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臺灣的紋理2:人文篇-人地關係中的文化、聚落、產業、景觀與防災

原文書名:Human Texture of Taiwan: Man–Land Relations Manifested in Culture, Settlement, Economy, Landscap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9786267716779臺灣的紋理2:人文篇-人地關係中的文化、聚落、產業、景觀與防災
  • 產品代碼:

    9786267716779
  • 系列名稱:

    beNature
  • 系列編號:

    3NGE0013
  • 定價:

    700元
  • 作者:

    王文誠、李柏賢、李素馨、林俊全、洪伯邑、洪廣冀、陳宏宇、陳美惠、黃誌川、劉益昌、蘇淑娟
  • 頁數:

    352頁
  • 開數:

    17x23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7
  • 出版日:

    20250717
  • 出版社:

    野人-遠足文化
  • CIP:

    733.3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在這個世界級的實驗室,人文經濟產業以何姿態嵌入全球?——

★ 11種路徑交織,形成自己與世界的紋理 ★
★ 氣候變遷下,如何留住山林留住人 ★

紋理是對於刻畫在地景上的痕跡的詮釋,包含自然與人文。本書延續《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轉回人類生活本身,深刻觀看地景背後人與自然的關係,指出全球格局與在地發展如何息息相關,包括貿易、林業、礦業、農業、高科技產業、文化資產、里山經濟、氣候變遷等,各種歷史糾結被真實說出,至今仍不斷作用於島嶼。

兩大脈絡,一是人與環境作用下的歷史經濟文化活動,二是加入氣候變遷因素後的災害預警與未來生存指引。

經濟是驅動地景變遷最劇烈的因素,從馬克思到皮凱提皆強調世界地景是為經濟所支配。本書拆解此複雜且充滿挑戰的課題,談水文與山區農業的關係;臺灣森林的特殊性以及日治時期的林業史如何形塑了生態系與臺灣史;曾為東亞第一金都的金瓜石以及九份、水湳洞的礦業變遷;風土流轉下高山蘋果與臺灣茶如何形成貿易路徑;臺灣高科技半導體產業如何以造山運動詮釋等。

在這個世界級的實驗室中,地方紋理被塑造出來,來自社區網絡、地方特色、山林生活。織就了奇蹟,也充滿災害,顯示環境為不馴的主體。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尋求韌性共處的生存方法,才能留住山林留住人。

11種路徑製繪當代重要人文知識成果,充滿張力與矛盾。臺灣的紋理是自然地景,更是土地、歷史與世界連結的痕跡。其本身不但是結果,也是過程。我們一直在創造它們,也被重塑,然後形成自己與世界的紋理。

(本書與《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為系列作品)

作者簡介


王文誠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規劃暨景觀學院博士學位。曾受邀擔任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加拿大卑詩大學與西蒙菲莎大學,以及德國漢堡大學講座教授。擔任海洋科學前瞻研究期刊副編輯。研究專注於環境與發展的人地關係網絡,出版《淺山生態系服務:治理、前瞻與永續》及《關係經濟地理:臺灣科學園區的發展、轉變與調適》等著作。
李柏賢 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研究所景觀休憩組碩士,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肄。現職棲地田野傳習所、草圖意識設計工房總監。長期關注社會設計與地方規劃,近年進駐瑞芳區的金水鑛山,專注探究實作及田野專題式學程,建構與地方共生的地方學轉譯工作,投入文資保全與地方創生實踐。期許自己的每一步都能踏實地走在讓臺灣更美好的道路上。
李素馨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公園與遊憩管理博士。研究專注於環境與景觀規劃設計、遊憩行為學及社會學、資源保育與產業開發之衝突管理、婦女休閒議題與性別空間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戶外遊憩學會、世界休閒協會臺灣分會理事長,著有《景觀設計元素》、《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休閒遊憩行為》、《女性休閒》等書。
林俊全 畢業於臺灣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要研習地形學、地表作用與地形災害。於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臺灣大學教授地形學,共37年半。對地景保育、地質公園、國土監測等工作持續多年努力,其間出版地景保育通訊達30年(1995-2025)。
洪伯邑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關心食物與農漁業、自然與社會、邊界與移動,編有《尋找台灣味》、《田野敲敲門》、《田野敲敲門2》等書,主持全台語Podcast《台灣話、台灣味》。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專注於科學史、環境史與博物學領域,包括以科技與社會、科技史等角度來處理資源管理、人地關係、環境變遷、地理學知識的性質等地理學的關鍵議題。致力於學術推廣,跨足研究、策展與寫作。
陳宏宇 自2014年5月起擔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積極從事防救災科技的研發應用,並落實防災與減災議題工作。於災害應變期間,協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進行情資研判,與各部會署合作,彙整資訊,提出綜合評估建議。
陳美惠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曾在公職服務期間提出社區林業計畫,有機會走入社區部落推廣,體認到「保育經濟」需要第一線的社區種子,才能世代傳承。2004年轉任教職後,將教學研究落實在社區部落場域,希望培養團隊具備社區林業所需的專業,更期待有更多專業人才走入社區,以陪伴與培力,實踐保育與經濟的雙贏共好。
黃誌川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長期關注水文學、水化學等相關研究,包括:集水區碳氮循環、集水區水文模擬、水文地形作用。近年致力推動國際合作與跨領域整合,主持國際貝蒙論壇計畫與社會生態研究站(LTSER-翡翠站)。
劉益昌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長期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以建立臺灣史前史並完整臺灣歷史書寫為終生職志。2015年任職成功大學教授,成立考古學研究所,培育考古人才。
蘇淑娟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人文地理與人地關係研究工作者。視地理學為環境議題的跨領域協作之基礎與核心,主張人與環境關係的適當定位,為人類社會韌性永續發展之本。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紋理這兩個字,字面意思是物體表面的痕跡。《臺灣的紋理》以此為名,隆重推出兩本書,一是自然篇,二是人文篇,希望透過眼睛可見的大地痕跡切入,逐漸擴延詮釋,最終指出環境與我們如何相互塑造,以及其產生的獨特價值。
2紋理互相嵌合影響,變動從微小元素開始:紋理充滿無限可能。具體的、不可見的,時間的、空間的,巨大的、精微的,外在的、心靈的。紋理之間相互嵌合影響,本書即展現這些相互影響的力量來源、分布以及糾結。
3課本沒有教的,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臺灣許多特色,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透過《臺灣的紋理》可以有系統地認識這些自然的作用現象,以及其與生物多樣性、人類生活的關係。
4主題豐富多樣,篇篇有驚奇:例如里山根經濟如何解除滿州灰面鵟鷹與部落間數十年的糾葛危機、景觀旅遊可以創造的幸福風景、水文地形作用如何影響農業和生態、百年林業史和現今林下經濟與人類生活的關聯、金礦如何轉譯時空的厚度、泥岩惡地如何成為韌性指標、臺灣島的前世今生、跟著鳥類飛翔探尋牠們匯聚於此的原因、超過300種淡水魚以及令人驚異的洄游冒險歷程、氣候變遷的防災工作如何救命……都在書頁紋理之間呈現。
5系列二書共匯聚21位環境工作者,傾其數十年耕耘累積而成,為當代社會整理出重要珍貴的知識成果。
6閱讀這個時代,給予向前的動力:光是閱讀21位作者簡介,就像閱讀這個時代的演進。從字裡行間讀出他們為何追尋,以及如何努力,給予觀者前進的動力。
7培養高中生讀者環境素養: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若能培養出全面認識臺灣土地環境的素養,更能豐富自己的視野與對生命的尊重,這套書是必讀佳作。

書籍目錄


序 歷史文明與自然環境影響,我們在動態紋理中尋路╱林俊全

Part1 人地•共感——演進之島
01 臺灣的人類世 是什麼╱劉益昌
引言 人類和他所造成的人類世
1 人和自然共存的階段:從舊石器時代到10世紀
2 人類初步改變自然:17到18世紀
3 人類大規模改變自然:19世紀
4 人類全面改變自然:20世紀至今

Part2 自然•能量——多變之島
02 臺灣地景的美麗與破碎:變動下的地表作用與災害防治╱林俊全
引言 地景多樣性與災害俱存
1 動態臺灣:內外營力的作用與轉換
2 切割大地的手
3 大地的疤痕
4 人類世的思索與作為
•讀景素養是避災的積極作為

03 臺灣的水文地形紋理:從社會—生態系統觀點看水文地形作用的特性╱黃誌川
引言 會擴散的地景
1 什麼是社會—生態系統?
2 水文地形作用如何與地景、生態、人類生活交互影響
(1)暴雨、山崩、地震——關於物理侵蝕的影響
(2)岩石風化是吸碳還是排碳?——溫暖氣候與破碎地層作用下的化學風化
(3)一切都是氮的問題?——營養鹽傳輸與生態失衡
•地景解析可以了解生態系統的全貌

Part3 林鑛•晶片——經濟之島
04 當綠之列島遇上福爾摩沙:日本帝國統治下的臺灣林業(1895-1945)╱洪廣冀
1 東亞最美麗的森林
2 臺灣森林的起源
3 以啟山林
4 從封禁至開放
5 求知識於世界
6 追求永續
7 失落的福爾摩沙
8 文明開化
9 進步的日本人,保育的模範生
10 臺灣之恥?
11 山林課的誕生
12 臺灣林業的藍圖
13 蕃地開發調查
14 森林遊憩的發展
15 戰爭與臺灣林業的起飛
16 林業體制的再調整
17 帝國暮色
18 尾聲

05 織在地質與地景之間:金水鑛山的礦業紋理╱李柏賢
引言 以金為名,轉譯時空的厚度與層理
1 織在地質與地景之間的紋理
(1)鑛山的自然與生活軸帶 (2)開啟新文化紋理路徑
2 時空布局與交疊
(1)日治與臺金時期 (2)後礦業文資保全時代
3聚落裡的人間糾結
(1)在地教授 (2)自由尋金人 (3)神靈照看
4 「之間」的演進

06 全球紋理下的臺灣經濟地理——嵌入、地景與經濟活動的空間動態╱王文誠
引言 地景中的經濟紋理:經濟地理的意義
1 世界經濟地理的紋理與大循環——工業革命至今的全球經濟發展地景動態
(1)工業革命:1760—1830年代
(2)蒸汽機與鐵路時代:1830—1880年代
(3)鋼鐵、電力與重工程時代:1880—1930年代
(4)福特主義—石油、汽車與量產時代:1930—1980年代
(5)資訊與通信時代:1980年代至今
2 臺灣經濟地理的紋理:開始長出自己的根
(1)從農到工 (2)三大產業區域 (3)特區化
3 從三位一體分析臺灣如何嵌入全球經濟地理版圖
4 臺灣繪製出自己的特色高科技紋理
(1)政府主導 (2)歷史與地理的偶然 (3)高科技產業的在地鑲嵌 (4)次微米的空間意義
5 造山運動與半導體產業的交織
•刻畫在土地上的經濟紋理

Part4 環境•共融——芳菲之島
07 泥岩惡地的人地關係紋理╱蘇淑娟
引言 沃野之邑,惡地傳奇
1 西南泥岩地區的地與人
2 從泥岩長出來的生活地景
(1)二仁溪流淌的紋理與生機 (2)農塘作為調適地景的興落與生態價值 (3)水塘、曲流、山羊、道路 (4)生態系中一個都不能少
3 常民生活記憶:總是因為自然
(1)竹生活與文化:放流竹 (2)劇場、童謠、引路人 (3)連結過去與未來:臺28線、大崗山步道
4 泥火山的美麗與哀愁——如何明智利用環境
•月世界觀光的當代版:惡地紋理,韌性所塑

08 時空揉捻出的滋味——臺灣味的風土流轉╱洪伯邑
引言 氣息與記憶形塑的風景
1 風土與臺灣味:流動的風,根著的土
2 臺灣的高山蘋果:從臺灣外到臺灣內的風土流轉
3 臺灣茶:從臺灣內到臺灣外的風土流轉
4 風土流轉下的臺灣味
•我口中的滋味

09 留住文化與人的山林生活:里山根經濟╱陳美惠
引言 永續發展從森林開始
1 從生物多樣性到氣候變遷之政策計畫與里山行動
2 里山根經濟結合社區林業2.0:因應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
3 進入社區林業2.0:啟動里山永續的生態旅遊故事
(1)墾丁社頂部落 (2)滿州鄉里德社區 (3)社區參與保護區經營的新里程
4 與森林共生的林下經濟
5 因應氣候變遷、糧食安全考量的家庭農園
•根經濟軸帶發展,留住山林留住人

10 共感的地景:臺灣觀光遊憩區的地景閱讀與再現╱李素馨
引言 感到幸福的紋理風景
1 大歷史下全球移動的景觀演變
(1)場所精神 (2)從荒野到城市 (3)全球休閒旅遊的起源與價值 (4)移動的景觀
2 共感:閱讀地方遊憩地景的N種方式
3 地景再現:景區永續發展與生態規劃設計
4 創造地景:地方化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治理
•未來觀光旅遊的挑戰:智慧、永續、健康

Part5 韌性•再生——機會之島
11 多變環境下的島嶼生存方式:臺灣的地質災害與預警╱陳宏宇
引言 與自然的融合之道
1 山水大地的美麗與殘酷:地質災害
2 極端氣候不極端:豐枯熱寒無定時
3 災害應變
4 防災的時代演進:科技時代來臨
•緊急一刻!防災使命

跋 探索的起點╱林俊全


推薦序/導讀/自序


王成機 國家公園署署長|林華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邱文彥 臺灣海洋大學、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彭啟明 環境部部長|黃向文 海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盧怡文 臺北市立松山高中地理老師

文章試閱


【內文試閱】

Part1 人地•共感——演進之島
01 臺灣的人類世 是什麼╱劉益昌

引言 人類和他所造成的人類世

究竟有沒有人類世(Anthropocene),或者人類世的定義是什麼,雖然是一個還在討論的課題,但是無可否認,人類已經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且包括很多不可回復的影響。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到達改變且無法回復的程度,或許就可以說是人類世已經來臨的定義。

全世界可以有一個大的人類世定義,但是每一個不同區域,也可以有自己的人類世定義。本文討論人類對臺灣這塊土地在不同階段的影響。人類世在於思考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因此以臺灣而言,就必須思考人類存在於此地的發展過程,和對自然所帶來的影響。因為「人類世」這個觀念,從上個世紀末九○年代出現,就在於全球工業化之後,石化工業產品使用造成氣候變遷以及整體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改變,這使得比較敏感的學術界憂心忡忡,當然會思考究竟人類對自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由於這是一種不可逆的影響,因此才會提出人類在對自然已經造成不可逆的狀態,且在自然條件中可找到相對應存在的地層堆積之下,可以標誌人類影響自然已經形成,從嚴謹的定義亦可以指出已經走入「人類世」。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已經相當久遠,長期以來和自然產生互動,互動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就成為了解這塊土地時間和空間脈絡以及紋理的最重要理解途徑,所以我們從人和自然長期互動的過程寫起。環境是持續變遷的進行式,透過不同學科的研究,基本上都可藉以理解地球上整體自然環境從有人類以來,就一直和自然擁有複雜的互動關係。不論是大尺度的地質學、生物學,或者細緻的植物學、動物學,其研究成果皆足以證明和解釋長期演變。這種思考不僅在全球的尺度如此,就一個小區域的尺度而言也是如此。

臺灣擁有複雜而多變的自然環境和生物相,雖因為長期以來人類密集的土地利用而有所改變,但是面對充滿傷痕的母親,這塊大地仍然可以復原;不過長年以來臺灣的經濟發展態度,卻也難以完全樂觀,畢竟仍有一些超過自然底線的利用形態持續出現,這將導致一種自然無法回復的狀態,而這樣的狀態,一旦逐漸擴張就會造成長遠後果。這是臺灣這塊土地需要面對的課題。本文所敘述的是長時間尺度以來,人類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並提醒我們該如何自處。

Part2 自然.能量——多變之島
02 臺灣地景的美麗與破碎:變動下的地表作用與災害防治╱林俊全

引言 地景多樣性與災害俱存

天然災害是臺灣的宿命。臺灣位處構造運動的碰撞現場,也是東北季風、夏日颱風的主要影響區。從構造運動來看,擠壓、抬升與地震,造成岩體破碎;從地表作用力而言,氣候條件的季風、颱風、豪雨、梅雨、久雨等,則帶來一定的降雨量,讓臺灣容易成為天然災害的現場。

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強降雨、降雨延時、降雨強度明顯提升,強風加上強雨,以及長時間作用,造成山崩、地滑、土石流、洪水等災害。受到這些作用力影響的同時,也造就出地景的多樣性。

二 切割大地的手
•河川與山

地殼隆起,海平面相對下降,因此侵蝕基準面也相對下降;此時地表水要回到海裡,有更高的落差,形成更多的搬運能量與切割的空間,於是河川扮演了切割大地的手。

如果將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峽谷寬度與高度相除,獲得的比值,可能比家裡的菜刀還要薄。因此說,河流等於切割大地的手。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較,臺灣的河流輸沙率是非常高的。主要原因是河川上游地形陡峻,同時風化作用強烈,造成泥沙沖刷更加嚴重。切割臺灣山脈的河流,造成的平均侵蝕速率約每年三到六公釐,比世界其他國家高出許多。
……

03臺灣的水文地形紋理:從社會—生態系統觀點看水文地形作用的特性╱黃誌川

引言 會擴散的地景

臺灣的紋理顧名思義,是以梳理臺灣的地景為主要內涵。地景(Landscape)是地表與近地表所有作用在日積月累後所呈現的樣貌,其本身不但是結果,也是過程。地景受到地理區域條件限制下產生的各種作用所形塑,諸如緯度、氣候(日照、降雨、氣溫等)以及這些條件下所引發的侵蝕、搬運、沉積等物理、化學與生物等作用;又如化學風化、碳循環與氮循環等與生態相關的作用。

另一方面,地景也深受人為活動影響,例如水庫的興建改變了當地的水文條件、水泥化的野溝整治改變了溪流原本的棲地條件,而山區的農業對地景與生態更是有著巨大的影響,包括檳榔、溫帶水果(蘋果、水梨、水蜜桃)以及高山茶葉等。農業不但改變了原本的地貌,過多的肥料、除草劑的使用也存在著土壤沖蝕與非點源汙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的隱憂。這種汙染過程中夾帶各種有機或重金屬汙染物,且難溯源,因而成為目前主要的汙染管理對象。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清楚地發現:自然或人為的活動不但會改變地景(如崩塌、土石流、農業與水泥化的野溝整治),且其影響相當久遠,並會擴散到其他連結地區。

Part3 林鑛.晶片——經濟之島


04當綠之列島遇上福爾摩沙:日本帝國統治下的臺灣林業(1895-1945)╱洪廣冀

一 東亞最美麗的森林

1918年1月22日,一名蓄著大鬍子的英國人,踏上基隆的土地。他的名字是威爾森(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是一位園藝學者與植物獵人。

兩天後,威爾森在臺灣鐵道旅館內,寫了封信給他的老闆:哈佛大學園藝及林學教授薩金特(Charles Sprague Sargent, 1841-1927)。

薩金特有個夢想。以哈佛大學的阿諾德樹木園(Arnold Arboretum)為根據地,他希望能引入東亞的木本與園藝植物、讓美國的園林景觀可以更加豐富。為了讓這個夢想成真,薩金特了解他需要一個目光銳利、具植物學素養,以及能在各種艱困環境中甘之如飴的人。他認為威爾森便是這樣的人。

在致薩金特的信中,威爾森告訴薩金特,臺灣當局已知道他的行程;總督安東貞美(1853-1932)甚至還接見他,表示會盡力支援威爾森在臺灣的採集工作。總督的保證讓他充滿信心。他表示,「這裡的一切都在政府的控制下;那些得到政府恩惠者,可完成很多事。」

身在舒適的臺灣鐵道旅館,威爾森不禁想起過去十餘年來縱橫雲南、四川、日本、韓國與琉球等地森林的經驗。原本只是為英國一家園藝公司採集植物的他,經此磨練,已經成為舉世聞名的植物獵人。那麼,在這個有著「福爾摩沙」之美譽的島嶼上,他會發現什麼植物寶藏?

威爾森明白,過去二十餘年間,這個島嶼是由日本帝國統治;在前往總督府拜會總督的途中,他也結識兩位學有專精的日本林學者,名字分別為金平亮三與佐佐木舜一。他們表示,將會全力支援威爾森的採集活動。有了兩位專家帶領,又有總督府的全力支援,威爾森認為,這趟採集必然豐收。

即便威爾森有此預期,但他在臺灣所見所得還是遠超過他的期望。在總督府的全力支援下,威爾森的採集行程有著數十名的警察、原住民嚮導與挑夫陪伴。正因為如此,威爾森得以深入蕃地、攀登高山,遊覽當時規模初具的阿里山林場,見證總督府如何以通電鐵絲網包圍「生蕃」。他採集了數千份的標本與種子,也以相機留下臺灣山林的一手紀錄。在阿諾德樹木園的標本館中,有張照片顯示了威爾森是如何在臺灣的山林中採集。威爾森位於前排偏右,表情嚴肅,身旁與身後則是日本警察、林學者與鄒族原住民(如下圖)。

1920年,威爾森完成〈福爾摩沙木本植物誌的植物地理學概述〉(A Phyto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Lingneous Flora of Formosa),發表在阿諾德樹木園的機關報上。他盛讚「福爾摩沙是名副其實的東方之珠」;在這顆珍珠上閃爍的光澤,是「東亞最美麗的森林」(the finest forests of eastern Asia)。界定臺灣森林在東亞的地位後,威爾森逐步盤點臺灣多元、饒富層次的林相。從低海拔至高海拔,他依序介紹盤根錯節的榕楠林、生機蓬勃的樟櫧林、碩大無匹的檜木、與天爭高的臺灣杉,劍拔弩張的鐵杉、風姿綽約的雲杉,最後則是讓人宛如置身寒帶的高山草原與玉山圓柏灌叢。吟味著在此熱帶島嶼的所見所聞,威爾森寫下了他對臺灣林業的期許:「我誠摯地希望,由原住民之獵頭習俗而保存、免於被功利的中國人(utilitarian Chinese)破壞的森林,不會被進步的日本人(progressive Japanese)破壞。」

在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做博士後研究時,我接觸到威爾森的著作與信件。我大為感動,隨即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當時還叫做「大人的世界史」的「故事」網站上。那篇文章廣受迴響;同時,也因為阿諾德樹木園開始把威爾森的信件與照片放上網,臺灣的讀者不用出國,也可重訪這位植物獵人眼中與筆下的臺灣。威爾森的觀察也開始出現在臺灣的自然史寫作上。例如,在《通往世界的植物》與《橫斷臺灣》中,生物地理學者游旨价便不時引用威爾森的觀察,論證臺灣森林的特殊性,以及此「特殊性」該如何放在百萬年地質史與全球的時空尺度下方能理解。

然而,就我而言,關於威爾森的希望,即臺灣如此美麗的森林,在「進步的日本人」的管理下,究竟發生什麼事?至今仍未有讓人滿意的答案。在我看來,關鍵有三:其一,森林是個複雜的生態系,且與國家、地方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為了避免治絲益棼,研究者得聚焦在特定面向,這也導致既有的臺灣林業史顯得破碎,宛如散落一地的拼圖。再者,臺灣林業的相關史料眾多,至今仍有新史料出土;每份新出土的史料,均蘊含著挑戰既有歷史敘事的潛力。第三,林業不僅是個產業,同時也是個發展數百年的科學;林業中常有許多專業術語,再翻為日文後,成為讓人畏懼的術語叢林,如法正林、保續、保育、事業區、要存置林野、準要存置林野等,未受過林業訓練者,不免望文生義,從而錯誤地解讀林業史料。

目前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任教的我,於1994年進入臺灣大學森林系就讀,且在該系度過大學、碩士與部分的博士時光。接著我就出國,在哈佛大學科學史系攻讀博士學位,於10年前開始在地理系服務。我從事臺灣林業史的研究已超過20年,至今仍不敢說我已經掌握了臺灣林業史的全貌。即便如此,我依然認為,考慮到森林是形塑臺灣與臺灣史的重要生態系,若無一個相對完整的臺灣林業史敘事,後續的比較研究無從展開;論及臺灣林業時,大眾想到的還是「日本人跟國民黨誰砍得多」、「臺灣檜木都被運到日本當鳥居」,接著就有各種「課本沒教的林業史」出籠,大家按讚轉貼後,就地解散。

在以下篇幅中,我會總結我自己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也會整合因為新史料而得出的新發現。我們將看到,清代對臺灣「番地」的治理如何形塑了日本帝國的在臺林業,而在18至19世紀有著「綠之列島」之稱的日本,是如何吸收與轉化近代林業的概念,而這些被「日本化」的林業,又如何形塑臺灣的森林地景。本文的下限畫在1945年。是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也一併接收與轉化日本帝國在臺建立的林業體制;臺灣林業史的重要篇章,就此翻過。

讓我先從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開始:位於北回歸線上的臺灣,為何擁有如此豐富多元的林相?

05織在地質與地景之間——金水鑛山的礦業紋理╱李柏賢

引言 以金為名,轉譯時空的厚度與層理

臺灣的東北角,有這麼一個地方,以金銅礦為主要礦產,曾經是東亞第一金都,非常重要的地質與礦業遺產地區——它是瑞芳的金瓜石與水湳洞。

在日治與民國時代的礦業興盛期,當地的採礦公司以「鑛」為公司命名,取其意,應該是想以金礦的「金」作為地方品牌的表徵,至今,在地人對於用「鑛」還是「礦」為名,仍是眾說紛紜。礦石與金礦,都是礦物;未來金水鑛山談論的,不應只是金礦與銅礦,可以廣納各種礦石、地質、礦脈與地方史的探索範圍,將觸角延伸至地表的地景,讓此處多年累積的厚度被轉譯呈現。

本篇因為尊重歷史與地方性,會以「鑛山」作為一致的稱號。

「紋理」,是對於刻畫在地景上各種痕跡的詮釋,包含自然與人文,可以從億萬年的地質尺度談起,也可以回應《文化資產保存法》裡的景物故事:古蹟、歷史建築、史蹟、文化景觀、自然地景與紀念物等,地理學的「區域地理」,其實就是在說地方的故事。

本文試圖從自然軸、空間軸與生活軸總論鑛山的大致脈絡,然後進入採礦時期的時空布局與交疊,再到聚落裡人間的各種糾結,包含在地社群的翻轉、自由尋金人的故事及神靈人共構的境界,最後以介於虛實「之間」的各種可能性,探索礦業紋理前進的契機。

一 織在地質與地景之間的紋理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曾在《寂靜的春天》書裡說過一段話:

動人的景物,是由許多元素交織而成的。
它就像一本書,一頁頁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讀了便可了解為什麼這塊地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我們應該設法維持它的完整性。

兼容談論地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段話成了筆者探索「地景紋理」的重要座右銘!

•鑛山的自然與生活軸帶

景物人事交織起來的樣貌,非常迷人,但是更吸引人的,是其中值得追蹤的諸多線索。這些線索,是紋理的線頭,可以抽絲剝繭地理解一個地方,鋪陳對這個地方的烏托邦想像,集眾人之力,維持它的完整性,進而成就此地。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可以從紋理的架構思考,來追蹤線索。按照地球科學的學理邏輯,地質是指稱地下的,包含礦脈、土壤;地理則是地表的,是露出的山頭、海水、溪流、森林、丘陵、平原、動植物的棲地以及人類聚居的村落與都市。礦脈、土壤、森林棲地,是屬於自然軸的範圍,礦業設施與聚落的函構關係會疊加在「自然軸」之上,形成「空間軸」的舞臺;之後,人類與動植物的「生活軸」才會在舞臺上展演,再加上時間的推移,結合「時間軸」,最終成為一個織在地質與地景之間的動態紋理。

在這個探索的進程中,我們會慢慢釐清影響地方最關鍵的因子是什麼?從而順藤摸瓜,找到地方發展的演進與進程。以這樣的紋理結構來理解鑛山的來龍去脈,發現決定金水鑛山樣貌最重要的因子,是地底的礦脈!
……

06 全球紋理下的臺灣經濟地理——嵌入、地景與經濟活動的空間動態╱王文誠

引言 地景中的經濟紋理:經濟地理的意義

為了發展經濟地理,我們興建水庫、改造自然、調節資源,將旱地轉化為水田。這些水利建設不僅供應農業灌溉,更支持著城市用水、工業生產,甚至延伸至高科技產業的晶片製造。從農業到城市發展,從工業到高科技轉型,我們不斷地調適自然環境,透過技術的空間修補,推動產業分工,同時塑造出獨特的制度與文化,構成「臺灣的紋理」。

經濟地理作為「臺灣的紋理」中的關鍵元素,是一個複雜且充滿挑戰的重要課題。它不僅支配著我們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發展,更深刻地支配著臺灣整體發展的脈絡與紋理。

經濟地理的存在意義(relevance)在於對經濟活動與空間關係的洞察,並在學術和發展實務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經濟是驅動地景變遷最劇烈的因素,從19世紀馬克思(Karl Marx)《資本論》到皮凱提(Thomas Piketty)《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結構主義都在強調世界地景是為經濟所支配。

英文的「經濟」源自古希臘語。古希臘語中,經濟的意思是「家計」,指的是家庭裡的方法或習慣。農業革命人們馴化小麥,意味著改變了我們的家計方式,人類開始從狩獵遷徙的生活中,把自己放進了一個固定的房子,侷限活動與遷移。「馴化」(domesticate)一詞來自拉丁文「domus」,意思就是「房子」。經濟地理現在關在房子裡的可不是小麥,而是人類。這說明了經濟活動與地方關係。農業分工需要,開啟聚落;聚落式農業地理變遷反映人類社會隨著經濟、技術和社會結構發展而產生的空間變化。

自全新世開始,距今約1萬1千7百年以來,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以及資訊革命,然而人類為了擴張經濟地理版圖,徹底地改造這個星球。如今,地球成了人類的「蟻丘」,經濟活動刻跡鑲嵌在地球的地層中。這些痕跡包括馴化作物的花粉、煉製的化學物質、工業文明的排放物等,構成人類活動象徵的印記。這一切促使科學界開始將當代稱為「人類世」,用一個地層的年代,指出我們人類對地球系統造成的衝擊。

經濟地理學就不同尺度,分析不同地區、城市和國家之間的經濟活動,如何在空間上有差異表現,並且如何受到自然資源、氣候、交通、勞動力、生產材料、文化社會、政治政策等因素影響。經濟地理學同時探討產業分布、城市與鄉村間的經濟關係、貿易路徑、資源的開發與使用等現象與變遷。然而,閱讀臺灣經濟地理在全球脈絡下的紋理,我們需要從世界的經濟循環開始,了解臺灣如何嵌入全球經濟地理版圖以及提議經濟地理三位一體的讀景方法,最後繪製臺灣經濟地理紋理,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發展,如何在複雜的先進製程中,領先全球。

Part4 環境.共融——芳菲之島

07泥岩惡地的人地關係紋理╱蘇淑娟

引言 沃野之邑,惡地傳奇

臺灣最大的平原區域在西部,西南區域的平原尤為廣大,嘉南和屏東平原連結的平坦地區,正是糧倉;這裡也是傳統農業社會文化與薈萃技藝保存之處,稱臺灣的西南平原為沃野之邑最為適切。

然而,就在嘉南和屏東平原的東側,一座座南北連綿、隱隱錯落的小山丘,此起彼伏地凸出於平原之東,雖名不見經傳,不如悠悠長河和鼎鼎大山為人所知,卻是構成地方聚落的經濟、社會、文化之傳承頗重要的地理環境;從地方物產、風土美食、傳統工藝、社會文化到人與土地的關係,皆與丘陵環境的撫育和滋潤密切關聯。這裡是西南泥岩惡地。

這樣的小山丘不勝計數,如在高雄和臺南之間的馬頭山、龍山、三○八高地、高雄的中寮山、大小崗山等,都是人文生態蘊藏豐盛之處,並孕育出獨特的地方文化與經濟。在銀合歡與刺竹蓊鬱林木之間,見到童山濯濯之處,體現風候與水土共生的泥岩環境,其間更有深刻的地方故事與敘事傳奇。


08 時空揉捻出的滋味——臺灣味的風土流轉╱洪伯邑

引言 氣息與記憶形塑的風景

臺灣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味道」?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含著複雜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意涵。作為一個人文地理學者,我想以此啟始,透過「風土」概念的舊有定義和當代詮釋,探討臺灣味的形成與流變。

走進臺灣,每一寸土地都潛藏著獨特的風土底蘊。這些看似無形卻緊密交織的紋理,既是空間的,也是時間的;時而如「風」般流動變幻,承載著族群遷徙、文化碰撞的脈動;時而如「土」般厚實根著,孕育著對本土價值的執著與認同。在這一流動與根著、矛盾與和諧共存的張力中,「臺灣味」便猶如一道深刻的時空切面,既有在地食材的氣息與感官記憶,也蘊含了歷史、空間與文化交融的層層累積。這些可感不可見的「紋理」,隨人群、飲食、習俗流轉於島嶼每處角落,形塑出一個動態而多元的臺灣風土,使「臺灣味」成為土地與臺灣人共譜的獨一無二風景。

一 風土與臺灣味:流動的風,根著的土

什麼是風土?「風土」這個詞彙在中文語境中並不陌生,指的是一個地方的風俗人情和地理環境。而這個概念不僅限於華語文化,在日本和法國等其他文化中也有類似概念。更具體的說,在東亞文化圈中,它指涉的是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人文特色與飲食文化的總和。法語中也有類似的概念,稱為「地話」(Terroir),最常用來描述葡萄酒產區的特色,強調氣候、土壤、工藝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出獨特的地方葡萄酒風味。

然而,縱使「風土」是個由來已久的詞彙與概念,本文更想著重在當代情境下詮釋,尤其針對何謂「臺灣味」的思考。在這樣的書寫路徑指引下,我想從兩個方向來重新探索「風土」。不再將「風土」視為單一的詞彙,而是將其拆解,分別看待「風」和「土」兩個意涵。接著,從「風」和「土」各自的意涵來重新探究何謂「臺灣味」。

「風土」,字面意思的確由「風」和「土」兩個字組成,這兩個字本身就帶有不同的意涵。簡要的說,「風」看不見、抓不到、留不住,衍生成代表流動、變化和穿梭的力量;相對地,「土」讓人們實際踩踏、觸摸、嗅聞,當我們說「安土重遷」,代表著根著、堅定和鞏固。有趣的是,「風土」將流動的風和根著的土這兩股似乎對抗的力量結合,形成了風土內在的張力。而這層張力,在我看來,也正反映了當代何謂「臺灣味」的複雜性。

說到「臺灣味」,不得不強調風土與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如前所述,不同地方的風土會孕育出不同的食物,例如法國的葡萄酒。然而,倘若再進一步把「風土」拆解,視角分別擺到臺灣風土中「風」的流動性與「土」的根著性,那麼,「風」的流動性表現在臺灣味上,是基於一個開放的島嶼,不斷受到不同文化、人群和事物的碰撞而流動;相對地,「土」的根著性,則表現在臺灣味對於本土價值、在地認同的重視與堅持,是對獨特臺灣味的捍衛與鞏固。於是,臺灣飲食就在「風的流動」與「土的根著」之間的張力下,展現出臺灣味裡的風土流轉。

下文我將以臺灣的高山蘋果和臺灣茶為例,分別說明如何從這兩個臺灣飲食品項的故事來理解臺灣味中的風土流轉。

臺灣高山蘋果,談的是由臺灣外流動到臺灣內落地的風土流轉。臺灣高山蘋果的歷史與國共內戰、退役軍人開墾以及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高山蘋果的味道如何落地到臺灣土地,是透過從戰後以來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等複雜的因素交融所形塑。

臺灣茶談的則是反向從臺灣內流動到臺灣外落地的風土流轉。故事焦點放在臺灣茶的種植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越南等東南亞地區的過程,以及後續形成「臺式茶」的概念。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本土」的重新思考,究竟在臺灣生產的茶葉才是「臺灣茶」,還是運用臺灣技術在其他國家生產的茶葉也能稱作「臺灣茶」?
……

09留住文化與人的山林生活:里山根經濟╱陳美惠

引言 永續發展從森林開始

臺灣的土地有61%被森林覆蓋著,森林除了樹木之外,也是野生動植物的家園。臺灣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積0.024%,但生物種類占全球3.4%,是生物多樣性大國。森林不僅孕育生物多樣性,也有很多的社區部落就坐落在森林裡,和森林有著緊密的依存關係,造就各地多元又獨特的地方文化與知識體系。

有別於過去的工業發展思維,我們追求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里山永續發展,來守護里山的價值,透過生態旅遊、林下經濟、家庭農園、友善農業、產業六級化等友善環境的三生策略,產官學合作建立本土推動模式,並且點線面逐步拓展,成為具臺灣特色的里山根經濟(Deep Economy of Satoyama)。


10共感的地景:臺灣觀光遊憩區的地景閱讀與再現╱李素馨

引言 感到幸福的紋理風景

旅行是自我探索,也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人們受到內在心理因素的推動,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藉由旅行放鬆身心、追求新奇、探索知識、強化人際關係等。一次次地旅遊拜訪名山勝景、尋幽訪勝、穿梭時空巷弄⋯⋯那些觸動感官經驗,牽引心靈悸動的地景,是吸引旅人前進的魔力。

地景紋理,是由常民生活與自然環境,不斷堆疊出的變化風景,更是旅遊者認識異地風土人情的重要媒介。這些擁有地方特色、情感內蘊的景色,若經過規劃設計,並透過有限度的經營管理,將能讓人透過觀看、閱讀,心生喜悅,感到生活的幸福。


Part5 韌性.再生——機會之島

11多變環境下的島嶼生存方式:臺灣的地質災害與預警╱陳宏宇

引言 與自然的融合之道

數千萬年來,太平洋西岸在地殼板塊鬼斧神工的擠壓抬升之下,出現了一個名為福爾摩沙的美麗島嶼,其渾然天成的地形景觀,交織成密密麻麻而精采的紋理,讓人目不暇給。美麗的紋理,在經年累月的風吹日晒雨淋之下,時而表層巨石脫落,時而山崩地裂,大自然複雜的銳變,讓島民們在生存過程中,催生出一套與老天共存共榮的安全網,地質災害與預警的經驗法則,默默潛移浮現,也構織出一個安心的生活樣態。

臺灣位處太平洋火環帶,鄰近火環帶與周遭的國家,無可避免地必須與地震及颱風所產生的地質災害共存。日常生活與住處四周地質環境,如何能夠彼此融合適應,是生活安全上最重要的基礎。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大眾對於天然地質災害的認知與應對能力不斷提升,為了強化災害防救的韌性,若能善用人工智慧方面的科技,匯聚科學監測資料進行模擬分析等,讓災害預警更精準、更有效率,將能降低災害衝擊損失。


【跋】
探索的起點╱林俊全

紋理這兩個字,代表著一種組成與條理的特性。臺灣的紋理代表臺灣這塊土地的種種組成、排列與彼此關係。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包括因為造山運動形成的地質構造、地表高低起伏,也包括整個生態的棲地,以及人為開發與生存空間。其中,充滿了各種長時間演育出來的生活舞臺,有礦業、林業、農漁牧業;更充滿各種組成空間的秩序與特色。

臺灣的紋理分成兩個系列進行,也分成兩本書出版。這兩本作品希望盡可能呈現臺灣當前的議題與問題,包括自然環境的特色,尤其是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加上海洋的特色與人們長久以來利用土地的痕跡,及其所構成的文化資產,乃至可能的災害現象等,這些主題都有精簡扼要的剖析。

對當代臺灣而言,相關的議題與發展過程,已經慢慢有較為深入、長期的研究與了解,如今透過22篇文章爬梳整理出來,分享國人,是當代學者的一份責任,相信也是一種樂趣。可以介紹的課題太多了,臺灣紋理系列只能呈現一小部分,但期待對於希望了解更多臺灣故事的讀者而言,這兩本書可提供一些探索的機會,讓您深入了解更多土地的故事。

臺灣的紋理專書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各位講師的協力,也要謝謝讀書共和國、野人出版社的協助。特別感佩郭重興社長、王梵主編,堅持為臺灣這塊土地的傳承,盡一分心力。

臺灣的紋理系列演講,在2024年共進行了24場,目前已經後製為100集的演講精華版。要謝謝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提供系列演講的講堂與同步轉播的軟硬體設備,讓這個系列完滿達成目標。感恩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