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關鍵十年:美國對抗中國的致勝戰略

原文書名:


9786267647042關鍵十年:美國對抗中國的致勝戰略
  • 產品代碼:

    9786267647042
  • 系列名稱:

    大戰略
  • 系列編號:

    0XTW0007
  • 定價:

    600元
  • 作者:

    喬納森.沃德Jonathan D. T. Ward
  • 譯者:

    陳珮榆
  • 頁數:

    392頁
  • 開數:

    14.8x21x2.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502
  • 出版日:

    20250502
  • 出版社:

    廣場-遠足文化
  • CIP:

    578.522
  • 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二○二○年代是美國與中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關鍵十年
美中貿易戰持續擴大,臺海戰爭可能一觸即發,臺灣必須如何應對?

本書是敲響所有美國人的一記警鐘
也是寫給太平洋另一岸的盟友――臺灣的備忘錄

美國退役陸軍中將、前白宮國安顧問H.R. McMaster專文介紹
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沸騰的護城河》編者Matt Pottinger特別推薦

《關鍵十年》透過對美中關係歷史的專業分析,還有對於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之後地緣政治變化的深刻洞察,為美國對抗中國的大戰略提出全面性的框架,說明美中全球競爭是一場以經濟實力決定勝負的戰略競賽,並擴及外交、軍事及意識型態領域。美國必須堅持「以力量實現和平」的原則,在經濟、外交、軍事以及思想四個競技場取得勝利,才能擊敗中國:

――在經濟競技場:確保美國在戰略產業的領先優勢,與盟邦建立整合與協作的經濟共同體,形成以聯盟為主的貿易體系,以圍堵中國。
――在外交競技場:組織民主國家的軍事與經濟聯盟,限制中國在全球及新興世界的影響力。
――在軍事競技場:將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力量,以「群島防禦」戰略抗衡中國,重建國防工業基礎,並贏得太空競賽。
――在思想競技場:捍衛美國的價值與理念,作為戍守世界自由城牆的守護者。

在美中全球競爭的世界局勢之下,美國必須將臺灣視為重要的盟友。本書作者喬納森.沃德博士曾任美國國防部的中國長期戰略顧問,他引述美國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的話:

讓我們對所有的民主國家說:「我們美國人對你們捍衛自由的行動極為關切。我們正在投入我們的精力、資源和組織能力,提供你們力量以恢復並維持自由的世界。我們將不斷增派艦艇、飛機、坦克和槍枝。這是我們的目標和承諾。」

也正如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在冷戰時期所說:「我們備戰,是為了阻止戰爭……,以及確保我們能不能兌現我們在柏林、福爾摩沙(臺灣)和世界各地的承諾……我們軍事政策的目標是和平,而非戰爭。」

沃德博士指出,而今「戰火肆虐烏克蘭、壟罩臺灣的危機加劇,我們自己必須備戰,也要協助那些遵循民主制度的人民武裝起來」。臺灣正處於中國強烈軍事野心陰影的最前線,「我們與這個極權政權競爭的過程中,必須記住並支持這些站在前線的人」。

本書是美國擊敗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長期戰略,也是一份戰略行動的呼籲以及實戰手冊,為美國及自由世界的盟友提供了一幅完整的戰略藍圖。不論對於這些議題的結論是什麼,都可以在這部著作找到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者簡介


喬納森.沃德
Jonathan D. T. Ward
牛津大學博士,主修中印關係,研究俄羅斯、中國與印度已近二十年。曾任美國國防部的中國長期戰略顧問,並曾向美國戰略司令部、印太司令部、商務部、國防情報局、海軍參謀部戰略部門等諸多政府機構提出報告。
亦是專門研究美中全球競爭議題的戰略諮詢公司的創辦人,協助《財富》五百強企業與金融機構了解美中全球競爭,改善他們對中國的風險評估、制定能夠應對歷史性地緣政治變化的新全球戰略。
曾至俄羅斯、中國、印度、拉丁美洲與中東各地旅行,會說中文、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並經常於電視與廣播頻道發表評論。
現居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曾任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別想那隻大象!》、《國家如何被搞砸?》、《普丁正傳》等書。
歡迎賜教:Instagram@jacqueline923。

書籍目錄


推薦序 美中全球競爭時代的正確選擇╱H.R.麥馬斯特
導言

第一篇 經濟競技場
嶄新的經濟戰略
致勝策略:美國跨國公司vs.中國國有企業
勝利支柱一:圍堵中國經濟
勝利支柱二:重建美國
小結

第二篇 外交競技場
全球棋盤:聯盟體系和新興世界
勝利支柱一:美國聯盟體系vs.中國反西方聯盟
勝利支柱二:中國退出新興世界
重要大國:印度和俄羅斯
圍堵中國:二十一世紀的轉折點

第三篇 軍事競技場
軍事地理:中國從區域到全球強權的崛起之路
優勢:美國、盟友、以力量實現和平
國防工業基礎:從根基到新戰略領域

第四篇 思想競技場
美國理念和美國夢
捍衛自由世界
我們的敵人與他們的手段
我們的辦法與前行的道路

結論
致謝
註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關鍵十年》是一部告誡意味濃厚又保持樂觀的著作。沃德闡明了美國和自由世界在與中共競爭中獲得勝利的途徑。他呼籲重建美國的經濟、工業和科技實力,並指出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國家和地區。本書呼籲所有人,特別是呼籲企業高層採取行動。如同美國軍官計劃和執行作戰任務以贏得戰爭一樣,企業高層也必須計劃和執行商業戰略,以強化我們的安全、促進繁榮,並協助自由世界在本世紀最重要的競爭中獲勝。」
──H.R.麥馬斯特(H.R. McMaster),美國退役陸軍中將、前白宮國安顧問

「以其開創性著作《中國的勝利願景》為基礎,喬納森.沃德在《關鍵十年》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美國對抗中國的全面大戰略。沃德博士指出,無論是在我們過去的勝利中,還是在我們與中國的當前競爭中,經濟實力在美國戰略中的關鍵作用。關於美國商業和金融在戰略競爭的關鍵作用、將經濟實力轉化為軍事力量,以及復興美國主導的秩序,他的探討都讓人感到迫切且真實。國會兩黨、美國董事會、盟友政府和全美國民都應該閱讀《關鍵十年》。這是第一本告訴我們如何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競爭中大獲全勝的巨作。」
──瓊.凱爾(Jon Kyl),美國參議院議員

「《關鍵十年》是敲響所有美國人的一記警鐘。只要我們現在採取行動,喬納森.沃德不僅對亟需解決的問題作出分析,並對未來的成功提出建議。調度美國的關鍵優勢,特別是經濟活力和全球聯盟體系,能讓我們創造出一個希望留給子孫後代的世界。」
──麥克.布朗(Mike Brown),前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部門主任、前賽門鐵克公司執行長

「《關鍵十年》以最清晰、最有條理且最全面的方式,闡述了我們與中國之間存亡挑戰的規模與嚴峻,並提出解決之道。本書罕見地彙整各種威脅(經濟、外交和軍事)的概要說明,並強調在未來數十年內政府和商界需要致力於這場戰役。這不單是冷戰的重現,它比冷戰更深刻,且呈現多種面向。喬納森.沃德清楚指出,國家和國防安全戰略的極端措詞和宣言都不足以解決我們在現在與未來所面臨的問題。呼籲華府、矽谷和華爾街採取行動。」
──喬納森.格林納特(Jonathan Greenert),美國海軍退役上將、前美國海軍作戰部長

「喬納森.沃德在書中對未來幾年美中關係闡述引人入勝,富有啟發性,其中數據和統計資料有助於讀者了解情況,特別是美中商業關係。無論你對這些問題的結論是什麼,都會在這本生動有趣的書中找到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作者

「在《關鍵十年》中,沃德提醒我們,對抗北京虛偽的專制,美國及其盟友已擁有捍衛自由所有必要的工具,現在迫切需要的,也是作者極力強調的,就是行動的意志。」
──博明(Matt Pottinger),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編者

「《關鍵十年》精闢分析了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地緣政治關係之一。沃德以其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崛起的策略為闡述基礎,為美國提出了具有說服力的行動方針。」
──高龍江(John W. Garver),《中國的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China’s Quest: The History of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Revised and Updated)作者

「在《關鍵十年》一書,喬納森.沃德提出分析和建議。自珍珠港事件以來,讓美國如此強大的工業基礎必須重新設計和振興,以保證我們繼續成功應對像中國共產黨這類不斷上升的挑戰。要實現這項目標會需要公私部門之間的網絡合作,優先考慮競爭、平衡、創新、人才和資本市場的力量。這本書是一幅極佳的藍圖。」
──約瑟夫.佛特爾(Joseph L. Votel),美國陸軍退役上將、國家安全企業主管協會總裁兼執行長、前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

推薦序 美中全球競爭時代的正確選擇
H.R.麥馬斯特,美國退役陸軍中將、前白宮國安顧問

自由世界的公民和企業領袖:

隨著俄羅斯於二○二二年二月無端入侵烏克蘭,我們正式告別了冷戰後的歷史假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道義、外交、財政和宣傳支持下,復仇心切的克里姆林宮及其軍隊對烏克蘭的殘暴行徑,向所有人表明,我們正處於一個與無情的威權國家進行地緣戰略競爭的時代。在北京冬季奧運會之前,當獨裁者普丁(Vladimir Putin)和習近平宣稱世界權力平衡正向他們的威權政權轉移,遠離美國和自由世界時,他們表明彼此的「友誼」沒有「止境」。喬納森.沃德博士的新書《關鍵十年》將美中全球競爭定義為一場以經濟實力決定勝負的戰略競賽。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新一輪攻擊之前,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加劇了與中國共產黨(或稱中共)的競爭。中共在疫情期間的行動,本來應該消除外界對於其領導人意圖擴大並加強國內統治,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實現「民族復興」的任何疑慮。
但正如喬納森.沃德在前一本著作《中國的勝利願景》(China’s Vision of Victory)所指出,中共正在追求旨在維持控制並獲得經濟和戰略優勢的戰略。這些戰略名稱如「軍民融合」(Civil-Military Fusion)、「中國製造二○二五」(Made in China 2025)和「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其目標是建立中國霸權,在印太地區建立排他性的首要地位,在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的全球數據經濟中取得優勢,主導全球物流和通訊基礎設施,並改寫國際貿易和政治論述的規則。《關鍵十年》接下來的篇幅,沃德堅決主張我們應該停止那些「助長主要對手經濟崛起」的行動。沃德指出,政府和企業都低估了與中共有關的地緣戰略風險。

在所有戰略中,中共都採用了我們可稱之為「三C」的組合――收買(cooption)、脅迫(coercion)和隱瞞(concealment)。中國透過即將實現自由化、致力於解決全球議題的虛假諾言,尤其是短期利潤和進入中國市場、投資和貸款的誘惑,來收買其他國家、國際企業和精英。其中,收買包括針對貪汙腐敗或軟弱無能的政府所設下的債務陷阱,使得這些國家和企業產生依賴和易受脅迫。中共脅迫其他國家對惡劣至極的人權侵害問題視而不見,並支持其外交政策。同時,中共運用收買和脅迫手段來破壞國際組織。
中共靠掩飾真正的意圖得逞,將最惡劣的行徑包裝成正常的做法。「推崇自由貿易」的習近平在與歐洲簽署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草案的同時,卻削減反對奴役勞工的零售商的市占率。「主張環保」的習近平承諾在二○六○年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而中國卻在國際上資助並建造大量燃煤發電廠。「捍衛人權」的習近平在發表法治演講的同時,卻將數百萬人關押集中營,將中共的武裝鎮壓勢力伸向香港,囚禁記者和自由活動分子,並扣留人質。「悲天憫人」的習近平大談「命運共同體」與「和平、和睦、和諧」,宣稱「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而他的政府卻破壞國際組織,他的軍隊在喜馬拉雅邊境殺害印度士兵,他的網軍持續展開大規模間諜活動,他的空軍威脅臺灣、南韓和日本,他的海軍、海岸巡防隊和海上民兵則在南海行使所有權。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殘暴攻擊和中共的侵略,暴露出將地緣政治風險納入商業和金融決策考量的重要性。德國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依賴俄羅斯的案例表明,關鍵供應鏈仰賴敵對的威權政體很愚昧,忽略警告信號的代價也很高昂。德國顯然沒有從俄羅斯利用能源脅迫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的情況中吸取教訓。習近平主席對南韓、瑞典、澳洲、立陶宛和許多其他國家採取經濟脅迫,同時追求對海外市場、金融和技術依賴程度較低的「雙循環經濟」,加深其他國家對中國製造業和上游零組件和材料的依賴。企業亦必須認清在警察國家從事投資或業務往來所涉及的聲譽風險,亦即他們正在傷害自己的人民,並迫使企業充當政府的武器。例如,中國對維吾爾人實施種族滅絕運動,應該成為企業董事會關注的人權和環境、社會、治理(ESG)議題。
《關鍵十年》對商界和金融領袖格外重要,因為他們將更了解自己在接下來最重大的競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美國企業在上個世紀改變全球的衝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從美國的製造能力和工業實力在二戰中擊敗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到冷戰期間戰勝蘇聯共產主義,經濟安全已經證明對國家安全相當重要。沃德講述了企業和業界高層在這些競爭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也提到那些企業在中國無法承擔管理風險、或因使敵對政府獲得優勢而妥協價值觀的悲慘故事。
隨著中國在二○二一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首選地,人們或許可以想像中共領導人引用那句經常被誤認為出自列寧的名言:「資本家會賣給我們用來吊死他們的繩索。」但情況更糟,自由世界正在資助中共購買這條繩子。各個國家和企業在與中國做生意或進行投資時,應該宣讀類似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ic Oath)的承諾。特別是,自由世界的政治、企業和金融領袖應該宣誓在三個方面不造成傷害或損害:

一、不要轉移會提供中共軍事優勢或不公平經濟優勢的敏感技術。
二、不要協助中共扼殺人類自由,並完善其警察國家體制。
三、不要為了短期利潤,而犧牲企業的長期生存能力。

誠如沃德博士所證明的,與中國的競爭不僅將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而且已經在改變美國企業在美國國家安全和全球戰略中的角色。那些能夠理解並率先應對這種變革的企業將取得成功,而那些繼續冒險、寄望中共徹底轉變的企業將一敗塗地。美國董事會應該聽到的問題是:對我的股東、我的國家和人類來說,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關鍵十年》是一部告誡意味濃厚又保持樂觀的著作。沃德闡明美國和自由世界在與中共競爭中獲得勝利的途徑。他呼籲重建美國的經濟、工業和科技實力,並指出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國家和地區。本書呼籲所有人,特別是呼籲企業高層採取行動。如同美國軍官計劃和執行作戰任務以贏得戰爭一樣,企業高層也必須計劃和執行商業戰略,以強化我們的安全、促進繁榮,並協助自由世界在本世紀最重要的競爭中獲勝。


文章試閱


我們的辦法與前行的道路(摘錄)

我們必須記住並預先考慮到,意圖對抗中共可能會被貼上反華和反亞洲的標籤。但事實並非如此。首先,我們必須記住,美國對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絕不能被誤解為反亞裔美國人的情緒。其次,我們必須理解,美國的戰略和治國之道在我們有生之年,主要舞臺是保衛亞洲地區。亞洲地區的防禦不僅出於戰略的必要性,更是反映了我們最核心的原則和理想。與亞洲民主國家的團結合作,是美國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亞洲的地位是捍衛者,並非侵略者,這點與北京的立場正好相反。我們徵得了日本、南韓、印度、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的同意,共同進行這樣的防禦工作。中國曾經是我們的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同對抗這個世界的殘酷。但當中共贏得了中國內戰,迫使蔣介石和國民黨跨海逃到臺灣,建立起他們的政府,即今日的中華民國,那個時代就已結束了。在我們這個時代,那些在中共鎮壓香港的前線上舉著美國旗幟的人,以及目前站在臺灣前線、處於中共最強烈軍事野心陰影下的人,他們讓我們看到中國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的不同面貌,我們與這個極權政權競爭的過程中,必須記住並支持這些站在前線的人。
我們可以理解,透過貿易和商業將中共的威權—極權政權帶入現代世界的實驗,並不能影響這個國家朝向我們的方式、制度或理想發展,即使這些價值觀是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和人民所認同的。在海峽對岸的臺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華人民主國家,我們過去曾大力支持,如今再次引起美國的關注。美國應該對我們關注亞洲的安全與防禦,以及我們對香港、臺灣和擁有共同普世價值的中國人的關注所體現的道德目標抱持信心。我們的價值觀超越地域隔閡和種族來源,我們的包容性寬廣且多元。
我們在國內也必須努力,確保中共鬆綁並撤回對我們境內任何人的控制。那些逃離這個政權來到這裡的人,應該受保護並在這裡安全自由地生活。那些受中共計畫或影響力行動追捕的人,應該獲得美國的保護和司法救濟。這表示我們必須打擊和瓦解中共的影響力行動、非法和法外活動,並確保需要庇護的人得到安全的避風港。中共試圖控制或影響其海外公民的行為,也應受到反擊和摧毀,以確保那些進入美國或其他自由世界的人享有真正的自由。
全世界正目睹一個威權政權對其民主鄰國發動戰爭。在烏克蘭,俄羅斯軍隊殺害婦女和兒童,對平民使用飛鏢彈,摧毀公寓大樓、醫院和城市,這些行為已顯示出俄中「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樣貌。自由世界現在必須準備應對太平洋地區可能即將發生的問題。中共的病態行為若不由美國與盟友加以制止,恐將延燒到中國海外。中共在新疆沙漠進行對模擬美國航空母艦和海軍基地的飛彈演習,並在同一地點對維吾爾人實施種族滅絕,同時不斷增加派遣飛機進入臺灣海峽的頻率,在臺灣周邊啟動前所未有的海空軍實彈演習,我們必須為二○二○年代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好準備。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共可能在這個十年內選擇戰爭。俄羅斯在歐洲發動戰爭,以及這兩個獨裁國家的海陸空軍演習持續進行,並同時在歐洲和亞洲試探自由世界的防禦工事時,我們可能不久就看得到這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識型態核心是攻占臺灣。正如習近平在二○二一年全國代表大會上所述:「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俄羅斯和中國承諾在歐洲和亞洲的戰略目標上相互支持,而中國軍隊的建設已達到可以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的程度。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對中國軍事後勤的評估中表明:

解放軍認為,未來的聯合登陸作戰將包括全面運用嚇阻戰略;奪取作戰區域的空中、海上和訊息優勢;集中封鎖並控制臺灣周邊地區;大規模聯合火力打擊;突襲登陸臺灣本島及可能的外島;以及島內作戰。在整個作戰過程中,訊息作戰、精確打擊和高度機動部隊將發揮關鍵作用。此外,作戰範圍將擴大至臺灣東部地區,以奪取優勢和戰略主動權,控制臺灣周邊空間,並對抗美國的介入。

美國國防大學發表的評估報告指出:「有證據表明,解放軍的城市作戰訓練越來越針對臺灣。」雖然解放軍專注於「斬首打擊」,但「在建立許可的環境後」具有新疆經驗的中國準軍事部隊可能被派到臺灣。與此同時,中國國務院在二○二二年八月發表關於臺灣問題的白皮書中宣布:「祖國統一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白皮書向美國和盟友釋出警告意味:

中國人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利用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統一進程的圖謀和行徑,都將遭到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中國正在準備採取軍事行動,可能對這個擁有二千四百萬人口的民主自治島嶼進行封鎖、入侵和占領。如果那一刻到來──如果嚇阻戰略失效──我們必須記住整個自由世界都會面臨風險。正如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專欄文章中所說的:「《臺灣關係法》闡明了美國對民主臺灣的承諾……。它培養了根植於共同利益和價值觀的深厚友誼:自決和自治、民主和自由、人的尊嚴和人權……。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這個充滿活力、強大的民主政體──被自由之家評為世界上數一數二自由的民主政體之一,並自豪地由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領導──正受到威脅……。透過訪問臺灣,我們兌現了我們對民主的承諾,並重申臺灣──和所有民主國家──的自由必須受到尊重。」她於二○二二年八月訪問臺灣,得到包括少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Mitch McConnell)在內二十六名共和黨參議員的支持。
多年前,一位朋友曾對我說過:「臺灣是第二次冷戰的柏林。」在柏林這座城市,甘迺迪有句名言:「我是柏林人。」雷根也有句著名的臺詞:「戈巴契夫先生,拆毀這堵牆吧!」柏林。柏林空運(Berlin Airlift)之城。柏林圍牆之城。一九六一年柏林危機之城,在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之前,蘇聯的最後通牒使世界陷入災難邊緣。柏林這座城市引起眾人關注。那個時代,無論是在那座城市,還是全球各地,大家都清楚意識到利害關係。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利害關係仍然如此。
當中共準備迎接一個永遠不該來臨的世界時,當他們的軍事指揮官將城市戰視為「在瓷器店裡捉老鼠」時,當他們的外交官承諾對世界上一個自由國家人民建立「再教育」營時,當他們的意識型態專家將中共企圖征服或摧毀的所有民族稱為「五毒」(「港獨」、「藏獨」、「疆獨」、「蒙獨」與「臺獨」)時,我們必須牢記美國的意義、美國在世界上的角色、美國的歷史和對人類的責任。使我們有別於其他大國的,並不是經濟實力、外交潛力或軍事力量,而是我們作為人類自由捍衛者的角色,美國是可以保存和保護人類千年理想的地方。
讓權利成為力量,讓我們在這個時代最困難又最重要的競爭中獲勝。
在這個世代,我們也是世界自由城牆上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