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

原文書名:


9786269988907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
  • 產品代碼:

    9786269988907
  • 系列名稱:

    邊寫
  • 系列編號:

    2VTW0005
  • 定價:

    480元
  • 作者:

    李文雄?著,林邊?文字整理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4.8x21x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821
  • 出版日:

    20250821
  • 出版社:

    這邊出版-遠足文化
  • CIP:

    481.5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一間有故事的水果店
養活全家大小,也潤澤了三代府城人
哺餵甘甜的果實和飽滿的人情
刻劃時代的記憶與歷史的腳跡

台南莉莉水果店的歷史
是一段胼手胝足的家族史
也是台南青果市場的產業變遷史
更是府城近百年來的地方發展史

這是一本關於府城水果世家與在地人的故事,記載了莉莉水果店八十年來的點滴,包含了大自然水果的奇妙和甜美、我的至親家人,以及橫跨日本時代、戰後初期、台灣經濟起飛時期、首次政黨輪替時期至今,那些曾經生活在福安坑溪周遭的人物,是時間的累積、空間的養分和神的恩典,結成了一串又一串的果實,纍纍盈盈。──李文雄|作者

在日本時代的府城,台灣人買菜大多去西市場(大菜市),日本人則到政府量身打造的南門市場,作者的父親當時服務於青果批發市場(大賣),母親則在南門市場擺攤賣蔬果(小賣),並定居在市場邊,作者和手足都是在南門市場出生、成長的。

戰後隨著日本政府離開台灣,南門市場逐漸沒落,作者的父母親將原本的攤子搬到今府前路原愛國婦人會館旁,在一間沒有招牌的竹仔厝繼續賣蔬果與擔仔麵──這便是現在莉莉水果店的前身。這家一邊賣蔬菜水果、一邊賣麵的小攤子,經由口耳相傳,慢慢發展出貼食的形式,也就是提供客人三餐月結包飯的服務,在那個克難的年代,作者母親的慷慨大方與好手藝,不知溫暖了多少異鄉遊子的胃。

在長子接手後不久,決定結束月結包飯的服務,專心致力於水果銷售,後又因病無法繼續經營,作者便毅然決定接手家族事業,並重新打造品牌形象。而後更進一步投身台南文史工作,創辦莉莉水果文化館、編纂《莉莉水果有約》月刊,致力於讓顧客認識台灣水果與台南文化,也讓這間傳統水果店多了一分人文味。

本書作者李文雄是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經營者,從日本時代、美援時期、經濟發展期到現代;從南門市場的攤子到府前路的竹仔厝;從賣水果與擔仔麵發展到月結包飯服務,涵蓋水果與冰品、青果批發與零售,他在書中細數家族記憶與經歷,娓娓道出近八十年來的果實人生。

如今傳承三代的莉莉,是在地人家喻戶曉的老字號水果店,也是觀光客趨之若鶩的知名冰品店,除了有香甜多汁的水果、清涼透心的冰品,還有難以忘懷的童年回憶與青春時代,刻印著府城最甘美的集體記憶,以及彌足珍貴的歷史腳跡。

作者簡介


李文雄
1949年出生於府城,台南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經營者、在地文史工作者、莉莉水果文化館創辦人。
世居台南,父親於戰前即從事青果批發,戰後成立南台物產股份有限公司,持續經營大台南地區的青果批發事業,母親則於南門市場擺攤賣蔬果,並在1947年遷移至府前路現址,賣水果與擔仔麵。1949年開始兼營貼食,提供外地人三餐月結包飯的服務,又於1957年正式登記營業,父母以大姊的英文小名Lily將水果店取名為「莉莉」。
從小在莉莉店內長大,熟知台灣水果的甘甜和府城人情的飽滿,也歷經戰後的美援時代與經濟成長期。退伍後跟隨父親的腳步投身水果產銷行列,後因原本負責經營水果店的大哥病倒,遂於1991年接手莉莉,並調整經營路線、打造品牌形象。
畢生與水果為伍,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水果與府城文化,自1999年起成立「莉莉水果文化館」,自編自印《莉莉水果有約》摺頁月刊,獲得鄉親廣大迴響,前後共發行72期。此外亦出版《孔廟的守護者》、《磐石勇者:住吉組追懷錄》、《歸鄉細語》、《桃李春風福安坑:莉莉水果店65週年紀念》等著作,記錄台南這塊土地的腳跡。
莉莉水果有約網站:https://www.lilyfruit.com.tw/

文字整理╱林邊
政大台文所碩士。做過校對、翻譯,喜愛文字工作,現任職於出版社。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收錄莉莉水果文化館珍藏老照片,不只能夠看到一間老店成長蛻變的歷程,更可見證府城的變遷與遞嬗。
.收錄莉莉水果店關係地圖與年表,讓讀者進一步對照、理解其家族史與台南史。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杯果汁裡的台灣百年風土 楊淑芬╱《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自序】一花一木,果實人生
莉莉水果店關係地圖

序章 母親的河流
1. 戰前的府城人家
2. 我的父親與母親
3. 從南門市場擺攤起家
4. 家人的戰時記憶
5. 戰後台南第一代青果人
6. 果菜批發市場第一線
7. 沒有招牌的竹仔厝開啟府城貼食先例
8. 美援時代下府城第一杯鮮榨果汁
9. 改建樓房,取店名「莉莉」
10. 福安坑溪畔的童年
11. 記憶中的十字路
12. 台南美新處的「美國味」
13. 十三年的包飯生意劃下句點
14. 神的恩典帶領全家
15. 購入澄山農地,母親定居山上
16. 美新處爆炸案
17. 步下台南青果的歷史舞台
18. 從批發市場轉身接手莉莉
19. 母愛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樹
20. 自成一格的經營哲學
21. 莉莉的水果經
22.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緣起
23. 府城奇人蔡老師
24. 兩個日本家族的台南
25. 尋找湯德章之子
終章 纍纍果實,盈盈恩典

莉莉水果店關係年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賴清德|總統
黃偉哲|台南市長
林俊憲|立法委員
楊淑芬|《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魏德文|南天書局創辦人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王子碩|聚珍台灣總監
Hally Chen|《遙遠的冰果室》作者
一青妙|作家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陳靜宜|飲食作家
楊双子|小說家
謝金魚|歷史作家

莉莉水果店滋養府城人情,牽繫南都記憶。李文雄老師以溫暖的筆觸寫下家族 點滴帶領讀者細細品味在地故事與世代情感交織的甘酸甜。──賴清德|總統

我們走在不同的路上,卻同樣書寫著台南。──黃偉哲|台南市長

莉莉水果冰品,不只是一口消暑的沁涼,還有府城滿滿歷史、文化的溫潤情懷。──林俊憲|立法委員

雄哥的筆觸溫厚、觀察細膩,既有口述歷史的真誠,又保有散文敘事的節奏與質地。他以子女的眼光回望上一代的奮鬥,也以市民的身分書寫台南的變遷,其誠意與用心,全部展現在扉頁裡。──楊淑芬|《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正港的台南飲食不能沒有水果店,而莉莉就是台南水果店的活歷史。──謝金魚|歷史作家

一杯果汁裡的台灣百年風土
(楊淑芬╱《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李文雄大哥是我多年好友,我都稱他「雄哥」,莉莉水果更是從小吃到大,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是捧讀《莉莉水果店》這本書,仍是熱淚盈眶,感動莫名,從文字間散發出來對母親和家人的深情,對土地歷史的用心,對每一種水果的研究,都令人動容,回味再三。
雄哥是歷史的見證者與親歷者,他延續家業,用文字將這家店的故事,以及背後堅毅的母親、默默奉獻的父親、無數市井小人物的身影,一一收錄成書。他的筆觸溫厚、觀察細膩,既有口述歷史的真誠,又保有散文敘事的節奏與質地。他以子女的眼光回望上一代的奮鬥,也以市民的身分書寫台南的變遷,其誠意與用心,全部展現在扉頁裡。
書中最讓人感動的篇章,是母親李張罔腰女士的生命故事,她自清苦農家出身,歷經日本時代、二戰空襲、幣制改革、戰後經濟動盪,仍憑一己之力撐起家庭。從南門市場擺攤,到府前路竹仔厝經營水果與麵攤,再到貼食創舉,成立莉莉水果店,後來再上山耕種,是台灣庶民女性最動人的縮影。
印象最深是讀到母親背著重病兒子步行數小時看診、冒著空襲風險仍不放棄的故事,冒著生命危險只為保住兒子的性命,這不是小說,是血肉,是歷史,是台灣人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痕跡。
另一段是她開創「貼食」服務,既寫出庶民的創意,也記錄了台南小吃文化的原點,母親剖鹹蛋,大小都剖得剛剛好,令人莞爾又佩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不休息,那份服事他人的溫暖價值,更是支撐這間店走過半世紀的核心精神。
母親退休後自己一個人上山耕種,帶著一個碗、一雙筷子、一包米、一些鹽巴跟一個鍋子,隻身前往沒水沒電的荒山,種植水果和竹筍,把一個荒山栽植成生意盎然的農場,並命名為「寶山農場」; 當年母親為了週日給教會買一把鮮花,清晨來回要花上兩個小時,數十年而不悔。
我記得雄哥曾經說過母親善良虔誠,擁有神奇的禱告治癒能力,書中也提到母親把父親額頭上肉瘤治好,讓父親真心順服神; 當年在寶山農場每天清晨都有人排隊來求醫,雄哥寫得很保守,其實母親造福許多許多人。
莉莉水果從母親、大哥到雄哥接手,開創許多第一,第一杯果汁,把水果從吃的變成喝的,開始推廣沒有人會吃的酪梨,並且打出第一杯酪梨牛奶;雄哥接手後從一個水果店變成文化館,成為台南的文化據點。
再說回來雄哥和我的交情,我剛開始跑新聞時,雄哥是最重要的諮詢對象,他關心台南的鄉土文史,有問必答,每次找他又有果汁喝,所以好幾個記者都常往莉莉跑,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當時他沉迷《莉莉水果有約》月刊,常不在店裡,雄嫂都會無奈地說:「不知是賣水果,還是出雜誌。」
後來我們一起復育台南鳳凰花,我自動請纓出任鳳凰花會會長,雄哥是副會長,會址就設在莉莉水果店,雄哥開始畫姿態各異的鳳凰花,鳳凰花會的LOGO 也是雄哥手繪,每一次種花時,雄哥會畫好無數卡片,讓種花的民眾帶回做紀念,也提供無數中秋文旦,讓大家有食擱有掠。
說到畫畫,雄哥愛畫,為水果、為花朵、為老樹做畫,已經畫了數不盡的卡片,題材還不斷擴大,數量也不斷增加,他曾經有感而發「畫一張和畫一萬張,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他已經進入靈感如泉湧、筆下如造物的境地; 朋友們也會打趣「不知是賣水果,還是做畫家」。以前他都在深夜莉莉打烊後,一燈煢然,獨坐在店門口作畫,萬籟俱寂,只有他低頭悠然專心,這個景象也深印許多台南人心中。
近年來,雄哥把莉莉交給兩個孩子經營,孩子們有為有守,他終於放下心。他曾在萬壽宮旁的自宅打造莉莉文化走廊,展出他歷年收集的文史資料,琳瑯滿目,有畫有書有卡片,還有一張桌子和幾張小椅子,可以安心地在桌前看一回書,如果喜歡還可以隨意帶走; 每週日上午他暖心放上七十包當季水果,需要的自行取用,真正把台南打造為奶與蜜的故鄉。
研究二二八受難人權律師湯德章,雄哥更是無怨無悔付出,最早他從爭取保存故居開始,挖掘史料,尋找湯德章後人,走得很快,並出版《湯德章紀念公園之前世今生》,直到參與支持《尋找湯德章》紀錄片; 尋訪湯聰模大哥的過程雄哥寫得很清楚,但是不為人知的故事,是他鼓勵湯大哥到日本,他給了一筆錢讓我轉交,促成中斷數十年後的台日親人相會,湯大哥好幾度問錢從何處來,我謹遵吩咐,說是「關心的民眾捐款」,錢可能是小事,但是有人關心促成,讓湯大哥暖心大步前行。
雄哥和蔡顯隆老師交情匪淺,過程他自己也寫了,沒寫出的是蔡老師住進安養中心之後,每天去看望他、幫他繳費、打理生活的人是雄哥。
雄哥以店鋪為筆,以果汁為墨,寫進許多小人物的悲哀與喜樂。這是一部豐饒的台南史,值得禮讚的台灣史。

自序
一花一木,果實人生

我的父親自一九三○年代就在台南的批發市場做中盤商,戰後和友人共同創立南台物產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經營大台南地區的水果批發事業;我的母親戰前在專門服務日本客人的南門市場擺攤賣蔬果,戰後因為市場沒落,才搬到現在莉莉水果店的所在地。因此莉莉水果店雖然標榜是一九四七年創業,但如果從日本時代在南門市場擺攤的時候算起,歷史其實更久。
至於我們家兄弟,大哥是莉莉水果店早期的經營者,二哥獨立經營迦南水果店,而我在一九七二年退伍後,就跟隨父親的腳步任職於南台物產公司,四哥與小弟也在南台服務,我們全家人都是靠水果吃飯,甚至我的孩子們也繼承衣缽,傳承著莉莉水果店第三代的招牌。
莉莉水果店走過八十年,我也進入人生的最後階段,《聖經》上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回顧我的一生,與水果相伴,兒時由母親帶領認識耶穌,四十多歲接棒莉莉,將上帝放在我心裡的感動,寫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到了一九九九年,我開始寫《莉莉水果有約》月刊,目的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水果。
當時我向上帝禱告,希望神給我三年的時間來完成。第一個三年,一共完成了三十六期的月刊,接著我又持續禱告,每次以三年為一期,求神幫助我傳達心中的感動,於是又完成了三十六期的月刊,前後相加共有七十二期。一邊經營水果店,又要完成文字稿,加上我對於文字的讀寫本來就不太熟練,這些過程非常辛苦,靠的只有熟能生巧,所以後來我才又陸續寫了《府城大街社區報》的台南市果樹專欄,和台南市政府《王城氣度》月刊的「厝邊頭尾的故事」專欄。
關懷這片土地的人事物, 一直是我心裡的感動,而推廣台灣的水果,更是我一生的志業。台灣是上帝賜福的寶島,如《聖經》上所寫,是流著奶與蜜的土地。以我的觀點來看,台灣最值得驕傲的,就是擁有非常豐富的水果,如果台積電的晶片是台灣目前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資產,那麼品種繁多且品質優良的水果,更會是台灣未來最重要的軟實力。
這本書是我對水果最後的告白,期盼更多的人一起來品嘗屬於上帝的果實真味。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與慈愛,常常與我們同在。

文章試閱


8. 美援時代下府城第一杯鮮榨果汁

戰後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諸多動盪, 不只影響著我父親所經營的南台物產公司和我們家的貼食生意,竹仔厝隔壁的愛國婦人會館更是首當其衝。當時日本赤十字社將各地的愛國婦人會館全部移交中華紅十字會,一九四六年,國民黨向台南市政府借用原愛國婦人會館前棟辦公,由國民黨台南市黨部進駐,後棟宿舍部分仍留給紅十字會使用。一九四八年,國民黨市黨部又將前棟租給美國大使館新聞處,導致地上物產權發生糾紛,經過兩年多的交涉,政府將會館後棟「不定期無償撥借予紅十字會」,前棟則仍出租給美國新聞處,至此,這項糾紛總算平息。
儘管穿和服的日本婦人前腳剛走,穿軍服的美國大兵後腳就來,但不管時局怎樣變動,語言和人種怎樣不同,對我的父母親來說,最要緊的,仍然是顧好一家溫飽。
當時我的大姊基密正就讀省立台南家職(現在的家齊高中),聰明又伶俐,是母親生意上的好幫手,每天放學後就跟著母親顧店,幫忙賣水果、顧麵攤,母女間的情誼不僅宛如姊妹,更培養出了深厚的革命情感。而且大姊不只聰明,還很有生意頭腦,不時會向中盤商批一些肉桂、甘草、糖果回來,到學校賣給同學賺取零用錢。一九五○年畢業後,她更一度在美新處處長家幫傭(那位處長的名字很好記,我們都叫他孔固力棟),半年後又被介紹去美軍合作社服務。
在那個物資匱乏、百廢待舉的時代,一牆之隔的美軍合作社卻像一座處處是驚喜的物資天堂,充斥著我們不曾見過的新奇食物與精巧機器,像是巧克力、牛肉乾、咖啡豆、相機等,在在展現西方世界的富裕和美好。尤其當時府城還沒有水果店在使用果汁機,大姊靠著在美軍合作社任職之便買到了一台,並且利用這台西方來的新式機器,用自家水果打出第一杯新鮮果汁!
當時不只沒有果汁機,一般民眾也鮮少想到水果可以用「喝」的,然而就在這棟低矮簡陋的竹仔厝,一個小攤子前所未有地販賣起新鮮果汁,許多好奇的民眾因此跑來店裡爭相排隊,就為了喝上一杯現打的果汁,這是府城當時的創舉,也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果菜攤蛻變的開始。
除了西瓜、木瓜這些尋常的水果可以打果汁,後來還出現了一項很特別的水果,那就是酪梨。那時很少有水果店在賣酪梨,大多數台灣人對這種水果也還很陌生,只覺得吃起來沒味道,一點也不甜,卻不知酪梨油脂含量高、營養豐富,除了做成料理,打成酪梨牛奶更是美味可口。
早年麻豆鎮的文旦農家郭阿璘家裡就兼種酪梨,當時他的大兒子在美國讀書就業,經常見到外國人吃酪梨,讓他想起老家種的酪梨因為大家還不懂得吃而賣不出去,每逢夏天的產季,只能任憑果實熟成落地。於是遠在美國的大兒子打電話給父親,託在成大念書的弟弟將家裡出產的酪梨帶到我們店裡代售,因為「隔壁是美國新聞處,美國人看到就會買」。
沒想到這項在台南滯銷的水果,竟然真的受到出入美國新聞處的美國人青睞,老外不是來包飯,而是來買青菜、水果還有果汁,尤其是酪梨,台南基地的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成員到日本度假或出任務時,往往會大量採購。當時掌店的大哥為了應付他們的需求,每次都要專程到麻豆親自採收, 也把外國人吃酪梨的方法學了起來, 就此催生出向美國人取經的「酪梨牛奶」,也學會怎麼吃酪梨。但因為多數民眾對這種水果還是很陌生,即使擺在店面販售,未必有客人會選購,因此每到產季,大哥就會用毛筆在桃紅色紙上揮毫,在店面介紹酪梨的來源、吃法等。還記得當時亞航有位外省籍司機連先生,除了國語,英語也很流利,經常會載美國人來買他們愛吃的菜,像是萵菜、馬鈴薯、美國芹菜等,當然也包括酪梨,這時我大哥通常也會給這位司機一點小費。
儘管如此,那時吃酪梨的人口還是很有限,一直要到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積極輔導、推廣,以及前總統蔣經國親自品嘗並大加讚賞後,酪梨才逐漸成為麻豆鎮除了文旦、白柚以外最具特色的農產品,甚至鄰近的大內鄉也開始栽種,從台南逐漸普及到全台各地,成為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集中的水果之一,而且食用率年年上升。

9. 改建樓房,取店名「莉莉」

由於大姊在美軍合作社服務,當時「入境隨俗」地取了英文名字,大家都叫她「莉莉」。一九五七年,父親決定拆掉老舊的竹仔厝,改建成如今的鋼筋水泥樓房時,便以大姊的小名將翻修後的店面命名為「莉莉」,並申請營業登記,正式掛上「莉莉水果店」的招牌。
當時我們是和隔壁的天生接骨所一同改建的,天生接骨所的醫師娘是我的五姨,醫師蔡天生則是五姨丈,他的父親人稱澎湖權師,早年不僅會為鄉親醫治骨科外傷,還用類似義診的方法讓患者隨意付費。至於蔡天生醫師,在日本時代是一邊替人治療骨傷,一邊跟朋友合夥經營麻花捲(蒜蓉枝)的生意,還沒開始幫人喬手骨,不過後來跟著父親學,一年兩年過去,到了第十年也就變內行了。一九五二年,他報考中醫師考試及格,正式掛牌營業,同年更獲選台南市中醫師公會第八屆理事長。
蔡醫師剛開始執業的時候,我母親曾告訴他事業才剛起步,不妨也仿效權師讓患者隨喜付費,多少有點收入、過得去就好。後來就跟批發市場一樣,他們也發展出了自己一套收錢的暗語──醫生本人不會向患者提到費用,但會用暗語告訴醫生娘應該收取的金額。所以不管是五十或一百,醫生都是當著患者的面用暗語告訴太太,再由太太轉達患者。蔡醫師後來也發揮從權師那邊習得的草藥學專業,印象中經常和金自成中藥行合作,對症下藥、進行中藥調理,在當時深受好評。
我們家自從一九四七年從二姨手中買下竹仔厝後, 就一直跟蔡家為鄰,才會連房子都決定要一起改建。四哥光昭還記得那一年決定改建時,蔡醫師曾說這塊地很複雜,恐怕沒有辦法重建,母親聽了以後,就說要去市政府找負責地政的黃庚林先生談談看,請求他為我們爭取房屋重建案。那一天,母親上著淡妝、打扮得有如日本婦女,獨自前往主事單位,溫文有禮、輕聲細語地陳情,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說服了對方,最終發下了建築執照。
到了拆除的前一天,我們不僅全家總動員一起整理,二哥悉安還特地請美都照相館的王老闆前來拍照留念。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店前的鳳凰木旁邊有一支白桿站牌,是台南客運ヾ號招呼站,此外凌亂地停滿了孔明車(腳踏車)。隔壁的接骨所前停著一部引人注目的重型機車,那是蔡醫師在改建前一年向老牌的劉福機車行購買的西德進口BMW 500c.c.,要價高達六萬八千元。記得那時候接骨所二樓三間新房的造價也只要十萬元,可見這部機車有多麼昂貴,駕駛又有多麼拉風,印象中他騎了整整二十六年後才轉手賣掉。而我們兩家人與門口的鳳凰木一同入鏡,為在竹仔厝這段艱辛的創業歲月留下美麗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