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從空氣殺人事件談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團訟案例的教訓與省思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518793系列名稱:
學習館系列編號:
1BE381定價:
350元作者:
陳家詡頁數:
232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210出版日:
20250210出版社:
布克文化(城邦)CIP:
略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關注消費者權益,揭露團訟案例,
促使企業履行責任,
打造更公平、安全的消費環境。
臺灣在經貿發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國際聲量日益提升,然而,消費者權益卻長期被忽視。
作為媒體工作者,筆者發現團體訴訟(團訟)議題在社會中總是被邊緣化,相關討論短暫出現後便迅速消失。
消費者普遍選擇遺忘,寧可相信不幸不會降臨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卻忽略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道理。
當不公義發生時,若無人發聲,企業便無須承擔責任,消費環境也難以改善。
本書透過解析臺灣多起重大消費糾紛與團體訴訟案例,探討消費者如何監督企業,避免公安事故與不肖商家的傷害。
當企業未能履行社會責任,當政府對消費安全缺乏積極作為,消費者又該如何保障自身權益?這些問題正是本書試圖解答的核心。
參與團訟的消費者保護團體,即便歷經十多年的漫長訴訟,仍不敵財團強大法律資源,令人深感不公。
許多事件原本可以透過企業的良善管理與政府的有效監督來避免,但現實往往是企業看準「有錢就是任性」,等到出事後才動用龐大律師團「和解」,最終受害者只能被迫接受不公平的結果。
本書案例涵蓋食品安全、公安事故、環境污染等領域,揭露許多因企業疏失而導致的悲劇,也提醒讀者,信任品牌與企業並非錯誤,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犯。
當事故發生時,企業的處理態度與社會責任,將決定消費者能否真正獲得公平對待。
筆者並不奢望一本書能夠改變現行法律與制度,但希望透過此書,讓更多人意識到消費權益的重要性,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並鼓勵更多消費者勇敢發聲,為自己的權益而戰。
本書最終目標並非對立,而是期待建立一個更值得信賴的消費環境,讓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能善盡保護消費者的責任。
這是一場漫長的抗爭,但每一位消費者的覺醒,都是改變的開始。
推薦人
律師 呂秋遠
資深媒體人張欽 監製
自序
我是一位媒體工作者,長期關注許多社會議題及經濟發展,特別的是,臺灣近年在各項經貿發展卓越與國際地位聲量提升之時,反觀臺灣「消費權益」卻依然不怎麼被重視,有關此類的議題和論述都被擺在最不顯眼的角落,或者熱烈討論一下便急速消失。
只能說,臺灣消費者都是善良並健忘,寧可蒙上雙眼和期望相信各種不幸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或周圍的人身上,但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些事件還是必須靠大家的力量記取教訓並監督業者改進,才能讓企業和消費者都能雙贏共好。
記得,一開始構思撰寫此本有關「團訟」公益議題的書,充滿高昂鬥志並自我期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期望讓眾多消費者更了解臺灣重大團訟案件,最重要的是,促進臺灣各界對於消費者權益能夠更加重視。
但,當我與朋友討論和熱血分享此議題時,往往得到的回應是,為什麼要撰寫這種「敏感議題」的書?在臺灣,「團訟」是很吃力又不討好的議題,得罪某些特定大財團怎麼辦?這些財團律師很強可不好惹,不怕被告嗎?
原來,我那自以為是的熱情公益精神,還是需要面對現實的考驗和挑戰,依據事實陳述的內容,只是期待更多消費者能多加注意自身安全或讓企業強化公安的書,筆者自身還要擔心會被告?百思不得其解。
消費者權益的表達和訴求,本應理所當然,但眾多好朋友的關心卻提醒我,臺灣有很特別的社會價值觀和風向球,當然,我並非深具偉大的情操和理想企圖改變法律條文或判決,只期望集合有心的專家和朋友或各案件的受害者,一起用各種方式去激盪不同層面的人、事、物來改善現行制度。
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書中不幸的案例,在未來如何能夠避免並讓消費者享有安全生活和環境的權利,企業經營一定要獲利才能夠永續經營,但同時要有保障消費者的義務和良知。
再者,不得不說,參與團訟的消基會是集合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義務付出,其精神令人敬佩,有時一場團訟打下來可能打個十多年,先不論能運用的費用少的有夠可憐,加上多少專家共同義務付出大量時間和體力,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綜觀來看,受害者的權益在判決後是否真正符合大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這些資訊在網路上都公開透明,大家可以查看看並加以思索。
臺灣在國際地位已占有一席之地,反觀有些企業主和政府單位對待國人消費權益卻如此忽視,好似有些企業看準「有錢就是任性」,真的出事再請眾多律師團和受害者或相關單位似有若無的「溝通」,有時候消費者(受害人)根本是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對待。
請問,如果一個人在公安意外中被全身燒傷後,必須面對再也無法工作賺錢、無法自行出門、受到異樣眼光、家人痛苦的生活著,人生被意外毀滅從此變了調,還要被質疑是否故意要求高額賠償金額,請問這樣的價值怎麼評估和計算?您覺得呢?
其實,我和我的不少朋友在此書某些案例中,也是受害者之一,胖達人麵包吃了不知有多少?多少餐飲店、小吃攤,吃進多少黑心油?隨便一問,參與亞力山大的會員,有多少是你、我的朋友?再者,誰沒有去KTV歡唱過?你覺得以後車子如果停在停車塔都不會有問題嗎?被污染的土地如果就在您住家附近,怕不怕每天用的水有被污染,還敢放心用嗎?
難道大眾在相信大品牌和大企業之餘,卻換來如此不安全的公安意外或是無良的黑心食品?目前或許還沒有發生意外或造成病痛在我們身上,但能確定如果再來一次或在未來日子裡,我們都還能夠幸運的置身事外、安然無事嗎?
此書案例告訴我們,很多經營者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或不守法規,到頭來報應是時候未到,不是不報,也反思各議題有關法律形成的問題,因為法律是影響和保護民眾的基石,如果連最基本保護民眾生活的安全都無法成形,那臺灣的消費權益不是開倒車?
法律千萬不能在進步的社會中,淪為脫罪的條文!期望臺灣的法律可以站在多數消費者立場,不要亂搞文字遊戲和成為某些權貴的特權,雖然這是段長遠的路程,但大家仍滿心期待臺灣的消費權益可以愈來愈進步,企業經營能深具使命和良知。
但往往臺灣的團訟案例,讓無辜的消費者再次受到傷害,事件處理程序時間的冗長,令人身心俱疲,整個案件總在調查後發現,其實只要企業多用點心思和遵循法規,最重要的是持著良心經營企業,在獲利時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就能得到大眾尊敬。
而不是等到出事後,以高不可攀的姿態或依恃政商關係,草草處理爭議後的消費權益,讓我們守法、善良的人民求助無門,反而是助長不良企業發展,這樣合理嗎?
此外,任何團訟案,最終目的不是要造成受害者和企業對立,而是期待造就更值得尊敬和負責任的企業,讓人事物一起更美好,這不是口號,而是必然。
並非期待出一本書就能夠喚起什麼大漣漪、大進步,但只期待更多企業在經營獲利之餘,同步善盡保障消費者權益,而不要被金錢遊戲和各式政商等關係而蒙蔽良知,企業有的時候的確需要修飾,如同化妝一樣,適時化妝令人愉悅和光彩,但過度的化妝修飾卻顯得拙劣和俗氣。
最終,期望不要再發生不幸的重大公安或意外事件,大家一起努力推動,讓臺灣消費者權益更加完善,不僅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後代子孫,很榮幸撰寫此書,這是從事媒體工作者深具挑戰和有意義的事,並再次謝謝本書所有受訪者及團隊,大家為保障未來子孫和美好土地而努力,期望創造源源不絕的社會正向能量,圍繞在你我身邊。
陳家詡
關注消費者權益,揭露團訟案例,
促使企業履行責任,
打造更公平、安全的消費環境。
臺灣在經貿發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國際聲量日益提升,然而,消費者權益卻長期被忽視。
作為媒體工作者,筆者發現團體訴訟(團訟)議題在社會中總是被邊緣化,相關討論短暫出現後便迅速消失。
消費者普遍選擇遺忘,寧可相信不幸不會降臨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卻忽略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道理。
當不公義發生時,若無人發聲,企業便無須承擔責任,消費環境也難以改善。
本書透過解析臺灣多起重大消費糾紛與團體訴訟案例,探討消費者如何監督企業,避免公安事故與不肖商家的傷害。
當企業未能履行社會責任,當政府對消費安全缺乏積極作為,消費者又該如何保障自身權益?這些問題正是本書試圖解答的核心。
參與團訟的消費者保護團體,即便歷經十多年的漫長訴訟,仍不敵財團強大法律資源,令人深感不公。
許多事件原本可以透過企業的良善管理與政府的有效監督來避免,但現實往往是企業看準「有錢就是任性」,等到出事後才動用龐大律師團「和解」,最終受害者只能被迫接受不公平的結果。
本書案例涵蓋食品安全、公安事故、環境污染等領域,揭露許多因企業疏失而導致的悲劇,也提醒讀者,信任品牌與企業並非錯誤,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犯。
當事故發生時,企業的處理態度與社會責任,將決定消費者能否真正獲得公平對待。
筆者並不奢望一本書能夠改變現行法律與制度,但希望透過此書,讓更多人意識到消費權益的重要性,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並鼓勵更多消費者勇敢發聲,為自己的權益而戰。
本書最終目標並非對立,而是期待建立一個更值得信賴的消費環境,讓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能善盡保護消費者的責任。
這是一場漫長的抗爭,但每一位消費者的覺醒,都是改變的開始。
推薦人
律師 呂秋遠
資深媒體人張欽 監製
自序
我是一位媒體工作者,長期關注許多社會議題及經濟發展,特別的是,臺灣近年在各項經貿發展卓越與國際地位聲量提升之時,反觀臺灣「消費權益」卻依然不怎麼被重視,有關此類的議題和論述都被擺在最不顯眼的角落,或者熱烈討論一下便急速消失。
只能說,臺灣消費者都是善良並健忘,寧可蒙上雙眼和期望相信各種不幸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或周圍的人身上,但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些事件還是必須靠大家的力量記取教訓並監督業者改進,才能讓企業和消費者都能雙贏共好。
記得,一開始構思撰寫此本有關「團訟」公益議題的書,充滿高昂鬥志並自我期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期望讓眾多消費者更了解臺灣重大團訟案件,最重要的是,促進臺灣各界對於消費者權益能夠更加重視。
但,當我與朋友討論和熱血分享此議題時,往往得到的回應是,為什麼要撰寫這種「敏感議題」的書?在臺灣,「團訟」是很吃力又不討好的議題,得罪某些特定大財團怎麼辦?這些財團律師很強可不好惹,不怕被告嗎?
原來,我那自以為是的熱情公益精神,還是需要面對現實的考驗和挑戰,依據事實陳述的內容,只是期待更多消費者能多加注意自身安全或讓企業強化公安的書,筆者自身還要擔心會被告?百思不得其解。
消費者權益的表達和訴求,本應理所當然,但眾多好朋友的關心卻提醒我,臺灣有很特別的社會價值觀和風向球,當然,我並非深具偉大的情操和理想企圖改變法律條文或判決,只期望集合有心的專家和朋友或各案件的受害者,一起用各種方式去激盪不同層面的人、事、物來改善現行制度。
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書中不幸的案例,在未來如何能夠避免並讓消費者享有安全生活和環境的權利,企業經營一定要獲利才能夠永續經營,但同時要有保障消費者的義務和良知。
再者,不得不說,參與團訟的消基會是集合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義務付出,其精神令人敬佩,有時一場團訟打下來可能打個十多年,先不論能運用的費用少的有夠可憐,加上多少專家共同義務付出大量時間和體力,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綜觀來看,受害者的權益在判決後是否真正符合大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這些資訊在網路上都公開透明,大家可以查看看並加以思索。
臺灣在國際地位已占有一席之地,反觀有些企業主和政府單位對待國人消費權益卻如此忽視,好似有些企業看準「有錢就是任性」,真的出事再請眾多律師團和受害者或相關單位似有若無的「溝通」,有時候消費者(受害人)根本是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對待。
請問,如果一個人在公安意外中被全身燒傷後,必須面對再也無法工作賺錢、無法自行出門、受到異樣眼光、家人痛苦的生活著,人生被意外毀滅從此變了調,還要被質疑是否故意要求高額賠償金額,請問這樣的價值怎麼評估和計算?您覺得呢?
其實,我和我的不少朋友在此書某些案例中,也是受害者之一,胖達人麵包吃了不知有多少?多少餐飲店、小吃攤,吃進多少黑心油?隨便一問,參與亞力山大的會員,有多少是你、我的朋友?再者,誰沒有去KTV歡唱過?你覺得以後車子如果停在停車塔都不會有問題嗎?被污染的土地如果就在您住家附近,怕不怕每天用的水有被污染,還敢放心用嗎?
難道大眾在相信大品牌和大企業之餘,卻換來如此不安全的公安意外或是無良的黑心食品?目前或許還沒有發生意外或造成病痛在我們身上,但能確定如果再來一次或在未來日子裡,我們都還能夠幸運的置身事外、安然無事嗎?
此書案例告訴我們,很多經營者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或不守法規,到頭來報應是時候未到,不是不報,也反思各議題有關法律形成的問題,因為法律是影響和保護民眾的基石,如果連最基本保護民眾生活的安全都無法成形,那臺灣的消費權益不是開倒車?
法律千萬不能在進步的社會中,淪為脫罪的條文!期望臺灣的法律可以站在多數消費者立場,不要亂搞文字遊戲和成為某些權貴的特權,雖然這是段長遠的路程,但大家仍滿心期待臺灣的消費權益可以愈來愈進步,企業經營能深具使命和良知。
但往往臺灣的團訟案例,讓無辜的消費者再次受到傷害,事件處理程序時間的冗長,令人身心俱疲,整個案件總在調查後發現,其實只要企業多用點心思和遵循法規,最重要的是持著良心經營企業,在獲利時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就能得到大眾尊敬。
而不是等到出事後,以高不可攀的姿態或依恃政商關係,草草處理爭議後的消費權益,讓我們守法、善良的人民求助無門,反而是助長不良企業發展,這樣合理嗎?
此外,任何團訟案,最終目的不是要造成受害者和企業對立,而是期待造就更值得尊敬和負責任的企業,讓人事物一起更美好,這不是口號,而是必然。
並非期待出一本書就能夠喚起什麼大漣漪、大進步,但只期待更多企業在經營獲利之餘,同步善盡保障消費者權益,而不要被金錢遊戲和各式政商等關係而蒙蔽良知,企業有的時候的確需要修飾,如同化妝一樣,適時化妝令人愉悅和光彩,但過度的化妝修飾卻顯得拙劣和俗氣。
最終,期望不要再發生不幸的重大公安或意外事件,大家一起努力推動,讓臺灣消費者權益更加完善,不僅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後代子孫,很榮幸撰寫此書,這是從事媒體工作者深具挑戰和有意義的事,並再次謝謝本書所有受訪者及團隊,大家為保障未來子孫和美好土地而努力,期望創造源源不絕的社會正向能量,圍繞在你我身邊。
陳家詡
作者簡介
姓名:陳家詡
資深記者
書籍目錄
1. 訪談╱呂秋遠律師
2. 訪談╱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
3. 訪談╱陳冠榮醫師
4. 訪談╱吳益政議員
5. 訪談╱呂忠吉
6. 訪談╱蘇錦霞律師
7. 空氣殺人──韓國「加溼器殺菌劑毒害事件」
8. 永不妥協──美國欣克利地下水污染事件
9. 李長榮化工高雄氣爆案
10. 臺中廣三SOGO百貨男童滑倒事件
11. 微風廣場火鍋電磁爐事件
12. 漢神巨蛋購物廣場──湯姆熊歡樂世界事件
13. 「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團體訴訟案件
14. 八仙樂園之八仙塵燃案
15. 臺中盛唐中醫診所中毒事件
16. 臺北林森錢櫃KTV大火案
17. 臺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案
18. 東高立體停車場火災事件
19. 胖達人團訟案
19. 康友-KY(6452)案
19. 頂新黑心油案
20. 雄獅旅遊個資外洩案
21. 塑化劑案
22. 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污染案
23. 蝶戀花國道遊覽車翻覆案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定傳媒社長 楊立傑
我知道家詡想寫團訟事件這本書時,覺得很難得,也欽佩她。
她是位獨立撰稿人,但在商界有接案,也承攬活動。誠如她朋友所說,這是一本會得罪大財團的書。因為書中許多案例,都是在對大財團吶喊,要他們審視自己的良心。
許多團訟案件,被告都是大財團,他們有豐厚的資源,可以下大量媒體廣告,可以聘請強大的律師團,可以找專業的危機公關公司,可以動用以往紮根已久的政商人脈。而多數弱勢的受害者,只能尋求法扶或消基會的協助,透過團體訴訟,卑微的爭取「遲來的正義」。這漫長等待而來的正義,往往彌補不了被害者的傷痛、損失,更何況,正義還可能永遠不會到來。
家詡在書中談了許多國內外的案例,RCA事件從我唸大學時就有模糊的認識,如今30多年過去了,許多受害者早已因病死亡,但團訟還在進行。而近年最大的公安事故八仙塵爆也已過了9年,兩個團訟案,一審只判下來一個,另一個不知還要等多久。至於8千多人團訟的亞力山大健身房倒閉事件,一審就等了14年。
以往在處理新聞,常常會聽到「這種事如果發生在歐美,這麼惡劣的公司早就被判賠到死、告到倒了」在閱讀國外團訟案例時也可以看到,國外團訟案對無良業者的重罰。期望臺灣的司法,未來也能多多考量相對弱勢的民眾、消費者,而不是再三為財團的生存想空間、找辦法。
這是一本值得隨時閱讀、再三思考的書。聽聞作者寫這本書打算捐出所有版稅,我相信她的初衷不只是公益,也是功德。
定傳媒社長楊立傑
文章試閱
空氣殺人──韓國「加溼器殺菌劑毒害事件」
「空氣殺人」?這四個字一出現就轟動人類的思維!空氣怎能殺死人?但卻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中。
此事件起源於韓國,在2011年引爆南韓社會恐慌的「加濕器殺菌劑毒害事件」,不僅是全球首起濫用化學物質導致的環境毒害事件,更是南韓史上最嚴重的化學慘案,但肇事企業長年擺爛不賠。
事後政府機關介入調查後才發現添加的殺菌劑正是元凶,南韓政府統計,加濕器殺菌劑的被害者數千人受害,數百人死亡,釀禍的利潔時負責人最後因此入獄服刑、賠償巨額賠償金,但造成的人命傷亡和後續治療等,難以用金錢量化。
南韓因為冬天天氣乾冷,許多家戶都有使用加濕器的習慣,但特別的是,2011年南韓國內大量出現不明原因的肺炎肺部纖維化的例子,根據調查後發現這些案例都有共同特徵,就是在家中使用好幾個月的知名殺菌劑在加濕器裡。
後來,韓國導演趙鎔墡因此事件導出「空氣殺人」電影,即是改編「加濕器殺菌劑毒害事件」,受到許多國家和民眾的迴響和省思,事後亦讓時任總統文在寅公開致歉。趙鎔墡導演表示:「對相關事件越瞭解大家就越憤怒,希望我們都能認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故事。」
前言:
市售常見的加濕器號稱可提升空氣濕度,如果再配上各種香味的精油,就有著不同香氛感受和效果,頗受消費大眾喜愛。
由於自己長期呼吸道過敏和鼻塞問題,想說用加溼器或許可舒緩,加上前陣子疫情期間,看到友人家中有台加溼器不僅可淨化空氣還可變化顏色,頗為有趣,隨即買兩台分別放在家裡和辦公室使用,記得那時新聞還播出某家電商平台在疫情期間,民眾在家時間變長更需要各種療癒小物,而加濕器產品在此時的銷售量,亦呈現倍數成長的宅經濟。
其實,我們走在路上或百貨公司,常看到各式店家在賣加濕器,除了機器造型多樣化頗受消費者的目光,還會聞到不同香氣,商家們宣稱加入不同的精油成份,對人體會有不同的療癒功效,有的可提振精神、可舒眠、可充滿浪漫氣氛的、還有殺菌清淨的效果等等。
但,有次朋友來我辦公室,看到我正在使用加溼器,記得那天我是用號稱有殺菌清淨功能的精油,正當我想開口告訴他可以去買一台加溼器來使用,朋友就說:「台灣是個潮濕地區,有必要用加溼器嗎?而且你加一堆有的沒有的精油,不知到底是純還是不純,可不要吸到身體裡造成反效果,更慘。」
我說:「我買的那台加濕器應該不錯!在百貨公司有專櫃的,你看它宣傳上寫著用在機器滴上精油產品可以消毒和淨化空氣,雖然疫情剛過但感冒的人還是那麼多,所以我買來預防預防。」朋友又吐槽我說:「你在開玩笑喔?用空氣消毒?搞不好人先被毒死,別忘了,很多廣告詞很多都是騙人的。」
不久,有位長住韓國的親戚回到台灣,順道來我辦公室閒聊,當她看到我使用加溼器,她馬上告訴我,韓國爆出大事件-「加濕機殺菌劑事件」,造成239人死亡及多人終生後遺症的真實慘劇事件。
我聽完她的描述後目瞪口呆,無法置信,居然有大企業為了賺錢會賣出危害消費者生命並造成健康重大後遺症的產品。
我這位親戚表示雖她有購買,幸虧沒有經常使用而逃過一劫,但在此新聞事件後,她火速到醫院檢查,確認身體並沒有造成任何傷害,同時,她推薦我去看此真實故事被拍成電影「空氣殺人」。
看完電影後,我受到極大的震撼和恐懼,大家生活在號稱進步社會中,居然會發生知名企業販賣無良商品給相信品牌的民眾,有如台灣黑心油事件,同樣是大品牌靠著強大產品宣傳,受到眾多消費者的愛護和信任,最後卻沒有好好保護消費者權益,反而讓支持他們品牌的民眾深受其害。
大家後來探究這次韓國加濕器案件造成使用者不可逆的傷害,原因在於廠商產品加入殺菌劑,透過加濕器噴霧讓這些號稱可殺菌的內容物從人體呼吸道進入身體,長久累績後讓器官造成傷害,眾多受害者的各式症狀逐漸浮現,而且只要家中有一個人受到不同的傷害,就是造成一個家庭悲劇。
近年來,疫情影響下造成大家對居家殺菌非常重視,也對於病菌消除十分要求,只要標榜消毒殺菌相關的討論或資訊都會讓人趨之若鶩購買。但此時如有不肖廠商宣稱產品可殺死病菌,加上廣告效益無限傳播,讓消費者潛意識對於產品產生好感,不少民眾就會購入各種消毒殺菌用品,然而怕就怕遇到不良的廠商,運用人性的弱點大肆販賣有害的產品,同時又能遊走法律規則外,此案不幸社會事件震驚國內外,讓人感嘆無良廠商為了獲利可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韓國加溼器事件後,有不少醫師呼籲不要擅自在加濕器內添加消毒或殺菌劑,因為呼吸道的過敏免疫反應相當複雜,醫師表示許多化學藥物對外表的皮膚可能無害,但是進到呼吸道脆弱的黏膜上皮組織,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