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閩南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播

原文書名:Promoting Minnan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cultural dissemination


9789577114464閩南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播
  • 產品代碼:

    9789577114464
  • 系列名稱:

    文化傳播
  • 系列編號:

    CA001
  • 定價:

    450元
  • 作者:

    陳建安
  • 頁數:

    266頁
  • 開數:

    17x23x1.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1
  • 出版日:

    20250711
  • 出版社: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CIP:

    125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文化,是一切生活總稱。分隔兩地的閩南文化圈,除臺灣之外,仍包括大陸對岸的廈門、漳州與泉州等地。因為政治與歷史因素,導致兩岸的閩南文化雖有所差異,但卻無法直接斷然將兩地的閩南文化區隔開。
如何促使兩岸的閩南文化除表面上連結外,更能讓兩岸閩南人都能認同真正的閩南文化呢?透過文化傳播方式,增加兩岸實際交流,透過參與體驗喚起閩南文化真正底蘊,讓兩岸重構閩南文化的文化記憶,認知且認同閩南文化的獨特性、唯一性。

作者簡介


陳建安
1972年生,臺灣宜蘭人。
學歷
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文化大學新聞所研究所,2017年取得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博士學位。
任職經歷
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閩南師範大學兩岸傳播研究中心學術副主任。〈區域與文化研究〉、〈傳播前沿〉學術期刊總編輯。
專書論文
《臺灣佛光人間:佛教出版與傳播研究》、《文化傳播實證與應用》、譯著《全球傳播與國際關係》。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閩南文化接近性是兩岸最大交集
透過傳播方法促發兩岸文化認同!

書籍目錄


[目 次]
自 序
第一部分:臺灣民眾對閩南文化認知現況調查研究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背景與綜述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步驟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臺灣民眾對閩南語認同與使用現況調查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調查方式
第三節 臺灣民眾對閩南語認同與使用調查結果
第四節 閩南語(臺語)調查結論
第三章 臺灣民眾對閩南文化認同現況調查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調查方式
第二節 臺灣民眾對閩南文化認同現況說明
第三節 閩南文化調查結論
第四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第二部分:兩岸閩南文化交流對臺灣年輕人文化認同影響之研究
第一章 文化認同是第三條路
第二章 專案緣起
第一節 兩岸的文化接近性
第二節 體驗交流與學習
第三節 「以文化人」作法
第四節 背景梳理
第三章 專案內容
第一節 研究主題與對象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第一階段:從文化接近性詮釋臺灣青少年對閩南文化認同現況調查
第一節 前提:政治無法阻隔文化接近
第二節 理論:文化接近應有助文化認同
第三節 調查:臺灣青少年對閩南文化的認同現況
第四節 結論:文化接近性與體驗交流可促進認同
第五章 第二階段:體驗交流對臺灣青少年閩南文化認同影響之研究
第一節 以文化人的對臺政策
第二節 體驗交流對文化認同的影響
第三節 在陸臺灣青少年認同調查結果
第四節 體驗交流是實踐認同最佳途徑
第六章 發現、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結論
第三節 研究建議
附件1:臺灣民眾對閩南語使用與認同現況調查
附件2:在陸臺灣青少年對閩南文化認同調查研究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 序】
初聞我是閩南人,我沒有特別的感覺,總覺得台灣人都是閩南人吧!畢竟我們說的話是閩南語,與說客家話的客家人、說標準國語的外省人一樣,都用語言來區隔你是哪裡人。所以,在我沒有能力或者意識去討論何謂閩南人?或者閩南人從哪裡來?閩南文化又是什麼的時候,我只知道閩南人會說閩南話。後來長大之後,才知道除了台灣人說閩南話之外,對岸的廈門、漳州、泉州,甚至南洋地區都還有說閩南話的閩南人,我才知道閩南文化是福建南部的區域文化,之所以擴散到全世界,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不過,閩南語只是其中較大的特徵,因為閩南語歌曲(或者台語歌)的流行,往往讓人忽略這個閩南文化的真正涵蓋範圍與特色;不過,同樣也是因為閩南語的關係,閩南文化的保存也見接受到許多方面的關注,畢竟文化是一種被動的生活形態,若沒人關注或者注意,可能就會慢慢消失,而語言更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閩南文化是閩南人所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區域文化,它以閩南方言為載體、融合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以海洋文化為主要特徵,兼有獨特方言與強烈地域文化特徵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區是漳、泉、廈三地,傳播的集中地區是台灣,輻射區包括福建省內、潮汕、浙南、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港澳等地區。閩南文化大體主要分成六大部分,除血統族譜外,閩南語、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傳統戲曲與建築文化等。但是,兩岸因為政治因素,導致台灣超過70%以上的閩南人,漸漸忘卻閩南文化的精神與內涵,也漸漸因為政治因素而忽略閩南文化的源頭與特徵。
傳統文化可說是每個人內心歸屬感的根源,它傳達原生家庭、家族、族群共同認同的價值,也能使大眾擁有更宏觀視角。每一族群生存至今,依照當時的地理環境而發展,延伸出各自的文化精神、傳統習俗、道德觀及價值觀,是現代社會強調競爭、效率及個人主義文化難以取代的特色。傳承是一個人獨特、繼承的家族認同感:過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價值觀、傳統、文化和歷史文物。同樣地,台灣的閩南文化傳承雖然已經衍生出屬與台灣的味道與形式,但是「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的好習慣是不可以忘記的,更不可以拋棄。台灣的閩南文化從大陸閩南地區的傳承是確實存在的,不可以用政治或者政黨因素去抹滅的。從最早的三國、隋朝、宋元明清到民國,兩岸雖有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統治者,但文化的一脈相承是不改變的,切不可以用政治因素去切斷源自中原大地的閩南文化源頭。
台灣民眾是否已經忘記閩南文化?或者對閩南文化無感呢?從學術觀點來說,必須透過實際調查得知數據去說明。本書內容主要分兩大部分,針對台灣一般民眾與青少年,對於閩南語的使用習慣、使用語言排序;以及對於六大閩南文化內容的瞭解與熟悉進行問卷(量化)與深度訪談(質化)實證研究,去剖析各項題目背後得知數據的可能背景與原因,再分析台灣民眾或者青少年對於閩南文化的瞭解與熟習程度。閩南文化不應該有色彩、有政黨與有背景,它代表的僅是閩南人這族群的一切生活方式總稱,它是食衣住行育樂的反映,不是政治因素的籌碼或者依靠。從兩個調查結果也正確的反映出台灣地區的閩南語人對閩南文化或閩南語的喜好與使用傾向,透過這個喜好與傾向,來佐證台灣閩南文化與大陸閩南文化的千絲萬縷。剪不斷,是因為同源同種;理還亂,是因為非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的介入。文化應該是簡單的,不應該太複雜,才能體現各種文化的真正精神與內涵。
文化需要被紀錄,更需要被傳播。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靜態記錄的、也是動態發展的。不僅中華文化,區域文化亦如是。因此,閩南文化是需要被傳播的。在被傳播前提下,首先要推廣讓人知道何者為閩南文化?其次必須要有人主動的去宣發,才能讓閩南文化走出去。本書經過調查後,知悉閩南文化的台灣民眾多,但是瞭解閩南文化的內涵與精神的人少。這可能跟台灣閩南文化侷限在以台灣區域為主的原因,也可能是淪為政治附庸下的產物,會讓許多台灣民眾聞閩南文化色變,擔心是大陸統戰的手段,導致更無法讓台灣民眾真正瞭解何謂閩南文化。因此,希望台灣民眾可以認清何謂閩南文化,撇開政治因素去大陸溯源,方可真正理解閩南文化的意義與內涵,這也是本書最誠摯的建議。
閩南文化與兩岸關係來說,應該是密不可分。雖然因為政治因素分峙兩地,但是從血統、從生活習慣與說話方式,大體上都體現兩岸屬於同源同種,沒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文化本來是就兩岸的第三條路,以文化促進交流,不應該摻雜太多後天與人工的因素,讓生活一致性、文化接近性體現在同一區域的最大交集,也是可以促進兩岸找到最佳解決方式的最大依靠與方法。兩岸問題,要先有同,才比較有機會去區隔異。同中求異,或許也只有閩南人的閩南文化可以達到的目標吧!

文章試閱


第四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文化是有生命的,不過它必須經由傳播向四周擴散,才能被稱為是有生命的文化。龐志龍提出,根據文化傳播理論,文化的傳播必須要有載體,而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介入文化傳播完全改變了傳播的單向流通性質,它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加快了文化傳播的速度,縮短了文化交流和更新的週期,並且打破了少數人對文化的壟斷,消除了普通人對文化的神秘感。「認同」,以社會層面來說:是個人以他人或其他團體的觀念、態度、行為模式,作為自己模仿、表同的對象,意即個人經由社會化歷程,歸屬、表同於某一領袖、族群、民族、政黨、國家的心理歷程,因此有族群認同、政黨認同、國家認同等,這是劉阿榮在〈全球在地化與文化認同─臺灣文化認同的轉化〉一文中對於文化認同提出的看法。
郭曉川〈文化認同視域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以美國、歐洲(歐盟)為例〉一文中說明,文化理論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認為,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認同是由其所處環境決定的,文化具有傳遞認同訊息的功能。何平立提到,當一種文化遇到另一種文化時,首先遇到的就是「認同」問題,「認同」需要一個建構的過程。在現代社會,文化與認同常結合起來形成特定的文化認同,作為個人或群體界定自我、區分他者、加強彼此同一感、擁有共同文化內涵的群體標誌(符號)。
以兩岸共通的媽祖文化為例,兩岸媽祖文化的傳播推廣和現代傳媒的創意表達,極大說明傳統文化一經與現代傳媒交融互動,有利於兩岸文化交流與閩南文化的保存,這點也從本調查研究中發現,幾乎全部的受訪者都認為臺灣較有名的神址,都是來自中國大陸,而絕大部分也都來自閩南地區。而受訪者又是從哪裡知道或者感受到兩岸閩南地區的民間信仰的同源同種的呢?絕大部分都是從媒介相關報導得知、曾經在臺灣參加過相關神祉的廟會活動或曾與相關神祉去過大陸參加活動。這些結果都與上述文獻陳述結果相同,文化是有生命的,必須經由人為傳播向四周擴散,才能被稱為是有生命的文化。兩岸媽祖宗教信仰具有極為豐富的宗教故事、史詩神話和民間傳說,均是現代傳媒進行文化創意的絕佳資源和內容支撐。通過現代傳媒的創意表達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就有可能激發傳統文化的全新活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媽祖傳媒文化品牌。這點也與於劉軼、張琰在《中國新時期動漫產業與動漫行銷》一書中提到,文化交流需要找一種最大影響力和最廣覆蓋面的傳播載體,則會形成最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全方位話語權。
媽祖文化作為閩南傳統文化之一,透過媽祖文化進行交流,不僅維繫著海峽兩岸在民間信仰間的互動,更因為彼此互動關係良好,逐漸解開長達半個世紀以來兩岸之間的糾結。民間信仰因兩岸文化接近性,也與政治體制與經濟層面的交流不同,確實是有些透過以媽祖文化交流作為兩岸之間的潤滑劑,彼此建立互信,並且多一些互動的關係,未來也能夠有效的磨合彼此間政治上的歧見,同時也能夠有效的帶動兩岸經濟的發展。這點似乎與本研究調查結果是相似的。
兩岸分治數十餘載,過程將近四十年未曾有過民間的交流,形成心理與實際的文化隔閡在所難免,但臺灣方面的生活習慣等仍承自中國大陸,仍可算在廣義的中華文化範疇之內,故兩岸的交流可能同時帶有一般的文化交流與跨不同文化的交流特色。人們在物質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文化,文化既包括了人們凝結在各種物質產品上的精神,也包括了人類精神活動的產品。這點也跟兩岸閩南文化特色「文化接近性」相關。除上述民間信仰外,還包括了閩南語(臺語)、家族宗族、生活習慣等。
在本調查研究中發現,「是否知道或同意臺灣的某些重要的生活習慣,是源自於中國大陸閩南地區的生活習慣嗎?」超過87%(53人),不管其祖輩是否來自閩南地區,都知道且同意兩岸閩南風俗習慣是屬於同源同種。其中飲食習慣、過年過節的氛圍、十二節氣相關、婚喪喜慶都是體現兩岸閩南文化在生活風俗習慣上,是屬於同源同種。而這個印象是媒介曾經報導相關內容,且經過內心自我比對與來自於祖輩或者親戚朋友告知的產生的認知。其實從民間信仰與生活習俗上的調查結果中發現,閩南文化的特殊「文化接近性」似乎有助於臺灣民眾對閩南文化的認同,不過,仍需要透過媒介進行報導傳播,加以過去家中祖父母的告知,方可認同兩岸閩南文化的同源同種。
另外,臺灣地區有不低於75%的閩南語人口,最符合兩岸閩南人所共有的「文化接近性」,在經過調查結果後發現,仍有超過77%(965位)受訪者的自我族群認知,還是屬於閩南族群,而這些自我族群認知,有超過71%(896位)來自於父親告知或者其祖籍,這代表目前在臺灣地區,仍還有超過七成認知自己祖籍來自於大陸的閩南地區。當然,仍有部分來自於媒介告知。這也代表臺灣地區民眾在語言部分,仍認同閩南語(臺語)是來自大陸閩南地區的語言;而且臺灣民眾在日常生活時,仍透過國語夾雜閩南語兩種語言(50%,635位)進行交談最多,也有超過51%受訪者很願意透過閩南語(臺語)與他人交流,這與目前臺灣地區多數縣市閩南語(臺語)通行比例最低達50%差不多。不過,在本次調查研究中發現,本次發現臺灣民眾認定臺灣社會交往的結果指出,現今國語優先比閩南語優先為1.64:1,該結果相較於2002年研究結果(國語優先比閩南語優先為1.33:1),歷經20年後,認為閩南語優先的使用人口愈來愈低,幾乎下降30%,這點也是臺灣地區相關研究單位所擔心的事情。
此外,在焦點團體訪談中,也詢問受訪者,閩南文化語言、風俗(民間信仰)、生活習慣、傳統戲曲的哪一部分,讓大家能夠比較強烈感受到兩岸閩南文化是屬於同源同種?其調查結果是36%選擇閩南語言最代表兩岸閩南文化屬於同源同種,其次為30%的民間信仰、15%風俗習慣,以及11%家族宗譜,最後則是8%傳統戲曲。鍾星星《現代文化認同問題研究》論文中提到,文化是人類長期具體的、現實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對物質生產實踐的直接反映。但文化又不僅僅是對現實的直接的反映,還是人們對現實的抽象性總結,反映了人們的理想和追求。因而,對文化的認同包含了雙重意義上的價值,一方面文化認同對人們的現實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文化的認同還反映了人們的現實超越性,即對理想的追求。這點也直接反映到閩南語(臺語)的認同與使用,畢竟臺灣地區過去的「國語運動」,以及近期的「去中國化」,也使臺灣地區民眾不得不對現實生活低頭,但卻還仍保有對於理想的追求。不過,這觀點也驗證閩南文化中在家族血緣、傳統戲曲等兩面向的文化認同,卻因臺灣現實環境悄悄的大幅度改變。
在家族血緣部分,超過87%受訪者清楚自己祖先是來自於中國大陸,64%清楚知道自己祖先來自福建省,僅39%受訪者明確表示自己祖先來自於閩南地區的廈門、漳州與泉州。清楚自己祖籍的受訪者們,大部分是因清明掃墓時,曾發現先人墓碑上大都清楚指出該祖輩是來自於同安、金浦等閩南地區,或者隴西等其他大陸地區,或者曾被祖父輩、父母所告知等。若相較於為何清楚自己家族來源,從調查結果中發現,也有因家裡與大陸親戚往來(17%)、媒介報導(16%)與從家中生活習慣去推論(12%)等因素,推論自己祖輩來自於中國大陸,這些數據也證明了臺灣地區民眾認同閩南文化或中國文化,還是屬於比較多數。
雖然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認同變遷,尤其是涉及敏感的身分認同,例如:「太陽花學運事件」、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或香港的「反送中」事件。但,為何在本次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閩南文化的認同,卻不受重大政治事件影響呢?因為,臺灣地區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是建立在閩南文化之上,可從臺灣社會隨處可見閩南文化的深遠影響,廟宇祭祀、祭祀先祖、歡慶中國傳統節日等,都是源於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之一。所以,臺灣地區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因奠基於閩南文化,故並不容易輕易受政治事件的衝擊,而有劇烈的變動。本次調查結果也跟2019年臺灣地區民眾國族調查結果是一致的。這種情況某種程度代表,倘若在兩岸交流凍結情況下,閩南文化的特別「文化接近性」仍有可能作為連結兩岸的重要關聯。因此,持續推動兩岸在閩南文化方面的交流,在兩岸凍結的情況下,才有一絲暖流流過,促進兩岸持續交往的可能。
不過,在閩南文化中,仍有比較各自獨立、各自發展的部分,那就是傳統戲曲部分。在「是否知道或者同意臺灣地區的傳統戲曲,是源自於中國大陸閩南地區的當地戲曲呢?」,僅有72%受訪者知道且同意,但有28%受訪者不認同臺灣傳統戲曲與大陸傳統戲曲的關聯性。不認同原因在於受訪者均認為,臺灣傳統戲曲具有原創、地方性,跟大陸傳統戲曲是相似,非傳承。例如:臺灣歌仔戲為發源於臺灣宜蘭的本土漢文劇種,約產生於臺灣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臺灣歌仔戲正式的雛形為宜蘭本地的落地掃,吸收車鼓弄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另外,臺灣的金光布袋戲,從1950年代在中南部各地的野臺戲中開始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另外,在戲劇之外的表現手法上,金光戲採用華麗的佈景、金光閃閃的戲服,並以燈光或其他特效來增加武打的效果。雖說,布袋戲是中國大陸重要的戲劇之一,於清代中葉由泉州、漳洲、潮洲等地傳至臺灣,離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進入臺灣後,卻因臺灣的政治變遷、經濟發展、外來文化、社會風俗、科技進步等之影響,使得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獨樹一格,甚至產生了相當劇烈的變革,儼然已與中國大陸之布袋戲有很大的不同。這點,跟上述提到,文化認同與人們的現實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
文化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旅遊後,兩岸民眾的探親訪友、尋根謁祖、旅遊觀光、訪問交流等文化交流活動就一直在進行著,從沒停止過。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更成長為兩岸交流中重要的一環。兩岸文化交流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在文化受眾、文化內容、文化傳播途徑、雙方交流的密切程度等方面尚存缺失和不足。從本調查研究結果中發現,若要從事文化交流,在受眾與內容上,應該還是要以具高度「文化接近性」的閩南文化內容,以及超過75%的臺灣閩南人為主。讓兩岸文化交流是一種普世性的物品與狀態,讓文化交流深入到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讓兩岸閩南文化成為一種兩岸的共同經驗,從心裡已經有感,成為普遍接受的範式。
在文化傳播上,應透過方法重塑過去或恢復兩岸對閩南文化的特殊「場域」或者「語境」,再現兩岸在某一個時間(歷史)與空間(地區)上具有共同價值與意義的存在,喚起對中華文化的想像,通過交流慢慢拼湊歷史記憶,透過實踐活動達到兩岸共同傳承歷史,這樣的文化交流,才有機會去建構兩岸對閩南文化的共識。這個共識是屬於兩岸閩南地區人民去定義,而非單一方面的一廂情願。再現的閩南文化,讓文化接近性吸引臺灣民眾體驗參與,透過接觸了解,潛移默化形成文化認同,最後重塑臺灣民眾對閩南文化的感知與意象。
既然,歷史文化同源的提醒有助於提高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而本次研究調查也顯示臺灣民眾對於文化接近性高的閩南文化認同度不低,那該如何善用閩南文化去建構兩岸文化認同呢?要建構兩岸文化認同,首先要實現文化融合,透過不斷深化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文化融合,首先需要實現相互接觸、交流溝通,而文化融合,還需要先認知文化多元、消弭文化隔閡、凝聚文化共識、增進文化認同,最終才能實現文化之間相互吸收、滲透,進而融合。基於文化融合的要求,閩南文化的高度文化接近性,從內涵上,可以加快兩岸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從路徑上,也是兩岸閩南人透過閩南文化交流奠定兩岸融合的堅實基礎。也只有透過閩南文化與臺灣民眾不斷地交流,方能事半功倍,可獲得更高的文化認同,並且在文化認同中找到雙方最大的目標,兩岸才能達到真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