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幸福的監控國家:中國如何成為高度監控社會

原文書名:幸福ス監視国家.中国


9786267478592幸福的監控國家:中國如何成為高度監控社會
  • 產品代碼:

    9786267478592
  • 系列名稱:

    春山出版 春山之巔Summit
  • 系列編號:

    WT02033
  • 定價:

    380元
  • 作者:

    ?谷 懷、高口康太
  • 譯者:

    黃聖翰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4.8x21x1.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未定
  • 出版日:

    未定
  • 出版社:

    春山出版-時報
  • CIP:

    574.1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從網路購物開始,中國邁向幸福感的高度監控之路
到處都是的監視器、無所遁形的個人資料與動態,中國近年運用的各種高科技監控手段,常令人感覺如同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重現。然而作者指出,中國走向高度監控的社會,不全然是產生自獨裁者想掌控一切的意志,除了科技演進這個因素本身,恐怕更多是根源於民眾想要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適、更安全的欲望。為了活得更「好」,民眾願意將自己的各種資料交出,願意讓自己與他人處在能被高度監控的狀態下。想要透過微信打點生活中的各項需求?沒問題,資料都可以共享。想在生活中享受多種福利?記得拉高自己的芝麻信用分。
本書從中國發展到極致的各種網路購物方式談起,具體說明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帶來的重大改變,以及中國社會環境推波助瀾所造就的萬能手機軟體、新的金融信用、社會信用體系等等,還有數量龐大的監視器與人臉辨識軟體、社群媒體言論管控,對整個中國社會造成的根本影響。
在中共一黨專政的體制下,中國缺乏監督的民間力量,高度的監控社會成為各國眼中的奇觀。然而中國以外的各個國家同樣會面臨到民眾想要藉著科技之力活得更舒服的欲望,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監督政府及握有許多資料的大型公司?更關鍵的是,我們要把讓渡資料給政府及商業機構以換取暢快生活跟保護人權隱私的界線畫在哪裡?本書同樣也進行了深入討論。

作者簡介


梶谷 懷
一九七○年生於大阪府。神戶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教授。畢業於神戶大學經濟學系後,至中國人民大學留學(財政金融學院),二○○一年完成神戶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經濟學)。曾任神戶學院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等職,於二○一四年就任現職。著作包含《「高牆與雞蛋」的現代中國理論》(人文書院)、《現代中國的財政金融系統》(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大平正芳記念獎)、《日本與中國,「脫近代」的誘惑》(太田出版)、《中國經濟講義》(中公新書)等。

高口康太
一九七六年生於千葉縣。記者。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學分取得後退學。為《週刊東洋經濟》、《Wedge》、《新聞週刊日本版》、《NewsPicks》等媒體撰稿,稿件內容以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在日中國人社會為主。經營新聞網站「KINBRICKS NOW」。著作包含《習近平為何震怒》(祥傳社新書)、《現代中國經營者列傳》(星海社新書)、編著包含《中國S級B級論》(櫻花舍)等。

譯者簡介


黃聖翰
三心二意的文字工作者,酷愛文字及音樂,但最近在思考是否要將觸角延伸到繪畫上。希望一天能有144個小時。文海浩瀚,無垠無涯,期盼乘一葉扁舟,逡巡於此岸與彼岸之間。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是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
錯誤百出的報導╱連專家都未能全然理解
「分散處理」與「集中處理」╱對科技的信賴及「欣快感」
對未來的想像及現實間的鴻溝帶來「認知不協調」
為追求幸福而接受監控的大眾
如何理解中國的「監控社會化」?

第二章 中國IT企業支配資料的方法
所謂的「新四大發明」╱阿里巴巴為何戰勝亞馬遜?
中國型「電商」的特徵╱直播購物、共同購物、社區團購
超級手機軟體的破壞力╱對零工經濟的正反論述
中國的零工經濟╱連「工作方式」都能支配的巨型IT企業
隱私及便利性╱為何自願交出資料?

第三章 在中國出現的「乖寶寶社會」
急速進展的行政數位化╱質與量不斷進化的監視器
統治科技的傲人成果╱監視器與香港示威遊行
所謂的「社會信用體系」╱進展迅速的「金融」領域
政府對「金融」領域的考量╱代幣經濟及信用評分
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會怎麼樣?
「蒼蠅不得超過兩隻」
用「緩和處罰」取代「嚴厲處罰」╱紙上談兵的反烏托邦?
道德信用評分的實態╱目前毫無好處
統治科技及監控社會相關論述
架構對行動的限制╱由「推力」引導的公民
幸福與自由的權衡╱中國的現狀與背景

第四章 民主化熱情為何消失
中國的「審查」是什麼?╱從「網路留言板」到「微博」
從宜黃事件、烏坎事件看獨裁政權的悖論
習近平射出的「三支箭」╱讓人察覺不到的「隱形化」審查
從被檢舉到檢舉╱所謂的網路輿情監控系統

第五章 現代中國的「公」與「私」
「監控社會化」的中國及市民社會╱作為第三部門的「市民社會」
關於現代中國「市民社會」的論述╱懸而未決的問題
「亞洲」社會與市民社會理論╱「亞洲社會」特有的問題
「公論法」及「規則法」╱公權力與社會的關係性
兩種對「民主」的概念╱「生民」對生存權的要求
「監控社會」的「公」與「私」

第六章 幸福監控國家的未來
效益主義及監控社會╱心理雙重歷程理論及道德兩難
人類的進化及倫理觀╱人工智慧可否做出道德判斷
工具理性及後設理性╱基於演算法的「另一種公共性」
「演算法公共性」及GDPR
應從保護人權的觀點探討的問題
儒家式道德及「社會信用體系」╱依循「德行」形成的社會秩序
視覺化的「民意」╱科技進步及現代價值觀的動搖
中國化的世界?

第七章 工具理性失控之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再教育營╱問題背景
岌岌可危的民族身分認同╱低工資的體力勞動
家長主義及監控制度╱工具理性的失控
科技獨裁能走得長久嗎?
士大夫間的高度圓形監獄
日本也可能發生╱唯有人類及社會可以賦予意義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每次造訪中國,筆者總會驚訝於中國監控社會的力度。在地鐵站實施宛如機場安檢的X光行李檢查;在相當於日本新幹線的高速鐵路上則需要出示身分證。監視器在整座城市裡隨處可見,全國上下加總起來約有二億臺。據說到二○二○年的時候,監視器的數量會逼近六億大關。
儘管中國現在被譽為全球第一的手機軟體(APP)大國,但要使用通訊軟體、叫車軟體、外送平臺等便利的服務前,都需要先進行手機驗證。而電話號碼又與身分證及密碼綁定,因此企業可以掌握正確的使用者個人資訊。如果有人在通訊軟體輸入中國政府覺得有問題的內容,中國政府就可以透過企業,立即辨識出那人的身分。
中國的《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為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法維護國家安全和偵查犯罪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由於獨立運動及民主化運動與中國的國安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在中國提供網路服務的企業(包含外資企業)都有義務向政府機關提出相關資訊。
簡而言之,無論是現實世界或網路世界,政府都能掌握一切。讓人驚訝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此都沒有怨言,甚至十分肯定現狀。箇中緣由,並非是「因為中國人不在意隱私」、「因為他們被專制政權洗腦了」這麼單純的理由。
本書便打算解開這種「幸福的監控社會」之謎。一旦解開這個謎團,我們應該就能瞭解,中國這種令人驚訝的監控社會並非與我們毫不相關,而是日本未來也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此簡述本書內容。筆者將於第一章談論與中國監控社會相關的論述,其中包含許多事實錯誤與誤解,有時甚至到了扭曲的地步。一直以來,中國就被描繪成一個與我們社會不同的「異形」,但其實中國也會面臨到與我們相同的課題,而在這一點上,「同類」的性質較為強烈。筆者想要指出,當我們在思考整個社會及其未來時,中國社會隱藏著許多可供我們參考的重要啟示。
第二章會將重點放在由阿里巴巴及騰訊等民營企業所開發的科技,以及這些科技在社會中實際運用後為中國社會增添了多少便利及舒適。筆者將特別深入探討個人資料及評價的交互作用,對企業及個人而言具有何種意義。
第三章將著重於在中國政府主導下不斷發展的「社會信用體系」,討論與「架構」及「推力」相關的論述,同時也具體思考統治者透過先進的現代科技引導民眾的行為朝特定方向發展的「管理社會」或「監控社會」。二○一○年左右,隨著有「中國版推特」之稱的「微博」等社群媒體逐漸普及,民眾開始期待使用新型溝通方法的社會運動可以改變中國社會,但這樣的苗頭隨後卻被當局完全掐斷了。因此,第四章將從筆者在當地的實際體驗出發,向各位介紹中國政府的言論管制是如何隨著資通訊技術(ICT)的進步而變得更加精煉又巧妙。
當一個社會在科技的推動下轉變為「管理社會」、「監控社會」,即使在所謂的西方社會,也能看到近代的「公民公共性」基礎隨之動搖。本書所探討的「現代中國的變化」,基本上也應依循同樣的脈絡理解。第五章將回顧這種現象的歷史背景,並從「透過科技進行的統治及公民社會」的角度再次進行檢視。
「監視器網」的完善、「信用評分」等評級系統的擴大使用,讓中國的大都市逐漸成為「循規蹈矩而可預測的社會」。第六章將著眼於中國等威權主義國家致力於將社會秩序與公共性畫上等號的做法,以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而現實中發生的一些情況,讓我們事實上難以避免使用喬治.歐威爾在《一九八四》中的描繪來談論現代中國的「監控社會化」。第七章將聚焦於有嚴重種族問題、又處於歐威爾式監控第一線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討論正在當地發生的事情。
若能透過本書稍微改變日本國內目前對現代中國「監控社會」較為偏頗的論述,將使我們兩個作者喜出望外。

文章試閱


【摘自第二章】
阿里巴巴為何戰勝亞馬遜?

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情況也與高速鐵路相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普及開來,並不斷進化。中國電商的市場規模約為九三九四億美元,占世界電商市場規模的四○%,居世界之冠(參照二○一八年版《通商白皮書》,為二○一七年實際數字)。那麼,中國是怎麼變成「世界第一的電商大國」的呢?
以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集團為例,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本來是大學的英文老師,於一九九五年到美國出差時得知網際網路的存在,認為這是一項可以改變世界的技術,深受感動,因此決定創業。他先後建立了網際網路媒合網站和有公家背景的大企業電商網站,並於一九九九年創立了阿里巴巴。
一開始的服務是以B2B(企業間)交易為主。馬雲生於浙江省,而浙江的義烏國際市場是一座專賣塑膠產品、五金配件、日用品的巨大批發市場,又有「百元商店之鄉」的別名。大至日本的百圓商店企業,小至中國內部數不勝數的小雜貨店,許多商家都從這個市場進貨。馬雲自己也曾經從批發市場批貨來賣,因此才會萌生想把這種批發市場的模式複製到網路世界的點子吧。
而阿里巴巴的轉捩點大概是在二○○○年代初期。那時,美國諸如Ebay、Amazon等巨型電商網站都決定進軍中國市場,而這兩家都是主打C2C(私對私)的電商網站。為了與它們抗衡,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名為淘寶的網站。二○○○年代初期的中國IT企業,與實力冠絕全球的美國IT企業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但阿里巴巴還是在這場商業戰爭中笑到了最後。

中國型「電商」的特徵

阿里巴巴之所以會獲勝,是因為在「如何實現對中國人而言較為容易使用的服務」這點上表現得比Ebay和Amazon優秀。如果我們從「物本電商」還是「人本電商」這點來看,就可以很輕鬆地理解了。
Amazon就是典型的「物本電商」。消費者是先在Amazon的網站上搜尋想要的東西,再決定要購買的商品。如果有好幾家業者在販賣同樣的商品,則可以選擇要向哪位業者購買,但大部分的消費者應該根本不會留意。因為「要買什麼」比較重要,「要向誰買」根本無關緊要。
另一方面,在注重「人本電商」的淘寶上搜尋後,會先出現各種店家。因為淘寶並未針對商品名制定統一的標準,因此即使商品相同,在市場上的名字可能也不一,或是配件不同,要進行比較考量並不容易。這對習慣Amazon的消費者來說,簡直是沒效率到了極點,但「人本電商」其實有其他優點。
Amazon這種「物本電商」對可以自己蒐集資訊、對商品進行比較考量的使用者來說比較方便,但對讀寫能力較弱的使用者而言,在使用上就較為吃力。而如果是淘寶這種「人本電商」,只要找到足以信任的店家,就可以一直向對方購買,對讀寫能力較弱的人來說較容易上手。
淘寶上有讓客人對店家評分的機制,如果被打上負評就會嚴重影響營收,所以店家都非常殷勤有禮地對待顧客。還有透過聊天室向顧客說明的功能,因此店家可以在與顧客討論時說:「您需要的是這種商品吧?」,並推薦別的商品,彷彿將物理的店面直接搬到網路世界一樣。在中國,「要向誰買」比「要買什麼」更為要緊。
我們會使用一種叫電商滲透率(EC化率)的指標,來表示一個國家的電子商務普及率。這代表網路銷售額占該國零售銷售額的比率,日本在二○一七年的實際數字是五.七九%,而中國則達到了一九%,超出日本三倍有餘。要達到如此高的電商滲透率,就需要吸引更多使用者,其中也包含讀寫能力較弱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淘寶這種逛起來與一般店面較為相近的「人本電商」特別重要。

直播購物、共同購物、社區團購

由於中國近年來不斷發展「人本電商」,一些新型服務也相繼問世。我們將在這一小節裡介紹直播購物、共同購物以及社區團購。
直播購物是結合視訊直播與線上購物的服務,直播主會在直播上介紹商品,而觀眾只要在收看直播的時候按下手中的按鈕即可購買商品。這種方式雖然跟電視購物較為相近,但多了直播主可以回覆觀眾問題的互動性。
對正在販賣服飾的直播主傳送「讓我看看內裡」、「穿一下,我想看看穿起來的大小」等訊息,直播主就會根據訊息展示商品或回答問題。最近農村直播購物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日本的超市雖然也會在販賣過程中展示生產者的臉,例如「這是由○○縣的田中所栽培的蔬菜」,但直播購物可以讓生產者出現在影片裡回答問題,讓人感覺更加親近。
自有「直播購物元年」之稱的二○一五年後,如今直播購物已經是各大購物網站都會採用的人氣服務了。共同購物則稍晚一點開始盛行。而這股風潮的領頭羊當屬「拼多多」這間新創公司。二○一五年甫創業的拼多多只花了三年,就讓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即商品交易總額,為IT企業常用的指標,指透過其服務進行的交易總額)突破一千億人民幣,僅次於阿里巴巴集團及京東集團,訂單件數則僅次於阿里巴巴集團,還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而拼多多所推出的共同購物,就是當愈多人買同樣商品時,商品的價格便會隨之下降的機制。例如,如果想購買衛生紙,自己一個人買的時候要一捲一百日圓,十個人買的時候一捲就變成九十五日圓,一百人買只要九十日圓,類似這樣的折價方式。跟朋友或熟人一起買,就能享受更多優惠。這就是一種不用店員去攬客,而改讓顧客去攬客的新型「人本電商」。日本在二○一○年左右也流行過這種共同購物的機制,而中國大約晚了五年才開始爆紅。拼多多正好趕上了地方都市及農村等網路使用者大增的這股熱潮。
而到了二○一八年,社區團購這種最新的浪潮開始大行其道。如果要翻譯成日文的話,應該可以翻成團地電商吧。中國的社區是指一片有多棟大型集合住宅林立的住宅區,與日本的團地相似。社區團購的做法便是在各個社區配置一位夥伴,並由這位負責人向左鄰右舍推薦網路商店的商品,擔當中間人的角色。夥伴可以得到部分營收作為報酬。對買方而言,因為窗口是身邊較有影響力的鄰居,購買起來比較安心。如果團主賣的東西品質不佳,生意就沒辦法繼續做下去,而且住在同個社區,也不怕找不到人。
無論是直播購物、共同購物或社區團購,都是「人本電商」經過發展的型態。前面介紹的三種新型EC都相當重視人,可以清楚看到賣家長什麼樣子。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三種新服務的使用者增長速度,在地方城市及郊區都增長得比大城市來得快。
之前提過,淘寶對讀寫能力較弱的使用者而言比較好上手,而購買在影片上看到的心儀商品,或是購買熟人、鄰居推薦的商品,這種新型服務的門檻又更低,因此也滲透到以往不曾使用網路購物的人群。

超級軟體的破壞力

新四大發明中的「第三個」,也就是行動支付,可說是支撐這波電商大爆發的幕後功臣。行動支付市場由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Alipay)及IT巨頭騰訊的微信支付(WeChat Pay)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兩家公司的總市占率達到九二%。
騰訊的應用程式「微信」是一款於二○一一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機用通訊軟體,而根據目前公開的最新統計資料,該公司的通訊軟體QQ的MAU(月活躍使用者數,指一個月內會至少打開一次應用程式的使用者)為七億八千萬人,微信的MAU則達到十億八千萬人,數字十分可觀。
微信裡面有名為微信支付的付款功能。最近日本國內為了因應觀光客,支援這種付款方式的店家也變多了,相信各位也常常會看到「微信支付」的標誌。微信支付不僅可以用在實體店面上,還可以用在各種各樣的網路服務上。
剛才提及的支付寶原本是電商專用的支付系統,但現在也可以在實體店面使用了。根據調查公司艾瑞諮詢的資料,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實體店面付款,也就是所謂行動支付的交易額,在二○一八年已經達到一百七十兆八千億人民幣(約等於二千六百八十兆日圓)了。這代表阿里巴巴集團及騰訊這兩間公司可以掌握這麼龐大的資金流向。
現金具有匿名性,交易人使用一張紙幣的時候,現金本身並不會紀錄其是經由何種管道流通,又是用來換取何種商品的。然而,行動支付不僅會記錄付款人及收款人,更會記錄支付時間及位置資訊等許多資料。而要分析這些經過數位化的資料也非常簡單。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俗稱GAFA的美國IT巨頭就是透過搜尋、社群網站、電子商務、應用程式等服務來收集使用者的資訊。許多人都在討論這會不會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但阿里巴巴集團及騰訊所持有的,諸如於何時何地購買何物的交易相關資訊,重要性還要遠高於GAFA所取得的資訊。這是因為金錢的流向就隱藏著與經濟活動相關的所有資訊。換句話說,這麼重要的資訊,就幾乎被這兩家中國IT龍頭給壟斷了。
此外,這兩間公司的應用程式又是所謂的「超級軟體」,集合了許多服務。其中最為強大的,當屬微信的「小程式」功能。這是一種可以在應用程式上執行其他簡易應用程式的功能,只要安裝微信,就能夠使用許多(小)應用程式,免去安裝的麻煩。根據艾瑞諮詢的資料,截至二○一九年一月,微信裡已經有一百二十萬種小程式了。說得極端一點,使用者可以在微信上馬上找到自己想用的服務,而且不用安裝或註冊會員即可使用應用程式;就算需要付費,微信連支付也可以包辦。
支付寶上雖然也有小程式,但好用程度還是微信更勝一籌。原因在於,雖然中國的網路使用者幾乎都會安裝微信跟支付寶,但作為一個通訊軟體,使用者使用微信的時間自然會遠超支付寶,遇事先開微信的使用習慣已經深植人心。
無論是微信或支付寶,這類應用程式對使用者而言雖然非常方便,但使用者也需要提供龐大的個人資料給它們。先前提到,行動支付讓企業對所有經濟活動瞭如指掌,但中國的IT龍頭還可以透過超級軟體掌握諸如使用者的交友關係、聯絡頻率等通訊資訊,或透過小程式瞭解使用者所使用的服務等更詳細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