平洋必須成為自由與繁榮之海(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must be made seas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此番表態不僅是FOIP在全球南方的首次亮相,也象徵日本將印太視為涵蓋東亞至東非的廣域戰略空間。
  在同場演說中,安倍進一步強調日本將推動「法治」、「航行自由」與「市場經濟」等原則,延伸至印度洋──非洲沿岸國家,並透過港口建設、海洋安全與基礎設施合作,深化與非洲的夥伴關係。這既展現日本對印太秩序全球化的戰略企圖,也為後續 FOIP 的制度化與美日協同推進奠定了語言與區域基礎(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6),同時對中國在非洲推動一帶一路構成制度性對應。
  得益於第二任期的穩定與時間優勢,安倍能更有系統地推動FOIP制度化。尤其在航行自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基礎設施合作等普世性與中性化的政策包裝下,FOIP弱化了意識形態衝突,擴大了全球南方的合作意願。隨後,川普政府於2017年正式將FOIP納入美國印太政策核心,日美在語言與政策上的協調,使印太從日本的地緣構想升級為西方戰略聯盟的共同主張,顯著提升了該戰略的區域影響力與國際正當性。

(三)印太構想的實踐與制度化落地:官方開發援助與高品質基建

  早在2007年「日-東盟經濟合作十周年首腦會議」上,日本便提出加強「互聯互通」建設,並支持東協推動「東協共同體」的長期發展目標,確立其作為區域合作推動者的角色。此後,日本持續透過「官方開發援助」、基礎建設投資與安全對話,加深與東協的戰略夥伴關係,並藉此提升自身在區域連結與經濟整合中的影響力。
  在此基礎上,安倍政府自2015年起積極推動「高品質基礎建設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Quality Infrastructure),強調透過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多邊機構,協助發展中國家規劃並建設符合高環境與治理標準的基礎設施。這一政策不僅為日本拓展經濟外交提供了正當性,也對後來美國主導的「藍點網絡」(Blue Dot Network, BDN)等倡議提供了政策靈感與規範性基礎。
  安倍第二任期推動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戰略,更是將「官方開發援助」與高品質基建納入戰略核心,並延伸至印度洋及非洲沿岸國家。2016 年在肯亞舉行的「東京非洲開發會議」(TICAD VI)上,安倍首次在多邊場合完整闡述FOIP構想,強調印度洋與太平洋應成為「自由與繁榮之海」,並提出結合法治、航行自由與市場經濟的合作框架。這一布局,既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項目在非洲擴張的制度性回應,也為後續美日協同推進FOIP打下了語言與政策基礎。

(四)國際認知與戰略遺產:安倍作為印太戰略奠基者

  從戰略層面觀察,安倍透過「自由與繁榮之弧」與「兩洋交融」的概念,重新定義了日本在亞太的戰略角色,率先提出將「印太」視為一體化戰略空間的國際政治視角。這些構想不僅塑造了日本外交的長期方向,也為美國及其盟國後續發展印太戰略提供了理念藍本與實踐平臺。
  安倍在第二任期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計劃,將日本長期以來的經濟外交升級為兼具價值與安全的地緣戰略體系,並以國際法、航行自由與制度合作作為核心原則(Medcalf, 2020)。這一戰略架構不僅在經濟上積極推動合作,也在國際倡議中強調制度聯結與規範塑造,展現出日本欲成為「區域規範締造者」的戰略意圖(Roy, 2021)。FOIP的語言設計降低了價值對立的敏感度,同時保留規範訴求,使其在全球南方的接受度顯著提高,並為美日等國建立共同的戰略語言奠定基礎。
  國際學界普遍將安倍視為「印太戰略奠基者」。Green(2022)認為,FOIP以民主、人權與法治為核心,推動了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夥伴關係(value-based alliances),鞏固了日本與美、澳、印等理念相近國家的戰略聯結。Russel(2022)指出,FOIP的制度與規範導向對美國及盟國的印太部署產生深遠影響;McMaster(2022)則強調,安倍的價值訴求為區域合作提供了道義基礎,成為日後發展的重要支點。
  雖然安倍於2022年辭世,但其戰略遺產依然延續至今。日本作為印太戰略先行者的角色已獲廣泛承認,其制度倡議與合作模式不僅被美國、澳洲、印度等國沿用並深化,也在當前的印太制度競逐中持續發揮影響力,成為當代印太戰略的重要歷史來源與規範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