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網傳加批:2022至2024年臺灣社會景象對話錄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4715534系列名稱:
樂活叢書系列編號:
FA025定價:
400元作者:
蔡宏進頁數:
316頁開數:
17x23x1.2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505出版日:
20250505出版社:
方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CIP:
415.9336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本書是在2022至2024年間,我與他人在網路上傳訊對話的紀錄,主要內容是有關這時期臺灣社會的景象,目的在增加與人交換社會觀察、心靈互動與思想交流,也藉以促進大家對自己社會的關懷,並提升網訊的品質。這工作因眼見網傳的訊息豐富,也感不無浮濫而引起,乃取法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將其與同時代人對話視同哲理的淬鍊,存留作紀錄。
本書是在2022至2024年間,我與他人在網路上傳訊對話的紀錄,主要內容是有關這時期臺灣社會的景象,目的在增加與人交換社會觀察、心靈互動與思想交流,也藉以促進大家對自己社會的關懷,並提升網訊的品質。這工作因眼見網傳的訊息豐富,也感不無浮濫而引起,乃取法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將其與同時代人對話視同哲理的淬鍊,存留作紀錄。
作者簡介
蔡宏進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亞洲大學榮譽教授
學歷
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村社會經濟學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學士
經歷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暨研究所主任、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館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美國東西中心研究員;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人;澳洲文化中心暨墨爾本大學訪問學人;加拿大駐臺貿易辦事處贊助訪加研究學人;臺灣社會學社理事長;臺灣人口學會理事長;臺灣鄉村社會學會創會理事長;亞洲鄉村社會學會理事;中華鄉村發展學會名譽理事;中華農村規劃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世界人口學會會員;美國鄉村社會學會會員;臺德社會經濟協會理事;自立晚報特約撰述;臺灣時報特約專欄;臺灣公論報主筆;Taiwan News主筆;內政部人口政策、區域計畫委員;農委會、農林廳、地政處多項農村建設計畫推動委員。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作者用心批註與他人在社會議題的對話,期望厚植自己與他人的社會觀念,改善社會互動與關係,並促進社會的進步。
書籍目錄
目 次
自 序
第一篇 2022年第二季末
第二篇 2022年第三季
第三篇 2022年第四季
第四篇 2023年第一季
第五篇 2023年第二季
第六篇 2023年第三季
第七篇 2023年第四季
第八篇 2024年第一、二季
第九篇 2024年第三季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本書是我與他人在網路上往來傳訊後,將較有意義者存留的記錄。這個時代玩手機上網傳訊的人很多,也很入迷。不少人都愛將網路上的訊息傳來傳去,在傳訊時,將自己的問候、感想、看法與意見傳給親友熟人,固然都可以增進人們不少溫暖人情與見識,但過度與低劣的傳訊遊戲,也常消耗與浪費自己及他人有用的時間和精力,必要加以選擇節制。因感這些經過自己用心選擇與思慮過的想法與文字,成為自己思想與靈感的一部分,所記述的事情多半為當前社會景象,是當代的文化,也像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將其與同時代人的對話視同哲理的淬鍊,存留做記錄。
我接網傳資訊與信件之後,決定一些回應的原則,希望能藉此改進這種傳播行為,提升自己與他人。我的改進要點是,在接受資訊時必須慎重處理,對於優質寶貴者加以存留,並用心構思回覆。對於劣質平庸者,則停止續傳或僅簡要禮貌回覆。在轉傳網上的資訊時,我深覺不宜依樣葫蘆,照樣轉傳,否則於人容易增加負擔,於己也缺乏創新的好處。對於第一手的信件或意見,更應該適當回應,表示給對方尊重。這些存留的文字,都是這時代人們流傳觀念與思想的記錄,反映這時代的重要思想議題。我經過審慎處理,包括修飾,也表示一種較負責任的態度。有些記錄是由我先傳文,友人回應,我再批註者,但相對較少,我都有特別註明。也有少數是本人自傳自批的情形,目的在自創話題,並表示意見。有些原始資料是照片或影片,都先將原意轉述成文字,一些英文文字也都轉譯成中文。我匯集這本《網傳加批:2022至2024年臺灣社會景象對話錄》,分享友人與同好,也留做自己紀念。
本書匯集的訊息與資料大致依照接收與批註時間先後排列,未對內容性質再加分類,當為替代日記方式呈現,內容雖也涉及生活現象的多方面,但避免涉及個人的隱私。開始蒐集時間自2022年初夏起,至截稿時,約經兩年多時間,全書共含九大篇。
這一選集的形成要感謝所有相關朋友,特別包括幾位熱心好友以及網路群組上的夥伴,能與我討論一些有意義的議題,我常在早晚不定時接到他們傳來珍貴的訊息,引發我樂於花點心思回應他們,並多做一些討論,也記取一些這時代發生過的較有意義事件。
文章試閱
第一篇 2022年第二季末
1
朋友轉來一則短文,每句最後都有一個光字,從「年輕為國爭光」開始,到「歡度年老時光」結束。
我讀後寫了如下感言:這些「光」多半是每人共同要面對或遭遇的,只較少數因人而異,一些人做到了或願意做,另一些人做不到或不願做。這些光的感悟只適合行動方便的老年人,才有選擇的權利,一旦行動困難,那些珍惜保重,樂樂呵呵就不那麼容易了。
2
讀了一篇題為「你無法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短文,內容述說一位曾是蜚聲海內外的知名教授演講現場發生的事:在演講教室入口處地上丟了香蕉皮,學生看了,心裡都在埋怨,教授進來後看到了勃然大怒,並大聲說道:「你應該是在垃圾桶裡睡覺!」等等,憤怒不已。學生不耐煩,勸教授別費力氣了,你不可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原來這環節是教授安排的,他的用意是要學生明白行動才能改變現狀。我看了傳聞後,覺得這項講題與所有聽講的學生都罵人,也都被罵進去了,難怪最後掌聲透露的情緒是複雜的。
3
友人傳來一幅抽象畫作,並對畫中婦孺下註解:這件公共藝術,作者題為〈自強不息〉,但我實在看不出來兩者的關聯,於是批註如下:
抽象的畫作都隨作者的意思而定義,而作者多半喜歡故弄玄虛,畫一些讓別人看不懂,需要亂加猜測,仍不能明白作品之意義,作者以此法顯示高人一等,畢卡索之畫也有這種特質。此一公共藝術的作者不無有此用意,若觀眾不隨他起舞,他就會修正自己的畫風,使之較能貼近觀眾的理解。
4
亞洲最酷的街道:臺北永康街。Time Out寫道,臺北沒有其他地方比得上永康街了,這條街位於東門街區,到處都是一流的餐廳、傳統油炸小吃、令人沉淪的甜點店、高檔精品店和歷史悠久的茶室。這裡還是深受大家喜愛的掌門精釀啤酒所在地。拋開美食聲譽不談,永康街摒棄了連鎖店的平淡,轉而採用具有工匠精神的個性化氛圍:見證當地木匠、傳統藥房和珠寶作坊。臺灣網站Klook如此描述永康街:「走在永康街一定都能聽到來自國外遊客的聲音,尤其在鼎泰豐、永康牛肉麵前面絕對都是大排長龍,還有夏日炎炎人人一盤的芒果冰,同時越來越多的茶飲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巷弄中也不乏一些精品服飾店、文創複合式小店與異國風餐廳等新奇、創意的店家。」
我看了傳聞之後,覺得寫得比實際感受得好,像臺北永康街這種地方,在臺灣許多小鎮的老街比它更有味道的還真可不少見。只是在小鎮上要看精品服飾店比較不可能,因為沒有這方面的消費者。永康街有一家臺南小吃,賣的項目也有許多種,去不了臺南吃小吃的人,會到那裡找替代,但味道就沒有臺南的那麼道地。嚴格說,鼎泰豐是在信義路上,不是在永康街,只是很接近街口吧!真正較特殊的是很大碗的芒果冰,賣蔥抓餅的小攤經常看到有顧客大排長龍是真的。有名的老張牛肉麵離永康街有一段路,好像在金華街的巷內與麗水街交接處。
5
看到一篇曾是前朝部長與專家身分的人,退休後變成專家名嘴,發表對時下公務人員待遇收入不公的評論文章,說得有點體無完膚,讀後不無有點替為政者抱屈之感,乃記下感想如下:一些專家名嘴常愛說一些駭人聽聞的狂語,說錯的也很多,呈現權威有餘,但表現厚道不足,常會害人不淺。
6
傳聞提到一架客機迫降海面上,空姐要讓乘客從機門塑膠滑梯溜下海面,乘客不敢。於是空姐求助機長,見多識廣的機長說:「妳要對美國人說,這是冒險;對英國人說,這是榮耀;對法國人說,這是浪漫;對德國人說,這是規定;對日本人說,這是命令!」空姐為難地說:「可是他們都是臺灣人。」機長笑了,「那更容易了,告訴他們:這是免費的!」
我覺得此文諷刺到家,民族性給外人的印象深刻,好的令人敬仰,不好的令人恥笑。每項民族性格的養成不是一日而成,經久累月積蓄而成。每一民族的性格也不只單一,常是多元複雜的,林語堂在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土吾民》)一書中,指出中國人有幾項重要民族性,印象中包括勤奮、節儉、幽默、老謀深算等;楊國樞研究臺灣大學生的性格好像提到公平、正義等。我對人的性格的看法,不論是對個人或團體民族的,都傾向多元性與相對性,不將之以單一特性視之,分別在多本拙著中有所論述。故臺灣人愛搶免費,只是臺灣人多重性格之一項,特別用來諷刺、取笑也警惕臺灣人,臺灣人看了不必太氣憤,但也應有所警惕,少再讓他人笑話才好。
7
友人傳來老時兄弟姊妹親情可貴的影片,內容較長,只摘錄要點如下:兄弟姊妹是父母在這個世界留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當老了,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是我們到老年時最親近的人,朋友會散場、子女會長大,除了身邊的伴侶外,只有兄弟姊妹能陪我們走完人生的後半場,人到老年應善待兄弟姊妹。
我看過年老時兄弟姊妹極為珍貴的影片,深得我心,擴大之,老時對越早認識的朋友也越覺珍貴,其中存有可貴的生命與生活遺跡和記錄,構成自我來這世界內容與目的之一部分。好的古老友情,增添許多長期生活與生命的意義與用途,使人生更加豐富更加精采,不能缺乏與遺忘。
8
某友人來文指出環保不正義案件層出不窮,公務員資質低,他建議市長需要一位有修為的副市長,人選也不見得沒有,就看他有沒有這種見識和膽識,否則只是勤政,也是平庸的行政,開創不了新局,提升不了文明地位。
該文原本是由一位專攻環境工程的退休友人傳來,也許他多慮,或許也不無參考價值,我知道他是看到某地區曾有廠方租地掩埋廢棄物,以及農地與魚塭上種電普遍的新聞報導而發,出於善意建議。
9
某教授在他的臉書上為臺灣甘露梨品種被盜,替最早培育成功者不能保有專利權而叫屈。我也覺得確實政府對工業技術專利的保護著力甚多,對農業技術少有給予專利的保護,反而強調要將好技術免費推廣給農民,何以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主要是兩種技術的取得過程、使用者的經濟能力與條件,以及使用技術的後果大不相同,因此對兩類技術創新或發明的管理辦法也就大異其趣。農業技術的發明多半由政府投資經費,若有發明,其權利也應歸於政府。農業技術很少由私人投資研發,農民若有發明,通常都接續在公部門投資發明後的試驗而獲得進一步的成果,這部分的困難度不大,要保護較不容易。要給專利也較缺乏意義。又農業技術的使用者農民多半財力不佳,要他們付費使用新技術,也強他們所難。且小農盜取或學得新技術後,發大財的可能性也不大,都僅糊口而已,因此政府對農業技術也較少採取保護專利的措施,怕妨礙農業技術的進步。但工業技術的性質就大不相同,也就另當別論了。農業技術若由私人公司花大錢研發出來,並有厚利可圖者,公司多半也會如工商界一般用力維護其私有利益。我在此所說農業技術指較狹義的生產技術,至於加工與運銷技術,工商業成分與性質不少,我前所言就較不實際了。
10
友人寄來一則論文,主題是擺古論今,副題是俄烏戰爭已轉化為美國「根」之戰!文章稍長,在此從略,只摘其要義。內容主要論及俄烏之戰開始時是雙方兵器武力的對決,後來演變成美蘇之間多方面之根的對決,這些根的力量是看不到的,包括:(1)晶片製造,技術之根;(2)作業系統,亦即現代科技的軟體之石;(3)開源體系,建構統一的技術價值觀;(4)文明之根,現代文明累積的百年底蘊;(5)認知之根,站在全球道德高點;(6)智慧之根,全球人才收割機;(7)法律之根,長臂管制電腦的程序正義;(8)經濟之根,SWIFT的金融威力。
我批註此文是甚有深度的論述。本來是俄烏之間的戰爭,終於演變成美蘇間,甚至是全球的盤根錯節之大混戰。這帶給中臺雙方無限的警惕與啟示,一旦對岸若先動武,是否會同樣引發世界性的根之大戰?是雙方都應深思與預測的。較弱小的一方,為求生存,更須知所應對!
11
看過多項友人寄來有關剛結束的北京二十大會後的報導、影片、評論,內容都聚焦在最後終結會議上胡錦濤被架走一幕,以及中國政治新領導結構的明確結果,對於詳細內容就不再多費唇舌,統治者不計毀譽如願進行,更加緊密組合領導集團。
我先回謝謝大家寄來多篇新聞報導資料與影片,也表示看來天下所有華人對北京二十大的動態都非常關心,對實際過程則也都同感震驚,住在海外的人猶可袖手旁觀,住在兩岸境內的人則都會感到壓迫,擔心未來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日子。
12
友人從國外轉來一篇論臺灣的民主之路,不是典範,而是警惕。內容諸多批評臺灣民主的不是。
我看後覺得不少政論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能多反省自己的不是,少去說三道四別人的是非,則國家的政治與社會秩序都能變得較好。這位伊利諾大學的汪某某教授也是一位喜歡罵人的人,尤其愛罵民進黨人及臺灣人,不是那種注重反省自己的人,他的罵聲對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無大幫助,更會引發社會與國家內部的敵對與仇恨。
13
網路傳來一隻會唱歌的小鸚鵡,歌聲優美,咬字也清晰。看後的重要感想是:鸚鵡是一種智力很高的鳥類,加上體形、羽毛美麗,常被藝人用為娛樂他人的道具,讓牠學人說話、推小車,讓觀眾看了嘖嘖稱奇,哈哈大笑。網路上這隻會唱歌的鸚鵡,讓人乍聽之下會信以為真,當作被主人訓練成精之寶。由於這隻小鸚鵡咬字太清晰,歌詞內容又很深刻,也就不難看出這是隱藏在背後的人唱的。這一景象令我聯想到今日各種偽裝與調製技術之精湛與厲害之處,像是合成照片、人造的假魚肉、假食物,以及電影上拍攝的假象,幾乎都能以假亂真,給人許多好處,也帶來許多困擾與禍端。近來許多假新聞、假消息、假論文、假學位頻傳,讓人也感到人類很會創造,也很會造假,但假不如真好,創造發明不能不有節制與選擇,而選擇的標準就不能不以倫理道德為標準,否則世界充滿以假亂真的事物,天下必大亂,人類也將自食惡果。
14
在美國的昔日同窗傳來消息,上週(10月底)他們在紐澤西州的Living Well Club,成員開車到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看楓葉。沿路上傳送一些風景照回來分享給他人。他把這些照片組合起來做一個iMovie後,再上傳到YouTube,和大家分享。楓與榆樹的葉子好像很類似,過去臺灣這兩種樹都很少見,在平地幾乎沒見過,但因樹形好,長新芽時及落葉前都很美,近來逐漸多見,必有培養樹苗供應栽植者。幾年前,我住的小村子曾參與農村再生計畫,從政府領到的樹苗就有楓或榆樹。臺北大安森林公園內也種了一片,春天長新葉,很綠,但秋冬落葉前,並不很黃,也許溫度不夠低,或是品種不同,不像溫帶或寒帶的黃、紅楓葉滿山滿谷之美麗。
回想初到美國時是秋天,市區路樹不是楓樹,就是榆樹,由綠變黃,而後葉落滿地,印象深刻,這和在臺灣終年最容易看到常綠的榕樹,視覺與感受截然不同,難怪紐澤西州的臺灣留學生會長途駕駛到北卡羅萊納州觀賞楓葉。
15
2022年11月6日,三位應屆臺北市長候選人在午後兩點於三立電視臺公開辯論,經分別申論、提問、答辯與結論四小節進行,論後從網路上收到一些朋友轉寄陳時中的結論稿,表示他的風度很好。他人罵他,他認為是應該的,但他對別人的責罵,心平氣和地說出緣由。最後他表示臺北市是他的家鄉,是他生長的地方,他對這裡有愛,不忍心自己的家鄉被辜負,不希望這城市永遠在民意調查裡都是最後一名等等。
我讀了之後,最大的感覺是政治語言能心平氣和、寬宏大量地說,不動怒、少頂嘴,很難得。選舉風氣的改善必須從候選人辯論與談話的方式與形式做起,但願選民也能有這種認知。過去的選風已墜入暴烈衝突的狀態很久,希望往後能轉型成平和理性的選舉、問政與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