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口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從功能配件到文化象徵,小小口袋如何裝進性別、權力與身體政治
原文書名:Pockets: An Intimate History of How We Keep Things Close
產品代碼:
9786267747209系列名稱:
Act系列編號:
MA0060定價:
700元作者:
漢娜•卡爾森Hannah Carlson譯者:
洪世民頁數:
288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08出版日:
20250908出版社:
馬可孛羅(城邦)CIP:
541.3市場分類:
社會總論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誰能想到,平凡的口袋竟藏著如此豐富的歷史?
在這本引人入勝、處處充滿驚喜的著作中,
漢娜・卡爾森將口袋翻了個底朝天,
隨之傾瀉而出的是懷表、硬幣、手槍,
以及一段扣人心弦、橫跨數世紀的社會與政治史。
—— 吉爾•萊波爾 ,《真理的史詩》作者
一部關於服裝中口袋的微觀歷史,
揭示這個看似日常的設計,
如何深刻反映性別、權力、身分與文化變遷。
▏《紐約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書籍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最推薦書籍
一部關於日常細節、社會結構與個人自由的時尚文化史!
從中世紀的騎士盔甲到現代西裝、從裙襬下藏著的小袋到牛仔褲的鉚釘口袋——口袋從不是單純的布料縫線,而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段歷史的縮影。《口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由羅德島設計學院服飾史講師漢娜.卡爾森撰寫,帶領讀者穿越五百年的服裝變遷與社會演進,探問一個意想不到卻貼身關鍵的提問:「誰擁有口袋?誰沒有?為什麼?」
像袋鼠一樣,我們也需要口袋
在袋鼠肚前的育兒袋裡,是幼崽的避風港;在人類的衣物裡,口袋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那是一個可以藏鑰匙、藏祕密、藏情感的小宇宙。本書追溯「口袋」的發明與演化,揭示它如何從一項設計細節,演變為一場性別、階級與權力的鬥爭。我們或許不是有袋動物,但我們都渴望隨身攜帶某種能讓自己更安心的東西。
從「繫在腰間的錢包」到「藏在衣縫裡的空間」
口袋的誕生,並不是出於美感,而是出於實用與掌控。當男人的三件式西裝越發完備,女性卻被時尚規訓逐出「容納空間」的權利。卡爾森細緻梳理男性與女性服裝中口袋數量與功能的長期差異,揭露看似微不足道的設計決策,如何反映出性別角色、社會地位與身體自由的分配。
一部口袋裡的微型社會史
本書穿梭於文學、繪畫、服裝檔案與真實物件之間,從《魯賓遜漂流記》裡的「裸泳卻口袋滿滿的餅乾」笑話談起,到都鐸時代的超大蓬鬆馬褲與藏在其中的暗袋,再到十八世紀的偷竊術語「潛水夫」(diver),卡爾森引領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小小的口袋,曾經被拿來藏武器、藏情書、藏自我認同與階級象徵。它是一種私人空間的延伸,也是一場社會秩序的爭奪。
女性的「口袋平權運動」
女性長期沒有擁有真正口袋的自由,反映出時尚工業如何用設計定義行動範圍與權力界線。從十九世紀的「反對女性有口袋」社論,到現代女性對牛仔褲口袋過小的集體不滿,卡爾森讓我們看見「沒有口袋」其實是一種系統性的剝奪,而不只是設計風格。
一本穿越衣物、歷史與身體邊界的書
《口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不只是一本服裝史書,更是一場對「我們如何與物相處」的深度凝視。作者將日常習以為常的設計拉近觀察,解構其背後的文化密碼、性別權力與社會象徵。在智慧型手機、行動支付與數位裝置主導的今天,當我們的「隨身之物」愈來愈輕巧虛擬,我們是否還需要口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口袋真正給予我們的是什麼?
有感推薦(順序按筆畫排列)
ChaCha∣大學助理教授•作家
Hazel∣《時間的女兒Podcaster》
JunJun∣精品時尚YouTuber JunJun老師
Meg Lu∣YouTuber/mini matters品牌主理人 Meg Lu
MillyQ米粒Q∣風尚部落客/#accro總監
派翠克|歷史Podcast《週報時光機》主持人
許鳳玉∣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服裝設計學系教授兼設計學院院長
謝金魚∣歷史作家
誰能想到,平凡的口袋竟藏著如此豐富的歷史?
在這本引人入勝、處處充滿驚喜的著作中,
漢娜・卡爾森將口袋翻了個底朝天,
隨之傾瀉而出的是懷表、硬幣、手槍,
以及一段扣人心弦、橫跨數世紀的社會與政治史。
—— 吉爾•萊波爾 ,《真理的史詩》作者
一部關於服裝中口袋的微觀歷史,
揭示這個看似日常的設計,
如何深刻反映性別、權力、身分與文化變遷。
▏《紐約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書籍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最推薦書籍
一部關於日常細節、社會結構與個人自由的時尚文化史!
從中世紀的騎士盔甲到現代西裝、從裙襬下藏著的小袋到牛仔褲的鉚釘口袋——口袋從不是單純的布料縫線,而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段歷史的縮影。《口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由羅德島設計學院服飾史講師漢娜.卡爾森撰寫,帶領讀者穿越五百年的服裝變遷與社會演進,探問一個意想不到卻貼身關鍵的提問:「誰擁有口袋?誰沒有?為什麼?」
像袋鼠一樣,我們也需要口袋
在袋鼠肚前的育兒袋裡,是幼崽的避風港;在人類的衣物裡,口袋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那是一個可以藏鑰匙、藏祕密、藏情感的小宇宙。本書追溯「口袋」的發明與演化,揭示它如何從一項設計細節,演變為一場性別、階級與權力的鬥爭。我們或許不是有袋動物,但我們都渴望隨身攜帶某種能讓自己更安心的東西。
從「繫在腰間的錢包」到「藏在衣縫裡的空間」
口袋的誕生,並不是出於美感,而是出於實用與掌控。當男人的三件式西裝越發完備,女性卻被時尚規訓逐出「容納空間」的權利。卡爾森細緻梳理男性與女性服裝中口袋數量與功能的長期差異,揭露看似微不足道的設計決策,如何反映出性別角色、社會地位與身體自由的分配。
一部口袋裡的微型社會史
本書穿梭於文學、繪畫、服裝檔案與真實物件之間,從《魯賓遜漂流記》裡的「裸泳卻口袋滿滿的餅乾」笑話談起,到都鐸時代的超大蓬鬆馬褲與藏在其中的暗袋,再到十八世紀的偷竊術語「潛水夫」(diver),卡爾森引領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小小的口袋,曾經被拿來藏武器、藏情書、藏自我認同與階級象徵。它是一種私人空間的延伸,也是一場社會秩序的爭奪。
女性的「口袋平權運動」
女性長期沒有擁有真正口袋的自由,反映出時尚工業如何用設計定義行動範圍與權力界線。從十九世紀的「反對女性有口袋」社論,到現代女性對牛仔褲口袋過小的集體不滿,卡爾森讓我們看見「沒有口袋」其實是一種系統性的剝奪,而不只是設計風格。
一本穿越衣物、歷史與身體邊界的書
《口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不只是一本服裝史書,更是一場對「我們如何與物相處」的深度凝視。作者將日常習以為常的設計拉近觀察,解構其背後的文化密碼、性別權力與社會象徵。在智慧型手機、行動支付與數位裝置主導的今天,當我們的「隨身之物」愈來愈輕巧虛擬,我們是否還需要口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口袋真正給予我們的是什麼?
有感推薦(順序按筆畫排列)
ChaCha∣大學助理教授•作家
Hazel∣《時間的女兒Podcaster》
JunJun∣精品時尚YouTuber JunJun老師
Meg Lu∣YouTuber/mini matters品牌主理人 Meg Lu
MillyQ米粒Q∣風尚部落客/#accro總監
派翠克|歷史Podcast《週報時光機》主持人
許鳳玉∣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服裝設計學系教授兼設計學院院長
謝金魚∣歷史作家
作者簡介
姓名:漢娜•卡爾森Hannah Carlson
任職於羅德島設計學院教授服飾史和物質文化,並於時尚技術學院完成服裝和紡織品修復師的培訓,取得波士頓大學的物質文化博士學位。曾為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early American life》、《Dress》和 《MacGuffin: The Life of Things》等刊物撰寫文章。
譯者簡介
姓名:洪世民
六年級生,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在一起孤獨》、《如何獨處》、《你永遠都可以有選擇》等。
書籍目錄
序
一、口袋的起源:「近身、祕密」
二、口袋的普及:容納「百位工匠的手藝」
三、口袋的姿態:「可是你的手在口袋裡做什麼啊?」
四、口袋的性別歧視:「我們為什麼反對女性有口袋」
五、口袋的存貨:「口袋裡沒有半毛錢」
六、口袋的玩耍:設計「雙重裝飾價值」
七、口袋的烏托邦:夢想一個沒有口袋的世界
註釋
圖片來源和版權
致謝
索引
推薦序/導讀/自序
優雅地橫掃了西方文化五百年……卡爾森的研究展示了文化史的精華……圖文並茂、學識淵博……這本極具創造力和原創性的書值得出一部袖珍續集。—— 《華爾街日報》
在她巧妙的「我們如何把東西放在身邊的親密歷史」中,漢娜・卡爾森解開了誰有權利藏起物品,以及藏在哪裡的政治議題。—— 《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廣泛,令人愉悅……卡爾森的獲獎著作描繪了口袋的範圍和相關性,它可以是富足或變態、占有或祕密的隱喻——也是一種管理生活效率的方式。—— 《紐約客》
一部兼具娛樂性與學術氣息的作品,探討過去幾個世紀人們對口袋看法的變遷……其中穿插了許多生動有趣的軼事。——《明尼阿波利斯星論壇報》
誰能想到,平凡的口袋竟藏著如此豐富的歷史?在這本引人入勝、處處充滿驚喜的著作中,漢娜・卡爾森將口袋翻了個底朝天,隨之傾瀉而出的是懷表、硬幣、手槍——以及一段扣人心弦、橫跨數世紀的社會與政治史。——吉兒・勒波爾(《真理:美國歷史》作者)
如果你是男性,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有人要為口袋寫整整一本書……但如果你是女性,這本《口袋裡很有事》幾乎照亮了整部人類歷史。不論如何,一旦翻開《口袋史》,你將難以忘懷它那些古怪卻精采的權力與所有權啟示。——費絲・莎莉(CBS《週日早晨新聞》撰稿人、NPR《Wait Wait…Don’t Tell Me!》常駐來賓)
從女性的祕密符碼到智慧織品的迷人文化,卡爾森的這本書是部罕見的作品:既是詳盡的社會史,同時也令人愛不釋手。《口袋裡很有事》提醒我們,我們選擇貼身攜帶的東西,正說明了我們是誰、我們重視什麼,以及這些選擇為什麼重要。——潔西卡・赫爾凡,《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
學術研究能如此令人愉悅,實屬難得。卡爾森這部全面的歷史著作,是我讀過最出色的時尚書籍之一。這個看似簡單的主題,其實藏著許多驚人的故事,揭示了政治、法律與科技如何體現在我們所穿的衣物中。而最迷人的,是這本書本身就像口袋一樣,裝滿了各種令人愉快又實用的瑣碎知識。——艾佛瑞・楚佛曼,「Articles of Interest」播客主持人與創作者
引人入勝。卡爾森引用文學與藝術作品、媒體評論、行為研究以及物件史資料,為我們帶來一部內容深刻又引人入勝的著作,揭示了男女服裝設計中口袋使用不均背後的性別政治。
——安德魯・波頓,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總策展人(Wendy Yu Curator in Charge)
《口袋裡很有事》絕對是一部引人入勝、文筆優美的佳作。——瓦萊麗・史帝爾博士,紐約時尚技術學院博物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機智、睿智且令人震撼,這本深入研究且文筆優美的著作,不僅挖掘了口袋鮮為人知的歷史,更揭示了這些看似熟悉卻常被忽略的小袋子,如何反映(有時甚至重塑)人們對物品及攜帶者的文化理解。——布魯斯・J・舒爾曼,波士頓大學威廉・E・亨廷頓歷史教授、《創造美國世紀》作者
卡爾森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以口袋為主角,講述其歷史上的誰、什麼、在哪裡、為何與何時──如同間諜小說般令人著迷且難以釋卷。——琳達・歐基夫,《鞋履:高跟鞋、涼鞋、拖鞋的讚歌》作者
充滿啟發性的插圖與新穎見解,《口袋裡很有事》將讓你重新審視這個常被忽略卻不可或缺的設計生活縮影。卡爾森不斷挖掘出那些連我們自己都未曾察覺的發現。——羅伯・沃克,《察覺的藝術》作者
卡爾森對口袋的細緻且深入探索,是一本內容豐富且引人入勝的著作,書中搭配大量精美彩圖,非常值得一讀——雖然它大概沒人能把它放進自己的口袋裡,你懂的。——《華盛頓獨立書評》
精采的見解,說明了看似簡單的口袋如何影響文化、性別及整個社會。書中大量彩色圖片與照片,生動呈現討論內容。非常適合對歷史、紡織、文化、社會學與性別議題感興趣的讀者。——《書單》(Booklist)
引人入勝的處女作……圖文豐富……這本博學且愉快的口袋專書令人滿意。——《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對一件日常時尚單品的多彩探索,這件單品長久以來被忽視,卻從未被深入探討過。——《Inc.》,「2023年15本最佳商業書籍」
序
匆忙離開後,我拍拍全身上下,檢查口袋,看我有沒有藏了什麼有用的東西。這個場景是拉法葉街,九一一後的紐約市,而我無從分辨這場日正當中的疏散行動只是場演習,還是更嚴肅的東西。「現在遵照指示離開」意味多數參與員工週會的女性已經把她們的手提包、錢包或背包留在她們剛剛放置的地方:塞在桌子底下、掛在椅背上。我掃視稀疏的人潮,發現我不是唯一一個站在那裡遲疑不決,茫然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的人。
我身上穿的是我有限的薪水和矛盾的抱負所允許的衣物,考慮到二十一世紀辦公室服裝所受的限制,它的功能算是多得出奇。我相信我已營造出某種氛圍,那既受到我欣賞的那些同事(一副滿不在乎,「這只是我白天的工作」的人)的外貌影響,又希望成就那些雄心勃勃、「這是我真正的職志」的人所展現的優雅。但我穿的東西,做工都沒有特別好:如今被視為「休閒時尚」的東西,通常是靠各種穿搭捷徑來實現。拜全球流行的快時尚所賜,服裝,尤其是女裝,現今重視時髦的新穎效果,勝過周延的設計和審慎的作業。我褲子的迷你口袋是後來才加上去的,而我的針織上衣太過柔軟,無法容納任何安全容器。
我的同事(跟我同屬努力攀爬事業階梯的陣營,穿著精美的夾克)這會兒已不再畢恭畢敬地低頭察看手機;他八成已經決定找個比較歡樂的地方等待這件事結束。他的數位助理塞在左邊胸口,流線型皮夾安穩待在右後側,裡面一定夾著一張提款卡和地鐵通票;他走了。在轉身離開人行道上的群眾之前,他朝我揚起一邊眉毛,問我需不需要借二十塊錢。
一如這位先生,有些男士從不吝於出借他們口袋裡的資金。有些會在晚上外出時騰出空間存放鑰匙和唇膏。但多數情況下,「口袋深」的人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與生俱來的好運。我們很難體察一直擁有的事物,所以那些一直享用可靠實用型口袋的人,往往忽視口袋的存在。事實證明口袋是如此可靠,以至於一個男人可能會把衣物通通留在岸上,只為趕快下水裸泳,然後糊里糊塗地期望他的口袋,以及口袋裡的東西,仍能完好如初,為他所用。
就算不太可能,但這樣的疏忽至少發生過一次,且由一個老是想著倉促離開和補給不足的人,為後代子孫記錄下來。那次疏散演習多年後,我已離開商業出版業去教服裝史和物質文化(人類製造的東西,也是我們會與之互動、有助於定義我們的事物),這時我邂逅了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的《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笛福對口袋的假想,即同時代人口中「惡名昭彰的錯誤」,助我豁然開朗:為什麼站在紐約市的那條人行道上,會感覺如此格格不入。
笛福原本讓他舉世聞名的船難者被沖上荒島時,身上只有一把刀、一支菸斗和一點菸草。不希望他的主角被如此微薄的遺產注定命運,笛福策劃了一場營救:趁失事船隻在岸邊還沒完全沉下去,魯賓遜上船仔細搜查一番。一下定決心,他便脫光衣服游過去,而一上甲板,他很高興地發現一堆有用的無主寶藏,包括不少挺過暴風雨的水手餅乾。把那些實在的補給品塞滿口袋後,魯賓遜游回岸上,盤算著要怎麼搶救剩下的食品和木工工具。儘管當今讀者大多渾然未覺:「他光著身體游回岸上,口袋裝滿餅乾的知名段落」當年可是茶餘飯後的笑料。根據一七二五年的《倫敦日報》(London Journal),在《魯賓遜漂流記》首次出版多年後,笛福的連貫性問題「仍為大眾津津樂道。」
笛福的謬誤可能使人聯想到各種畫面,從輕鬆古怪到略帶猥褻不一,才會受到這等程度的關注,但它也可能(比如對我這種人)喚出更根本的、與口袋本身有關的問題。到底什麼樣的東西叫口袋?為何擁有一個口袋,就會引發對於忠實性如此不合理的期望呢?
口袋,以多種細微但重要的方式,有別於他們更有名望的親戚:幾千年來世界各地民眾用於各種特定用途的精巧袋子。書包、藥袋、捐款袋、時尚名媛包(族繁不及備載)可用無數種方式攜帶:掛在肩膀、圍在脖子、頂在頭上、拎在手上,或綁在腰帶上。口袋,這種在合身或訂製服裝界相對晚的創新,當然不是運送必需品的唯一辦法。然而,人們是如此渴望衣服一定要附個小袋子──牢牢縫入一個永久性的褶層,這正是口袋廣為採用的主因。
十九世紀的散文家兼史學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相信,人類穿衣服只為少數幾個原因,口袋正是其中之一。對人類這種「最弱的兩足動物」來說,衣物的功用並非像眾多神學家所言,是為了遮掩我們的裸體,而是要彌補我們緊緻肌膚不幸的缺陷。卡萊爾一八三六年出版的《衣裳哲學》(Sartor Resartus)是世上最早嚴肅探討衣物社會角色的著作之一,而他在書中指出這個明顯的事實:人類不是有袋動物。沒有口袋(或旁邊不大可能有船),人類就無法攜帶(依卡萊爾所言)使他們成為人類的工具──那些讓他們得以行動和做事情的工具。
除了動物分析,卡萊爾的讀者也被這個概念逗笑:有些生物天生配備安全的小容器。有袋動物要到一七七○年詹姆斯.庫克船長(James Cook)結束新南威爾斯的航程才為歐洲人所知。他在報告中描述了一種奇妙的動物,光靠兩條後腿就能跳得很遠,後代則舒服地偎依在一個「極深的矩形育兒袋裡」。隨著眾人歡迎這個看似可親的生物進入百獸王國,從政治漫畫到字母書乃至哲學論文的作者,都談論了口袋和育兒袋的相似之處。讀了莎莉.史蓋奇(Sally Sketch)一八二一年字母書的K頁,孩子會學到一種人造物品,實際上可視為人體的外接部位。不久後,智者和自詡為智者的人都注意到,口袋儼然被人體吸納了。比如有人這麼驚呼「沒口袋的人是怪胎!」。
比較多疑的評論家則指出,有袋動物和人體之間,還是有些引人入勝的差異。如果配備「口袋」,讓字母書中的「小朋友」從裡面「偷看」的是母袋鼠,為什麼看似得到自然賦予「口袋壟斷權」的人類卻是男性?這些評論家尖銳地強調,男人的西裝口袋多得像蜂窩一樣,女性卻常發現自己一個都找不到。為凸顯這方面的荒謬,艾咪.佩恩(Emmy Payne)一九四四年童書《凱蒂沒口袋》(Katy No Pocke)裡的袋鼠媽媽就(違反生物法則)沒有育兒袋,因此展開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去「找一個」。把兒子福瑞迪帶在身邊,讓他吃力地跟上,凱蒂來到城市,遇到一個看似「擁有全部口袋」、全身裝滿工具的工人,他親切地把工作裙送給凱蒂。於是,凱蒂像她本來就該可以的那樣,毫不費力地載著兒子福瑞迪到處跑了。
誰有口袋、誰得去「找」口袋僅是這本書的其中一個主題。雖然只是衣服的一個不起眼的零件,口袋卻大大透露了日常生活的組織規劃,包括權力分配不均。明明是衣服一個相當簡單的功能性元素,口袋的分配卻要視性別而定,這不只是個好笑的奇怪慣例,不只是類似男士襯衫鈕釦在右、女士鈕釦在左的那種神祕傳統。儘管霸道專斷,鈕釦在左起碼不會妨礙任何人早上穿衣打扮。口袋分配不均的問題就比較嚴重了,而它直接造成的損害,至今依然令人忿恨難消。
我們如何靈活運用擁有的口袋(不論十幾個或寥寥無幾),是另一個值得關心的主題。我們認為我們需要隨身攜帶什麼,那又如何隨時間改變呢?你可能覺得福瑞迪被安置在凱蒂的其中一個新口袋──或是有把小鋼鋸在魯賓遜的口袋──並不意外。事實證明更有趣的是那些獨特的零碎玩意兒,也就是口袋裡的雜物。關於他人收藏習慣的問題,產生了數不清的列表和清單,而揭露他口袋裡有什麼或她錢包裡有什麼的資訊,更保證是透露那人熱情、抱負和焦慮的內幕情報。而當褲子口袋裡的東西是人的手時,那種好奇心可能會變成公然冒犯。因為褲子的口袋,如詩人霍華德.內默羅夫(Harold Nemerov)所言,是撩人地「設置在性欲的位置」,其用途曾受到那些致力維護文雅行為標準的人士過分關注。然而在哪些條件下,某些手插口袋的姿勢會展現出某種迷人的優雅或離經叛道的酷呢?
我們拿口袋做什麼,跟我們如何製造口袋一樣重要,而從設計的觀點來看,口袋在作用上是獨一無二的。它們是整件衣服裡唯一不以某種方式為穿衣任務貢獻一己之力的純功能部分。不同於拉鍊、繫帶、鈕釦和皮帶環,口袋不會幫助我們穿衣、脫衣或調整衣服的合身度。我們可以說,從古至今,衣服已被改變來配合口袋。最起碼,衣服已經挪出空間給這些狡猾的搭便車路人了。
自從近五百年前第一批口袋併入男人的臀部,裁縫師已將口袋縫入每一個你想像得到的位置。最勤勉的當屬三件式西裝,從外套的胸前內側到燕尾的尖端都看得到口袋的蹤影。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首次探究服裝的展覽中,建築師貝爾納.魯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一件裝置,標出口袋在男性全身上下的分布情形,意在以視覺呈現二十世紀中葉的口袋過剩現象。在附帶的目錄裡,魯多夫斯基運用X光的手法透視過表面,顯示口袋會成雙成對,也會單獨出現,且有不同的形狀和軸向排列。彩色圖解清楚呈現,口袋的位置會隨著不同衣物在軀幹各處遊移。絕大部分聚集在胸口及大腿附近,且似乎跟右撇子與左撇子的比例相關。穿了褲子、襯衫、背心、外套和大衣的男性,可能有二十四個「層層相疊」的口袋任他使用。
隨著口袋數量激增,它們也取得專門的用途和形式,一如數量,口袋的多樣化也是我們與口袋相處已久的明證。例如,吊袋(bellows pocket)已大到可以裝載貨物,盜獵者的口袋則巧妙地將非法獵物掩藏在腰背部。寬大的信封式護手袋(hand-jammers)可禦寒和避免社交尷尬,迷你的票夾口袋(ticket pocket)則犧牲彈性換來迅速確實的取用。或許只有受過訂製男裝語言訓練的裁縫師,可以告訴你為什麼有翻蓋塞在裡面的雙滾邊口袋(double besom pocket),比加了襯料且有鈕釦垂片的貼袋(patch pocket)來得正式,但任何非專業人士都有夠多的穿衣經驗,知道口袋既是裝飾品、,也是機能裝置。有些有戲劇化的外觀,有些則設計得低調不招搖。它們可能門戶大開隨時可用,也可能用翻蓋、壓扣釦或鈕釦防禦,把自己關起來。設計師將口袋精心製作成各種最異想天開的形狀,模仿網球網、五斗櫃抽屜和散開的撲克牌。而他們又是如何藉此回應女性要求「口袋平等」的吶喊呢?
正因鍾愛口袋,我們需要修正穿著的意義,承認我們已經透過一系列隱蔽的隔間,實現了自給自足的感覺。自在,對我們多數人來說,是由一大堆個人財物承保的──那些允許我們暗中照顧自己,或隨時隨地提供實際或情感幫助的小物品。我們依賴口袋來保護和防衛,但這個功能卻可能導致不信任和恐懼。在政府和公民發生敵對衝突之前,通常有這麼一句話,:「把你的手放在我看得到的地方!」我們甚至在絕望時也會仰賴口袋,像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緩緩走進湍急的歐塞河之前,就先拿河畔的石子裝滿口袋,以確定自己會淹死。
口袋會隨著衣服和物品演化,且持續演化。未來,如果可將導電線織入袖子、編寫程式來開啟鎖上的門,完全消弭鑰匙的需求,那我們還需要口袋嗎?人們一直夢想著先進、開明的世界,讓曾經不可或缺的設備變得多餘。但反過來說,就算我們把口袋塞得滿滿過日子,我們隨身攜帶的東西也未必派得上用場。「你口袋裡有船嗎?」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名著《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裡的雷爾夫(Ralph)就曾這樣問,而這個流浪的孩子只能繼續凝視地平線,不知救贖是否終會到來。顯然,有些物品無法調整大小供緊急使用(手機也沒有「幫我造一艘船」的APP)。然而,在殷勤周到地提供便利裝備之際,服裝製作者其實非常清楚,衣服和物品的夥伴關係牢不可破。當口袋被深思熟慮地納入,它顯然會持續努力預測人類的需求,並擴充人類的能力。有口袋在我們身邊,我們永遠無須徹底獨處。就算我們莫名覺得無依無靠。
文章試閱
序
匆忙離開後,我拍拍全身上下,檢查口袋,看我有沒有藏了什麼有用的東西。這個場景是拉法葉街,九一一後的紐約市,而我無從分辨這場日正當中的疏散行動只是場演習,還是更嚴肅的東西。「現在遵照指示離開」意味多數參與員工週會的女性已經把她們的手提包、錢包或背包留在她們剛剛放置的地方:塞在桌子底下、掛在椅背上。我掃視稀疏的人潮,發現我不是唯一一個站在那裡遲疑不決,茫然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的人。
我身上穿的是我有限的薪水和矛盾的抱負所允許的衣物,考慮到二十一世紀辦公室服裝所受的限制,它的功能算是多得出奇。我相信我已營造出某種氛圍,那既受到我欣賞的那些同事(一副滿不在乎,「這只是我白天的工作」的人)的外貌影響,又希望成就那些雄心勃勃、「這是我真正的職志」的人所展現的優雅。但我穿的東西,做工都沒有特別好:如今被視為「休閒時尚」的東西,通常是靠各種穿搭捷徑來實現。拜全球流行的快時尚所賜,服裝,尤其是女裝,現今重視時髦的新穎效果,勝過周延的設計和審慎的作業。我褲子的迷你口袋是後來才加上去的,而我的針織上衣太過柔軟,無法容納任何安全容器。
我的同事(跟我同屬努力攀爬事業階梯的陣營,穿著精美的夾克)這會兒已不再畢恭畢敬地低頭察看手機;他八成已經決定找個比較歡樂的地方等待這件事結束。他的數位助理塞在左邊胸口,流線型皮夾安穩待在右後側,裡面一定夾著一張提款卡和地鐵通票;他走了。在轉身離開人行道上的群眾之前,他朝我揚起一邊眉毛,問我需不需要借二十塊錢。
一如這位先生,有些男士從不吝於出借他們口袋裡的資金。有些會在晚上外出時騰出空間存放鑰匙和唇膏。但多數情況下,「口袋深」的人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與生俱來的好運。我們很難體察一直擁有的事物,所以那些一直享用可靠實用型口袋的人,往往忽視口袋的存在。事實證明口袋是如此可靠,以至於一個男人可能會把衣物通通留在岸上,只為趕快下水裸泳,然後糊里糊塗地期望他的口袋,以及口袋裡的東西,仍能完好如初,為他所用。
就算不太可能,但這樣的疏忽至少發生過一次,且由一個老是想著倉促離開和補給不足的人,為後代子孫記錄下來。那次疏散演習多年後,我已離開商業出版業去教服裝史和物質文化(人類製造的東西,也是我們會與之互動、有助於定義我們的事物),這時我邂逅了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的《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笛福對口袋的假想,即同時代人口中「惡名昭彰的錯誤」,助我豁然開朗:為什麼站在紐約市的那條人行道上,會感覺如此格格不入。
笛福原本讓他舉世聞名的船難者被沖上荒島時,身上只有一把刀、一支菸斗和一點菸草。不希望他的主角被如此微薄的遺產注定命運,笛福策劃了一場營救:趁失事船隻在岸邊還沒完全沉下去,魯賓遜上船仔細搜查一番。一下定決心,他便脫光衣服游過去,而一上甲板,他很高興地發現一堆有用的無主寶藏,包括不少挺過暴風雨的水手餅乾。把那些實在的補給品塞滿口袋後,魯賓遜游回岸上,盤算著要怎麼搶救剩下的食品和木工工具。儘管當今讀者大多渾然未覺:「他光著身體游回岸上,口袋裝滿餅乾的知名段落」當年可是茶餘飯後的笑料。根據一七二五年的《倫敦日報》(London Journal),在《魯賓遜漂流記》首次出版多年後,笛福的連貫性問題「仍為大眾津津樂道。」
笛福的謬誤可能使人聯想到各種畫面,從輕鬆古怪到略帶猥褻不一,才會受到這等程度的關注,但它也可能(比如對我這種人)喚出更根本的、與口袋本身有關的問題。到底什麼樣的東西叫口袋?為何擁有一個口袋,就會引發對於忠實性如此不合理的期望呢?
口袋,以多種細微但重要的方式,有別於他們更有名望的親戚:幾千年來世界各地民眾用於各種特定用途的精巧袋子。書包、藥袋、捐款袋、時尚名媛包(族繁不及備載)可用無數種方式攜帶:掛在肩膀、圍在脖子、頂在頭上、拎在手上,或綁在腰帶上。口袋,這種在合身或訂製服裝界相對晚的創新,當然不是運送必需品的唯一辦法。然而,人們是如此渴望衣服一定要附個小袋子──牢牢縫入一個永久性的褶層,這正是口袋廣為採用的主因。
十九世紀的散文家兼史學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相信,人類穿衣服只為少數幾個原因,口袋正是其中之一。對人類這種「最弱的兩足動物」來說,衣物的功用並非像眾多神學家所言,是為了遮掩我們的裸體,而是要彌補我們緊緻肌膚不幸的缺陷。卡萊爾一八三六年出版的《衣裳哲學》(Sartor Resartus)是世上最早嚴肅探討衣物社會角色的著作之一,而他在書中指出這個明顯的事實:人類不是有袋動物。沒有口袋(或旁邊不大可能有船),人類就無法攜帶(依卡萊爾所言)使他們成為人類的工具──那些讓他們得以行動和做事情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