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擺脫當今世界五大政治陷阱
原文書名:Why Politics Fails: The Five Traps of the Modern World & How to Escape Them
產品代碼:
9786267705308系列名稱:
黑盒子系列編號:
2WBB0044定價:
550元作者:
班.安塞爾譯者:
劉鈞倫、李明心、盧思綸頁數:
424頁開數:
14.8 * 21 * 2.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11出版日:
20250711出版社:
黑體文化-遠足文化CIP:
571.6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為何民主正在衰退?
為何權力的輪替總是令人失望?
在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如何讓政治可以成功?
國際知名政治專家寫給所有人的政策改革指南
「這是一本對當今世界極具裨益的著作。」
──詹姆斯.羅賓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二十一世紀的開端預示了黃金時代的到來──經濟穩定成長,社會和平似乎成為可能,技術也呈現良性的發展。然而,我們早已知道,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世界免於氣候災難,但為何我們繼續走向自我毀滅?
美國的巨大財富理應可使貧窮成為歷史,但為何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日益嚴重?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有民主價值的社會,但為何民主正在衰退?為何權力的輪替總是令我們失望?我們想獲得並維持的世界為何如此困難?
在《政治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牛津大學獲獎教授班.安塞爾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政治人物,而在於我們的集體目標導致了五種政治「陷阱」。他生動地闡述了我們的共同目標——民主、平等、團結、安全、繁榮——是如何受到政治陷阱的破壞,當今政治格局又為何如此動盪。
1.民主:我們希望對政府的治理方式有發言權,但真正的「人民意志」卻不可能存在。
2.平等:我們希望獲得平等對待,但平等權利卻與平等結果相互損害。
3.團結:我們希望在日子難過時有社會安全網支撐,但我們往往只會在自己也需要時才會想到團結。
4.安全:我們希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又不希望因此犧牲自由。
5.繁榮:我們希望明天可以更富裕,但短期致富的作法長期下來反而讓我們更貧窮。
我們或許也發現了某種規律,那就是我們的自利傾向削弱了我們實現集體目標的能力。這五種陷阱還會相互強化:極化的民主會加劇不平等;脆弱的社會安全網會加劇犯罪;失控的氣候變遷則威脅全球和平。我們追求平等,卻不願放棄自己的財富;我們希望團結,但我們更擅長接受團結,而不是給予團結;我們需要安全,但如果它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就不需要安全了;我們希望結束氣候危機,但我們也希望經濟繁榮。在每種情況下,我們都希望實現集體目標,卻因為個人行為而受到破壞;我們的目標是利他主義,但我們的行動卻受到自身的利益所支配。
在本書中,安塞爾透過古希臘、脫歐等案例,運用他突破常識、極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何民主在高度不平等下仍然能夠蓬勃發展?為何更加平等的政治與社會可能導致更加不平等的階級差異?他以精彩的故事敘述和開創性的研究,生動地說明我們如何穿梭於混亂、複雜的政治陷阱,而這些陷阱阻礙我們找到常識性的解決方案,他告訴我們,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可以擺脫這些政治陷阱,從而實現我們想要的公正、公平、繁榮和環境健全的社會。
政治將永遠存在,而不必然總是只能以失敗收場。
為何民主正在衰退?
為何權力的輪替總是令人失望?
在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如何讓政治可以成功?
國際知名政治專家寫給所有人的政策改革指南
「這是一本對當今世界極具裨益的著作。」
──詹姆斯.羅賓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共同作者
二十一世紀的開端預示了黃金時代的到來──經濟穩定成長,社會和平似乎成為可能,技術也呈現良性的發展。然而,我們早已知道,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世界免於氣候災難,但為何我們繼續走向自我毀滅?
美國的巨大財富理應可使貧窮成為歷史,但為何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日益嚴重?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有民主價值的社會,但為何民主正在衰退?為何權力的輪替總是令我們失望?我們想獲得並維持的世界為何如此困難?
在《政治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牛津大學獲獎教授班.安塞爾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政治人物,而在於我們的集體目標導致了五種政治「陷阱」。他生動地闡述了我們的共同目標——民主、平等、團結、安全、繁榮——是如何受到政治陷阱的破壞,當今政治格局又為何如此動盪。
1.民主:我們希望對政府的治理方式有發言權,但真正的「人民意志」卻不可能存在。
2.平等:我們希望獲得平等對待,但平等權利卻與平等結果相互損害。
3.團結:我們希望在日子難過時有社會安全網支撐,但我們往往只會在自己也需要時才會想到團結。
4.安全:我們希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又不希望因此犧牲自由。
5.繁榮:我們希望明天可以更富裕,但短期致富的作法長期下來反而讓我們更貧窮。
我們或許也發現了某種規律,那就是我們的自利傾向削弱了我們實現集體目標的能力。這五種陷阱還會相互強化:極化的民主會加劇不平等;脆弱的社會安全網會加劇犯罪;失控的氣候變遷則威脅全球和平。我們追求平等,卻不願放棄自己的財富;我們希望團結,但我們更擅長接受團結,而不是給予團結;我們需要安全,但如果它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就不需要安全了;我們希望結束氣候危機,但我們也希望經濟繁榮。在每種情況下,我們都希望實現集體目標,卻因為個人行為而受到破壞;我們的目標是利他主義,但我們的行動卻受到自身的利益所支配。
在本書中,安塞爾透過古希臘、脫歐等案例,運用他突破常識、極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何民主在高度不平等下仍然能夠蓬勃發展?為何更加平等的政治與社會可能導致更加不平等的階級差異?他以精彩的故事敘述和開創性的研究,生動地說明我們如何穿梭於混亂、複雜的政治陷阱,而這些陷阱阻礙我們找到常識性的解決方案,他告訴我們,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可以擺脫這些政治陷阱,從而實現我們想要的公正、公平、繁榮和環境健全的社會。
政治將永遠存在,而不必然總是只能以失敗收場。
作者簡介
班.安塞爾(Ben Ansell)
現為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比較民主制度教授。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後,他曾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數年,2013年在35歲時成為牛津大學教授。2018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各大媒體報導,包括《泰晤士報》(The Times)、《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及BBC Radio 4的「Start the Week」節目。現為歐洲研究協會(ERC)耗資數百萬英鎊的計畫「財富不平等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Wealth Inequality)的首席研究員,他也在一本極具權威的比較政治學期刊中擔任共同編輯。安塞爾著有三本獲獎學術著作,本書是他第一本面向大眾的作品。
譯者簡介
劉鈞倫
輔大哲學系畢。對語言邏輯深感興趣,有幸參與這本啟迪人心、探討當代世界政治困境的論著,希望能將作者簡明有力的論述邏輯,完全傳遞給讀者。現任出版社編輯、《舊遊戲時代》特約譯者。譯有《電玩遊戲進化史》、《心理學的法則》。譯作賜教請洽:gotomagicclub@gmail.com
李明心
畢業於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會議口譯組在學中,持續在語言與文化的交會處探索,以社會科學的視角觀察世界,藉由翻譯搭起理解的橋樑。現專職中英文口筆譯,涉獵領域包括藝文、影視、文創、教育、政治與國際關係、人類學、人文地理學、博物館學、原住民議題等。譯作賜教請洽:mshin0220@gmail.com
盧思綸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現為兼職譯者。譯有《敗中求勝》、《小宅試驗》、《底層網紅》(合譯)、《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關係修復力》、《在殘酷的世界中,挖掘生命的美好》、《電腦之書》(合譯)等。譯作賜教請洽:luszuluen@gmail.com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理解問題重重的現狀:帶臨場感地細數我們的共同目標,如何被各種政治陷阱所破壞。
●政治經濟學實作指南:簡明扼要地說明理論,並舉出實例來加以對照,讓政治經濟學應用於我們所面對的實況。書中可見台灣的案例,讀來更有參與感。
●面對政治陷阱的解方:提供各種思考支點,讓民主、平等、團結、安全和繁榮的願景距離我們更近。
書籍目錄
目次
推薦序 社會發展積勞成疾,用民主制度調養體╱王宏恩
推薦序 政治注定失敗?有解嗎?╱沈智新
導 論 極其簡單的問題;極其困難的政治
Part I 民主──沒有所謂的「人民意志」
1. 西敏寺:二○一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2. 什麼是民主?
3. 民主陷阱
4. 擺脫民主陷阱
Part II 平等──平等權利與平等結果相互損害
5. 傑夫.貝佐斯進入太空
6. 什麼是平等?
7. 平等陷阱
8. 擺脫平等陷阱
Part III 團結──我們只會在自己也需要時,才會想到團結
9. 歐巴馬健保:二○一○年三月二十日星期六,華盛頓特區
10. 什麼是團結?
11. 團結陷阱
12. 擺脫團結陷阱
Part IV 安全──要避免無政府狀態,就得甘冒陷入暴政的風險
13. 封城:二○二○年三月八日星期六,羅馬
14. 什麼是安全?
15. 安全陷阱
16. 擺脫安全陷阱
Part V 繁榮──短期致富將導致長期貧窮
政治如何成功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沈智新∣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子倫∣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序
社會發展積勞成疾,用民主制度調養體質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是一本充滿野心的政策改革指南。本書直接瞄準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面對的五個最重大的問題,包括政治極化、經濟重分配、國族認同、國際安全、與經濟發展,來進行全盤的檢討。這五個議題本身都並不新,許多甚至隨著人類文明萌芽時就已經出現了。然而,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程度增加、全球化、通訊科技加強、全球暖化上升、以及人工智慧的出現,都讓這五個議題的嚴重程度與影響範圍都越來越無法忽視。縱貫全書,作者上山下海援引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例子,也包括了台灣的網路民主發展,來說明這些人類文明問題的普遍性。這些隨著人類文明、經濟與科技發展而產生的問題,如同慢性病一樣,一步步加重讓整個人類社會病入膏肓,再不處理恐怕就會造成無可回復的損害。
然而,這些問題既然跟慢性病一樣的根深柢固,也意謂著並沒有什麼一蹴可幾的方法來輕易根除這些毛病。當現代人有三高時,醫生的建議是讓人慢慢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體質。同樣地,當人類社會這些重大議題日漸嚴重時,這本書的作者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提供了一帖藥:用民主的方式調整制度。
本書所標榜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政治科學分析工具,撥開公共政策爭論不休的迷霧,企圖用簡化的數學模型來說清楚利害關係,然後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制度設計或改革,扭轉利害關係,把結果導向更為有利的方向。在這個分析工具裡一共可分成四步:第一步是要列出所有的做決定的利害關係人;第二步則是要列出每一個人的可能的行動方案選項,以及每一個人對每個選項的好惡程度;第三部則是要觀察在當下的制度設計上,每個人做決定是否會互相影響,以及大家做完決定後加總最後導致社會會有怎樣的結果;最後,則是作者提供政策或改革建議時,是如何改變制度設計,使得仍維持原本偏好的人們,在制度導引之下共同做出了不一樣的決策結果,最後慢慢協助社會朝向更為理想的方向前進。
本書雖橫跨五大議題,古今中外各種案例讓人眼花撩亂,但作者的分析邏輯都是緊扣著這個分析工具展開的,讀者只要跟這這個邏輯走,就能快速掌握每個案例與作者建議的重點。舉例來說,在本書第四部分討論安全的幾個章節,作者帶著讀者進行腦力激盪,想像整個社會在建立起來的過程中,人們追求安全(利害關係人),要討論是否要授權建立執法單位(不同的選項),但給予執法單位過大權力可能導致濫權(原本制度設計導致的結果),許多濫權問題隨著市場與科技發展而變得更嚴重。因此作者透過經濟學實驗、以及社會案例分析,舉出更高的透明度與資訊(例如警察強制配戴密錄器)加強人們的監督能力,也能有效降低濫權(制度設計改變引導到不同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作者羅列的例子有非常多都是來自高度經濟發展的民主國家所面對的問題,但作者仍是對民主充滿信心的。民主自由是底線。因為有民主自由、有資訊自由流動、有法院獨立審判,在這些前提之下,討論制度設計與修改才有意義。許多人會期待一個什麼都懂的領袖趕緊上台大破大立、風行草偃,甚至直接讓獨裁者取而代之,但這通常會導致事前無法預料到的反效果或短視近利。相較之下,作者在本書提到的政策建議絕大多數是針對決策的制度進行修補,這雖然沒有立刻改變任何人的想法,也沒有立刻強制部分人不得或必須做什麼事,但透過制度設計,使得每個人都照自己的偏好行動時,隨著新制度修正,最後加總起來的社會,會稍微往理想多邁進一些。遇到社會慢性病,作者相信的是用民主來慢慢調整體質。
也因為作者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把複雜的社會議題化繁為簡,作者提出的分析視角,許多都可以用台灣類似的例子作為比較,值得身在台灣的讀者也可以思考其政策建議在台灣的適用性。舉例來說,本書第一部分提及民意整合的問題,就跟台灣2024年的總統選舉息息相關;在該次選舉中,一共有綠營、藍營、白營三位主要候選人,三位候選人給了選民策略投票的動機,而假如三位候選人我們只任選兩位出來給選民比較,也可能讓勝負排序有所不同,這些都顯示了選舉制度的重要性與理論上的侷限性。本書第五部分則詳細討論荷蘭病的繁榮陷阱,近幾年許多評論者擔心台灣的高科技發展是否也讓台灣有荷蘭病的跡象,但這是否兩者真的可以類比,作者提出的解方又是否在台灣的狀況適用,台灣讀者也可從文中細細體會。
而當台灣讀者認真讀畢此書,也把台灣的各種案例及公共政策拿來比較與思考時,其實也代表大家代表著台灣進一步參與一個更大的全球性議程:在本書中,許多社會與經濟問題的根源是來自全球化,因為人與資本可以自由移動,但每個國家政府的管轄權都只限國境之內,因此許多制度設計是沒有辦法管超過國境的,因此單一政府本身可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舉例來說,本書第二部分富人與窮人的跨國遷移、第四部分國際安全、第五部分碳排放等,這些全球化帶來的問題需要全球層級的制度設計才能夠好好處理。作者的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設計方向與解方,但這些解方要落實,仍需要跨國的民意支持,進而鼓勵跨國的政府合作推動。隨著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上鑲嵌的更緊密,也在國際經濟與地緣政治發展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時台灣是否應進一步為國際政治與治理做出更大的貢獻或投資,等台灣讀者閱畢全書後,可以再回來思考一次這個問題。
文章試閱
導論
簡單的問題,棘手的政治(節錄)
氣候變遷為我們帶來五項對政治的核心挑戰。它考驗我們對民主(democracy)的願景——對減低碳排放的目標,我們是否矢志不渝、是否眾志成城,是否能不淪落至混亂或政治極化?
它質疑平等(equality)的本質——為解決氣候變遷,富裕國家是否該投入更多資源?各國是否有平等的「權利」來進行汙染?
它讓全球團結(solidarity)的問題迫近眉梢——已開發國家的國民虧欠貧窮國家什麼?於經濟上,我們是否願意協助居於沿岸村落,或擁有面海房地產的人免受海水上漲的威脅?
它對國際安全(security)構成了潛在威脅——我們該如何處理大舉出逃的氣候難民?在國際警察與國際法律系統闕如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執行國際氣候規約?
還有,氣候變遷根本地威脅了我們的集體繁榮(prosperity)——透過掠奪環境資源換取短期興旺的我們,除了必須承擔乾旱、饑荒、環境汙染的風險,這是否也對人類長期在這顆太陽系孤星上的勉強存續造成了威脅?
這些都是有關人類存亡的政治問題。而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是初來乍到。作為一物種,數千年來我們為企及民主、平等、團結、安全與繁榮的集體目標而奮鬥。氣候變遷後頭還有其他大問題留待我們解決:從貧困、政治極化到疫情。面對種種問題,我們需要解方。不完美的政治,或許是我們為達到共同目標所能冀予的最後且最佳解方。
共識
政治這個詞滿載憂懼。有些人認為,政治標示著政治人物肆意貪贓腐敗的噁心作為。也有人認為,政治創造可能性——讓人類共創個人無從成就之偉業的可能性。這些意義或許同時存在。政治,究其根本,意味著我們如何做出集體決定。政治,意味著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我們如何向彼此做出承諾。政治在解決我們所共同面對的各種難關中——從氣候變遷到內戰,從全球貧窮到新冠疫情——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政治也是把雙面刃,在承諾解決我們問題的同時,它也造就新的問題。我們需要政治,即使我們通常厭惡政治。我們尋求其他方案——有效的市場經濟、高科技技術、能搞定事情的強人或道德領導者,但沒有了政治,以上一切就不是真正解方。一切依靠科技的快速修正、完美設計的市場經濟與任何侃談「民享」的德高望重領導者,都與我們人類天生不服、有異議、愛背叛的傾向相互衝突。
政治,就是處理如此不可避免的意見衝突的方式。我們無法迴避政治,願其銷聲匿跡。選舉有贏家,如此也必有輸家。要在不平等的世界中用到錢,有些人勢必得付得比其他人多。保護我們的警察或軍隊,單其存在便引出了誰保護我們免受軍警之害的問題。當我們想在一方面將政治壓下去,政治便在另一頭冒出來,就像擠壓牙膏管一樣。愛之也好,憎之也罷,如果我們想要達成一己之力以外的事情,我們便不得不求助於政治。
在你我表面上的不同之外,有我們共同渴望的事情嗎?多數人——無論表面上看來我們的立場有多麼兩極化——都同意並渴望幾件事。事實上,這幾件事,總共有五件。這五件事,是我們克服如氣候變遷等對人類存續最大挑戰的核心。這五件事,也代表了一系列你我應擺脫的陷阱。讓我們對這五件事逐一道來。
民主
人們對民主概念有所爭議,這點無可否認。在此,我們不妨將民主視為大眾選擇與更替其領導者的權利與能力。目前全球約半數人口居住在廣義上所謂「民主國家」。即使全球人口僅有半數生活在民主政體中,但民主概念的吸引力遠不僅於此,甚至無法企及那些深陷獨裁政體國家的人。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對民主政體與非民主政體治理下的人口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6%的人口認為民主政體作為一種國家治理方式,不是覺得「非常棒」,就是覺得「還不錯」。事實上,在中國、衣索比亞、伊朗與塔吉克的人口中,有90%也同意以上部分的陳述。民主制度在以上四個獨裁政體國家中受歡迎的程度,超過其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或許,當人們提及「民主」時,心中想的有所不同,而處於民主政體中的人對民主有著更多懷疑。但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依舊迷人。
話雖如此,過去十年卻是對民主制最具挑戰的十年。「第三波」民主轉型——始於1970年代中期,在1990年代初期淘汰掉大部分的共產政權——及至二十一世紀初已然衰竭或有所倒退。俄羅斯與中國等獨裁強權正急遽加速展現其軍事力量。從希臘、英國到美國,這些民主的「家鄉」因極具爭議的公投、民粹政黨的成功及人們對主流媒體、官僚體制與專家權威的攻訐而國事蜩螗。
認識民主概念者雖廣,但民主本身卻顯然面對著急遽增加的壓力。有時民主制度似乎對任何事都無法做出決定,這樣的混亂與優柔寡斷令人哀嘆。當各個政黨相互攻擊時,我們懼怕政治極化帶來的憤怒與惡意。但對多數人來說,儘管有其弊病,民主仍是不可或缺的。為民主找到有效運作的方案,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挑戰。
平等
一如民主,在每個人心中,平等的概念各有不同。究其根源,平等的概念是人人皆應得到相同的對待,沒有偏私且公正平等。幾乎沒有人會公開呼籲有系統地不平等待人,但種族歧視與性別主義歧視的膿瘡仍遍布於我們的社會。平等的概念,不僅涉及程序平等與待遇平等,也涉及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對此,大眾激辯正熾。在富裕國家中,傳統的左右派政治立場,常圍繞在富者的收入是否應被徵稅,並將這些錢重新分配給貧者。
令人意外地,大眾對此也有著極大共識。2019年,富裕國家的國民中僅7%不同意「所得差距」在其國家中過大。70%的人民希望政府有更多減少所得差距的作為。令人難過的是,70%的人民也同意其國家中的政治人物「不必在意」所得差距。顯然大多數人都不希望每個人都擁有完全相同的收入。這些調查數據多少描繪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體會到的不平等。
人們雖討厭不平等,但這顯然並未能阻止工業化國家的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再度擴大。我們生存於一個有著明顯不平等的矛盾世界——在數十億中國人與印度人脫離貧困的同時,富裕國家中的不平等現象於1980年代開始遽增。富裕國家中接連關閉的工廠與連年停滯的薪資,引起民怨,人們愈來愈看不慣那些富裕的城區,也愈來愈看不慣與窮國的貿易關係。這樣的民怨在政治上影響深遠,嚷嚷著抵制「全球化」的民粹主義者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結束了歐美傳統的左右派相互競爭的政治。平等,或平等的缺席,已然成為我們政治生活中的另一要角。
團結
個人的命運總是難測。疾病與死亡終究難逃。也許被巴士撞個正著就在明日。人的職涯往往不是從A點(短褐穿結)青雲平步至B點(富貴利達)。時運總有不濟。我們寄望現正順遂發達的人,能在我們落難時予以賙濟,而我們也將銜環結草。此即是團結——與同胞相互幫助來度過困境。團結應自誰而起,所獻應有多少,常是論辯的主題。但是,無論團結來自國家抑或教堂,始自國內又或世上最貧困的地區,人類對團結總共享著普遍而強烈的渴望。
今日,在富裕的民主國家中,最受歡迎的政策——對政治人物來說,這也是那種一旦碰了就難以全身而退的燙手政策——都是與團結有關的:例如美國的社會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與被稱為英國「國教」的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在富裕國家中,有95%的民眾認為政府有責任為患病者提供醫療服務。
在美國,政府在醫療保健方面就只是個跑龍套的(這樣說已經很客氣了),儘管如此,仍有85%的民眾希望政府為人民的健康負責。有些時候,全球團結比我們想像中更加在地。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在過去往往被視為相對深奧的議題:該議題似乎只與「那邊的人」有關——也就是那些受國際援助與國際慈善關注的那些人——而與我們的生命安全基本無涉。但新冠疫情戲劇性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無論富貴或貧賤,富裕的西方國家與經濟相對弱勢的全球南方國家,全都受到疾病影響。疫情可不認得人為的國界。新冠疫情也揭發了全球衛生體系的極端不平等。當病毒能夠從被世人忽視的熱帶貧民窟,悄然傳至曼哈頓光鮮亮麗的頂層公寓時——當然一定也有反向傳染——團結令人感到再重要不過。
安全
身而為人最基礎的慾求,便是安全與生存。若有件事非要眾人同意,那無非是人們都希望能好好活下去。在廣及全球的調查中,70%的民眾表示比起自由,安全更具優先性。此項數據在那些近期曾歷兵燹的國家中尤高。對曾經存世的多數人來說,戰爭之暴力是生命淒慘的真相。然而,直至烏俄戰爭爆發,之前數十年卻罕有國與國之間的衝突。
我們的日常生活比過往安全許多。在人類大半的歷史裡,和平往往倚賴「自助」來維持——罪犯由我們自行逮捕。在今天,我們擁有專業的警察。即使遠遠不能說警方執法不帶偏見,但放寬來說,大眾秩序仍仰賴他們來維持。大眾普遍信賴警方:在美、英、德、日等國,超過四分之三的民眾對警方給予「高」或「極高」的信賴。在那些兇殺案與犯罪率普遍較高的地區——巴西、瓜地馬拉、墨西哥——對警方的信賴度當然低,而對安全的渴求更遠遠超越了
對自由的渴求。
在過去數十年間,國家內部的各種暴力愈加猖狂,從內戰、恐怖主義直至侵犯人權的反人類行為。在許多富裕國家中,警察暴力成為政治討論的新核心主題。就某方面而言,2016年是二戰以來最為暴力的一年。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到阿富汗,其間所遍布的特有暴力形式,我們是否有能力避免?我們可否確定所聘的軍警人員對我們予以保護,而非魚肉我們?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是否標示著國與國之間爭戰不休的「舊日」復現?
繁榮
人皆渴望有足夠的金錢賴以為生。多數人希望明日可以擁有的不少於今日。我們許多人是幸運的:我們居於工業化的世界中,享受著十數代前祖宗們作夢也想不到的奢華生活。即使於一代人的人生中,愈加富裕也已成常態。寰宇之內,80%的民眾認為,他們的生活與其父母那一代相比,只有相同或者更好。在中國,90%的民眾認為他們的生活好過上一代。
但也不是沒有人對無盡的經濟成長提出批評。人類可不能不計後果地單純消耗能源。地球正因我們而暖化,甚至到了難以負荷的地步。對此,務須快速行動。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估計,約至2040年,全球氣溫的提升將超過攝氏2度的「可容忍範疇」。
旱災、洪災、重度熱衰竭⋯⋯暖化造成的這些結果意味著什麼,我們似乎難以理解,然而「百年一遇」的土石流、洪水及其他天災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已讓我們瞥見那令人不安的未來。在澳洲、德國與義大利等富裕國家中,重視環保價值的人口為重視經濟成長者的兩倍。環保與經濟間的取捨,如今已開始讓我們付出代價。我們應該都希望全球永續繁榮,而這有賴於我們停止——或至
少大幅減緩——對地球的破壞。
政治經濟學
民主、平等、團結、安全、繁榮都是崇高理想,雖然我們可能會對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有不同見解,甚至對這些目標的細節定義有所爭議,但這些都是大多數人能夠認同的集體目標。這樣的集體目標應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即使我們永遠無法完全達成,我們至少該向著達成它們的路途前進。
那麼,是什麼阻礙我們朝目標大步邁進?又是什麼讓達成目標的可能變得岌岌可危?答案正是我們自己,或換言之,我們的政治。我們的政治生活,正是個人利益與集體目標互相衝突之處。而個人利益往往戰勝了對集體目標的追求。我們繼續為我們的休旅車要求更低的油價,為週末前往巴黎度假的機位要求更低的票價,即使這些作為正緩慢地將地球暖化。本書將說明個人利益與集體目標之間的鴻溝如何成形,我們該如何駕馭政治,使其更有效率地為我們的集體目標服務。換句話說,本書將說明如何避免政治走向失敗。
我的論述與舉證皆本於政治經濟學,此學派的思想重於對個人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理解。首先,對所有的個體進行建模——我們渴望什麼?我們怎樣計畫達成渴望?——而後,移至對社會整體的綜覽,我們將看見我們最好的計畫如何被破壞,而破壞這個計畫的⋯⋯竟是我們自己。我們將審視個人利益如何造就集體混亂,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逃脫我們為自己設下的陷阱。
我的學術背景原本是歷史研究,後來才轉向政治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歷史學除外——政治經濟學冀求找到一套能解釋人類過去與現在行為的普遍法則或模式。而且,與許多轉換研究領域的人相同,我發現自己逐漸遠離了原本的訓練——從重視偶然性與特殊性的史學分析,轉向政治經濟學那種具有普遍性、簡明性,而且實用性的研究方法。
政治經濟學家為自利的個體進行簡單建模,然後觀察這些自利的個體如何彼此互動與相互約束。我們藉此開發數學模型以解釋並預測個體行為。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出於對物理學的盲目仿效,而是因為這些模型迫使我們深入思考:我們對人性做出某些假設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政治經濟學容我們探討日常中的微觀政治(一旦買了房子,我對公共退休金制度持何態度?)以及觸及每個人生活的宏觀政治(貧富差距擴大是否會威脅政治的穩定性?)。政治經濟學假定所有的人大致上都是相同的——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選民,無論貧富,都會面臨相同的誘惑與陷阱。本書將向您展示,這種思考世界的方式不僅強而有力,還富有洞察力,有時甚至稱得上優美。
得獎紀錄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沈智新∣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子倫∣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做了詳實的研究,探討為何各個社會都難以實現那些廣受認同的普世目標,如民主、平等、良好的福利國家制度、免受犯罪侵害的安全制度,以及永續的繁榮。」
──尼克.皮爾斯(Nick Pearce),《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班.安塞爾是當今世界的頂尖專家,專門研究現代民主國家面臨的兩難困境……他以極具說服力且扣人心弦的方式,描繪了那些與你我切身相關的政治議題。」
──丹尼爾.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共同作者
「民主(即公民的集體決策)與平等的理念(包含經濟與政治層面),是人類發展出的最複雜的概念之一。這些概念天生就會不斷受到挑戰,而光是懷揣民主與平等的理想,就已非易事。在這動盪年代,我們比以往都更需要這些理想,而班.安塞爾這本精彩的著作,不僅解釋了這些理想為何重要,更指出我們可以如何努力將其化為現實。這本書必讀。」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
「自從十七世紀社會科學脫離宗教獨立發展以來,學者和知識份子一直在探索如何以最佳方式組織政府,以及如何應對人類群居社會中必然會產生的問題和衝突。班.安塞爾這本書不僅總結了我們在這方面累積的智慧,並指出這些智慧如何幫助我們有效組織社會。這是一本對當今世界極具裨益的著作。」
──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
「文筆優美,引人入勝。班擁有一種難得的天賦,能以說話般的筆觸進行寫作,即使從說故事轉為『陳述事實』時,文字依然引人入勝。我想讀這本書的人,已經準備好接受它即將傳達的訊息:它不宣稱我們正穩步邁向一個更好的世界,但也不預言無望的災難──沒完沒了的兩極分化、氣候末日──是人類未來的唯一命運。一如既往,所謂的真相,就存在於中道之中。政治是艱難的,總有取捨。如果我們想要建立一座更好的社會,請拋開天真的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我們可以更深思熟慮。」
──克里斯多福.布拉特曼(Christopher Blattman),《戰爭為何發生》(Why We Fight)作者
「必讀之作……在這個世界面臨各種重大挑戰的時代,安塞爾展示了如何以務實的方式,來克服集體決策過程中的政治阻礙──這樣的見解顯得格外及時且迫切。」
──史宗瀚(Victor Shi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
「為何權力的輪替總令我們失望?……牛津大學獲獎教授安塞爾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政治人物,而在於我們的集體目標──無論是民主還是平等──導致了五種政治「陷阱」,在這之中,我們的自利傾向將削弱我們實現集體目標的能力。」
──卡洛琳.山德森(Caroline Sanderson),《書商》(The Bookseller)雜誌「One to Watch」選書
「安塞爾深邃的思考,搭配他簡潔有力的文筆和淺顯易懂的例子,呈現出絕佳的平衡。他以精闢的論述,娓娓訴說了這個總令一般人難以親近的宏大主題。」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