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書店不屈宣言(2025 年經典重新推出)

原文書名:書店不屈宣言 マギウギグゾデア


9786267520482書店不屈宣言(2025 年經典重新推出)
  • 產品代碼:

    9786267520482
  • 系列名稱:

    Eureka文庫版
  • 系列編號:

    ME2096X
  • 定價:

    380元
  • 作者:

    田口久美子
  • 譯者:

    顏雪雪
  • 頁數:

    336頁
  • 開數:

    13x19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207
  • 出版日:

    20250207
  • 出版社:

    馬可孛羅(城邦)
  • CIP:

    487.631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超過20家台灣獨立書店感動推薦
日本亞馬遜評價4.5顆星

如果有一天,書店永遠消失,
你再也看不到承載著文字重量的紙本書……

田口久美子不只是樂在熱愛的書本當中,
更像母親般守護著它們──谷川俊太郎

也許下個十年,將再沒有書店店員這個職位。
那些守護著書本的人們,也會消失嗎?

田口久美子於一九七三年開啟書店店員生涯,其後四十年如同一場巡禮。
她的巡禮是為了贖罪,必須將書店人生使她充滿活力的這股「熱情」,傳遞給下一個世代。

她從小型書店KIDDY LAND一路輾轉,見證了個性化書店LIBRO持續二十年引領熱潮,最後成為大型書店淳久堂池袋店副店長。
她經歷了書店欣欣向榮的時期,而後……
二○○○年,泡沫經濟來臨,亞馬遜登陸日本。
如野獸般撕扯日本書店業,翻轉書店經營的傳統模式。
同時,網路新浪潮席捲全世界,在日漸頹敗的書店文化中,紙本書已不再是讀者首選,無形的電子書儼然成為趨勢。書店正逐漸失去「販售的商品」迅速走向滅亡。

然而,身為書店店員的他們從未屈服。
書店不只是販售書籍的場所,更是將承載著文字重量的紙本書,遞至讀者手中的一種知識與精神的傳承。
他們正憑著微薄的力量持續奮鬥,對殘酷的現實吶喊出「書店不屈宣言」──

作者以自身四十年書店工作經驗,記述了日本書店產業的興衰,深究實體書店與紙本書遇到的困境,並對書市有深入的觀察。透過與第一線書店店員們對話,記錄書店現場實錄。

作者簡介


田口久美子
1973年於KIDDY LAND八重洲店開啟書店店員生涯。76年進入西武百貨書籍販售部門(之後的LIBRO),歷經船橋、澀谷各店,曾任池袋店店長。後為淳久堂池袋本店副店長,現雖為兼職但仍任副店長一職。著有《書店魂》(筑摩書房,台灣由序曲文化出版)、《書店繁盛記》(Poplar文庫)等。

譯者簡介


顏雪雪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譯有《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老派東京》、《金澤不思議》、《名將的戰略》等書。

書籍目錄


目次
前言
書店人生從「雜誌」開始——雜誌賣場的今昔
我會在這個業界活下去——漫畫、輕小說的陳設
田口前輩,《女子會》賣得很好喔——人文書和「女子」書店店員
不可以把小孩當笨蛋——童書的希望
語言中有力量的排序——探索「國語.日本語學」書區

番外篇 對書店來說美是什麼——LIBRO池袋店的四十年

與池袋店的差異?——書店改組及體系
這是「理想的我」啊——諾貝爾獎和藝文書
「書」和「暢銷書」——網路書店及其他
顧客至上?
書店不屈宣言(我們不會氣餒)
後記
文庫版後記

推薦序/導讀/自序


▍台灣獨立書店感動推薦

專文推薦──
淡水有河book店主 詹正德686

台灣獨立書店感動推薦(依筆畫排序)──
一本書店 Miru╱三餘書店店長 鍾尚樺╱天井逅書選書人 柏良╱毛怪和朋友們童書工作室 毛怪╱水木書苑╱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 陳隆昊╱或者書店店長 Ivy╱林檎二手書室 林檎書╱虎尾厝.Salon主人 王麗萍(辣董)╱青鳥書店創辦人 蔡瑞珊╱勇氣書房 陳秀蘭╱南崁小書店 夏琳╱洪雅書房房主 余國信╱食冊café書店 掃地大叔╱晃晃二手書店店長 素素╱浮光書店店長╱荒野夢二店主 銀色快手╱無論如河獨立書店╱新手書店店長 鄭宇庭╱瑯嬛書屋店長 米亞╱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張正╱薄霧書店店長 蔡南昇╱Stay旅人書店主理人 林世傑





二○一二年九月,我65歲了,年金也可以全額拿到,所以向公司申請,希望能從正職變成計時人員。雖然有點奇怪,明明不是正職員工實際上的職位卻是副店長,但我和其他人都以名譽職來理解。我再做也做不了幾年,尤其有92歲的老母親要照顧,所以我只能上早班,再加上考慮到其他員工得忍受營業到晚上11點的嚴苛勞動環境,於是我建議公司少給我一點薪水,卻被訓誡說「妳是要率領大家的,說這種話不一定對晚輩好」。公司讓我暢所欲言,並且縮短我的工時,我則一邊領差不多的薪水,一邊繼續和年輕人們一起「在書店工作」。
我生來就是勞碌命,所以從很久以前開始,就一直想利用這段有點長的私人時間來「寫書」,我的腦中總是有一堆關於書店業界的「過去與未來」。我相信應該很少人有做第一線書店店員超過四十年的經驗,還是從小書店,一路做到中、大型各種規模的書店,所以我認為我必須記錄「劇烈變動中的書店市場」樣貌,雖然沒有任何人拜託我,但我還是想唱「獨角戲」。
只是,每當我想下筆時,書店的日常卻顯得過於平淡無奇,每天的工作幾乎都是相同的,整理書籍雜誌、將書上架、確認新書、下訂單補書、退書、服務客人(我不用站收銀台,但也是要接電話或回應店裡客人的疑問)、確認有無庫存等等,光這些就花去大半天的時間。其餘的時間則用來思考活動、變更陳設、和同事們稍微討論一下對新書的感想或這兩天的銷售情況,或是和出版社的業務聊天,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每天都是平穩的度過,幾乎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發生。(文庫版增補 最近在零散時間中多了一項工作:發推特。書店也來到了網路宣傳的時代,與其說我不想做,不如說不能不做。)
不過,現在的書店和一九七三年我剛踏入業界時是一樣的嗎?和我剛從東京車站附近的小型連鎖書店跳槽到大型書店LIBRO(當時我進的是西武百貨池袋店書籍部)的一九七六年是一樣的嗎?當我這樣自問,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雖然採購到上架、服務客人到販售,這些賣東西的基本流程,以及製造業(出版社)→批發業(經銷商)→零售業(書店),這種流通的基本架構幾乎沒有改變,但確實能感受到細節發生很大的變化。
回顧歷史的話會發現從七○年代後半開始,日本書店成長的規模變得十分顯著。不只是既有的紀伊國屋、三省堂、丸善、新開的八重洲Book Center、LIBRO等書店規模變得更大,連鎖店的開設速度也增加了。一九七六年以神戶為據點的淳久堂書店則是最晚發跡的。淳久堂以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的隔年開設難波店為起點,每年都會開設一間大規模書店,這恐怕是最後一間從個人經營成長到全國連鎖大型書店的企業了。在最近幾年間,不曾再聽說有什麼新崛起的大型書店,也不見從別的業界加入書店行列的例子。亞馬遜於二○○○年登陸日本,之後「實體書店」開始出現頹勢,和出版業整體的衰退幾乎是同一條軌跡。

如果這是「過去」,那麼「未來」又是如何呢?
「真好啊,田口前輩可以平安地退休。到了我們的時候,書店還在嗎?我們還會有工作的地方嗎?」
雖然他們沒有真的說出口,但我仍聽到了年輕員工們的心聲。不,這同時也是「我的心聲」。每位書店店員都對未來懷抱著不安,就算「書店」存活了下來,還會是「現在的樣子」嗎?
以電子書為例,讀者可以直接透過自己使用的電子產品下載書籍,那我們書店店員會失去「販賣的商品」嗎?
前陣子我看到一篇報導,「美國《新聞週刊》將在今年底前全面數位化,結束擁有八十年歷史的紙本週刊。」雖然日本的《新聞週刊》似乎暫時還會發行紙本,但我讀到這篇報導時仍不免情緒激動。在美國,報紙不斷地全面數位化,甚至連知名週刊雜誌也無法倖免——聽說在美國亞馬遜平台所提供的書籍產品中,電子書已經超越紙本書了。我站在這股世界潮流中,感到無盡徬徨。
如今,我任職的淳久堂書店,也在不知不覺間被大日本印刷這間大企業收購,和老牌書店丸善綁在一塊,公司名稱變成MARUZEN & JUNKUDO。母公司大日本印刷創立了honto網路商城,同時販售電子書。「如果電子書是未來趨勢,就必須搶得先機,放置不管的話,日本的出版市場將會被亞馬遜的Kindle席捲。寫的是日語,但閱讀裝置卻是美國製造,變成這樣也沒關係嗎?Google也一定會來分一杯羹,我們動作太慢的話行嗎?」當我被這麼問時,只能垂頭喪氣地想著:不,那是——
但是——我也會如此自言自語,書本就是因為有書的形式才叫作書本,書本本來就是由紙張和墨水組成的。書本是從作者開始,經各種業別的人之手,最後才遞到讀者手中。我們書店店員就是站在這個流程的最後一站,我們希望書店的功能是,將這些「書本」放到相符的位置,幫讀者找到它,然後親手將書本交給讀者。
我每天都一邊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一邊持續著「書店工作」。

這本書會從我作為書店店員的日常生活為始,以訪談淳久堂員工為主,讓大家談談他們負責領域的現狀,我再將這些彙整成冊。
我從二○一二年年底開始執筆,至二○一四年一月底完成。如此想來,我的二○一三年可說是巡禮之年(就像是村上春樹作品的標題一樣)。巡禮是為了贖罪,而我想贖罪的源頭(完全沒有宗教的意涵),是由於我進入了書店業,卻無法將書店人生使我充滿活力的這股「熱情」,傳遞給下一個世代,讓我心中盡是悔恨。
但是,我認為我遇到的每一位書店店員都絕對不會放棄,讀者讀了這本書就會明白。雖然我會道出對書店未來的不安,但若把這本書看作是「賣書的故事」來閱讀,實際上還是很愉快的。站在銷售最前線的人們,以及被愉快地賣出去的「東西」,難道真的會像街坊議論的那般簡單就消亡?私底下這點信心我還是有的。
能聽到其他員工愉快的故事,成為持續巡禮的喜悅動力。我希望這份喜悅能永遠持續下去。
二○一四年三月我的母親以93歲之齡去世。我養的貓變成了兩隻,即使長時間相處感情依然很差。今年九月我將滿70歲。此外,在文庫本出版之際,我重新改寫了單行本的最後一章,只能說這四年的歲月帶給了出版.書店業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