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台灣和中國大陸往何處去──國族認同、國家和知識份子
原文書名:Whither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ate, and Intellectuals
產品代碼:
9789577114440系列名稱:
政治學堂系列編號:
EJ003定價:
500元作者:
郝志東頁數:
320頁開數:
17x23x1.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618出版日:
20250618出版社: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CIP:
573.09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海峽兩岸的衝突其來有自,國族認同是問題之一。在兩岸矛盾還在發酵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以期尋找一個和平解決矛盾的方案。本書檢視了台灣和大陸的知識份子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兩岸的國族想像以及各自在其中的作用。本書也討論了兩者可以如何想像一個聯邦和邦聯的混合體,或者說歐盟模式,作為化解兩岸衝突的和平方案。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總是處在矛盾之中,但是對前者的理解、對後者的執著,或許才是防止衝突失控的不二法門。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中文版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
施正鋒╱曾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秘書長等職
夏明╱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政治學教授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葛永光╱曾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監察院監察委員等職
錢永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思想》雜誌總編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
英文版專家推薦(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Timothy Cheek╱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Christopher R Hughes╱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
Lynn White╱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Timothy Ka Ying Wong╱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海峽兩岸的衝突其來有自,國族認同是問題之一。在兩岸矛盾還在發酵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以期尋找一個和平解決矛盾的方案。本書檢視了台灣和大陸的知識份子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兩岸的國族想像以及各自在其中的作用。本書也討論了兩者可以如何想像一個聯邦和邦聯的混合體,或者說歐盟模式,作為化解兩岸衝突的和平方案。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總是處在矛盾之中,但是對前者的理解、對後者的執著,或許才是防止衝突失控的不二法門。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中文版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
施正鋒╱曾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秘書長等職
夏明╱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政治學教授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葛永光╱曾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監察院監察委員等職
錢永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思想》雜誌總編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
英文版專家推薦(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Timothy Cheek╱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Christopher R Hughes╱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
Lynn White╱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Timothy Ka Ying Wong╱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郝志東
學歷
南開大學工農兵學員
華東師大英語碩士
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博士
教職
曾任紐約市立大學Baruch College, Hunter College, John Jay College, King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 兼職講師
Whittier College 助理教授
澳門大學副教授、正教授
現在為澳門大學榮休教授
主要著作
《哪裡是我家?一個二戰猶太難民女孩的童年,在被戰爭蹂躪的中國天津》(譯著待出版)
《生死存亡十二年:平定縣的抗戰、內戰與土改》
Academic Freedom under Siege: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the U.S., and Australia (合編)
Macau History and Society (第二版)
《十字路口的知識份子:中國知識工作者的政治變遷》(譯自本人2003年同名英文書)
《遙望星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困境與出路》(編著)
《平定縣裡不平定:山西省平定縣文革史》(合著)
譯者簡介
郝志東
學歷
南開大學工農兵學員
華東師大英語碩士
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博士
教職
曾任紐約市立大學Baruch College, Hunter College, John Jay College, King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 兼職講師
Whittier College 助理教授
澳門大學副教授、正教授
現在為澳門大學榮休教授
主要著作
《哪裡是我家?一個二戰猶太難民女孩的童年,在被戰爭蹂躪的中國天津》(譯著待出版)
《生死存亡十二年:平定縣的抗戰、內戰與土改》
Academic Freedom under Siege: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the U.S., and Australia (合編)
Macau History and Society (第二版)
《十字路口的知識份子:中國知識工作者的政治變遷》(譯自本人2003年同名英文書)
《遙望星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困境與出路》(編著)
《平定縣裡不平定:山西省平定縣文革史》(合著)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海峽兩岸劍拔弩張,國際社會憂心忡忡。如何理解這種緊張關係,如何化解目前的困境,本書從歷史社會學和知識份子社會學的角度,提供了一些想法,供關注兩岸和平發展的讀者參考。
書籍目錄
[目 次]
獻 辭
中文版專家推薦語
英文版專家推薦語
著譯者序
林恩.懷特(白霖)序
鳴 謝
前 言
第一章 國族認同、民族主義、國家、知識份子
第二章 想像台灣(1)──日本化、再中國化與知識份子的作用
第三章 想像台灣(2)──李登輝和陳水扁治下的去中國化與知識份子的作用
第四章 想像中國(1)──從文化主義到三民主義
第五章 想像中國(2)──中共的中國民族主義和1949年後知識份子的作用
第六章 想像一個聯邦和邦聯的混合體
第七章 整合的障礙──兩岸如何才能和解?
第八章 結論:台灣和大陸中國往哪裡去?──國家和知識份子在塑造兩岸的國族認同中能做什麼
參考文獻
索 引
推薦序/導讀/自序
【著譯者序】
《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歌詞裡有一句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兩岸關係現在是不是最危險的時候,但是似乎離「最危險」也只有一步之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飛機和軍艦隔三岔五在台島周圍飛行、巡弋,中國政府三天兩頭宣示台灣一旦獨立,中國軍隊會馬上出擊,收復台灣,且不費吹灰之力。
美國前總統拜登幾次宣稱一旦台灣被入侵,美國會出兵護台。但這是民主黨,是拜登。如果換成共和黨,或者其他一個什麼總統,比如現任總統川普,美國是否出兵護台則仍未可知。至少川普在台上的時候,出兵的機會微乎其微。川普說要像黑社會那樣向台灣收取保護費,並且說台灣偷走了美國的芯片工業。這種對台灣的不屑與反感,再加上美國選民的厭戰情緒,使得川普政府出兵護台的可能性極小。
無論如何,台灣海峽被國際社會看作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可能爆發戰爭的地區之一,是不爭的事實。屆時世界民主國家聯盟在如何處理這個危機的問題上會舉棋不定,台灣也有很大機會被中國大陸吞併。當然台灣很多人也會拚死抵抗,就像本書描述的日據╱日治時期、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時期那樣。但是雙方的代價都會非常高昂。或許本書所提出來的邦聯式的聯邦,或者說歐盟模式,是兩岸避免流血戰爭、和平發展的最佳方案。
所謂歐盟模式,或者類似的什麼方式,如本書所顯示,其實多年來就是很多不同政黨的、理想主義的人士們的共同主張。現在說起來也像是老調重彈,甚至會被民進黨的主流認為有點可笑。不過我總覺得除此之外並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是這個辦法最終有沒有被大家接受的可能呢?多年前我曾經利用兩岸關係研討會的機會,分別問過李登輝先生(當時他已卸任總統)和蔡英文女士(當年她是陸委會主委)。我說兩岸有沒有可能在文化與歷史中國的基礎上,用一個邦聯式的聯邦,或者歐盟方式,統一起來呢?兩位的回答都是,有那個必要嗎?我是認為有必要,對大陸的民主、對台灣的安全來講都有必要。但是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為什麼要去找這個麻煩,自己過自己的,井水不犯河水,不是很好嗎?
這就回到了本書要集中討論的民族主義的問題。正如本書所試圖論證的,如果民族主義的問題解決不了,兩岸之間的麻煩就避免不了。井水和河水就老是要相互侵犯。一旦矛盾無法調和,真的馬上就要打起來了,真的兵臨城下了,或許兩岸領導人都會覺得能夠互讓一步,協調出來一個和平解決的辦法。其實即使現在,如果(當然僅僅是如果)大陸政府真的願意以歐盟的方式統一中國,台灣方面隨之響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和一些傾向台獨的學者們也交流過,他們對此樂觀其成,擔心的是大陸對此沒有興趣。
但是這個辦法,也不可能憑空而來,如想讓兩岸的領導人和老百姓都能接受,需要思想的積累、觀念的協調。在本書英文版出版約15年之後,兩岸的民族主義情緒並沒有絲毫消減,反而更加膨脹。這和多年來兩岸都不能平心靜氣地討論這個問題,使其不斷地發酵有關。
本書對兩岸關係歷史的基本發展的描述與兩岸關係的基本走向的看法,仍然是當前兩岸關係研究必須關注並繼續探討的問題。繼續深入了解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並探討一個和平發展的出路,是當務之急。這既是國家的責任,也是知識份子們的責任。這正是本書寫作的目的,也是這個譯本出台的目的。
本書也可以說是我關於知識份子政治社會學三部曲中的一部。其他兩部是《十字路口的知識份子:中國知識工作者的政治變遷》和我主持合著的《知識份子與農村發展》。除了幫助理解台灣和大陸中國往哪裡去的問題之外,也希望本書能夠進一步推動對知識份子政治角色的研究。
下面是對幾個技術問題的說明。
本書英文版刊發於2010年。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兩岸和平與合作的氛圍相對而言比較濃厚,尤其是從大陸政府的言行來看。在習近平時代,各自的民族主義立場基本沒有改變,民族主義的基本生成理念和環境並沒有太大變化。不過如果當年的情況和現在的情況在某些方面已有很大不同,我會在譯註中說明這些變化,並提出自己現在的看法。
原書中個別地方行文不確切,或文字有重複的地方,我會在文中或譯註中修正。一些譯註或修正,為了閱讀的方便,會直接放在正文的括號【】裡面。所有這些修改的數目都很少。除此之外,翻譯保持了英文書的原貌。
我在腳註中註明了撰寫本書時參考的很多當時的互聯網上的資料。但是這些網頁很多早已消失,我在這個譯本腳註中沒有再就此作任何說明。希望讀者明鑑。
另外nationalism有時被翻譯成「民族主義」,有時被翻譯為「國族主義」。在多數情況下,後者可能更合適一些,因為這個詞的確有民族國家建構的含義在裡面,不光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認同。於是,national identity 也通常被翻譯為「國族認同」,實際上等同與人們常說的「國家認同」或者「民族認同」。這幾個詞語雖然也經常被混用,但是其含義應該是包括國家和民族的認同的。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起義、叛變、暴動、平叛、平暴、日據、日治等詞語被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們所使用,且有了不同的內涵,這些內涵也都有其本身的邏輯。我的原文以及翻譯有時用此,有時用彼。但是無論如何,在這裡所有這些詞語都應該被看作是中性的、僅僅是描述一個地方、一個事件或一個時期的用詞,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即使從其內涵來講,不同的話語有不同的邏輯,那也不是對錯問題,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這些是我們在閱讀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原英文書的頁碼被標註在本書的頁邊空白處。書後附有原英文書的索引並翻譯。如果讀者需要查閱人名、地名、事件、專業術語等,需要使用英文索引,找到該詞條在英文原書中的頁碼,再到本書中找到該頁碼,再找該詞條。稍有繁瑣,特此致歉。中文的索引條目也稍有增加,以方便更多內容的查閱。
另外在索引中如果詞條的頁碼是第179-199頁,那麼這個詞條應該是在英文書的尾註中。但是本書為了閱讀方便而用了腳註。所以如果需要查找這20頁中出現的詞條,就需要先找到英文版中詞條的頁碼,再找到該詞條在哪一章,是第幾個註釋。然後再到本書中去找到該註釋。由於加了譯註的原因,本書中腳註的編號可能比英文版的編號要錯後幾個。比如「莊國榮」的詞條,在英文版中是第188頁,是第三章的第28個註釋。那麼在中文版中,由於加了譯註的原因,是第三章的第31個註釋。有點繁瑣,再次致歉。好在第179頁後面的索引詞條只有少數幾個而已。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喜歡這本書。
文章試閱
前 言
(頁1)在世界事務中,中國正在扮演著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擁有最大的製造業、是全球第二大消費者、最大的儲蓄者,以及(幾乎可以肯定是)第二大軍費開支國」,儘管其排名還是遠遠落後於美國(Zakaria 2008:92)。因此,在全球處理區域衝突的努力中,中國正在扮演著也是人們期待她所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在朝鮮與蘇丹的達爾富爾事務中那樣。在中美關係中,中國既是美國某種意義上的「戰略夥伴」,也是美國的「競爭對手」。它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是美國政府債券的最大買家,但是中國同時也需要美國市場來出售其商品。中美兩國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同時在政治影響上中國又是美國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主要競爭對手。
然而,儘管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兩岸關係中中國政府卻依然陷入了一個僵局。中國和台灣最終能夠在政治上整合在一起嗎?如果可以的話,如何整合呢?抑或他們可以力圖做到「分開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從現狀上講,它們基本上是分開的,但並不是真正平等的。雙方如何做才能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地區繁榮?本書試圖分析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並論證一個可以解決兩岸問題的妥協方案。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和知識份子在這些發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書呼籲在兩岸建立一個聯邦和邦聯的混合體。中國能否在政治改革上向前走一大步,正如它在太空計劃中所做的那樣,從而在硬實力和軟實力方面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領袖,還是一個未定之局。台灣問題如何解決就是中國前途的一個風向標。台灣是否有意願在中國民主轉型中扮演一個關鍵角色,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兩岸關係的未來。我在書中將重點討論各種可能性。
具體說來,我考察了海峽兩岸不同的而且常常是相互衝突的民族主義話語和國族建構的話語。我關注的重點是國家和知識份子在民族主義運動中的角色及其所面臨的困境。我認為,儘管海峽兩岸和國際上各種力量在向不同的方向拉扯,但是論辯的基調仍然還是從集體主義和專制主義轉向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頁2)人們逐漸有興趣來討論未來的中華國族認同的模樣,這個認同或許可以體現在一種新的政治安排中,如聯邦和邦聯的混合體。 和平獨立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理想的,但冷靜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然而,政治現實主義者和政治理想主義者對未來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正如我想進一步說明的,知識份子所扮演的無論是有機、專業還是批判的角色,在權衡所有的可能性時,在型塑海峽兩岸的國族認同時,在為此與國家協調或者發生衝突時,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可以在海峽兩岸塑造並促成一種政治整合與和平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分離和戰爭的可能性,因為和平獨立是不可能的。我還分析了知識份子在扮演這些角色時面臨的諸多困境。知識份子們在努力解決這些困境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歷史的進程。
在前言中,我將首先討論民族主義的重要性,因為它將是本書的關鍵詞。民族主義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台灣和大陸中國何去何從。然後我將介紹每一章的內容和我的研究方法。
一、民族主義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重要性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民族主義一直是全球政治和社會變革的最重要推動力之一。不同的國家逐漸對自己的歷史命運有了更多的自覺。從法國大革命到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人們一直要求政治自決及對自己國家【未來】的控制。過去幾個世紀的歷史確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國族建構的歷史(見Hobsbawm 1992)。這種分裂過程常常是暴力和血腥的,就像國家希望將不同的文化群體整合到一個民族國家中一樣。「戰爭造就了國家,國家造就了戰爭」(Huntington 2004:16,轉引自Charles Tilly)。正如Huntington(2004:28-29)所說,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許多歐洲國家「在戰爭的熔爐中鑄就了他們的民族身份」。在亞洲也同樣如此:自從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踏上了這片大陸,接踵而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都【以暴力和非暴力的方式】介入了亞洲國族的形成。
如果我們快進到當代,就會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立以來,一直有自己的國族問題。1950年代將西藏納入中國的十多年的過程便充滿了暴力。現在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這些年來不僅在西藏,而且在新疆和內蒙,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獨立運動的挑戰。(頁3)因此,民族主義是對國家的嚴重威脅【包括國家自己的民族主義】。但它也是一股將中國凝聚在一起的力量。2008年奧運會、太空計劃的發展以及過去三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都讓中國人感到自豪。中國政府在利用民族主義抵禦別人對其在西藏或其他地方的人權記錄的批評方面是比較成功的。正是中華民族主義動員了海外華人,來對抗2008年奧運會火炬在世界各地傳遞期間的抗議活動。
在台灣,相當多的人仍然要求法理台獨。台灣民族主義仍然是一股如此強大的力量,使得台灣的法律和政治都塗上了民族主義的色彩。前總統陳水扁自2006年【當時他還在掌權】以來就一直深陷腐敗醜聞。但他仍然能夠為自己辯護並贏得相當多的人的支持:他將有關其家族和內閣腐敗的調查描述為以2008年上台的國民黨政府為代表的中國人對台灣人民的迫害。在撰寫本書時,法律制度和馬政權正面臨著堅持公平正義,同時又不激怒台灣民族主義的挑戰。正如在中國大陸一樣,民族主義在政治和社會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
國民黨在2008年重新掌權,似乎預示著兩岸關係的升溫。經濟上可能是這樣,但在政治上,情況並不清楚。台灣國民黨政府的立場是「不統、不獨、不武」。那麼,你如何定義台灣或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例如,多年來,中華民國一直希望成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或觀察員。但中國政府堅持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中國政府已經代表了台灣。因此,根據聯合國憲章,台灣不能成為會員國,因為它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吳儀 2003)。台灣政府則堅持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應該得到主權國家的地位。如果大多數國家不能就此達成一致,它們至少可以給予台灣一個觀察員地位。但大陸政府擔心如果給予台灣觀察員地位,似乎就是在支持台獨了,更不用說成員身份了。但是,如果不能在國際組織中給中華民國以某種地位,那就更有效地將台灣推向獨立。這是中國面臨的兩難境地。現在國民黨掌權了,看來雙方在這個問題上會找到某種妥協。但無論這種妥協採取何種形式,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它都必須在很大程度上為雙方所接受。而且,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其他會員問題會接踵而來,包括台灣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年度首腦會中的地位,以及台灣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的地位等。
即使在更成熟的民主國家美國,民族主義也會爆發並影響人們的判斷。(頁4)(我在這裡提到美國,特別是因為它在扮演著兩岸關係中的關鍵角色)。2003年,美國政府認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恐怖主義的來源之一。這就是戰爭的全部意義,即消除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遏制恐怖主義,這也是當時的白宮發言人阿裡·弗萊舍的說法(Kristof 2003)。但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這兩種說法。然而,大多數美國人仍然支持這場戰爭。能否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似乎並不重要(也見Stolberg和Nagourney,2003)。他們的國家於2001年9月11日遭到伊斯蘭國恐怖分子的襲擊。人們很害怕,因此可能認為在世界「其他」地區對這些「其他」人的報復是合理的。
有人可能會說,正是愛國主義指導著美國人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愛國主義也指導著中國人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支持。但是,這個愛國主義,即通常意味著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和奉獻,無論它是正義的還是不正義的,是對的還是錯的,這樣一個愛國主義,是根基於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即一種嚴格區分「我們」與「他們」的意識形態。因為我們是一個民族(民族主義),所以我們需要愛它,就像一個人愛自己的家人一樣。我們需要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的侵害(愛國主義)。如果民族主義為一個民族團體發起建國的政治運動提供了紐帶和約束力,那麼愛國主義則為該運動提供了動力。一個人必須參與這場運動,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人民,因此,我們需要支持我們的政府反對外國勢力」。於是,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世界許多地方的愛國者被他們的領導人牽著鼻子一步一步地走入了戰爭。
美國國會議員們2001年通過的名實合一的「美國愛國者法案」正是這種美國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的反映,正如中國的愛國主義反映在對2008年奧運會及其太空計劃的熱情中一樣。這個法案賦予總統和司法部長廣泛的權力,並放寬了許多用於保護人們免受不公平調查和起訴的規則。總統可以自行決定命令任何非美國公民犯罪後由軍事法庭而不是普通刑事法庭審判。然而,參議院100名參議員中只有一票反對該法案,眾議院400多名代表中也只有66票反對,從而使該法案在國會得以通過(見Dworkin 2002)。
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是要將自己的國家和其他國家區別對待,支持或者反對。因此,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對政府和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是保護自己免受外國人侵害的愛國戰爭。所有美國公民如果愛國,都必須支持這個戰爭。這種意識形態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很少有人願意被視為懷疑這場戰爭。誠然,也有許多其他美國人認為這場戰爭是不明智、不公正的。對他們來說,公開反對政府從事錯誤和不公正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愛國。(頁5)但這種對愛國主義的解釋,在美國、在「六四」後的中國或其他地方,往往並不構成主流。對於中國人來說,少數對2008年奧運會不感興趣甚至持批評態度的人被視為同樣不愛國。
政府並不總是在做明智和公正的事情,但無論如何,愛國者都會支持政府。政府設想的那種國家可能沒有必要,但愛國者無論如何都會支持它的建構。這種支持對愛國者來說是無條件的,他或她願意為此而死。「人們不會允許自己為自己的利益而死,但他們會允許自己為自己的激情而死」;或者說「人們不會自願為理性的事情而死」(Smith 1998:162,引用Chateaubriand and Walker Connor的話說)。安德森(1991:141)提醒我們,「國族激發愛,而且往往是充滿了自我犧牲精神的愛」。許多進步主義和世界主義的知識份子也「堅持民族主義近乎病態的特徵,這種根源於對他人的恐懼和仇恨的特徵,與種族主義極具親和力的特徵」(Anderson 1991:141),或極具「殺人毒力」的特徵(Gellner 1997:58)。
這種自我犧牲精神,這種有時近乎病態的激情,來自愛國主義,而愛國主義又來自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根,愛國主義是果實。民族主義提供了一個基礎,愛國主義提供了一種奉獻精神。沒有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就不存在,因此它是民族主義的一部分。
誠然,愛國主義常常有助於在緊急情況下動員群眾做好事,例如發生意外的自然災害時,像2008年四川地震那樣。但在其他時候,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行動會導致普通人、士兵或平民的死亡。很少有將軍或政治家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戰爭中喪生。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可以影響數百萬人的生命,可以用於正義或非正義的事業。當然正義和非正義要看人們如何定義。所有國家都是如此。
我想強調的是,我並不是說民族主義都是壞的。事實上,正如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1995:153-60)所指出的,以及我上面也提到的,從歷史上看,國族和民族主義在政治上是必要的,是有其社會功能的。在政治上,它們可以「在世界的民族國家之林,為被淹沒和未被承認的文化社區騰出一個生存空間」(第154頁)。在社會上,「民族主義的神話、記憶、象徵和儀式是……社會凝聚力和政治行動的唯一基礎」(第155頁)。我的觀點是,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它使個別群體有可能團結起來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但它也為群體和國家設定了界限,阻礙了溝通、損害了關係,導致雙方都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必須瞭解民族主義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利用它來加強而不是損害國家間關係和人民的生活。
(頁6)我們越了解民族主義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國家和知識份子在民族主義運動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就越能看到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或者就此而言,美國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關係將走向何方。我們將更清楚地看到雙方正在塑造或能夠為自己塑造什麼樣的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