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日本的祭典:那些形塑社會與信仰的日常儀式
原文書名:日本ソ祭
產品代碼:
9789865083748系列名稱:
浮世繪系列編號:
0WUK0071定價:
380元作者:
柳田國男譯者:
林美琪頁數:
288頁開數:
12.8×18.8×1.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28出版日:
20250828出版社:
遠足-遠足文化CIP:
538.831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揭示神人共感的祭典精神與文化記憶——
從古至今,祭典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
不僅是對神靈的祈願,也是社群記憶的重現。
當年輕人扛起神轎、長者準備供品、街頭響起太鼓與笛聲,
不只是表象的熱鬧歡慶,更是一場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集體演出。
------------
祭典,是日本人生活中最具象徵性的日常儀式,
深植於四季更迭與土地脈動之中,
承載著古老信仰、社群關係與民族精神的深層記憶。
祭典,也是連結可見現實與不可見世界的橋樑,
從神話中的「山之神」、「海之神」,
到祭典前「物忌」與「精進」的莊嚴準備,
引領人們進入超越日常、與神靈共感的聖域。
柳田國男透過細緻的田野觀察與深刻的歷史意識,
引導我們回望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信仰行為。
本書原是他在大學講授的課程,
描繪祭典從淵源、儀式、場域標誌到供品與神職的諸多細節,
揭示其如何形塑日本人的思想、道德與社會秩序。
這是一趟探索日本文化根源的旅程,
讀者將重新思索何謂「常識」、何謂「信仰」、
何謂與土地共生共鳴的生活哲學,
並感受代代相傳的生命韻律與精神之光。
——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揭示神人共感的祭典精神與文化記憶——
從古至今,祭典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
不僅是對神靈的祈願,也是社群記憶的重現。
當年輕人扛起神轎、長者準備供品、街頭響起太鼓與笛聲,
不只是表象的熱鬧歡慶,更是一場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集體演出。
------------
祭典,是日本人生活中最具象徵性的日常儀式,
深植於四季更迭與土地脈動之中,
承載著古老信仰、社群關係與民族精神的深層記憶。
祭典,也是連結可見現實與不可見世界的橋樑,
從神話中的「山之神」、「海之神」,
到祭典前「物忌」與「精進」的莊嚴準備,
引領人們進入超越日常、與神靈共感的聖域。
柳田國男透過細緻的田野觀察與深刻的歷史意識,
引導我們回望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信仰行為。
本書原是他在大學講授的課程,
描繪祭典從淵源、儀式、場域標誌到供品與神職的諸多細節,
揭示其如何形塑日本人的思想、道德與社會秩序。
這是一趟探索日本文化根源的旅程,
讀者將重新思索何謂「常識」、何謂「信仰」、
何謂與土地共生共鳴的生活哲學,
並感受代代相傳的生命韻律與精神之光。
作者簡介
柳田國男
1875-1962
日本民俗學者、詩人。「大日本帝國憲法」時代,歷任農務官僚、法制局參事官、宮內書記官、貴族院書記官長、樞密顧問官。日本學士院會員、日本藝術院會員、文化功勞者,國內外數度受領頒勳,勳等敘至「正三位.勳一等」。
生於兵庫縣,原姓松岡。幼時與家人一眾共居,家屋窄仄對生活相當壓迫,使其對於「家屋的構造」產生探究的興趣,間接植下以民俗學為志的種子。11歲那年寄居三木家豪邸,因而得以博覽群書,記憶力可稱非凡。其後居所輾轉各地,成長過程手不離卷。
1900年自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政治科畢業,論文選題為三倉(社倉、義倉、常平倉)研究,乃其探知「民眾史」的契機。
1901年成為柳田家養嗣子,改姓柳田。1908年於自宅展開「鄉土研究會」,隔年的東北旅行,為其首度探訪「遠野」。1910年,「鄉土會」開始運作,擔任幹事。1913年,與高木敏雄合力發行雜誌《鄉土研究》。1920年,於《東京朝日新聞社》客座專欄,並展開全國各地的調査旅行。1921年赴歐,就任日內瓦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委員;辭任返國後,1924年於慶應大學擔任文學部講師,授課科目為「民間傳承」。1934年,與民俗學者宮本常一會面,倡議推進民俗學的研究。1939年,成為財團法人民間學術協會創會會員。1941年,以對於民俗學的建構與推廣之貢獻,獲頒朝日文化獎。1947年於自宅成立「民俗學研究所」。1951年獲頒文化勳章。1962年因心臟衰竭辭世,亡故後時任首相池田勇人追贈旭日大綬章。
柳田國男的「鄉土生活研究法」,具有濃烈的「現地調查主義」色彩,對於許多同代與後續的研究者產生極大的影響,其個人也對歷史學、日本國語教育、社會科教育等做出相當大的貢獻。於民俗學研究領域具開創建置的始祖地位,更被尊為民俗學之父。著述豐廣,主要著作有《遠野物語》、《日本的民俗學》、《桃太郎的誕生》、《蝸牛考》、《妖怪講義》、《日本的傳說》、《日本的昔話》等。
譯者簡介
林美琪
於出版界工作多年,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嗜譯小說、散文,樂譯勵志、養生等實用書,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
譯作百本,歡迎賜教:mickeylin1966@yahoo.com.tw
書籍目錄
序
學生生活與祭典
從「祭」到「祭禮」
祭典會場的標誌
「物忌」與「精進」
神幸與神態
供品與神主
參詣與參拜
編按
推薦序/導讀/自序
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秋天,東京某大學設立了「全學會」,在這個全校共同參與的學術活動中,我受邀到教養部為學生講授一場名為「日本的祭典」的課程。台下坐著的,多是來自理工、農學與醫學院的學生,文學院的學生反而不多。正因為如此,我特別思考了講話的方式,希望能讓這些平時較少接觸這類主題的年輕人,也能產生興趣並有所收穫。
在現代的日本,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沒有機會聽到這樣的講座,甚至有機會把「祭典」當作一個探討課題去思考的人也非常少。然而,我始終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將成為全國上下共同研究的重大課題。因此,讓這些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培養健全的常識,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而且他們是最理想的聽眾,因為年輕的頭腦充滿推理的敏銳與求知的熱情,更保有一張如同白紙般純淨的感受力。
其實,「日本的祭典」並非向來無人關注。除了專責管理祭典的神職人員之外,民間的紀錄也越來越詳盡。像是肥後的《宮座的研究》,以及同時期,山城地方的井上賴壽在《京都古習志》中詳盡描述京都村落的古老習俗,而大和地區的辻村好孝更將他的田野調查連載在雜誌《磯城》上,並且即將彙整成書。此外,播磨與但馬地區的西谷勝也以及越前的齋藤優,也都陸續發表了不少寶貴的採集報告。這些研究大多從過去的文化中心地區開始,逐步擴展到更遠的地方,這樣的趨勢真是令人欣喜。
如果有志於研究這個領域,光是翻閱過去的紀錄,就會發現資料豐富得超乎想像。近年的雜誌,如《民俗藝術》或《旅行與傳說》,裡面都有非常可靠的報導;而松平齊光主編的專業期刊《祭典》也已經發行了,更不用說,地方的郡誌與町村誌裡,幾乎都會記載至少一則與祭典相關的紀錄。當然,若與全國各地無數的神社數量相比,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但單從資料的累積來看,已經相當可觀,足以讓人感受到它的豐富與多樣了。
將這些資料加以整理分類,進而揭示日本祭典的現狀,本來就是專家的工作。而要讓未來活躍於其他各領域的人們,對於國家固有信仰擁有基本的認識,就得準備一份充分且精煉的概要。這份概要,理想上應該是只要聽過一次就能記住並加以思考的內容,也必須是值得記住、值得深入思考的內容。
如果只是堆積大量資料,反而會澆熄這些人原本的求知欲,甚至讓他們感到無從下手。正因如此,我一直擔心這篇文章會不會已經太過冗長了。同時,我也不免自問,這樣的內容究竟是否符合一份「概要」應有的條件呢?
當專家想要分享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所知的一切全盤傾出,卻忽略對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的風氣在學術界並不罕見。或許一方面是因為,專家誤以為「這種程度的事情,應該隨便講講就懂了吧」,這是將自己的知識水平當成對方的基準而犯下的錯誤;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出於好意,想讓對方多學一點,哪怕只是多一分都是好的。然而,最主要的動機,恐怕還是想讓對方感到安心,覺得自己面前的這位專家果然可靠,於是毫不懷疑地接受他所說的一切。這種帶點學者特有的虛榮心作祟,確實不容否認。
而我呢,至今不過是個單純熱愛民俗文化的普通人,既沒有什麼非得向世人宣揚的堅定主張,也總是帶著困惑在摸索。因此,面對年輕人時,我的態度向來是:「從大量最可靠的事實裡,大概只能歸納出這樣的結論吧?你們覺得如何呢?」這種帶著問號的語氣,或許反而更適合與年輕人對話。因此,在這本書裡,我也反覆強調:「這只是一種看法而已,千萬別輕易照單全收喔。」甚至刻意重複到讓人覺得有點好笑了。
我真正想傳達的,只是希望大家能意識到,這是我們整個民族都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而只要我們願意認真面對,積極思考解方,所需的知識與方法其實已經具備得差不多了。只要時代繼續推動,這門學問也一定能不斷向前發展。然而,這樣的目的究竟達成了沒有?老實說,我的心意雖然真誠,卻深感自身能力遠遠跟不上理想。
特別是最後的兩個章節,原本預定要公開講演,卻因故臨時取消,最後只能將事前準備的講稿重新整理,潤飾後收錄其中。因此,或許在說明上仍有些不夠周全之處,這點我自己也有些遺憾。
昭和十七年十一月
柳田國男